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传奇的三山(散文)
三山人爱三山,与三山的传奇有关。人们不能活在传奇故事里,但总以有这样的传奇为骄傲。
一
家乡的三座山,留山、横山、扁担山流传着美丽的传说。
一天,观音挑着鱼盆、鱼桶途经天井孔村时,一脚踩翻石头,跌倒在地。扁担一头的鱼桶滑出绳索,鱼桶被抛出正南方向几里远,磕在地上。扁担甩出西边几里路,躺在那儿。渔盆落在天井正北,倒扣着。疲惫的观音生着气,爬起来,拍拍灰尘,弃具而走,直奔南海。
观音走后,盆、桶、扁担,日晒雨淋,开始腐朽,不知过了多少年,化腐朽为神奇,盆、桶、扁担,分别在南、西、北变成三座大山。南边形如木桶称作“木桶山”;西边的扁担山后来改名为“拦友山”;北面的山就像一长条腰子盆,横卧在天井的北段,称作“横山”。
人们把山峰的形成归于观音造福,而非地壳变动而成,显然是违背科学的,但这是一种最温暖的情感表达,他们以此赋予山的慈祥与厚爱,依山而居,靠山吃山,这些理念从此也就有了基础。
木桶山是一座锦绣孤山,呈圆台形,海拔321米,顶端面积10多亩,地势平坦。据旧志记载,山上有葛仙庙、观音阁、清和庵、炼丹池。一座山,容纳了多少风景,不管属于俗还是佛,人们统统都收归于山,山不负期待,也能承重,所以人们才那么爱护着。
相传,东晋著名的道学家葛洪曾于此修道炼丹,和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情谊,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
葛洪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少时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学识渊博。成年后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吏。后来笃信老庄,辞官修道炼丹。晚年骑一匹仙鹿云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
一日,他游罢升金湖,沿黄湓河(即秋浦后河)溯流而上,越洋湖碑,过板桥岗,一路游山玩水,赏花观景。不经意间,望见不远处一片平川之中,有座大山孤峰独立,云飞雾绕,一条大河从它西边蜿蜒北去。青山绿水,如诗如画。葛洪大喜,遂策鹿快行,不久就来到山前。这木桶山虽没有泰岳、匡庐高大险峻,却也别有气势和风韵。但见漫山松青竹翠,鸟语花香;飞瀑流泉,怪石嶙峋。林荫溪畔,参差几幢农舍,灰瓦白墙,鸡犬相闻。葛洪不禁感叹起来:好一个清净世界!真是一处炼丹修道的好地方!于是,葛洪便放鹿于后河之滨,结庐于北山之麓,叩石垦壤,筑丹炉,置碾槽,添皿具。他要用山间百草,集天地日月之精华,炼成医治百病、长生不老之仙丹灵药。
葛洪到此,先后在木桶山和离此不远的王村棋盘山上炼丹,至今仍遗有炼丹石、珠砂泉、棋盘石等遗迹。其中珠砂泉流出的水呈棕红色,石红水甜,古人有诗云:“策杖步长溪,蜿蜒行数里,斜日下西山,波光红澈底,须彼炼丹人,珠砂或取此。”棋盘石是葛洪与王子的下棋处,古人曾作赞美诗:“王子何年去,仙踪石上留,谷空樵径寂,柯烂子孙收,静听松花落,闲看云水浮,输赢终几局,对此意悠悠。”后来葛洪要到别处炼丹,群众挽留不住他,就把他曾经炼丹的木桶山,改名留山,以示纪念。
其实,葛洪并非那么神秘,他的炼丹术也并非妖道。按照现代科学观点看,葛洪应该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他是中国现代化学的前驱,应该和蔡伦的造纸术的发明有着同等的价值,据说,火药的发明,就是源于葛洪的炼丹术,无疑,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现代科学的引路人。对于这样一位人物,人们赋予他以传奇色彩,并不为过。我想,那些存留的遗迹,也更有了纪念的价值。
二
扁担山啊,扁担长又长,五里三道岗,东连洋湖坑,西镶接梅城。环境幽静,地形奇特。传说唐代诗人李白曾游于此,李白到此消息,不胫而走,乡民纷纷挽留。太阳西下,李白长途跋涉,身心疲劳,看到如诗如画的扁担山和淳朴好客的乡民,决定歇下来。
李白自二十四岁出蜀之后,就开始了一生的远行。李白游历了巴山楚水,南下宣城,与汪伦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情,一首《赠汪伦》传遍大江南北。唐朝本就是一个诗风盛行的朝代,李白来到泾县,更是给江南大地吹来了一股清新的诗风。一时间,家家读唐诗,人人知李白。一些仰慕李白的人更是做梦都希望一睹李白的真容。
扁担山下是肥沃的田畴。此地“右象守门,左虎雄卧,中间玉盘托月”,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传说张氏先祖便把家从梅城玉峰山麓迁徙到此定居,自承一脉。扁担山东边有个村叫兰潭村,村口古道上有一单孔古桥,横跨在阳乌潭溪涧上,是古时通往梨云岭,梅城纸坑山的通衢。桥南端的“宝定山”,为卧虎山形。山巅有一古刹,名“宝定阁”,供奉余公、赵公明、观音大士。桥西有一人工石坝,长约百米,北接青象山麓,南抵桥旁溪涧,以虎、象拱卫之势,拦留村中风水,以助村兴。村中有位财主叫张进的,靠自己的克勤克俭,创下了一份家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家里的老婆只为他生下一根独苗,小名天狗。天狗生性愚钝,不爱读书。到了七八岁,还只知道与一帮顽劣之童厮混,乐此不疲。财主张进为此伤透了脑筋。于是他花高薪聘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教授天狗识字启蒙。哪知好吃好喝的招待,先生没教几天,不辞而别。张进找来先生一问,才知道天狗不仅不愿读书习字,还找来同伴合伙作弄先生。张进气得将天狗绑在树上以示惩罚,但管不了三天,又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张进于是又遣人寻师,希望有高人指点,让天狗开窍开化,能够读书成才。李白荆楚神游,一天荡舟于秋浦,正心驰神遥,领略锦绣江南的山川之美。远远望见东南一峰,形似“卧虎”,树木参天,有大岳之势。且峰峦迭起,好似匡山故里。李白离家日久了,难免会偶尔牵念。于是即刻启程,打马挥鞭,翩然而来。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进在家里似乎感受到了一股仙气吹来,于是早早地就将家里的美酒摆到了村口,像要迎接什么贵宾的来临。隐隐约约地,他看到山村小路上一匹白马云游过来,张进欣喜若狂,口中念叨:菩萨显灵了……及到眼前,一看此人气宇轩昂,有仙风道骨。张进急切地迎上前去,双手作揖,乞求贵宾光临寒舍。这人不愧为酒中仙,早就闻到了村口飘香的美酒,岂有不尝之理。于是李白被张进恭迎着进了家门。等到酒过三巡,食供三献之后,张进才知道来人正是大诗仙李白。张进于是叫出了自己的宝贝天狗,要他拜李白为师。想李白是何等神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不过李白一看张进一脸的诚意,不愿斩断一个父亲对自己命根子的希冀。就拿出笔墨,加以指点,并亲书诗几首,要张进教儿默记。
李白酒酣耳热,正待携丹砂离开,可是张进的门口已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都来一睹诗仙风采,更希望能让诗仙留下来教村里的孩童赋诗作对。还有人巴望与李白结下一段“汪伦”情。李白一时感慨不已,只得在兰潭村又住了几日。只可惜李白已与友人相约洞庭,不能久做耽搁。临行前,李白说,此地虽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我已心醉于此。兰潭村的老老小小将李白送至村口,忽地被扁担山拦住了去路,李白信口吟道:情到深处山也拦啊!最后,全村人为李白开路,李白一一道谢。此时正值春光明媚,山上梨花盛开,如一片云锦。李白口念一句:梨云岭上花似雪,拦友山下满庭芳。然后策马而去。张进久久凝视,直到李白隐入了云山深处。从此扁担山有了新的美名——拦友山。
李白的故事,显然有着演绎的痕迹,那些情节多是根据诗句加以发挥。但人们热爱一位伟大的诗人,任何想象,怎样虚构,都是美好的,人们心中要存留一个伟大诗人的真实,而非历史的本来。热爱自己的民族诗人,一点线索,都可以编织成美好的故事,这种情感,一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主流,添加细节,追求传奇,还会继续下去。
三
横山像个倒扣的长腰子盆,高不过百米,长达半里路程,山上竹翠林茂,风景宜人,奇松怪柏掩映于峻岭险峰之上,逶迤小径,盘旋回环,直达其巅,更有山花烂漫,彩蝶悠舞,奇峰怪石,鬼斧神功。峰顶泉流,清彻透底,遂形成狮牙井、映月池、卧龙岩、华盖洞等久负盛名之景观。山腰有约五十亩面积之平地,当年亭榭座落有致,苍松古柏,造化成形,鸟语花香,如临仙境,往来香客、行人均在此小憩,文人墨客无不由此触景感怀。此处还遗有当年山上建筑庙宇时,烧制砖瓦的古窑旧址。山顶地势开阔,平地百亩有余,站在峰顶,南望葛公:山青水秀生紫气。北眺洋湖,集市街道显繁华。若遇晴空万里的好天气,还能将浩瀚长江,东流双塔尽收眼底,真令人仿佛置身云端,心旷神怡。
相传,隋朝年间,有高僧云游至横山,慕此山风水格局,故建寺于山巅。后来历代云游高僧亦多修行于此。明朝初年,敕封为“千华禅院”,继而大兴土木,建庙修殿。极盛时期,建有房屋百间有余,僧侣三百之众,分东西两寮,东寮食素(佛教),西寮食荤(道教),故有佛、道两教圣地之说。原“千华禅院”分为三进,前为柯氏捐资铸制的铁塔、铜钟,中为大佛殿,后为三清殿,几十尊佛像高大安详,栩栩如生。往东是观音堂,送子观音:慈眉善目,端坐于莲花台上,善男童子侍立一旁。八方香客络绎不绝,祈祷安康。再往东,是“横山书院”,整齐的学房,座北向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前有围墙,院内植树木花卉,更有假山怪石掩映于花墙果树之间,秀才汪俊元、柯绍显等故贤均在此授教多年,培养出一批批杰出青年走上仕途。
明朝万历年间,葛公孔村的孔贞运,洪方的郑三俊幼年皆就学于横山书院,后来二人均为明未重臣,成为享誉乡梓的孔阁老(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郑天官(吏部尚书)。孔、郑两家后裔都曾花巨资,修建过横山的庙宇和书院。
后来孔阁老晚年辞官归隐故里时,与友人王乾纯、罗心华曾徒步登上横山之巅,礼佛于“千华禅院”,重游于“横山书院”及华盖洞等地,并赋诗一首与王乾纯,罗心华游华盖洞。诗云:“此日占星聚,相携选胜游,逶迤山径小,空嵌洞天幽。湿气常疑雨,寒阴不带秋,小亭堪远眺,双塔漾江流。”相传明代才子柯东岗(洋湖镇永济村笔架山人)在横山书院就学时,曾有一段风流佳话。据说,柯东岗初时悟性愚钝,学业无望,经常躲学栖身于华盖洞中。一日在洞中巧遇狐仙,狐仙将腹中仙珠吐出,让其吞下,柯东岗吞下仙珠后,在洞中迷迷糊糊睡了半晌,醒来之后便聪慧过人,从此学业大进,后来被封为国师,所著《东岗集》至今尚存十余卷,被其后裔收藏。
愚者不愚,原来是未遇到点化。这种思想,或者说这种等待求学者的态度,是多么有情调,有温度。这样的故事传奇,会激发多少人苦学勤读,希望有所遇见。我觉得,民间故事里,愚者很多糟粕,但也有着我们可以提取的精神力量。
此后,横山书院,声名远扬,各地学子慕名负笈而至,清未“横山八子”的趣闻轶事,至今仍传颂于民间。当年,千华禅院终日云雾缭绕,香火旺盛。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善男信女,焚香燃烛,祈祷太平,众僧净心虔诚礼佛,撞钟击磬,齐诵经文,咏声悦耳,高亢雄浑,音飘数里,响彻行云。千华禅院最后一次庙会,上演于一九四九年,当时庙会盛况空前,葛公、洋湖两镇,周边十里八乡,百姓云集,争相瞻观。
横山,悠久的历史古迹和几千年的佛、道教文化遗产,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古时的“千华禅院”,“横山书院”都已不复存在,但横山的风景依旧,灵气尚存,在岁月的变迁中,只有时光在悄悄地诉说着它那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中国之大,不乏名胜。我老家的“三山”,还真不能入列名山,但就是这样三座小山,都有着这样的深厚历史和迷人的传说,足以让我们为之而歌。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三山”地区还提出了“挖掘历史”的说法,还原三山之盛。一个包容度好的时代,很多历史遗迹都会复原如初,留下宝贵的人文财富。
市里成立了“三山开发小组”,从人文、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开发,不再让“三山文化”只是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说层面,要修成完整的历史文化,让“三山”变成真正的传奇。让这些古老的传说传奇,不再停留在趣闻的层面,真正发挥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持久魅力,是今后三山开发的重中之重。但愿三山文化成果,琳琅满目,层出不穷。
作者从家乡的三座山的故事说起,一一道来故事渊源。木桶山、扁担山、横山岁月各千秋,自然故事不一样。特别是横山,有史可考的“千华禅院”以及“横山书院”,更是人文悠久,故事倍出。作者以旁观的角度,细数三山沉睡在岁月中的典故,语言精练,逻辑清晰,文笔优美。文化要更新,但也需要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是不容忽视的,结尾处对传统文化的呼吁,提升了文章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