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丽江是海(散文)
几次去往丽江,有了新感觉,丽江不是江,丽江是片广袤的海,她不但唯美,而且包容,有着海的气魄与襟怀。
一
我去丽江古城,是去看江、观城、赏山的。当然,还为了那浓郁独特的纳西风情。丽江的风情如海,是我所未知的,我向往。
那里的水让我充满期待。《元史地理志》:“路因江名。”说的是丽江之地名源于金沙江的别称“丽水”。《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也许就是这个“丽”字,让我觉得不俗,且精美。
江,是大地血脉,生命源泉,孕育文明,哺润城市。人在路上,我就先入为主地浮想联翩,秀色丽江应该是一座大江浩荡的城。它萌于雪山,走过草地,载着白雪冰川的圣光,漂着森林花朵的芬芳,经流九曲,清深浅澈,一路浩歌,把一座古老的城唱得摇曳多姿,氤氲在丽水的霓衫虹影里。这是我读书之后,根据印象为丽江绘成的美景之城。
想不到,古城没有江。惟有一条冰清玉洁的水,小家碧玉似的,曰玉泉。玉泉河源自雪山融水,林间清泉,汇聚在象山黑龙潭。它从城西湍流至玉龙桥下,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涓支流,又屡经匀水分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水声潺湲,淙淙复淙淙,如婴儿与梦魂呢喃,似晓风与柳岸低吟,若斜雨与芭蕉细语。碧水化作青罗小带,串起了一爿爿彩楼,一条条紫石板路,一朵朵晕红的灯光;串起了一座古老、清丽、婉约、浪漫的城,也串起了茶马古道、悠远民谣和如水般流淌的梦幻时光。
高原姑苏的流水是卓然的,婉清的,诗意的。它是清一色的寒澈流、碧玉流。时而驰湍,时而洑洄,多微澌,少行潦,多清濆,少流潦。没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没有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它的韵味和意境,是好都把轩窗临水开;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
这样的地方,是有足够的理由令人留下来的。留下来幻想,做梦,抚慰心灵。假如你是一个浪漫的人,也许还能邂逅一场不是风花却也胜似雪月的艳遇。
我从此以为丽江不是江,而是海,容得下我无尽的想象,唯美的描绘和重构。
二
根据游程安排,先去爬玉龙雪山。可我一到丽江,便感身体不适,通身发冷,头昏脑胀,是典型的高原反应。
我孤身留在古城。到了下午,感觉有所好转,便唤了一个导游,到雪山脚下溜达去。导游是个纳西族的潘金妹。她告诉我,古城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问我想去哪。我说你这里不是叫丽江吗,江在哪呢?她嗤道,江有的是,就是远点,金沙江距古城60多公里,怒江400多公里,澜沧江800多公里。我说有湖吗?她说有,是泸沽湖,离这儿200公里左右,想去的话我领你走婚去。我说古城附近有湖吗?她沉思片刻,拍着膝盖道,有,是玉湖,就在玉湖村。我说,你说的丽江就是海,大得让我摸不着边儿了。导游苦笑,但她转过脸窃笑。
我们叫了一辆出租车。出了城,向西,沿着一条两旁芳草碧连天的公路行驶几十分钟,玉湖村到了。车至村口停下。这时她好像猛然醒悟,扬眉问道,你到玉湖,是去看洛克的吧?
是的,我到玉湖,为的就是他——约瑟夫·洛克。玉湖不大,却盛下了一个异域的人,那么,它还小吗?名气已经不小了。
玉湖村是一个处在雪山脚下的小村庄,也是一个石头村。几十人烟,生栖在石头堆里。站在村口,一眼望去,全是石头,石头路、石头墙、石头房。村中央耸立着一座十几米髙的雕楼,也是用石头砌成的,如一根巨笋,兀自独立。楼下一侧,有一个亭子,几个老人,脸若石色,坐在里面聊天,吹风,瞄一眼,像石像一样。村子里,还有一家书店,几家民宿,不须问,皆是用石头建造的。细瞧,这些石头非同凡响,跟我平时所见到的花岗岩、大理石、鹅卵石完全不一样。这里的每块石头,都布满小气孔,犹如马蜂窝,原来是火山石。这就让我肃然起敬了,它们,除了要经历风吹雨打、冰封水洗之外,比一般的石头还要多受一次劫难,即火焠火炼。阳光下,我仿佛看到那些密密麻麻小气孔上,有火苗子在熊熊喷燃,烈焰冲天,燎燃一片,灿烂了时空。
洛克的旧居,是一座四合小院。大门之外,两边是石头墙,中间是一条石头铺面的大路,像一条江,江水退去,留下了一滩鹅卵石。走将进去,里面有四个展室,两个展示图片文字,两个陈设洛克用过的实物。那些悬挂在墙上的图片,都是当年洛克亲自拍摄的。有猎获孟加拉虎的印度农民,茶马古道的马帮,木里王,高黎贡山下的缅人,穿戴传统服饰的纳西族女子……
有两张并列一起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是两个人,穿着同一件藏袍留影,一个是洛克本人,一个是李士诚。李是洛克的随从、翻译兼管家,通外语,精武艺,擅使双枪,人称双枪手。旧居基本上保持了当初的原貌。有一张照片,也是洛克拍的,背景是木柱,木柱下首有一圆孔。那根木柱至今仍在,那个圆孔也还是当年的模样。在实物陈列馆里,我看到了洛克穿过的大衣,飞虎队送给他的汽灯……二楼,是洛克的卧室。宽敞明亮,贵榻雕壁,在当时,已属豪华大气了。从遗留的照片和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洛克当年在丽江的生活并非寒酸,而是非常奢豪。他麾下拥有纳西待从十余名,统一制服,全副武装,一旦出游,动辄数十人,马车踽踽,浩浩荡荡,军队出征一般。
约瑟夫·洛克,植物学家,生于维也纳,后入美国籍。1922年2月,他从云南思茅入境到达丽江,一直到1948年8月12日离开。在丽江期间,他完成了《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和《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两部著作。他在丽江和雪山的探险经历,触发了詹姆斯·希岛顿的灵感,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由此诞生,一举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1937年,好莱坞将其小说拍成同名电影,公映后连续三年打破票房记录,将香格里拉的名声推至巅峰。
洛克在丽江整整待了27年,来时38岁,离开65岁。可以说,他把自己最壮丽的生命留在了丽江。他在弥留之际,仍然对丽江念念不忘。他在给友人的信中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会重返丽江完成我的工作。我宁愿死在那风景优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独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唤。”他对玉湖村情有独钟,在丽江的二十七年,他一直就居在玉湖。他说:“雪山主峰扇子陡,犹如保护神似的保护着‘巫鲁肯’村。”他把玉湖,亲切地称之为巫鲁肯。巫鲁肯,纳西语,意是雪山脚下的村子。
出了村,是一片开满野花的草地。草地的尽头便是玉湖。湖不太,碧如玉,浅浅的一湾。湖边有棵合抱粗的大青树,绿荫匝地。树下似绿丝毯,几个鲜衣男女,坐在那卿卿我我。洛克终生未娶。当年,他是否在这棵树下坐过?他的身边,是否有一位美丽的潘金妹与他一起共享心中的绿荫和月光?不知道。
我想,唯有博大才可以容人。丽江是广博的,它不是一个江的概念了,我始终认为,有两个理由让洛克留下来,一是丽江的“丽”,无论哪国人谁都无法拒绝美;二是丽江是一片海洋,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值得探索,于是,乐于探求的人,必须留下来。
三
在丽江,遍地皆是沉醉在风景里的人——当地人、游人、生意人、唱歌的人、写生的人和流浪的人;老人、青年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各种各样的人。我想,这就像大海里有着各色的鱼类,畅游其间,自得其乐,我向往加入其中了。
其实,早有人有了这样的想法。无独有偶,遥想当年,还有一个外国人,也如痴如醉地迷上了丽江。这个人,就是顾彼得。
顾彼得,俄国人。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聪颖博学,精通俄、英、法、汉等多国语言,对中西文化有独到见解。1917年,他跟随母亲流落到上海。1939年,他受雇于国际援华组织“中国工业合作社”,投身抗战,先后在康定、保山、腾冲等地工作。1940年,他在凉山彝区认识了彝族土司岭光电,写下了《彝族首领》。1941年,他来到丽江,一住就是九年。顾彼得一生颠沛流离,命运不堪,而这九年,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由他创作的《被遗忘的王国》一书,系了解丽江最著名的作品。
顾彼得和洛克均为外国人,俩人都终生未婚,又同期生活在丽江,性情却是大为不同。洛固执、傲慢,顾随和、谦虚、宽容。但私下他们却是好朋友,相交甚笃。据说,顾经常帮助洛翻译文稿,帮他打字。在《被遗忘的王国》的扉页上,顾郑重写上:“谨以此书献给约瑟夫·洛克博士。”可见俩人感情非同一般。
顾彼得是一个让我十分感怀的人。他身材高大,五官精致,秃顶,戴眼镜,穿大衣,骑白马,笑容可掬,是一个极富人文关怀的作家和慈善家。
现在,丽江顾彼得旧居就处在狮子山路义正办事处金甲村38号。是一座二层小楼,楼下除悬挂着他的生平事迹外,还陈列着一些他的旧物及相关书籍。楼上是居室。我去转了一圈,无比感慨。那些古老的橱柜、皮箱、马灯和地板,都在散发着丽江旧时光的气息。在顾彼得旧居,我拿起一本《被遗忘的王国》不经意地翻了翻,不禁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
该书记录着丽江自1941年至1949年间的风土人情。他的文笔活泼生动,情趣盎然,不像洛克,呆板枯燥。他在书中道:“丽江没有小汽车、马车或人力车。大家都走路,不论贫富,不论将军或士兵,也不分社会等级。”他这样描述藏族马帮:“头骡戴着面罩,上面用绿宝石、珊瑚、紫水晶石和小镜子作奢华的装饰;耳边有红色丝带。头骡上有一面三角黄色旗,作绿色锯齿状镶边,暗示藏语意思为‘丽江——卡里姆邦直接运输钱’的传说。每20匹骡马为一组,由一个步行的藏人看管着,这藏人扛着枪,带着一只大藏狗,脖子上套红色毛织花环。”
他还遇到了大喇嘛:“这人极为高大强壮。他以搜查似的尖锐目光看着我。他穿一件金黄色的上衣,表示他确实是个喇嘛,而深红色的喇嘛袍裹在腰间。头发剃得光光光的。”他经常走家串户,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有两样东西让他念念不忘:“铜火锅以及次要点的铜茶壶,都是纳西人生活幸福快乐的象征。没有这些东西,社交宴会,结婚或送葬,或野餐,都是无法举行的。要是没有温暖的火锅和茶壶陪伴,在寒冷的冬天里吃饭就实现没有什么欢乐了……”
我之所以偏爱顾彼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确实是一个好人。在丽江期间,他不是专门游山玩水、阅历风土人情的,他还为当地群众创办了45个毛纺、编织、家具、皮革、铁矿等合作社。此外,又为缺医少药的穷苦群众免费赠药治病,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是那样热爱丽江。他说:“在我动荡的人生中,我没有在任何地方欣赏过丽江那样宁静、那样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那是天堂。”
同样是外国人,洛克和顾彼得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始终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他把丽江的外表,乃至一草一木看得明明白白,却从没走进丽江的内心深处。而后者则是把自己的情感和灵魂彻底地融入了这片壮丽的土地,用心血书写了这个鲜为人知的被遗忘的王国。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深爱着丽江。
恕我直言,就算丽江没有洛克和顾彼得,丽江照样会名扬四海。成就洛克和顾彼得的,是丽江的山水和人文。他们都是在江湖上漂泊的帆,至丽江,他们上岸了,在沉醉不知归路的时候,踏歌一曲,便惊艳了世界。
丽江虽然没有江,但它的确是一个值得人们安放灵魂的地方。那丽江是什么?原谅我的想象力的局促吧,我想还是海,只有海可以容下太多的故事。
四
此后几天,同行们都到金沙江去观赏虎跳峡,到香格里拉去寻找“消失的地平线”了。我继续留在丽江古城,独自漫游。因为我实在无法逃离这片海,太大,太广袤了。我无法泅渡上岸。
在整整四天的时间里,我几乎把雪山脚下的每一个景点都走遍了。秀色丽江,先是让我震撼,继而把我彻底征服。同时,我还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江,很多的江,多彩且梦幻。江汇成了海。我这样表达着对丽江的印象,逃不出海这个概念。
丽江古城,座落在雪山脚下,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始建于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的纳西名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乃仓廪集散之地。它自宋初建城以来,这座山骨水魂,顺山随水,建筑独特,文化交融,风情万种的古城,已经在历史的烟云中屹立了八百多年。八百年来,它幽居一方,静如处子,敝开胸怀,笑迎四方,栉风沐雨,凤凰涅槃,生生不息,愈发美丽。
深入丽江,我又发现丽江到处都是江。丽江境内,水资源尤为丰富。河流水系分属两大流域、三大水系,即长江流域的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和澜沧江流域水系,共有金、雅、澜二级及以上支流93条。除了这些,丽江还有许多人们肉眼看不到却又在心中滚滚奔流的江。那些江,从闪耀着雪影冰魂的玉龙雪山寒溜而来,从芦笙声声的泸沽湖畔碧溜而来,从遥远的龙川犁牛石激湍而来,幽蔚隐蔼,林黛丛葱,万物生生,斑斓悠长。
——那是一条条流淌着各民族基因的江。丽江是个少族民族聚居地。居住着纳西、白、藏、傣、苗、回、傈僳、普米等22个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一朵瑰丽的花。那些江,是彩色的,灿烂的,芳香的。
——那是一条条流淌着卓然风情的江。在丽江,我被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所陶醉。纳西族正正月十五的棒棒节、三朵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普米族的吾昔节,摩梭人的转山节,他留人的粑粑节等等,哪一个不是神奇的传说,美丽的神话啊。
——那是一条条流淌着滇藏古老文明的江。纳西的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等,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那是一条条流淌着世界潮流和时尚的江……
丽江的江,融五湖四海于一体,集东西文化之大成,是休闲的江,旅游的江、魁力的江,文艺的江,风情的江,古老的江,国际的江。那些用红色角砾岩铺就,遍布全城的大街小巷,以及横于水上的石桥、木桥,多像江边的码头和站台啊。而那些依水而居,“一坊房、两坊拐角、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重重镂空、精雕细刻、层次分明、光影变换、华丽多彩的重檐歇山顶式纳西特色建筑,不就是停泊在江边的华船彩舸吗?洛克,顾彼得,他们是丽江的远方贵宾。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只不过是前来踏歌寻梦的匆匆过客而已。
这么多的江河相加、相融、相汇,便形成了大海。
丽江是片迷人的海。
它的海水是五彩缤纷的,宛如坝上绚丽的风光。云杉坪上那些伫立在长风中猎猎作响的大树,是它永不停航的风帆。雄伟壮观的玉龙雪山,是它高高鼓起的浪尖。古城,是它在悠悠岁月里苦心经营的一座现实的海市蜃楼。四方街那不夜的火树银花和歌声,是它不眠不休的渔火和渔舟唱晚。所有的外来者,都是在这片海上漂泊流浪的鱼。
这样想,我便再无遗憾。在丽江,我不仅看到了江,而且还见到了海。我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了,就像当年顾彼得所说。“丽江,对我来说,那是天堂”。
在丽江,我愿化为一条小小的鱼儿,日夜畅游在清澈且温柔的水中,看雪山如梦,闻雪莲芬芳……
丽江,我还是把“海”的名字给你吧。当然喜欢我这条活泼的畅游古今的鱼。
丽江何以是片海?欢迎大家前来品读岚亮老师的美文力作!问候老师,祝福老师!老师日日开心,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