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读书至味是清欢(随笔)
在这温馨的秋夜,秋雨敲窗,小虫清唱。今年漫长而又炎热的夏天总算结束了。天气凉爽之后,因炎热而烦躁的心,算是安静下来。在这静谧的夜里。一间屋、一盏灯、一椅子、一杯茶、一本书,就可以开始我的愉悦之旅。家里藏书不少,每年都有新增。就像袁枚所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很多书在书店买回来的时候,心里很兴奋,似乎获取了至宝。可是一书到手以后,有时翻看几页放到一边,就再也没有问津,有时干脆,就放在书架上,让“灰丝时蒙卷轴”,一放几年就没有动过。某日突然记起,有拿出来翻翻。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毕竟已经年近五十五岁啦,这辈子,该考的考试差不多都考了,该显摆的学问差不多也该显摆了,该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也差不多能应付自己的工作。所以读书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须,它已经退居于工余之后的娱乐了。
既然是娱乐,因为途径多,所以,读书这件事情,就不是唯一的了。娱乐的办法很多:可以看电影电视,可以打麻将纸牌,可以旅游观光,可以聚众聊天,可以灯红酒绿,可以舞榭歌台等等。人上一百,各有所好。而在我,更喜欢的读书。像这安静的秋夜里,拿起一本书,它可以是畅销书,讲一些时尚的生活或者学习方式;它也可以是文学经典,文笔优美,别出匠心,让人对生活的本真有更深刻的认识;它也可以是是期刊杂志,让人更加贴近时代;还可以专业书籍,它可以让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了解新的专业理念和更现代的方式方法,提高我的工作水平。
我喜欢读整本的书。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大部头,常常是史诗或者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它能够让我某一阶段或者某一地区的历史、经济、人文等有全面的了解。比如《红楼梦》,就让我能够从中了解到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末世之悲。再比如《创业史》,让我知道了中国农村进入新社会初期,生产力获得的巨大解放,和那个时代,农民艰苦创业的巨大热情。我也喜欢碎片式阅读。可以是一篇几句话的短诗,也可以是一个微型小说,因为短,它能够填充我琐碎的时间。不能说,手不释卷,但是每一天,如果离开了阅读,心里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也没有一匹神奇的坐骑,能想一页书扉,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如今读书,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段。可以肆意而为,时间都可以是自己分配和安排,内容可以自己随意安排。不像从前,读书先是为了考试,要跳出农门,读书时敲门砖。大部分时间是必须听老师。后来工作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你必须掌握,还必须听领导或者专家的。而现在,自由多了。它已经没有年轻时候那么多功利色彩。人生沧桑,再也没有必要将读书视作敲门砖。所以现在读书,大可以像陶渊明一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很喜欢,陶渊明这种境界。先生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种生活的方式,在今天看来,虽然古老却又非常时尚。想想我们自己,当年拼命读书求学其目的就是要从乡下奔往城里。没有想到如今的我们却拼命的想着从城市奔向乡村。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对生活目标的定位发生了变化。自己对读书目标的也发生了变化。它已经不再是我改变生活境遇的手段,而是我们追求内心愉悦的途径。读书应该给人的是一种简单的快乐。我们需要通过它,让我们自己的内心流光溢彩。有个词“清欢”或许最能够表述,读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突然想起了宋朝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诗:“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一贬再贬。可是他人生始终抱着达观的态度。他讲贬谪当成自己远离喧嚣城市,远离权势纷争,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农家,感受粗茶淡粉的,满足发自内心的清纯简单的愉悦。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我想也应该是读书应该保留的态度。书籍是神圣的物品,它是文明的载体,是历史进步的桥梁。因为功利化的影响,书籍被变成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这不能不让书籍蒙上了铜臭的色彩。这或许应该是我们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所应该摒弃的。
当我们受挫的时候,书就像一首美妙悠扬的乐曲,撩人心弦,浸入心田,随着血液润入全身,我们的身心像被阳光扶慰,感到淋漓酣畅,纯净如初;当我愉快的时候,书便如锦上之花、为愉快添色,书便如花中之蜜,使快乐升华。书籍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欢乐,而这种欢乐是简单的。是“清欢”,这或许是“读书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