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秋语】这个秋天,我永远不会忘记(散文)
一
9月20日,秋风习习,阳光灿烂。我居住的小区终于解封了。
走出家门的我,心情格外兴奋,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理发。从9月1日开始封控到现在,我的头发长了很多,这对一贯注重仪表形象的我来说,简直像受罪。坐在理发的椅子上,从镜子里看到理发师动作熟练剪着头发,听着其他顾客和店主谈论疫情那些事儿,那些在封控期间的点点滴滴,像电影画面一样浮现在眼前。
8月31日晚饭后,我和妻子正准备出去走步,谁知女儿女婿带着两个小外孙慌慌张张来到家里,告诉我们说,贵阳市花溪区石板物流园已确诊一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全区可能会被封控,家里应该多储存点粮油、蔬菜之类的生活物资。女儿见我头发长了,就催我赶紧去理个发。
说实话,只要其它地方发生疫情,我和家里人也会对此聊几句。虽心有余悸,但总感觉这事离我们远着呢,也没太当回事儿。殊不知这玩意儿竟突然降临,想起家里米缸已经见底,冰箱里冻着的菜所剩无几,顿感心血上涌,好生焦急。
这时,妻子突然说去小区里的“利民小卖部”看看,兴许还能买到一些生活用品。妻子的话提醒了我,说时迟,那时快,我俩一路小跑迅速赶到了小卖部。到那里一看,早己排起了长队。
店主是一位名叫邱英琴的中年妇女,平时爱说爱笑,精明能干。小店里灯光明亮,所有商品都明码标价。她很理解大家的心情,于是就边卖东西边跟大家表示,决不会趁机涨价赚黑心钱。她的话像是给大伙吃了定心丸,让人们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下来,很多人在买完东西之后,都对她表示真诚的道谢。
邱英琴的这一举动感染和带动了大家,排在前面的人都很自觉,少买些,把机会留给后面的人。在接下来日子里,我被许许多多这样的动人情景感动着。
二
9月1日一大早,小区被封控。我接到区里通知,因疫情已经扩散,贵阳市防控领导小组宣布对所辖花溪区及相关区(县、市)实行静态管理,区里要求所有干部职工不要去区政府办公楼上班,就在所居住的小区里担任志愿者,全力配合村(居)委会及有关部门做好抗疫防疫工作。
平时人来人往的小区没有了人影。小区外所有的商店、农贸市场全部关停,公交停运,学校停课,小区周边建筑工地的施工也停了。小区内临时安装的喇叭不停播放,要求人们不扎堆,不要在小区里流动,一律实行足不出户,居家隔离。一下子,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整座城市好似被按下了暂停键,世界也仿佛突然缩小成家那么大的地方。瞬间安静下来。
可小区物管建立的业主微信群猛地热闹起来,群里一会儿通知所有小区居住人员在小区内参加一天一次核酸检测,一会儿转发有关防疫抗疫的相关文件和要求,同时也传递着部分住户的困难呼声。没过多久,那些分配来小区的干部、医师和志愿者穿着白色或绿色防护服进入小区,设点定时采集核酸样本。
突然降临的疫情,造成一些外出走亲访友或工作上班的人有家不能归,给一些人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可疫情无情人有情,小区里发生了一个个相互帮助,同心协力战疫情的动人故事。
一位84岁的老人,儿子、媳妇在疫情发生前的头一天,带着孙子外出了,疫情让其回不了家,家里余下的米和蔬菜吃完了。老人眼花耳聋,不知道外面发生了啥事,拄着拐子,提出菜蓝,像平时一样去小区外的农贸市场买米买菜,走到小区门口,才知道发生了疫情,不准外出。老人知道后,心想自已在小区里无亲无戚,焦急万分,那日子是暗室里穿针——难过。我知道老人的情况后,急忙把自家米分了一些给他送去,周边的人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老人送油、送菜。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连声道谢。
己年近花甲,左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朱忠伦,平时靠双拐走路,妻子在疫情前因生病住进了医院,女儿去照顾妈妈了,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由于一时不慎,他摔在了地板上把右手摔伤了,疼得他动弹不得。街道办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安排大学生志愿者王可愿担起了照料朱忠伦的责任。小王热心地用手机和他沟通,了解他的所需所求,为他捡药送去,还把街道办事处分给他的盒饭给老朱送去家里,自己却吃着方便面。一天,小王给他送盒饭时,朱忠伦为感谢小王的帮助,拿出五百元硬要塞给小王。小王哪里会要,放下盒饭转身就跑了。
诸如此类的人和事还有很多,每时每刻都在我身边发生着,也每时每刻都在把温暖和关怀传递着。相互扶持,齐心协力,共抗疫情,成了封控期间小区里所有人的心声。没人再担心了,也没人再抱怨,因为我们都知道,虽然我们彼此相隔,但我们守望相助,并不孤单。
三
疫情封控期间,因我们小区距离疫情发生点的石板物流园较近,加之小区外不远农贸市场的商品都来自那里,抗疫防疫任务异常艰巨。小区人们都能自觉维护防疫秩序,为抗击疫情作贡献。来小区的医疗卫生人员及志愿者们默默无闻,辛苦劳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
那天清晨,我看见一位名叫万芳的女医师,满脸愁容,眼里含着泪水,为排着长队的人群采集核酸样本。一开始,我以为她在工作中遇到不听招呼的人或不顺心的事,让她受委屈了。后来才知道,万芳是外州一家医院的主治医师,州里组成支援贵阳市医疗队时,年逾古稀的父亲就生病躺在床上,她在家排序老幺,历来都是爸妈最疼爱的掌上明珠,听说要抽到贵阳市援助抗疫,爸妈哪会同意。
万芳本可以向领导说明情况,可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是组织的关心培养,自已才有不断成长的今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自已哪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短暂的思考后,她二话不说,毅然参加了抗疫援队。谁料走后,由于父亲心里放不下她,病情加重,她只好在工作之余用手机给父亲通话,请求老人放心。今早,她刚和父亲通完电话,从父亲断断续续的言语中,她知道留给父亲的时间不多了,可看到排着长队做核酸检测的人们,还来不及擦掉挂在眼角上的眼泪,又赶忙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小区里一位名叫叶红的年轻女干部,丈夫在外地工作,家里有一个不到5岁的孩子,平时带孩子的公公婆婆疫情发生前两天,外出旅游去了。疫情就是命令,她自当上自愿者后,不因家庭情况具体,给领导或同事叫苦,每天狠心地把孩子锁在家里。孩子一个人在家,吃不好喝不好,没两天就得了严重感冒。隔壁邻居的李婶听到孩子叫声,赶忙打电话给她,她回到家里一看,孩子已经在地板上哭睡着了。她抱着女儿,默默流泪,把带回来的物资和药交给邻居李婶,托请她帮忙照应孩子,又一心奔赴到防疫工作中。
那段时间里,那些医师和一些家在外地的自愿者昼夜不休地忘我工作,逐栋楼逐户逐人动员做核酸检测,为人们解忧排难。看着他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浸湿了衣衫,每天吃过简单盒饭后又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实在累了,就躺在小区露天坝上的木椅、石坎上休息一会。条件极其艰苦,任务非常繁重,可我从没听见他们叫一声苦,说一句怨言。
看着他们,我终于明白,为何我国对疫情的控制是全世界做得成功的,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民,有这样的干部,有这样的政府,所以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住我们,什么样的挫折也不能击垮我们。
风雨之后见彩虹。二十天后,小区解除封控了。公布解封的那一刻,小区欢声雷动,一片欢声笑语。人们发自内心感谢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辞辛苦,让人心生敬意。疫情无情人间有爱,这个不寻常的秋天,我永远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