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你,可知老勺么?(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你,可知老勺么?(随笔)


作者:海上老牛 童生,556.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01发表时间:2022-10-29 06:15:58
摘要: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张伯英,我是知之甚少的也!但是,一旦见之,我则爱不释手和一见钟情的也,且定下了:余年就学张伯英也!

【题记】:不知为何?当我一见到张伯英的书法的时候,我就爱不释手和一见钟情的也!于是,我就定下了:余生,就学张体也……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徐州铜山县人,光绪壬寅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榜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别是张伯英、张仲警、张叔庚、张季遵)。
   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老师。
   提到张伯英,可能今人都不是最熟悉、最了解了。那么,一旦提及大师启功先生,那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启功的字也……是的。张伯英,就是启功的老师也!
   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族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北京高校书法,北师大启功、首师大欧阳中石、北大李志敏,三足鼎立。
   那天,我做了一个梦:来到了徐州张伯英纪念馆了……先生,身穿长衫,留着八字胡,款款地走过来了。正当我想虔诚地、恭恭敬敬地向先生请安、求教时,忽然,先生就一闪而过、不见了……于是,我也就醒了?
   是的,对于先生,我是知之甚少也!为何?孤陋寡闻也。生不逢时也?是的。无人引领也?是的。无知者、无畏也?是的。老年聊发少年狂也?是的。不知天高地厚也?是的。全无书道也?是的。不知文如其人、字如其心也?!是的是的。是的!那么,在下系从几何开始初探的呢?不知也。不过,最起码也有十来年了吧?
   是的是的。是的!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启功先生和白石老人对张伯英是如何评价的吧:
   启功十岁以前,即闻先祖称勺圃先生大名,稍长在小学中又从同班学长白志铭兄得闻勺圃先生书法之妙,盖白兄之尊人与勺翁为挚友也。功年逾二十,习画、习书,于先师贾羲民先生斋中见勺翁所书联,点画沉著,使转雄强,楹联大字,如在便笺之上,殊不见有意用力处。始惊勺翁于书艺之功,如镕铜铸鼎,只在指腕之间,而莫知其力如何运化至于斯境也!
   启功撰文回忆张伯英时写到:“先生仙逝已50余年,追忆教言,尤有理解未足处,其愚钝可惭,而求教未足,仰叩未尽为可深惜也!”。可见,得其真髓且归纳、综合、升华其特色者,代不乏人。开创了“彭城书派”。
   张伯英殁后,齐白石曾有诗赞之云:“写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足见其书法造诣之深。
   那么,先生的书法有何特点的呢?
   先生定居北京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书斋号为“小来禽馆。”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精于识帖,辑有《来禽馆帖》10卷。伯英曾得王羲之《十七帖》,帖中有“来禽”等语,又追慕邢侗,故称小来禽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即为张伯英所珍藏者,卷首有“铜山张氏小来禽馆”印钤。
   日军占领北京后,张伯英隐居不出,保持了民族气节,日本人曾以10万银元购买《十七帖》,张伯英视若粪土,坚决拒绝。张伯英晚年贫病交加,生活清苦,犹醉心于书画金石,节操高尚清雅。张伯英与海内名家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且以精于品鉴金石书画闻名于京津。
   先生一生酷爱书法,早年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卓然成家。明清以来徐州书法界人才辈出,形成彭城书派。彭城书派素来以北碑为宗,方劲古拙,蔚为风尚。张伯英秉承彭城书派传统,又植根汉魂而化以苏、黄,笔力凝重,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规整端正而有洒脱之致,用笔方圆兼备,宽博雄放,紧凑严密。行书朴质秀逸,古拙自然,有夺人之效应。行草书亦能见其刚劲风骨。深厚功力出之于传统,行之于独创。遂以彭城书体名于当世,为彭城书派接武前贤之盟主。后又受康有为、包世臣等金石学派的影响,精习《张玄墓志》等北碑,骨格自然超凡拔群,“笔阵曾教淮海惊”。
   先生一生正直,颇有节行。他不屑于和封建军阀同流合污,抛弃官位,卖字卖文为生。北平沦陷后,他隐居不出。并屡次致书当时任徐州伪市长的叔父张云生莫做伪事。先生与清末遗老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等过从甚密,但却力主共和,反对复辟。他晚年怀着改良主义的理想而不得伸展。此外,他还与于右任先生、张学良将军及齐白石等私交深厚。张伯英尤为奖掖后学,书画界人不少都曾受其教益。
   先生碑意书风的成功塑造,再次彰显出在上承清代碑派书法时,不应囿于狭窄的“方笔”审美定势,只有把生硬的魏碑演绎出连贯的动态笔意来,方能更接近中国书法的传统要义。我们梳理下有清一代碑系书家,就会发现他们都无不有着极为深厚的帖学功底,并用开放的态度以帖学之笔去化碑学之形,从而开拓出各自的碑派书法的新天地。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莫不如此。
   先生的碑学其表帖学其里的成功,再一次诠释了对待北碑书法,眼光的封闭与开放与否将是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若徒以毛笔追索石刻刀痕,局限于方笔的正宗魏碑,是很难大有作为的。晚清碑派末流书家的教训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纳碑入帖”也许正是碑学一系书家的终南捷径。
   先生书法造诣极深,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后上追羲献父子,下至宋元明清,博览群帖,碑帖融合,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他采取“纳碑入帖”的做法,他舍弃了魏碑生硬的“碑面”,将朴拙雄强之气有机揉进作品之中,用笔方圆兼备,锐而不峭,厚而不滞。结构紧凑严密,紧敛而不拘谨,字体宽博雄放,规整而又洒脱,是彭城书派的盟主。当时,张伯英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民国书法四大家”!
   先生以行楷最有成就,亦擅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规整端庄、方圆兼备,既宽博雄放又紧凑严密,内多劲力。行楷朴实秀逸,古拙自然。张伯英用笔万毫齐力,圆满峻发,点画所到之处,极具朝揖相让之法。
   笔笔中实,字字气满,凝重含蓄,不泥于古,不媚于今,富于创新精神。用笔能任情挥洒,意度自为高远。先生极擅书写碑志,数百字大楷不用划线,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而分行布白、范围大小莫不恰到好处。
   先生的行楷对联,用笔以简洁见胜,起收转折毫无刻意之处,行笔则沉实而爽利,虽然很少提按,却力透纸背,起收处即使锋芒外露而不觉得尖刻,寓痛快于沉着。横向的笔画多舒展流动,寓于古意。他虽然学碑而能不染时弊,并且墨池笔冢,功力精湛,无论大字小字,都给人恢恢游刃殊从容的感觉,小字如狮搏象,字小而气魄不小,大字更是举重若轻,以拔山举鼎之力为舞女插花,气度非凡。
   先生的字,系以魏碑为蓝本,辅以隶属和行草,且自成一体也!难怪世人皆爱之了。自然,还有先生高贵的人品和典雅的人格魅力也。那么,晚辈、学生,怎敢懈怠之时呢?尽管没有仪式、没有开光和没有开脸及没有洗礼等等,但是,学生始终暗暗自诩学生也……
   那么,在下在有生之年里,彭城,那是一定要去一次的也。为何?一定要至先生纪念馆里拜谒一下的了。这样,也许离先生不只是再近一些么?也好,感悟、领悟和顿悟一下先生文字和笔墨的精髓也!
   那么,几时才能行程和成行的呢?我想:三五年之内吧?也许,就在明年了。因我甚知:我连皮毛的皮毛的皮毛皆无、均不如的也!
   张伯英艺术馆始建于2004年,是由徐州民营企业家王昌庆投资7800多万元建立的融收藏、陈列、研究与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场所,馆名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生前题写。
   那么,您看:您不需要一同前往的么?
  
   这就是:
   先生入神定铭记,
   夙因不多也须及?
   去去就来何人在,
   继往开来某之急!

共 32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叙述生动详实,内容丰富厚实,文章叙述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张伯英的人生和成就,就是文章题目中的老勺,他是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老师,也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的老师,文中详细介绍和领悟张伯英先生文字和笔墨的精髓。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10-29 06:17:07
  叙述生动详实,内容丰富厚实,文章叙述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张伯英的人生和成就,就是文章题目中的老勺。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海上老牛        2022-10-29 07:05:40
  早啊!
   老师:
   多谢!
   多谢。
   多谢!
  
   是的。
   多谢!
   国人,对书法的认知、研习和研修——
   实在是太匮乏也!
  
  
   多谢!
   老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