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纪实文学)(散文)

编辑推荐 【神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纪实文学)(散文)


作者:惠风 白丁,9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17发表时间:2022-10-30 12:30:47
摘要:本文以纪实的笔法,讲述了一位养殖大户从贫困户到脱贫,最后成为致富带头人的先进事迹

【神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纪实文学)(散文) 立秋刚过,我来到镇原县忠辉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朱忠辉的养牛场,只见棚舍整洁,大型农具齐全,朱忠辉正忙着喂牛、清粪、打草,显得朴素又精干。
   朱忠辉是镇原县南川乡东王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头脑灵活,思维超前,通过发展养牛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他用全身心的热情带领乡亲们寻出路、谋幸福,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养牛专业户、致富带头人。
   朱忠辉向我介绍起他的养牛致富经历:“这些年我先后带头种过烤烟、搞过建筑,2012年到2013年,国家对养殖行业扶持力度加大,我就开始尝试养牛。2014年4月份,注册了镇原县忠辉养殖合作社,在南川乡东王村建起了养牛‘阵地’。”
   刚开始朱忠辉采购了28头牛,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精心喂养。由于他吃苦耐劳、勤于学习,养牛的效益一年好过一年,到2019年春季,出栏了20头牛,获得14万元纯利润。到如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生产机械齐全,他盖起了新房子,开上了小轿车,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型农民。“现在牛存栏有80多头了。”朱忠辉脸上洋溢着喜悦。
   村里人看到朱忠辉养牛这几年发生的变化,也跟着他养起了牛,他也乐于把养牛的技术教给大伙儿,并积极流转土地170亩种植玉米和甜高粱,实现了牧草自动化收割,让村民腾出了大量的精力发展养牛产业。在他的带动下,东王村养5头牛以下的村民有30多户,养5头至10头以上的有20多户,养20多头到30多头的有3户,东王村的养殖产业发展态势非常良好。
   王会虎是朱忠辉的邻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朱忠辉的带动下,他家也养起了牛,不仅顺利脱了贫,也盖了新房。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在朱忠辉的带动下,我养了4头牛,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传授养殖经验,我每年出售两头牛娃,至少能卖15000元。”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一个寒家里走出来的,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乡亲们都过上小康生活是我的梦想。”朱忠辉说。
   “我们祖上原来是比较殷实的人家,祖籍在党原镇,由于我太爷吸食鸦片,家道开始中落;从此爷爷领着一家人四处流浪,租种地主家的土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流落到刘家山,背依大山垂直掘下三只窑洞定居......”
   我非常诧异,也非常感兴趣,请他继续讲下去。
   看着我认真而又迷茫的样子,他停下手中的活,带我走进一砖到顶的四合头院,让进上房里,坐到皮质沙发上。
   他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原来他的家史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的过去......
   “刘家山是五指塬的一个支脉,背靠梨岭塬,面临阳洼山,山下有一条无名小溪,一条羊肠小道联通四方。那时山上只有七八户人家,我们家坐落在村的西头,父亲兄弟分家时每人分得了一孔窑洞,三只窑的院子两家人居住,刚分了家大家相安无事,时间长了矛盾就出来了,两家八九口人挤在一块,拥挤不堪,难免磕磕碰碰,家庭矛盾日益紧张,大有爆发之势。只有搬出去住,兄弟妯娌们才能和睦相处;于是父亲又在老庄的西面寻了个地势挖窑洞准备安家,经过几年的努力,两只窑洞初步完成。父亲搬到新家只有两年时间,刘家山因为被国家建设集体林场,我们九户人家被分成三拨搬迁到不同的生产队,于是,我们家被搬到了上岭队......”
   我更加感到惊奇,奇怪的是到他们父辈,又是一次举家搬迁。
   “我们只好临时借住在王家表叔的院子里,他们家院子大、孩子少;我们姊妹五人,而且年龄在十岁以下,我们不懂事,在院子里玩耍,经常把院子破坏的比较脏乱,常常引起表婶的不高兴,父母为此多次向他们道歉,也对我们无端的发火。实在待不下去了,母亲就鼓动父亲出去寻找合适的修庄地方。不知跑了多少趟,看了多少处,父亲终于在村子南面的一个山边找到了一块崖势较合适的地方,我们叫它新庄崖......”
   “规划的新庄,三只窑面,背靠塬面、面对青山,坐北朝南,东南风可以直灌窑洞里面;我们姊妹年龄小,父母既要忙于白天的生产劳动,又要给我们修新庄,三只窑面的新庄,清除土方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除了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其他时间父母亲都在修新庄,两个人用镢头和铣在地上劳作上一个上午,只能挖一小块地......”
   “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架子车,但那是生产队集体的东西,个人不能随便使用,而且比较金贵,怕用坏了需要赔偿;父亲就用传统的独轮车,父亲用镢头挖一阵,母亲用铣往车子上铲土,我和哥哥、姐姐虽然年龄小,也帮着妈妈往车子上填土,车子堆满后父亲推起车子把土倾倒到山坡下。就这样一镢头一镢头、一铁铣一铁铣,挥汗如雨地将一方方土挖下来,再用独轮车运出去。母亲说那时候每当给父亲去送饭的时候,总是一手提着饭,一手抹着眼泪。大致有一年时间才挖了两只窑洞,作为暂时栖身的地方......”
   “1970年秋天,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选了所谓的良辰吉日,一家人欢天喜地搬到了自己的新家。虽然只有两只窑洞,但那是我们自己的家。新窑洞还比较潮湿,乔迁新居的那天,父母亲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和喜悦。母亲在木质的窗格上贴上白纸,又在白纸上贴上用大红纸剪下的胖娃娃显得格外喜庆耀眼。新家没有院墙,母亲就用荆条编织了一个简易的围栏挡住,窑洞没有门,母亲就用废旧化肥袋一片一片地缝制成门帘挂上遮风挡雨,我们一家就像山顶洞人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了那孔窑洞后,母亲每天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抱一大捆柴禾把炕烧的滚烫,这个简单的家也温暖了起来,我们放学回家看到崖背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就知道母亲在做饭,虽然是粗茶淡饭,我们吃的很香甜。夏天经常吹东南风,柴火的烟尘常常倒灌到窑洞里面,出烟不流畅,油烟经常呛得人流泪,做一顿饭就受一次煎熬。到了冬天,外面北风呼呼地刮个不停,母亲在屋里的灶台燃一堆柴禾,或者把那巴掌大的土炕烧的滚烫,才能抵挡严寒的侵袭。后来,父亲和我们兄弟合力又挖了其他的两孔窑洞。记得一个夏天的晚上,惊雷阵阵、暴雨滂沱,我们在窑洞内睡得正香,突然崖面上涌下来一股瀑布,窑洞内也出现了渗漏现象,窑洞随时有塌方的危险。在雷雨交加的夜晚,父亲冒着倾盆大雨到崖背上修改水路,这才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经过一夜的劳累,父亲得了一场重感冒,过了好长时间才得以痊愈......”
   “随着我们兄弟姐妹逐渐长大,父母亲又开始操心我们的庄基地,经常规划着怎样才能给我们兄弟再修一处新庄,以便将来娶媳成家。
   可是父亲年纪大以后,就已经越来越不能干重的体力活了,母亲说那是年轻时挖窑洞落下的后遗症。当第一孔窑洞快挖成的时候,父亲站在自己搭的架子上,背过身修那拱形的窑顶,不小心掉了下来,造成了后腰损伤。母亲还说父亲是个命硬的人,有几次都躲过了严重的塌方,否则的话就不会有我们姊妹了。每当我看到父亲高大的身驱逐步佝偻的时候,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感动和忧伤。感动的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父亲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才有了这个属于自己的家,属于自己的窑洞;忧伤的是他为了这个家,从二十多岁一直操劳到离开人间,身上落下了多少病根,手上磨出了多少老茧,才让全家人有了一处栖身的窑洞......”
   “我们姊妹五人都是在窑洞里出生,又在窑洞里长大的。在那些居无定所的岁月里,我们全家人都是食不裹腹、缺衣少穿,加之家大人多,吃了上顿无下顿,那是家常便饭。在我感觉我们本来已经非常贫寒的家一直是雪上加霜,幸亏父母亲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信念,终于把我们都拉扯长大成人了......”
   我为他有这样伟大而平凡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感到高兴。
   “1988年,我初中未毕业前,去报名参军,已经验上了,可名额有限被刷了,因此而耽误了三周的学习,未能考上高中,于是我辞别父母外出打工,在白银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干过大工,学会了电焊。正当我能够自食其力,可以挣钱孝敬父母的时候,熟料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冬季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年仅46岁的母亲突发疾病去世了,令我们姊妹悲痛欲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1995年,60岁的父亲又因病离去,终结了他勤劳的一生,更令我们姊妹肝肠欲断......”
   “如今我们都从窑洞里走了出来,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哥哥、姐姐和妹妹每人都为自己新修了小康之家,我也于2000年乔迁新居,就是现在住的这个四合院。可是父母亲却都相继离我们而去了。每当看见老庄那破败的窑洞,我心如刀绞,每次都要流一次眼泪……”
   听着他如泣如诉的诉说,我和他都已经泪流满面了。
   是的,往事不堪回首,记忆让人揪心,寒门出贵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难怪他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确实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感谢党的富民政策,使我走上了致富道路,也带领乡亲们脱了贫......”他突然破涕为笑对我说。
   看着他信心十足的样子,我也转悲为喜,我知道他心中肯定还有一张宏伟蓝图。
   现在,他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50人,其中有10户(以前的贫困户)在他的合作社入股,每年8月2日进行分红,通过一折通打到农户账户上。
   他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并养殖新的品种,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我相信,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一定能够大展风采。
  

共 37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纪实的笔法,向我们讲述了养殖大户朱忠辉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从贫困到脱贫,最后成为致富带头人的先进事迹。朱忠辉的童年是极度贫困的,可就是这贫困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德,激发了他摆脱贫困的决心和毅力,诚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经过几次探索,从养牛开始,经不懈地努力,终于尝到酣头,慢慢地致富。进而他又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动同村的贫困户共同致富,现在他的专业合作社已吸纳社员150人,其中有10人入股,每年参与分红。人们都已走出了窑洞,住进了自家的四合院。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迈进。此文主题思想明确,逻辑清晰,传达了正能量,是一篇很好的纪实文学。推荐阅读。【编辑:周世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2-10-30 22:54:34
  文笔朴实、语言精练、描写细腻的好文佳作,向惠风老师学习了。感谢惠风老师投稿支持神舟社团,期待老师笔耕不辍多创佳作继续投稿分享神舟。问候老师!创作开心!
峥嵘岁月
2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2-10-30 23:27:52
  文笔精湛、语言精彩、描写细腻的好文佳作,为老师点赞支持。感谢老师投稿对神舟社团的大力支持,期待老师创作丰厚继续投稿支持神舟。问候老师!创作愉快!
峥嵘岁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