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时光】走进古人书房(征文·散文)
我脚下生风,小跑着穿过那些宫殿,十五分钟就来到午门的展厅楼下,汗淋淋地喘着粗气,快步登上楼梯,仿佛晚一步就进不去似的。
走到展厅门口,我还按捺不住激动的心,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让人一阵恍惚。
清晨,我们吃罢早餐,就匆匆走出了家门,去故宫观看“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的展出。
九月的北京,还像夏天那样炙热,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我衣衫。我们乘公交,坐地铁,一小时后走进了故宫午门。当我们兴冲冲来到展厅楼下时,工作人员拦住说,今天参观的人数已约满了。
我们仨都傻了眼,站在太阳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儿子擦着脑门上的汗水埋怨儿媳,买票为何不预约看展?这么热的天怎么办?儿媳也是一脸的汗,沮丧地撅着嘴说,还以为买了门票就能看展,就不知道还要预约。
几天前,他们就告诉我,妈妈,中秋节带你去故宫看展,门票都买好了,我高兴地说,好啊!好啊!故宫展出的都是国宝,是顶级的艺术享受,我求之不得,还特意穿上了崭新的中式缎面长裙。
现在近在咫尺,却无法进去,多让人着急。儿子查了查,这一周都约满了,近几日都没希望,我感到了沮丧。站在阳光下,眼巴巴地望着楼上的展厅,我不想离开。工作人员说,如果上午有人约了没来,中午两三点会放出余票,就可以预约了。
上午没希望了,只能等下午碰碰运气。儿子拍下预约的二维码说,走吧,站这儿也没用,咱们先去里面逛逛。
故宫来过多次了,现在情绪低落,我也不太感兴趣,可是,门票都买了,只好进去走走。我们从午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又经过了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让我高兴,他俩给我拍了许多照片,还拍了视频。红色的宫殿、红色的宫墙、红色的大门、高高的门槛,喜庆又庄严,我再次感受到了雄伟辉煌的皇家风范。
天气炎热,走走停停,走到御花园我就走不动了,只好走进中餐厅吃饭带歇息。吃完饭,我们顶着烈日,拖着疲惫的脚步,没精打采地走进了御花园。
御花园里全是人,树荫下、亭子里都坐满了人,有的低头张着塑料袋吃东西;有的靠在亭柱上,打着鼾声在酣睡;孩子们头上冒着热气,脸上淌着汗水,不知疲倦地在打闹嬉戏。我们走进亭子,也寻个空地儿坐了下来。
一坐下,我就困了,一个接一个地打哈欠,眯上眼想睡会儿。儿子拍拍我说,咱们回家去吧!在这儿睡容易感冒。
走出神武门时,儿子看了一眼手机大声说,有票了,只有四五张!一个激灵,我的困意全消,急忙对儿子说,快,快约啊!儿子儿媳都打开手机约票,不到一分钟,儿子就高兴地说,哈哈,老妈咱们约上了!走,看展去喽!说完,他俩转身就往回走。我也急忙转身,跟在他们身后,快步向午门走去,直到走进清凉的展厅,我才松了一口气。
走进“委怀琴书”展厅,里面布置的清新雅致,犹如走进了一间偌大的古人书房。书房里灯光幽暗,悄无声息,只有展柜中亮着灯光。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标有壁星的星象图,一如群星璀璨的夜空。壁星,又叫壁宿,是北方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在室宿的东边,所以也称东壁。十一月,正南中天会出现两颗明亮的星,就是壁星。
通道用墙壁分离,假似鲁壁,这使我想起了“鲁壁藏书”的典故,当年秦始皇焚书,如果不是孔子第九代孙孔鮒把古经文藏于墙壁中,哪能留下《论语》《孝经》这等古书?想必,这儿的鲁壁也藏有万卷书籍吧!
走过鲁壁,一眼就望见了“五经萃室”的牌匾,这是乾隆皇帝的手书。这间乾隆皇帝的书房,是从乾清宫的昭仁殿复原过来的。乾隆皇帝不仅寿命长,在位时间长,还是喜欢读书写诗的人,留下的诗作,有记载的就四万多首。作为诗人,乾隆皇帝还喜欢收藏古书,他让人把宋朝、元朝、明朝的旧书都找来收藏进书房,给书房取名天禄琳琅。然后,又让人把宋朝岳柯校刻的《易》《书》《诗》《礼》《春秋》五本古书找齐,收藏到另一间房屋中,在门口挂一牌匾,亲手在牌匾上写下了“五经萃室”几个大字。四百多年来,《五经萃室》一直躺在深闺中,还是首次在故宫亮相。匾牌下竖立的六块《五经萃室记》坑屏,讲述着五经的故事,五经的重要性,记录着岳珂刻写五经的过程,讲述了五经流离失所的经历。
展柜里,躺着一本宋代伏羲六十四卦方位书,黄色的纸张薄如蝉翼,图片却清晰。远古的伏羲,是我们的人文先始,是最早的王,也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他根据天时万物的变化,创建了八卦。后来,这八卦由周文王演变成了六十四卦。
我一转身,瞥见了身后架子上的《诗传大全》。《诗》也称《诗经》,是最早的诗歌集,传说是由孔子整理编辑的,是儒家的五经之一。这六本明朝刻本纸张发黄,红色的封面发黑,显得陈旧,昭示着年代的久远。
接着,我观赏到了《性理大全》《周易本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钦定三礼义疏》《仿相台五经》《道德宝章》《宗镜录》等儒释道经典,这些珍贵的古书,让人大开眼界。
我边看边用手机拍照,慢慢地向前移动。参观的人排着长队,一个挨着一个,无法在展柜前停留,我把这些宝贝拍下来,回家慢慢欣赏。
一把古琴吸引了我,咖啡色,亮晶晶,是南宋的仲尼古琴,琴背上刻有“玉壶冰”三个字,是宋绍兴二年制作,历经了一千多年,琴面还光亮如新。
踏进“正谊明道”展厅,这四个大字就映入了眼帘,这是乾隆皇帝的手书。《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读书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要有家国情怀,要看淡名利,要行善积德,让正义于天下,让明道于天下。正谊明道,影响了从古到今许多的文人墨客。
第一件文物就紧扣了主题,宋代何筌画的“草堂客话册页”,草庐和亭子同框,寓意在于是住草屋,过清心寡欲的日子?还是走出草屋,为仕途不顾一切去拼争?给人于深思。明朝文征明的一幅“猗兰室图”,也是在说这个问题。明朝的徐渭,借宋代欧阳修的诗词《昼锦堂记》,行书昼锦堂记轴,是在向往魏国公韩琦“功在社稷”的伟业,元朝文天祥的“行书上宏斋帖”,是对包恢忠诚爱国的敬仰。明朝陈淳,也是借着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行书岳阳楼记卷”,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自古以来,有许多的文人墨客,豪情满怀,深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拿起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让人仰慕。
忽然间,墙上的一幅古画吸引了我,走近细看,这幅《窠石平远图轴》,是北宋郭熙作的绢画,画面色泽暗淡,在岩石缝中伸出几棵杂树来,裸露着树根,弯腰驼背的,蓬乱嶙峋的老枝,遒劲地指向天空,就像倒地的胡杨一样,不屈不挠。绝处逢生的杂树,彰显了顽强的生命力。
这画面感,这种构图,造就了这幅绝佳的作品,可见郭熙的艺术造诣非同一般,是他总结出了我国山水画的“三远”法则。郭熙的作品,深得宋神宗的喜爱,并喜欢到了癫狂的程度,大殿内只挂郭熙的画。只可惜,郭熙留下来的画作不多。这幅绢画,在之前的二三十年间,一直收藏在库房里。
《窠石平远图轴》的左边,是清朝原济的水墨画《搜尽奇峰画卷》,描绘的是北方雄伟的山河,山高水长,土地辽阔而壮美。右边是,宋朝米友仁墨笔《潇湘奇观图卷》,画的是江南烟雨,小桥流水人家,和风细雨的水乡美景。一北一南两幅画,代表了古人的书房情怀。这三幅画,都呈现出很深的寓意,赞美祖国山河的美景,描绘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被当今古画鉴赏家称为神作。这些宝贝,已二三十年不曾露面了。
这个展厅除了古画和书法,还有明朝的《兰亭序册》拓片和一些古董。
走进“结契霜雪”展厅,如同走入了霜雪的世界,在寒气弥漫中,似有雪花飞舞,我不由打了个寒战,裸露的双臂抱在了胸前。
这间别开生面的皇家书房,由白石砌墙,在白石墙的山景上,铺满了松竹梅的落地画。“奚待结契霜雪里,天然同德声应随”乾隆《题三友轩》,霜雪就是梅花。乾隆十分喜爱梅花,曾六次去苏州光福镇邓蔚山赏梅,并效仿邓蔚山的香雪梅,在养心殿的西耳房叠砌宜石,建造了一间香雪书房。苏轼在《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中写道:“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松、竹、梅这三友,象征着正直、诚信、博学,也是书房的象征,更是文人精神与气质的象征。
走过香雪世界,我来到一幅绢画前,咖色绢面闪着暗光,深沉而高贵,黑灰色的老干虬枝横斜,粉色的梅花绽放着,有花瓣散落在细草间。这是明朝陈继儒所作。陈继儒也是喜爱梅花之人,吟诗作画,全离不开梅花。
站在展柜前,看着高贵的梅花图,不愿离开,我也喜爱梅花,更喜爱这画在绢面上的梅花。
再向前走,是一块像玉似的造云石,是元朝苏州玉山草堂主人顾瑛留下的。还有汉代青铜熊足带盖酒樽等古董。侧面展柜中,陈列着元代杨维桢“行书宴啸傲东轩诗帖册页”、明代沈时“兰亭修禊图”,还有董其昌“行书柳公权兰亭诗卷”等。走到这里,展览也接近了尾声。
走出展厅时,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两个小时的观展,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穿越到了古人的书房,享受了一次高规格的艺术盛宴,现在,又回到了现实中。
这个展览犹如一本书,翻开书页,沉浸在书中,仔细地去赏阅那些古物、古画和书法,尽情地享受超然的艺术,以充实自我。
掩卷沉思,让人回味,也让人感慨,我们祖先营造的这种书房氛围,让人极为享受。在享受中,用“正谊明道”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敬仰与效仿。

玫瑰姐姐,千言万语,说不清的情结和惆怅,约个时间,咱俩见一面。可好?
我目前在莲湖区女儿家养病,后天去泾阳护工家,呆十天左右再返回西安。我腿伤未愈。踝骨骨折,做了手术,康复中……让您见笑了!(´;︵;`)

本篇散文承袭了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语言朴素、叙述流畅,参观的是“古人书房”,读来却有浓浓的现代生活气息。
佳作阅读。真好。


姐姐真幸运,虽有一点小波折,终于还是成功走进了故宫文物展,看到了许多稀世珍品,有的还是第一次展出。在那种特定的环境里浸淫两个小时,肯定会有许多收获和感慨,而且会终生难忘。文中提到的那些古书古画及其他古董,许多都是闻所未闻,真是大开眼界。感谢姐姐带来的这场视觉盛宴!
问候深秋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