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北】闲话孟尝君(随笔)

编辑推荐 【东北】闲话孟尝君(随笔)


作者:望见马克 白丁,2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93发表时间:2022-10-12 16:45:40
摘要:在我看来,孟尝君的正面形象依然高大,孟尝君是贤者,是优秀的管理家,且具有领袖的气质。这就是我,一个当代人对几千年前的古人的看法。

一、孟尝君给我的印象
  
   解放前我爷爷是开客栈的,听老爸说客栈门前两侧的对联就是:“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第一次听到“孟尝君”三个字是我小时候,不知其意何在?
   再知孟尝君,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真实的人物已经作古2000多年了,而立之年的我,是通过大学老师讲解文章“冯谖客孟尝君”知道的。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使我们入境界而不可自拔。特别是孟尝君养士三千的事情吸引了我。自那以后我始终没有撂下这位君子,经常思考关于他的事情,如他的身世如何?他如何长成?他的领地现何在?他的家乡啥模样?还有他的墓地……
   后来在一些文章里看到有关孟尝君墓地的介绍,才知道它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还介绍了许多孟君子事情,所以我就一心想去看看山东滕州,尽管谁也没有对我提起过滕州,而且周围的人都不太熟知……机会终于来到了,《东方散文》笔会在鲁西南召开,我们有幸来到山东滕州,这里是孟尝君的故乡,我们得以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来认识这位古代的贤人。
   那天下午笔会结束后,我们一行人在知名作家、我们的老师张宝树带领下,从滕州出发,坐汽车,经过50分钟后到达了官桥镇。向当地乡亲们打听孟君子生前活动所在,才知道这些地方分布在东西南三个方向,非常难找。我们13人被装进两个老人代步车,先去了东边的“孟尝君养士处”。那里破烂的官桥,残墙断壁,污浊的地面,墓碑伫立。桥下种着的庄稼已经返青灌浆拔节,周围种地的乡亲们撂下手中的农具,疑惑不解地望着我们。环顾四周,孤零零的石碑立在一片庄稼地上,无论如何我都不敢相信这里曾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曾经住过的地方。
   从“孟尝君养士处”向南大约5公里来到了“孟尝君墓陵园”,内有“礼贤馆”一处。墓地坐落在狄庄村子中央,小院被人收拾得很利落,尽管杂草丛生,但很简洁,干净。看护坟墓的老人年近九旬的狄玉宝向我们讲了有关孟尝君的故事,我知道了点点滴滴。
   而后我们专门去看孟君子的封地薛邑旧址。残存了几千年的土丘,被称做薛国的旧城墙。折腾了半个下午,我们也很累,也算是很有收获。因为我急于赶火车回天津,不顾劳顿,匆忙赶往滕州东站。时间还算充裕,于是我坐在宽敞高大的候车室里休息,回忆着刚才的情景。
   慢慢地有些困意,朦胧中,却见孟尝君走来打招呼,这曾是秦国齐国的总理啊,我急忙起来参拜。他也很高兴地和我交谈起来。
   “听说你要为津城招聘市长,我过来应聘了。如何?”
   “当然,当然……怎么能惊动您的大驾呢?”
   “一家猎头公司找到了我。”
   “哦,岂敢,岂敢。那请您自我介绍一下好吗?”
   “好啊。听我慢慢说来。”老人家用手抹了一下上嘴唇。
   他知道我曾经做过人事工作,就言简意明地叙述,这使我了解了孟尝君的从政简历。
   “孟尝君(?-前279年):妫gui姓。妫姓为上古时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汉族,齐国宗室大臣。父亲靖郭君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权倾一时。”
   孟尝君早在其父靖郭君田婴尚在的时候,便于齐威王323年(20岁时)被魏召为相,以加强魏、齐两国关系,初步登上政治舞台。
   前322年(22岁时)魏欲联秦,便使张仪为魏相,孟尝君即于此年返齐。
   在齐宣王十一年即前309年(25岁时),孟尝君已经继其父位而为齐相。凭借广召士人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孟尝君以齐相的身份,在列国间成为一位相当活跃的人物。
   前299年(35岁时),他与魏襄王会于釜邱,同年,秦派泾阳君入齐跟他联系,翌年,他便入秦为相。由于秦国外交政策的改变,秦昭王不久就免去其相位并且将其囚禁。孟尝君得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于前298年逃归于齐,复被齐愍王任命为齐相。
   后来孟尝君和齐愍王矛盾日趋严重,所以在前294年的田甲劫王事件之后,40岁的孟尝君不得已而被迫归于薛地,至此而中立于诸侯国之间,成为单独的一个政治势力。
   魏昭王八年,即前288年(48岁时),应魏之请,孟尝君入魏为相,致力于联合诸国,以求打败齐愍王。
   前283年(53岁时)齐襄王继位后,孟尝君与齐的关系改善。
   孟尝君老翁说:“我于齐威王三十三年(前324年)被召请为魏相,初出茅庐,是时年龄二十岁左右。到齐襄王初年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继续从政,孟尝君即已届花甲。”
   孟尝君盖终卒于魏,时年约六十岁。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孟君子说。
   “很好很好。请问您的墓地在哪里?我们想去拜谒,好吗?”
   “好啊,我带你前往。”
   于是他带我来到一个地方,人声嘈杂,乱哄哄的……
   这时传来列车要剪票的声音,我醒了。原来是梦。我坐上飞驰的动车北上回家。
  
   二、关于孟尝君的生前和死后
  
   坐上现代化的高速列车,头脑朦朦胧胧的。我又随着孟尝君穿越了时光隧道,奔驰在战国时代的齐国领域。
   一声汽笛嘶叫,我被惊醒了。看看窗外,列车刚刚驶进泰安市。离家还远着呢,于是我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梦中,在孟尝君带领下我们来到一片庄稼地,内有一个庭院,写着是某某墓地。接待我们的是狄玉华,他是孟尝君的秘书。
   这不是下午我们曾经到过的地方吗?我正在迟疑,狄玉华老人发言了:这里是孟尝君的真正墓地,传言别的地方,都是假货。他说了对墓地的考证。
   狄玉华老人说,我这里有字为证。说着他打开了那本陈旧的小册子,上写道:
   《皇览》:“孟尝君冢在鲁国薛城中向门东。向门,出北边门也。”
   《地志》:“孟尝君墓,在徐州滕县五十二里。卒在齐襄王之时也。”
   《地形志》:“薛有孟尝君冢。”
   《括地志》:“孟尝君冢在滕县南五十二里。”
   《晋太康地记》:“今郭侧犹有文冢,结石为郭,作制严固,莹丽可寻,行人往还,莫不径观,以为异见矣。”
   《太平环宇记》:“孟尝君墓,在滕县南五十里。”
   《齐乘四》:“孟尝君墓,今墓已开发,内如宫室,以铜铁铸壁,扣之有声,坚不可动,上有蚌层盈尺,行人往还,莫不径观,以为异见也。”
   《水经注疏》“孟尝君墓,结石为椁,作制严固,莹丽可寻,行人往还,莫不迳观,以为异见矣。”
   明万历版《滕县志》:<皇览>曰,在鲁国薛城中向门东,向门,出北边门也。郦道元水经注云冢结石为椁,制作严固,莹丽可寻,今墓已开发,内如宫室,以铜铁铸壁,扣之有声,坚不可动。
   唐陈昭聘齐经孟尝君墓,曾作《经孟尝君墓》,诗云:
   薛城观旧迹,征马屡徘徊。盛德今何在,唯余长夜台。
   ……
   清末民初的《滕县乡土志》:孟尝君冢,<太平寰宇记>在滕县南五十里,<水经注>云,结石为椁,制作甚丽。今薛城南犹有迹也。
   我无言以对,点头称是。抬头看,孟尝君还在我面前立着,等待我的面试。
   我问了他一系列问题。
   “你的后人王安石曾经评判过你,你怎么看待?”
   “那是后人的事情,随便怎么说都不过分。如同你们的老人家过世后一样,每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看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持有不同观点,随他们去吧。只是我们故去的人没有发言权。”
   我虚心请教孟老先生,我熟悉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我听过你的养士故事,也了解你的身世,还知晓你有管理的思想。”除我们常了解的鸡鸣狗盗,狡兔三窟,冯谖三弹,近交远攻等。请你介绍自己。
   “好,我说给你听。”他说着递上来一份简历。知道了他相关历史事件:冯谖客孟尝君、鸡鸣狗盗。
   我曾了解到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通过几个事情,田婴才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世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被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公元前四世纪末战国时代,神州大地上,齐国权臣。
   参观墓地的时候,关于孟君子的身世:老师曾问我:田文出自庶门?什么意思?我贸然回答:就是偏房生的吗?说完我就后悔了。老师还不知道嫡庶之分?显然老师还有更深层疑虑。后来我才知道,据说齐国首相田婴妻妾成群,他偶然醉酒误入柴房,与挑水婆宣娘结下一夜之缘。宣娘在五月初五生下小公子田文。
   “此事可当真?”我问道。
   孟尝君说:“这是被人演绎的故事了。田文非嫡所生,出自庶门不假。出自庶门而能继承父业,没有超人的本事,难以做到。事情就是这样。”
   嫡对庶言,嫡妻所生为嫡子。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嫡长子往往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继承了家业和资产,不能不说孟尝君的能力智慧非凡出众啊。
   我对孟尝君是佩服的。
  
   三、我看孟尝君
  
   从滕州回到家中,我一直在思考,在学习,在研究,就是想搞清楚孟尝君的情况。但是,谈何容易呀?
   问题,一系列问题。疑虑,一连串疑虑。思考,不断地学习思考。百思不得其解。我知道,凭着我这点墨水,也弄不出所以然来。我还是把我的梦境、我的想法讲给大家来听,接受指教和斧正。
   先看历史评价:
   司马迁: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司马光: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
   “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韩宣惠王俗两用公仲、公叔为政,问于缪留。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齐简公用陈成子及阚止而见杀,魏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君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党,其寡力者藉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君之国危矣!”
   王安石:“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再谈我的看法:
   我看孟尝君是位贤者,管理家,领袖。我没有高智商的抱负,也没有经济学上的志向,更没有领导者的才能。我只是从管理角度欣赏和学习孟尝君先生。
   1.孟尝君作为一个大臣,拥有的贤士数量达三千,竟然超过一个国家,而且其中不乏大才,主要原因是这些贤士愿意留在其身边。这就说明孟尝君能够满足、体现门客贤士们的自我价值,都可以展现一下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这样做,是那时的人性化管理。
   2.孟尝君作为封建体制社会中的贵族官吏,却有着与食客们相同的朴实朴素作风,这方面这很值得称道。孟尝君的衣食住行与门客们完全一样,除非重大集会与仪式外,很少穿华丽的衣服与乘坐华贵的车马,饮食上也相对简单。
   孟尝君厚待部属,不仅仅表现在丰衣足食,更是一种视下属为兄弟,推己及人的态度。这让真正的人才感到温暖,心灵沟通,不离不弃,留住真才。
   3.孟尝君对自己的下属与门客,多是采用鼓励加赞赏的方式。这样做虽然有时缺乏力度,但能使更多的人因此死心塌地的跟随孟尝君,直到其被罢官,也依然有很多门客追随。如果是依靠强权的管理与用人方式,恐怕当其失去权利的时候,是不会有多少人相追随的。这说明,威权管理只能留住为了利益而来的人员,当你的组织遭遇困境时,这样的人员自然不愿意留下来与你共患难,这就给你的组织发展埋下了巨大的管理风险。
   4.孟尝君收容门客三千,其中虽有满腹雄韬伟略的高士,也不乏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的一般人,甚至有曾经偷盗、抢掠的人。因为,在孟尝君的眼里,不同身份,不同能力的人都有不同的作用。孟尝君清楚:用时间来换酬劳的人员不是好人员,用成果换酬劳的人员才是组织发展依靠的关键人才。
   在企业管理者每天抱怨员工难管、老板难当的时候,先自省一下,看看问题是否是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因为,一个顽劣的孩子后面必然有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后面是有一个能力不足的老师。如果你认为自己手下的员工不称职,就要先看看,是不是自己这个管理者做的本就不称职。员工让你失望的同时,可能你也令员工感到失望,如果真的如此,这样的企业其前景是堪忧的。
   套用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看一下中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组织引导者——孟尝君,从他身上发现、领悟一些优秀领导者的素质与管理方法,做一个明天企业需要的引导者。
   历史的风尘不足以遮盖历史的风云人物。在我看来,孟尝君的正面形象依然高大,孟尝君是贤者,是优秀的管理家,且具有领袖的气质。这就是我,一个当代人对几千年前的古人的看法。
  

共 533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这篇文章作者从自身观点出发,对这位古贤士展开了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历史性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一位独具领袖气质、善于管理、广纳贤才的优秀管理者形象。且作者的文字简洁有力,令人信服。感谢赐稿东北,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