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前往桃花源(散文)
一千五百年前的桃花源,成为几代人向往的仙境;如今桃花源还在吗?桃花源境况如何?可能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前往桃花源,走进人间仙境,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梦成现实,我想向你介绍今天的桃花源,把一个心灵的故乡呈现给你。
一
不久前的一个晴朗的秋日,我应常德市诗词学会周则强老会长和本镇退休老干部李淑芬大姐(群主)邀约,与一些离退休人员一道游玩了闻名遐迩的桃花源仙境。
一行28人,大多数都是曾经为国家为人民做过不少贡献的地方干部,七十岁以上的居多。他们大都带有某某书记,某某长,某某局,某某董之类的官衔。没带官衔的,起码也是国家公务人员,是吃皇粮的人,独我是天天玩泥巴的农村人。能够与之为伍,我不胜荣幸,我想,就是不看什么风景,和他们在一起,感受一下同行的滋味,也值得。
我起得早,乘坐临澧县的过路中巴车,踩着时间赶到市体育中心集合点。八点半,李淑芬大姐(下称李姐)清点人数后,大巴车准时出发。车子开动,周则强会长在车上说了旅游的路线,以及注意事项。早就按捺不住诗情勃发了,周会长趁着乘车,就开始朗诵他即兴写的两首诗——
一、桃花源快乐游
欢歌笑语览秋光,逸彩桃园五柳芳。
水府举高迎雅客,渔舟唱晚洒悠阳。
畅游仙境心灵阔,采菊南山福气长。
鸡犬相闻烟火味,溪行水口再鱼郎。
二、观秦溪河流剧场实景演出
实景恢宏巨擘功,金秋桃树绽春红。
喜听渔咏乌蓬上,惊现农耕灯火中。
放牧伢儿行曲径,迎亲队伍摆长龙。
溪游终处高潮起,两岸飞花灿夜空。
到底是大咖级别,出口不凡,诗句精彩。一片欢呼雀跃声后,话筒交给李姐。别看七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干脆利落、幽默风趣;走路似年轻人一般脚下生风,做事雷厉风行,真有巾帼之风范,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李姐接过话筒,喊着口令便教大家坐着做几个简单动作,跟着音乐动手晃脑,把车内气氛活跃起来。胡协永和蔡正桃两夫妇专门带了录像机,时刻捕捉精彩动人的画面,也有人同时用手机录了视频,想第一时间发个抖音将快乐分享给亲朋好友。车子疾驰向前,车内欢呼一片,个个都是神采奕奕。随后车上有人拿起话筒,唱起了《心中的桃花源》,为此行来了个现成的主题曲:“许多年前的一个梦,带我来寻桃花源,你说你是前世的花,为我开放到今天……”是啊,桃花源一直在每个人心中装着呢,有道是:
世外桃源谁不羡,田园美景好风光。
神仙日子逍遥乐,无虑无忧幸福长。
凑在一起,不放过每一段快乐的时间。未到桃花源,早就世外仙境的感觉了,这些老年人,就像醉八仙,赛着逞强,我道,这哪里是游桃花源,分明是登蓬莱阁,寻找成仙的感觉。
二
桃花源——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导游姓刘,是个非常年轻且很漂亮的姑娘。她说她是桃源本地人,因为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桃花源,从导游学校毕业后,便应聘到这里工作,现已有四年时间。但见她——
妹靓声甜音色美,不曾开口笑示人。
古秦打扮仙姑到,两语三言获众心。
不看桃花源风景,就看桃花源人,这氛围,一下子让我们走进了古朴逼真的桃花源。
桃花源景区专门给我们一行人安排了三辆观光车,全天专门陪送。我们首先去的是二号线——秦谷。下车后,我们步行通过一个几十米长的蜿蜒曲折的石洞,这个石洞千百年来,也不知有多少人走过,石壁棱角光秃秃,幽暗、神秘、清静。一股清凉气扑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走过石洞,好似穿越时空一般,来到另一片天地——魏晋时代。一边走一边四下里望,但见——
低矮篱笆草盖房,蓑衣斗笠挂泥墙。
水车立在池塘笑,刺绣言真花朵芳。
亭隽秀,酒飘香,戌楼保寨幸福长。
谷王殿里粮仓满,阴阳井中泉水凉。
所见,都远离世俗一般,令我大惊失色。这样的地方,怎么就没有人给我介绍?我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有时候,心情会被新奇唤醒,只是我一再让新奇沉睡着,一旦打开,诗情画意就涌来,不胜欣喜。
这里除了有戍楼(保卫村子的楼),还有息楼(信息楼)展馆等。外面一个由大理石篆刻的日晷——古代常用的一种测时器具,由晷针、晷面、晷面刻度组成。其计时原理是:当太阳移动,日影所指刻度随之变动,由是来指示时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又再等分,再等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这古代人的智慧咋就这么高,比俺这几千年后的现代人还要厉害得多。
我们继续前往,迎面一个牌匾竖在前方,“策马桃园路,怡然桃花仙”;“走马观花游秦谷”的字样晃入眼中。我们还真的是走马观花,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怎么可能会在每个地方落脚时间过长。下车正往彩旗飘飘的秦谷楼走去,便听见有悦耳箫乐声传来,婉转悠扬,清耳悦心,余音袅袅、骊珠相贯!导游说,这是古代的一种箫,我觉得这箫声比现在的箫更柔和、更纯粹,心中顿时柔软舒适。正听得入神,四周的喇叭突然叫唤:“兄弟姐妹们,牛儿归屋了,客人也来了,你们忙完了就快些回来哟,来哟来哟……快热闹起来哟!”这带着浓浓的桃源地方特色的口音的叫声,一下子将我们给逗乐了。我们本地人都知道“桃源佬儿唱高调”,他们说话吐字的腔调很有特色,比如上面说的“客人”的“客”字,不读去声,读平声,发声点靠后,比平声的调要高很多。“牛儿归屋了”的“屋”,虽然声调是读平声,但音调必须往高处走。还有“热闹”的“热”字也是一样,不读去声,读平声,音调往高处飞。喇叭的叫喊声不停,我们一行人却在秦谷寰楼,欣赏秦谷村民举行婚礼的专场。这个景区真的不缺少浪漫,据说这里上演过狐仙与刘海的旷世之恋,还有武陵渔郎与桃花仙子的浪漫情缘。传说这里还是当年织女下凡与牛郎相恋、定情之所哦。看着到处都贴绑着鲜艳的红绸,排列着许多大鼓,真是看得我神情飞扬,似乎回到了年轻时。我们一行人,有的打秦谷村民的大鼓,咚咚锵咚咚锵,打得兴致勃勃,像模像样的,劲头十足;有的坐在大花轿里,数个人吆喝着试着抬起来,还说当初结婚时家里穷没坐过大花轿,今天过把瘾;有的小坐在铺有红色绸缎的桌旁,拿起手机选点拍照。仿佛真的走进了真挚浪漫的远古时代的婚礼现场。我们唱着、叫着、笑着,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这哪里像一群老年人,简直就是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新生食物充满好奇心的一群年轻人。拿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顽童”,确切地说,是“返老还童”。
很快,我们便听到某种乐器的击打声,往外望去,原来是“秦谷人”的竹兜舞演出即将开始——“当地人”听到广播的叫声都回家来招待客人啦。我们迫不及待走出楼来,但见一行人在秦谷震楼前,穿着古老的服装,手提高高的竹简,已经跳将起来。真有穿越千年、魅力独特之感,陶渊明笔下的庆祝田园丰收的快乐景象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面前,且场面绝对胜过以往任何时代。只见——
竹兜声响随节拍,手足双双蹈起来。
鸟在枝头朝这望,牛歇水里侧身呆。
丰收喜悦同欢乐,妙景良辰皆上台。
雨顺风调田野美,桃源世外爽心怀。
“秦谷人”要求大家参与互动,我也是爱疯之人,放下背包和太阳伞,也跳将起来。竹兜啪啪响,心情真是爽。左边低,右边高,跟着节拍上,端着簸箕连连簸,踩着竹兜连连跳,喜悦之情全在心中荡。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多的是闲静和从容,而真正的桃花源,却是一下子可以把人带入欢乐境界的舞台。我更喜欢今天的桃花源,这里更多的是折射出时代的影子,那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牌子,不是口号,而是一个时代的音乐,在为这千年桃花源伴奏。
三
穿过桂花林,来到寻香谷,开启更加愉悦、惬意的曼妙时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池塘上面的一处长长的竹木长亭,大家开心走过来,摆着造型取着周围的美景,一定要将这个亭子收纳进自己的相框。最忙的要数胡协永夫妇,他们忙于摄影,这里拍美景,那里抢镜头,时刻要调整好焦距,时左时右,时前时后。再走几步,上下两台大大的水车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台是三人用的水车,一台是两人用的水车。导游小刘说,这是“龙骨水车”,是秦谷中人千百年来灌溉农田的工具,是先人们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她的形状像龙骨,便取名龙骨水车。它是利用链轮转动的原理,使用时用脚蹬动拐木,将木制链条带动,通过链条上的刮板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从而达到灌溉农田的目的。
我偷偷地想,这陶渊明老先生啊,是不是漏掉了那些醉值得写的东西,《桃花源记》里只记了一些风光,居然漏掉了这么珍贵的东西。如果要修改这篇名作,我一定给点意见,把古老的农具写进去,起码留个影子吧。
为了重温记忆,大家争先恐后往水车奔去,腿脚都很是灵便,哪里像一群古稀老人。这遇着了曾经的“老伙伴”,怎能不激动不亲切!有三人赶紧上到水车上,脚已踏在拐木上,下面的众人打着拍子齐声唱着鼓舞士气的老歌:“同志们了么,呵嘿!加油干了么,呵嘿!……”坐在水车上的三人像模像样地用力蹬着拐木,可惜今年是大旱年,底部的刮板刮不到水,否则还真的会将水给引上来。一个个嘻嘻哈哈嗨得满头大汗,意犹未尽。另一水车旁有一小泥坑,一头满身湿泥的老水牛正在泥巴里滚来滚去,它大概也是感受到了我们这些人的激情,抬着头,看着我大家,也要抢上镜头来展示自己泥头土脸的卓绝风采。
这里与牛拍同框,找角度,摆造型,那边却有数人站在秋千上,合力荡漾,衣袂飘飘,红绿花裙,虽然是秋天,后山的树仍不曾落叶,依然青翠,加上秋千的绳子用淡绿色的小花缠裹,相互辉映,好像一群仙女在玩耍,那“咯咯咯”的笑声在山谷回荡。前方还有人抱着个大酒缸摆喝醉状,恰似武林高手在练醉拳。看来,我们这群人大都有当演员的天赋,瞧那动作那表情,“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还真有几下子,是那么回事,不错。
随后我们一行跟着导游来到金谷台。听说金谷馒头是这里的地方小吃,食材应季而种,应季而收,没有复杂的加工技法,有的只是清新朴实的乡野本味,可惜今天没营业,否则得尝尝。这里的舂米坊,与我小时候经历过的大致相同,一口臼,都是用整块大石头精心凿成,臼的上面,架着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有个大杵杆。从前,就是将十来斤谷倒进这臼里,脚踏杵的尾端,杵头便一下一下将谷撞击压破,使谷壳和米分离开来,然后筛、簸,便得到晶莹剔透的米粒。
继续前行,听到有水滴声响,寻声而去,原来是一小股泉水从山上流下来直到下面的小池子里。咦,真的是仙境,大旱之年,山泉水居然不断!我们正热得受不了,这地儿怎么这么温馨这么善解人意呢,竟然立即给我们送来清凉解暑的泉水,有人抱拳连说:谢谢,谢谢。我们用手接着泉水,抹一把脸,全身凉爽,瞬间将疲乏祛除。随后,马不停蹄到了糖坊、豆腐坊、谷王殿,然后到祭祀广场——村民们聚会、祭祀、祈福的主要场所。殿里供奉的是一尊四面谷王菩萨。东西南北的四张面目,分别代表着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导游说,这里每每有重大节日,特别是村民们在春播、夏耕、秋收、冬储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拜谷王菩萨,祈求丰年常在,国泰民安。
随后又到刺绣坊里走了一遭,感受桃源刺绣的传统工艺,一针一线的精美绣花图让我们是目不暇接,啧啧称奇,脚步不能移。透着透明玻璃,我仔细看了挂在墙壁上的那副“源远流长”山水刺绣,苍翠的山、雾中的水、淡淡的云、石头缝隙长出的大松树、高高的悬崖,几处急奔直下的大瀑布,似乎水在动、云在飘、鸟在飞、花在笑,一切似动非动、似静非静,栩栩如生,这是怎样的巧手才能秀出如此活灵活性的美图啊。我几年前,绣过长幅的“迎客松”的十字绣,挂在自家墙上,自认为还像那么回事,看了这个绣品,简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无法责怪这样走马观花,风景实在让人目不暇接,不快点看,那就只能放弃。我忙不迭地用脑子记下这些,想回家重播这段行程,还原那些风景,不然,对不起这般独好的风景啊。
四
下午两点,我们来到桃花源的一号线,进入菊圃,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石碑刻,我仔细听着导游的解说,这个碑是由著名画家陈白一老师雕刻的“渊明爱菊图”。陶渊明不只是喜欢写诗喝酒,更爱菊花。据说,酒和菊花都是他生命里不可或缺之物,在精神层面,他更爱菊花。陶渊明是一名隐士,菊花大都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是花中的隐士。周墩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隐居的地方很是孤寂,只有菊花为伴,因此,他对菊花也就有特殊的情感,口中反复吟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不觉得是无聊和重复,每一次诵读,都是一处深入。渊明祠的前门柱的对联写着“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这是给陶渊明真实的写照。院内右边一幅对联“山若有灵应识我,水如无意莫回头”,我琢磨了一会,感觉这对联真是绝了,足可以让人思绪如画,浮想联翩。院里还篆刻有不少的陶渊明本人的诗词,以及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为陶渊明题写的诗词。
问候老师!期待更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