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笑谈京油子(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笑谈京油子(征文·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23发表时间:2022-10-21 15:12:59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上初中。父亲从北京寄来一封信,让我领着妹妹到北京去度暑假。放下信,我这个乐呀,梦里笑醒了好几回。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父亲战友牛叔叔的一对儿女,晓霞、晓刚姐弟。
   自从父亲调到北京工作,我就心心念念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去到北京,那可是祖国的首都,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我要去看看北京天安门,要去爬爬万里长城,有机会的话,还要进故宫去瞧瞧皇帝住的金銮殿。
   自从我懂事以来,一直就在山沟沟里转,还没有去过真正的大城市,北京在我的心里,那是天堂一样的地方。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我是吹着口琴,一路奔到北京的。那时的北京,没有现在那么多车,那么多人,也没有雾霾。初夏,天是醉人的温暖,媚人的光景使人流连。湛蓝的天,洁白的云,风很柔和,空气非常清新,天安门广场上,似乎到处都弥漫着醉人的气息。
   那时的北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日日由仪仗队升国旗。伴随万朵锦霞升起的是广场上高音大喇叭唱出的男高音:“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歌声激荡而抒情。
   我们四个来自山城的土包子,在天安门前合了影。每个人都咧着嘴笑,笑得傻傻的。等进了故宫,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满目的亭台楼阁,满眼的金碧辉煌,两只眼睛来不及看,恨不得满头满脸都长满眼睛。四个人像是四只画眉鸟儿,吱吱喳喳地到处乱跳、乱蹦,嘴里说个不停,父亲和牛叔叔笑着说,这些孩子疯了。
   从北海公园回到住地,我们几个意犹未尽,借着疯劲玩起了乡下人土咔咔的“地雷——爆炸”游戏。我和晓刚两个小子,扮演地雷,喊一声“地雷”站着不动,喊一声“爆炸”拔腿就跑,让两个女孩来追。如果追上了,我们就对换角色。我们在晚霞的余晖里,玩的非常投入,一边跑,一边笑。引来好多当地的孩子看热闹。
   正当我们玩得起劲的时候,忽然,疯牛一般滚来一个圆滚滚的胖女人,她个头不高,四肢短小,脑袋滚圆,肚子圆滚,那个身材,像是一个小球垛在一个大球上。她一路狂奔,一路狂喊:小兔崽子,竟敢骂我,让你们知道、知道老娘的厉害。她像是老太太吃柿子——专捡软的捏。一下子老鹰抓小鸡般逮住了妹妹,妹妹哪见过这个架势,一下惊得哭了起来。我们三个大孩子,那可是山乡里的野孩子,不懂城里人的礼数。发一声喊,一起冲过去,用脑袋将这个肉球,顶了个四脚朝天。晓霞带着妹妹跑了,我和晓刚还不解气,每人向肉球的屁股上狠狠地踹了两脚。然后,追着晓霞姐姐跑远了。
   肉球大概从来没有受过这等窝囊气,竟然被四个小孩子给耍了一顿。她从地上弹起来,跳着脚儿骂大街,把能够想到的都骂了出来。事后,人家告诉我们说,她的绰号就叫“地雷”。我们四个小孩子,稀里糊涂地将地雷给弄“爆炸了”。
   我们四个人因为闯了祸,回到宿舍,谁也不吭气儿,假装什么都不曾发生。不过正如老话说的那样: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刚吃过晚饭,“地雷”拎着一网兜苹果来了。令我们想不到的是,笑吟吟走来的“地雷”,早没了母夜叉的恶相,她穿一件蓝色“布拉吉”连衣裙,油头粉面的圆脸,带着些许妩媚,带着三分慈悲。一进门就自来熟地说,哎呦,好俊俏的小哥哥,好水灵的小大姐,刚才,我吓到你们没有啊?她先自降低了辈分,然后对父亲和牛叔叔说:队长、政委,我今天是来赔罪的呀,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了一家人。回到家我这个悔呀,我这个悔。我那个疯呀,就不是个人。两个小哥哥,真是好身手啊,活该我得受这份教训。
   没谁招呼,她一屁股坐下来,就开始“嘚吧嘚吧”地说,令谁也插不上嘴。父亲和牛叔叔听闻我们在外闯了祸。在“地雷”换气的功夫,批评了我们几句,并代我们向她道歉。这下不知抻了“地雷”哪根筋,她从椅子上一滚,“噗通”跪倒在地上,很快就挤出了眼泪。她一边哭,一边喊:队长呀,政委呀,全是我的错,千万别归罪小哥哥、小姐姐。我见状,差点没“扑哧”一声笑出来。刚才她还眉飞色舞的,咋突然间就哭爹喊娘了呢。这功夫比演员还来得熟练。
   父亲和牛叔叔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建国后,也都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风雨,他们不动声色地看她表演。在又“嘚吧”了一阵后,“地雷”终于进入了角色:队长、政委,您们大人不计小人过,就饶了我这个疯婆子吧。我家那口子,已经给关进“学习班”了,要是我再进去了,这家人就没法活了。“地雷”说到这儿,开始在地上打滚。
   等“地雷”喊累了,哭乏了,闹不动了。牛叔叔削了只苹果给她吃,并将网兜里剩下的苹果还给她,笑着说:你说的意思,我们都听明白了。是孩子们淘气,我们怎么会为难你?你丈夫有没有事,我们新来乍到的也不是很清楚,若是没啥事,是可以放他回去的。“地雷”听牛叔叔如此说,不哭也不闹了。忽地从地上爬起来,满脸堆了笑。朝父亲和牛叔叔分别鞠个躬,欢天喜地地去了。
   第二天,满世界都听到“地雷”说,他爱人要放出来了,牛政委还赏了个苹果给她吃。其实,那个苹果是她自己带去的。
   长大了,我才知道,父亲和牛叔叔那时都是军代表,在当年的那场运动里,有着很大的权力。正是权力之下,“地雷”才演出了那么一场悲喜剧。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见识了“京油子”。
  
   二
   如果说,“地雷”就代表了“京油子”,那可真就埋汰了北京人。“京油子”一个“油”字,从字面上看,有油滑、浮滑的意思。很多人由此将“京油子”理解成“油嘴滑舌”“油腔滑调”“油头粉面”“油光闪亮”,那也就太肤浅了。北京人,确有“油头粉面”的一类。早年,你走进北京的小胡同里,垃圾就丢在街上,用过的水就往家门外一泼,弄得胡同里乌烟瘴气,蚊蝇乱飞。但走出门的北京人,不论男女,一定是头上梳了头油,脸上擦了脂粉或是雪花膏之类。人物穿戴的齐齐整整,蚊蝇落在头上,一准儿的会自己滑下来。
   八十年代初,我随母亲回到江南。后来单位班子分工,我一度负责起京津唐地区的产品营销。单位在北京建国门外的赛特大厦建了办事处,与北京人的交往逐渐多起来,时常听北京人操着京片子侃大山,也就对“京油子”有了新的了解。
   江南地方,也将能说会道却不靠谱的人叫做“油子”、或说是“老油条”,通常指的是那些嘴皮子抹油,吊不郎当,八面玲珑,玩世不恭的“阿混”。这些人说话不过脑子,出口成章,却浅薄得很,给人一听,就是胡扯乱吹。跟“京油子”一比,高低立判,根本就不是一个层级。
   “京油子”久居天子脚下,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他们的见识与层次自然比江南不懂政治的“阿混”高得多。他们重身份、讲背景,懂大局。就算是开出租车的司机,卖大碗茶的大妈,也会以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微言大义的气势,一边喷着唾沫星子,一边指手画脚地为外地人点评朝野大事,讲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铺排政治、经济、文化明星的绯闻野史。初到北京,我不得不感慨:毕竟是天子脚下啊,北京人个个都是政治家。在北京呆了些日子后,我回去述职,报告我的上司说,“京油子”真是名不虚传,随便你在酒店吧台找个女服务员,或者在大马路上碰到个站街的老大爷,那个政策水平和演讲能力,都堪比咱这个小地方的市委书记。
   老舍先生说到“京油子”,曾经揭示说,北京这个地方的普通市民,大多亦是大大小小的“官迷”。有人戏称为“肝昏迷”。外地人是“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就算你是一方诸侯,在北京人眼里也就算个屁。“京油子”世代居住在皇城根下,吃的是天子粮,沾的是皇家气。有个当地朋友对我说,他家从“山顶洞人”那会儿,就住在北京这地儿。他祖爷爷见过皇上骑马,他祖奶奶见过公主出嫁,他曾祖父为当朝的进士抬过轿子,他爷爷为北洋大臣当过差。那份自得溢于言表。
   正是因为有这份本钱,这种自豪,“京油子”看不起外地人,但跟上海人自认自己是城里人,外地人一律是乡下人,且野蛮难教化的冷漠不同。北京人都是热心肠,他们在鄙视外地人闭塞无知的同时,又生出许多的同情心,他们要教导外地人,要开化外地人,要教导外地人跟自己一样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他们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份责任,因此,一旦遇上进京的外地人,往往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滔滔不绝。操起京片子,就像黄河决了口。这样也就渐渐形成了一旦开口,就一泻千里的“京油子”。
   其实,“京油子”们的祖上,不仅与“山顶洞人”无涉,也很多说不上是什么土著。北京就是个标准的移民城市。就连元明清三代的皇帝,也都是远离北京的江南安徽人,草原上的蒙古人和更远处的关外东北人。我想“京油子”不会是近代的产物,早在元明清时代,这七百多年里,北京作为京城,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来此做官,来自山南海北的商人到此经商,还有各等混混、闲人来此混饭吃,自然就有了交流、摩擦、碰撞、竞争,面对现实,人们不得不在语言上下功夫,在嘴皮上多投入,久而久之,形成了仿佛抻不直舌头的京片子,造就了说话婉转又模棱两可的“京油子”。
   著名学者萧乾先生久居京城,对“京油子”颇有研究。他说,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京油子”的,“京油子”的语言,有很多是高雅又通人情的。比方问人的年龄。我们江南地方,往往直呛呛地问:侬几岁了。北京人就不这样。中学生,他会问:十几啦?中年人,他会问:贵庚啊?老年人,他会问:您高寿?让人听得温暖舒心。当然,“京油子”骂人也够损的,曹禺先生的名剧《日出》中,写妓女翠喜骂人:你明儿要不来,你养出个孩子可没屁眼儿。萧乾先生不由得感叹:咒得多狠啊。
  
   三
   来去北京多年,我结识了一个自称是满族皇室远亲的哥们,他说祖上是富察氏。说起人们戏称北京人为“京油子”,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总结一下,就一个“大”字:动嘴说大话,走路迈大步,穿衣要大码,吃饭挑大碗,买单付大帐,吹牛侃大山。前边几条我没有异议,后边两条,我多少有点意见。前年,我去北京开会,见了个文友叫霍点兵,是不是霍元甲的后代,我没问,他也没说。他这个人的确是爱说大话,那天走过来的时候,穿一件风衣大氅,步大而快,他说,他吃饭能吃满噗噗的三大碗,如果对面是个美女的话,还能再多撑一碗。我为啥对后边两条有意见呢?那是因为,我在北京期间,无论去投标谈生意,或者会后朋友聚餐,基本都是我去汇钞,“京油子”们,嘴上喊得响亮:我来,我来,却没有一个挪屁股的。还有吹牛就吹牛吧,却要称作侃大山。我就有点弄不明白了,难不成北京周边没有大山,全是给“京油子”们给侃矮了的?
   其实,“富察氏”还有一个“大”漏说了。“京油子”也不是只会吹牛,他们也有男人的豪气,学着山东大汉,嚷嚷着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过那个肉是十多个人围着个火锅涮羊肉片,或者三五成群地在街上撸串儿。说到大碗喝酒就更寒碜,喝的是地产的燕京啤酒,顶多不过是牛栏山或者五星二锅头。那些个酒,被山东大汉讥笑为能淡出个鸟的清汤寡水,虽然说在山东,那都是娘们喝的,但咋说它也是个酒呀。
   “富察氏”还告诉我,“京油子”还有一特点:走出去是个爷们,倒下去是条汉子,一张嘴就是侃爷,一闭嘴就是哥们。我觉得北京人还是闭着嘴时帅气,个头高挑,皮肤白皙,无论男女,都神闲气定,端庄儒雅。可就是一张嘴,原本文文静静的小姑娘,一下嗓门大得惊人,一双睥睨天下的斜眼,一副指点江山的架势,能让人把隔夜饭呕出来。
   “京油子”能侃,一方面是他们见多识广,另一方面得益于“京片子”¬——京韵京腔。北京方言那个儿化的腔调,特别适合侃大山,特别能让“京油子”们巧舌如簧。比方说很顺利,北京说成“倍顺儿”,非常好,说成“盖了帽儿了”,特得意说成“倍儿爽”。就算说时间,普通话的“今天”,北京人说成“今儿个儿”,“傍晚”,说成“晚么晌儿”。这北京方言,用江南的吴语,咋说咋别扭,可是用北京方言这么一说,还真让你觉得“倍舒坦”。凡是五、六十年代生人,无论南北,都喜欢侯宝林用“京片子”说的相声,其实是个北京的侃爷,都多少有些侯氏幽默,要不然,咋在北京城里混饭吃啊。
   这一点,我的文友霍点兵比我体会深多了。
   “京油子”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死要面子。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你会看到夫妻二人在一起走,多是女人挽了男人的胳膊,做小鸟依人状,而男人不是老虎就是武松,大步向前,神气活现。和朋友一起坐下来喝茶,女人也大多是,柔情地望着自己的男人,听他一会儿关公战秦琼,一会儿特朗普会见了丘吉尔的胡侃,温顺地像是只小猫,给足了男人面子。可是回到家,你看吧,为了一点小事儿,女人就会大发雌威,一声声“老娘”骂得山响。这个时候的男人,那是叫他向东不敢向西,叫他抓狗不敢撵鸡。北京男人这个时候,心里一直响着领袖的指示,“妇女能顶半边天”,不仅不敢膨胀,还一个劲小心地赔不是。霍点兵同志不止一次地告诉我,这个时候要想让老婆熄火,就得赶紧地给她端盆洗脚水。不过,这是他的真心话,还是自我调侃的笑话,我也搞不清,因为这家伙是个标准侃爷,真假实在难辨。

共 76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日常生活中,我听的最多的一句顺口溜是:“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在我的印象中,“京油子”就是能说会道,油腔滑调,说大话的人。父亲单位是从北京迁来的,我从小接触的都是北京人,从小听的最多的也是北京话。父亲的同事,还有我的同学都是北京人,他们的确能说会道,却不油腔滑调,也没见他们侃过大山。所以,我一直认为,“京油子”应该是浪荡街头,无事可做,游手好闲,喜欢侃大山的街痞。读罢这篇文章,我才明白了,“京油子”混迹在各行各业各色人中,也包含了街痞。独特的问候语、对政治的敏感度涵盖了所有的北京人。这篇文章,全面地描述了“京油子”的特性,语句诙谐,形象逼真,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了。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1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0-21 15:41:47
  在这篇文中,作者用大量笔墨,从三个方面详细地描述了“京油子”这类人,并且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一开始,母老虎似的“地雷”绘声绘色的表演。第二,北京人从上到下,人人懂政治,人人都是讲演家,并语言高雅且通人情。第三 由于见识多广,喜欢漫无目地的侃大山,却很要面子。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4 16:20:13
  玫瑰老姐,我这个就是根据自己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与北京的朋友们亲密接触的印象,接触的大多是老百姓,没有什么高层的认识。写得嘛,也大多都是胡同里的事。我这个人呀,挺爱写日记的,很多旧事,翻出来看看挺开心的。哈哈,点兵嘛,那些金句确实是他自己说的。咱群里很多人都听说过。不能算俺瞎编。谢谢老姐编辑,您要是能乐乐,俺就算成功了。
2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0-21 17:08:50
  看罢此文,我算是长见识了,北京人还有京油子这一说,读起来很有意思,可见作者学识高深,能从一个方言称呼洋洋洒洒写七千多字。佩服。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4 16:21:01
  哈哈哈,就是乐乐。您读了觉得开心,能会心一笑就好。
3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2-10-21 20:58:15
  我以为,哥们只是在网络聊天上谈笑“京油子”,没想到真写了,下笔千言,毫不吝啬。我即刻在文中寻找,寻找有没有我胡乱调侃的格式和蛛丝马迹。
   寻找下来,有点失落。这失落不是为了别的,是作者从街坊里间、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学习、人才等诸方面描述了在天子脚下的“京油子”,给“京油子”注入文化元素和历史脉络。与我的调侃戏言,以“美”注册“京油子”,大相径庭。平时调戏调侃的“京油子”自然显得偏仄和盲人摸象。
   这下子好了,“京油子”被作者举起的戡乱大笔所征服,作为箭靶,乖乖地接受试射。作者的文友霍点兵,阅读时一定会发出知音般的微笑。
   作者以自己的一些经历,以睿智的目光,矫枉过正。使我们长年累月的调戏“京油子”味,得以追本溯源。把“京油子”描写得有板有眼,像模像样。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4 16:23:55
  洞天兄,虽然我自小就去过北京,以后又在那疙瘩工作了一段时间,跟机械部领导和新闻界都挺熟,但真正了解京油子,还得从点兵兄说起。这家伙跟你一起贫嘴,总能让你很开心。
4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2-10-21 22:02:25
  读完,也跟着二哥来一句:说不尽的“京油子”。
   上初中时能去北京父亲那儿度暑假,这就是二哥见识广开始的时候。譬如我,至少是工作后才到北京的。
   散文通篇一个氛围:乐中侃。幽默风趣的文字很有意思,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引人入文。譬如“地雷”一闹剧,特别像一个段子,竟然发生在二哥儿时,仿佛一场悲喜剧。文章里说,这是二哥第一次到北京见识了传说中的“京油子”。二哥不仅侃里岁月里的富察氏,还不忘调侃一下身边的网友大兵,O(∩_∩)O哈哈~。霍点兵同志!哈哈,不知你读了文没有?
   我在群里也不止一次听大兵高调承认过要想让老婆熄火就得赶紧地给她端盆洗脚水。其实,这有什么不对的呢?挺好的。
   我也知道北京人爱侃,也有人喜欢忽悠,逗乐嘛。赞成二哥说的在北京“侃”是生产力,吹牛侃天说地真能出人民币。文化圈子里的我接触过好多。也听说过北京“朝阳群众”和居委大妈的厉害,其实在电视剧里也看过。北京人身处京城,自然见识广,消息多,资源丰富。
   散文一气呵成,其实说不尽的“京油子”也是一种文化,这也许是二哥写此文的本意吧。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4 16:33:03
  山兄,这篇文没啥深奥的哲学和理论,就是寻开心。我在北京前前后后也待过好几年的日子。北京人过得还就是挺开心。还有更多的故事俺不好写,毕竟是首都啊,咱也不能太过分,对吧。其实,我最早知道什么是腐败,就从驻京办事处开始的。
5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2-10-21 22:04:07
  此文,将百姓生活、商界活动、政界治理等,一并抓来,用君子之道,给他们画圈打点,呈现一个“京油子”的立体形象。
6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2-10-21 22:12:26
  此文,让平时人们议论的“京油子”灰头土脸的形象,找到一栋别墅住下,安心享受文化的滋养。
7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0-21 22:19:57
  抻不直舌头的京片子,造就了说话婉转又模棱两可的“京油子”。“京油子”世代居住在皇城根下,吃的是天子粮,沾的是皇家气。笑谈京油子,从小孩的视角,窥见“地雷”的悲喜剧表演;由富察氏后人一哥们提出“大”字理论:动嘴说大话,走路迈大步,穿衣要大码,吃饭挑大碗,买单付大帐,吹牛侃大山。“以标准侃爷詹点兵为靶子清侃“京油子” ,会侃的首都精神,得益于京片子,自带的侯氏幽默(京韵经腔),拿老婆说事的金科玉律,穆桂英与杨宗保的京式婚配,侃出了艺术转型和最新力作,也侃出了大产业,侃出了讲政治、看背景,观风向的京派商人之经商特色。轻谑,博识,锋利,辛辣,又不乏温情,抑扬顿挫,富含小品文的特质,令人捧腹,又催人正省。真可谓是京油子正传,拨乱反正,终得正名。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7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4 16:29:11
  雁子,我原本以为北京人普通话很好,但真正到了北京工作,却发现北京人都是大舌头,嘴里好像含了个油橄榄。好多的词儿含含糊糊的。不过在那个地方无论工作生活都会很开心。北京人不但个个都像政治家,而且都似乎天生是说相声的。我当《机电日报》特约记者哪会儿,很多同事约我到她家吃饭,我说不去,就吃食堂。她会说锅都给你刷了,你看你这人,但你要真等吃饭,她会说,妈呀,锅刷了,面还没买呢。哈哈哈,说不尽的京油子。
8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0-21 22:25:48
  叫北京人“京油子”,意思褒贬不一。京油子就是很能“混”,很会来事,象油条一样,一天到晚油嘴滑舌的,二哥写的也算是形象了。天津叫“卫嘴子,意思是能说会道,表达能力强,会说而已,天津的曲艺发达,可见一斑。著名的京油子不仅油而且肯定嘴贫。在北京人看来,侃,是一种境界,贫,则事关德行,有本质的区别。北京人不但善侃而且敢侃。人称老北京为京油子,意思是不务实际的人,外地人说京油子,舌头甜,嘴皮儿薄。可能这些年京油子的嘴儿不甜了,见面词儿也变了吧。其实北京说话挺逗。形容北京人的“爱聊”与“会聊”以及“聊天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没有什么目的。在新疆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各省都有浑说的。我还听说天津人的“哏儿”是有目共睹的,挡都挡不住。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可见这话也不是白来的。“京油子”也有招人喜欢的地方,比如他的滑稽和幽默。二哥见多识广,去过很多地方,走过最长的路,也接触过很多地方因生活习俗和因各地区,地域不同而蕴育出不同秉性的人。文章幽默风趣,只是反映出二哥对生活,对人,充满了近于童心的趣味与闲情逸致。今天又学到很多东西,感谢分享一场与北京人的趣淡。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4 16:36:36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个是京津冀地方的民谣。但同样是为得一张嘴,京油子,油。卫嘴子,贫。保定人暂时不说他。我在京津冀工作、生活了差不多十年。积攒了不少生活中的笑料。哈哈,这次就浅浅地跟大家乐乐。
9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0-21 23:21:18
  哈哈,这文,我晓得的,只有我家二哥才能生出来。
   瞅瞅这文,太有魔性了。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9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4 16:42:34
  雪,原本呢,我想写一篇小说,写写当年冀南豫北的小日本。我小时候在那边求学,当地老乡教我一段民谣:俺是河南儿,轻易不出门儿,出门碰上个小日本儿,小日本头上顶个笑尿盆儿……可是点兵撞枪口上了,我这一鼓作气就写了个《京油子》。唉,咋说呢,您读了开心就好!哈哈,点兵不乐意也没办法,谁让他是个京油子呢?
10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2-10-22 00:06:29
  @江凤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民众、坊间人们对各个地区民风、民俗的一种普遍的的认识,生活在天南海北的人们,更由于地域、水土、文化层次的不同,所以才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虽然代表了那个特定时期的一种特定的特殊人文特点,但如果,就对本地人来讲,似有地域黑之嫌也!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去看,怎么看都那么不太舒服[呲牙]。别说他们,我看了也气不打一出来。
   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旧的习俗、文化已经渐行渐远,逐渐被新的文化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所替代,如今的北京,无论是城市规模、科技、文化等,与旧北京有了云壤之别,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世界!而做为首都公民,也受到地域、环境、人文的熏陶、影响,他们更能方便、快捷接受最新的生活方式。
回复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0-24 16:47:17
  点兵,对不起,俺写的主要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京油子,那会儿,俺有很长一段时间,求学、工作在北京,住过建国门外的赛特大厦,也读过大兴的黄村中学。接触的都是胡同里的小人物和生意场上的商人们。就没接触过您这样高大上的好市民。就算俺是瞎子摸象吧,正摸到了根大象尾巴。
共 30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