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传奇的三山(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传奇的三山(散文)


作者:吴孟友 秀才,206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98发表时间:2022-10-31 05:22:43

三山人爱三山,与三山的传奇有关。人们不能活在传奇故事里,但总以有这样的传奇为骄傲。
  
   一
   家乡的三座山,留山、横山、扁担山流传着美丽的传说。
   一天,观音挑着鱼盆、鱼桶途经天井孔村时,一脚踩翻石头,跌倒在地。扁担一头的鱼桶滑出绳索,鱼桶被抛出正南方向几里远,磕在地上。扁担甩出西边几里路,躺在那儿。渔盆落在天井正北,倒扣着。疲惫的观音生着气,爬起来,拍拍灰尘,弃具而走,直奔南海。
   观音走后,盆、桶、扁担,日晒雨淋,开始腐朽,不知过了多少年,化腐朽为神奇,盆、桶、扁担,分别在南、西、北变成三座大山。南边形如木桶称作“木桶山”;西边的扁担山后来改名为“拦友山”;北面的山就像一长条腰子盆,横卧在天井的北段,称作“横山”。
   人们把山峰的形成归于观音造福,而非地壳变动而成,显然是违背科学的,但这是一种最温暖的情感表达,他们以此赋予山的慈祥与厚爱,依山而居,靠山吃山,这些理念从此也就有了基础。
   木桶山是一座锦绣孤山,呈圆台形,海拔321米,顶端面积10多亩,地势平坦。据旧志记载,山上有葛仙庙、观音阁、清和庵、炼丹池。一座山,容纳了多少风景,不管属于俗还是佛,人们统统都收归于山,山不负期待,也能承重,所以人们才那么爱护着。
   相传,东晋著名的道学家葛洪曾于此修道炼丹,和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情谊,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
   葛洪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少时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学识渊博。成年后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吏。后来笃信老庄,辞官修道炼丹。晚年骑一匹仙鹿云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
   一日,他游罢升金湖,沿黄湓河(即秋浦后河)溯流而上,越洋湖碑,过板桥岗,一路游山玩水,赏花观景。不经意间,望见不远处一片平川之中,有座大山孤峰独立,云飞雾绕,一条大河从它西边蜿蜒北去。青山绿水,如诗如画。葛洪大喜,遂策鹿快行,不久就来到山前。这木桶山虽没有泰岳、匡庐高大险峻,却也别有气势和风韵。但见漫山松青竹翠,鸟语花香;飞瀑流泉,怪石嶙峋。林荫溪畔,参差几幢农舍,灰瓦白墙,鸡犬相闻。葛洪不禁感叹起来:好一个清净世界!真是一处炼丹修道的好地方!于是,葛洪便放鹿于后河之滨,结庐于北山之麓,叩石垦壤,筑丹炉,置碾槽,添皿具。他要用山间百草,集天地日月之精华,炼成医治百病、长生不老之仙丹灵药。
   葛洪到此,先后在木桶山和离此不远的王村棋盘山上炼丹,至今仍遗有炼丹石、珠砂泉、棋盘石等遗迹。其中珠砂泉流出的水呈棕红色,石红水甜,古人有诗云:“策杖步长溪,蜿蜒行数里,斜日下西山,波光红澈底,须彼炼丹人,珠砂或取此。”棋盘石是葛洪与王子的下棋处,古人曾作赞美诗:“王子何年去,仙踪石上留,谷空樵径寂,柯烂子孙收,静听松花落,闲看云水浮,输赢终几局,对此意悠悠。”后来葛洪要到别处炼丹,群众挽留不住他,就把他曾经炼丹的木桶山,改名留山,以示纪念。
   其实,葛洪并非那么神秘,他的炼丹术也并非妖道。按照现代科学观点看,葛洪应该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他是中国现代化学的前驱,应该和蔡伦的造纸术的发明有着同等的价值,据说,火药的发明,就是源于葛洪的炼丹术,无疑,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现代科学的引路人。对于这样一位人物,人们赋予他以传奇色彩,并不为过。我想,那些存留的遗迹,也更有了纪念的价值。
  
   二
   扁担山啊,扁担长又长,五里三道岗,东连洋湖坑,西镶接梅城。环境幽静,地形奇特。传说唐代诗人李白曾游于此,李白到此消息,不胫而走,乡民纷纷挽留。太阳西下,李白长途跋涉,身心疲劳,看到如诗如画的扁担山和淳朴好客的乡民,决定歇下来。
   李白自二十四岁出蜀之后,就开始了一生的远行。李白游历了巴山楚水,南下宣城,与汪伦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情,一首《赠汪伦》传遍大江南北。唐朝本就是一个诗风盛行的朝代,李白来到泾县,更是给江南大地吹来了一股清新的诗风。一时间,家家读唐诗,人人知李白。一些仰慕李白的人更是做梦都希望一睹李白的真容。
   扁担山下是肥沃的田畴。此地“右象守门,左虎雄卧,中间玉盘托月”,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传说张氏先祖便把家从梅城玉峰山麓迁徙到此定居,自承一脉。扁担山东边有个村叫兰潭村,村口古道上有一单孔古桥,横跨在阳乌潭溪涧上,是古时通往梨云岭,梅城纸坑山的通衢。桥南端的“宝定山”,为卧虎山形。山巅有一古刹,名“宝定阁”,供奉余公、赵公明、观音大士。桥西有一人工石坝,长约百米,北接青象山麓,南抵桥旁溪涧,以虎、象拱卫之势,拦留村中风水,以助村兴。村中有位财主叫张进的,靠自己的克勤克俭,创下了一份家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家里的老婆只为他生下一根独苗,小名天狗。天狗生性愚钝,不爱读书。到了七八岁,还只知道与一帮顽劣之童厮混,乐此不疲。财主张进为此伤透了脑筋。于是他花高薪聘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教授天狗识字启蒙。哪知好吃好喝的招待,先生没教几天,不辞而别。张进找来先生一问,才知道天狗不仅不愿读书习字,还找来同伴合伙作弄先生。张进气得将天狗绑在树上以示惩罚,但管不了三天,又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张进于是又遣人寻师,希望有高人指点,让天狗开窍开化,能够读书成才。李白荆楚神游,一天荡舟于秋浦,正心驰神遥,领略锦绣江南的山川之美。远远望见东南一峰,形似“卧虎”,树木参天,有大岳之势。且峰峦迭起,好似匡山故里。李白离家日久了,难免会偶尔牵念。于是即刻启程,打马挥鞭,翩然而来。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进在家里似乎感受到了一股仙气吹来,于是早早地就将家里的美酒摆到了村口,像要迎接什么贵宾的来临。隐隐约约地,他看到山村小路上一匹白马云游过来,张进欣喜若狂,口中念叨:菩萨显灵了……及到眼前,一看此人气宇轩昂,有仙风道骨。张进急切地迎上前去,双手作揖,乞求贵宾光临寒舍。这人不愧为酒中仙,早就闻到了村口飘香的美酒,岂有不尝之理。于是李白被张进恭迎着进了家门。等到酒过三巡,食供三献之后,张进才知道来人正是大诗仙李白。张进于是叫出了自己的宝贝天狗,要他拜李白为师。想李白是何等神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不过李白一看张进一脸的诚意,不愿斩断一个父亲对自己命根子的希冀。就拿出笔墨,加以指点,并亲书诗几首,要张进教儿默记。
   李白酒酣耳热,正待携丹砂离开,可是张进的门口已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都来一睹诗仙风采,更希望能让诗仙留下来教村里的孩童赋诗作对。还有人巴望与李白结下一段“汪伦”情。李白一时感慨不已,只得在兰潭村又住了几日。只可惜李白已与友人相约洞庭,不能久做耽搁。临行前,李白说,此地虽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但我已心醉于此。兰潭村的老老小小将李白送至村口,忽地被扁担山拦住了去路,李白信口吟道:情到深处山也拦啊!最后,全村人为李白开路,李白一一道谢。此时正值春光明媚,山上梨花盛开,如一片云锦。李白口念一句:梨云岭上花似雪,拦友山下满庭芳。然后策马而去。张进久久凝视,直到李白隐入了云山深处。从此扁担山有了新的美名——拦友山。
   李白的故事,显然有着演绎的痕迹,那些情节多是根据诗句加以发挥。但人们热爱一位伟大的诗人,任何想象,怎样虚构,都是美好的,人们心中要存留一个伟大诗人的真实,而非历史的本来。热爱自己的民族诗人,一点线索,都可以编织成美好的故事,这种情感,一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主流,添加细节,追求传奇,还会继续下去。
  
   三
   横山像个倒扣的长腰子盆,高不过百米,长达半里路程,山上竹翠林茂,风景宜人,奇松怪柏掩映于峻岭险峰之上,逶迤小径,盘旋回环,直达其巅,更有山花烂漫,彩蝶悠舞,奇峰怪石,鬼斧神功。峰顶泉流,清彻透底,遂形成狮牙井、映月池、卧龙岩、华盖洞等久负盛名之景观。山腰有约五十亩面积之平地,当年亭榭座落有致,苍松古柏,造化成形,鸟语花香,如临仙境,往来香客、行人均在此小憩,文人墨客无不由此触景感怀。此处还遗有当年山上建筑庙宇时,烧制砖瓦的古窑旧址。山顶地势开阔,平地百亩有余,站在峰顶,南望葛公:山青水秀生紫气。北眺洋湖,集市街道显繁华。若遇晴空万里的好天气,还能将浩瀚长江,东流双塔尽收眼底,真令人仿佛置身云端,心旷神怡。
   相传,隋朝年间,有高僧云游至横山,慕此山风水格局,故建寺于山巅。后来历代云游高僧亦多修行于此。明朝初年,敕封为“千华禅院”,继而大兴土木,建庙修殿。极盛时期,建有房屋百间有余,僧侣三百之众,分东西两寮,东寮食素(佛教),西寮食荤(道教),故有佛、道两教圣地之说。原“千华禅院”分为三进,前为柯氏捐资铸制的铁塔、铜钟,中为大佛殿,后为三清殿,几十尊佛像高大安详,栩栩如生。往东是观音堂,送子观音:慈眉善目,端坐于莲花台上,善男童子侍立一旁。八方香客络绎不绝,祈祷安康。再往东,是“横山书院”,整齐的学房,座北向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前有围墙,院内植树木花卉,更有假山怪石掩映于花墙果树之间,秀才汪俊元、柯绍显等故贤均在此授教多年,培养出一批批杰出青年走上仕途。
   明朝万历年间,葛公孔村的孔贞运,洪方的郑三俊幼年皆就学于横山书院,后来二人均为明未重臣,成为享誉乡梓的孔阁老(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郑天官(吏部尚书)。孔、郑两家后裔都曾花巨资,修建过横山的庙宇和书院。
   后来孔阁老晚年辞官归隐故里时,与友人王乾纯、罗心华曾徒步登上横山之巅,礼佛于“千华禅院”,重游于“横山书院”及华盖洞等地,并赋诗一首与王乾纯,罗心华游华盖洞。诗云:“此日占星聚,相携选胜游,逶迤山径小,空嵌洞天幽。湿气常疑雨,寒阴不带秋,小亭堪远眺,双塔漾江流。”相传明代才子柯东岗(洋湖镇永济村笔架山人)在横山书院就学时,曾有一段风流佳话。据说,柯东岗初时悟性愚钝,学业无望,经常躲学栖身于华盖洞中。一日在洞中巧遇狐仙,狐仙将腹中仙珠吐出,让其吞下,柯东岗吞下仙珠后,在洞中迷迷糊糊睡了半晌,醒来之后便聪慧过人,从此学业大进,后来被封为国师,所著《东岗集》至今尚存十余卷,被其后裔收藏。
   愚者不愚,原来是未遇到点化。这种思想,或者说这种等待求学者的态度,是多么有情调,有温度。这样的故事传奇,会激发多少人苦学勤读,希望有所遇见。我觉得,民间故事里,愚者很多糟粕,但也有着我们可以提取的精神力量。
   此后,横山书院,声名远扬,各地学子慕名负笈而至,清未“横山八子”的趣闻轶事,至今仍传颂于民间。当年,千华禅院终日云雾缭绕,香火旺盛。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善男信女,焚香燃烛,祈祷太平,众僧净心虔诚礼佛,撞钟击磬,齐诵经文,咏声悦耳,高亢雄浑,音飘数里,响彻行云。千华禅院最后一次庙会,上演于一九四九年,当时庙会盛况空前,葛公、洋湖两镇,周边十里八乡,百姓云集,争相瞻观。
   横山,悠久的历史古迹和几千年的佛、道教文化遗产,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古时的“千华禅院”,“横山书院”都已不复存在,但横山的风景依旧,灵气尚存,在岁月的变迁中,只有时光在悄悄地诉说着它那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中国之大,不乏名胜。我老家的“三山”,还真不能入列名山,但就是这样三座小山,都有着这样的深厚历史和迷人的传说,足以让我们为之而歌。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三山”地区还提出了“挖掘历史”的说法,还原三山之盛。一个包容度好的时代,很多历史遗迹都会复原如初,留下宝贵的人文财富。
   市里成立了“三山开发小组”,从人文、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开发,不再让“三山文化”只是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说层面,要修成完整的历史文化,让“三山”变成真正的传奇。让这些古老的传说传奇,不再停留在趣闻的层面,真正发挥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持久魅力,是今后三山开发的重中之重。但愿三山文化成果,琳琅满目,层出不穷。
  

共 47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带有神奇色彩的美文,看得让人惊叹不已,羡慕不已。观音一摔,竟然摔出三座奇山,摔出了多处的灵性风水宝地。“木桶山”相传是东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修道炼丹之所,留下许多传奇色彩的感人故事。“扁担山”,相传是诗仙李白开化财主张进的愚劣之子天狗之地,全村人都希望李白留下来教孩童吟诗作对,情到深处山拦李白,因此“扁担山”又称为“拦友山”。“横山”,相传隋朝年间,有高僧慕此风水格局在山巅建寺,明朝封为“千华禅院”,此禅院东边的“横山书院”声名远扬,培养出了一批一批的青年才俊,清末“横山八子”的趣闻轶事至今传颂人间。可惜的是“千华禅院”“横山书院”在文革时期遭到毁坏,已不复存在,但山的风景依旧,灵性尚在。此散文,详细介绍了作者家乡的三座山的一些美丽传说,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当得到保护与传承。文章立意新颖,文笔流畅,画面清晰,似身临其境一般,独特的风景,这是一次非一般的视角盛宴,给人美的享受。感谢老师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文笔更丰,祝老师创作开心。【东篱编辑:红花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10-31 05:27:13
  文章详细介绍了三座山的美丽传说,文章立意新颖,画面清晰,文笔流畅,给人美的享受。希望老师精彩继续,祝安!
回复1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10-31 10:48:28
  红花老师,上午好,深谢你对拙文精心点评。编按文采斐然,解读精准透彻。为拙文增添色彩。深秋秋时节,敬茶,问候老师!
2 楼        文友:枫桦        2022-10-31 06:08:15
  美丽的传说,人间仙境,令人神往。文章生动有趣,也把美丽传说进一步传颂!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10-31 10:49:29
  谢谢枫桦老师关注留墨点评,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0-31 08:15:43
  老师将三山写的活灵活现,虽是传奇,但三山的确耸立在那里。如今,又要搞三山开发,把它们要变成金山银山,主题颇具高度。文中可见老师古韵功夫深厚,历史知识丰富,否则, 难以成就这样的深度好文。拜读学习,祝秋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10-31 10:50:53
  韩老师上午好!感谢你精美点评。问好老师!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0-31 08:20:37
  传奇的三山,故事精彩,传说生动,人们创造的民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应该保留下来,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化的基点。文章将三山传奇写得细腻多彩,还原了三山生动的人文故事,特别是对三山的文化开发,让传奇继续下去,更值得我们点赞。挖掘民间文化,是文学的任务,吴老师做得很好,文章有深度,写得摇曳多姿。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10-31 11:01:42
  深谢怀才老师的进行润色,拙文发出后,忽而意识到,文章没有接好尾。文章发表后,老师在文末,补充两小段,使文章得以完整。看到后,我是十分地感动。老师如此帮助新人上路,我们到东篱来,实际上是找到了提升写作的机会或品台。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耕耘,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敬茶,问候老师!
5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10-31 10:39:10
  吴老师的家乡真是人杰地灵,三座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神奇的传说,还有动人的故事,让人心驰神往。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生动,吴老师致力于发掘历史,传播家乡的文化,令人赞叹!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吴老师,遥祝秋琪!吉祥如意!
回复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10-31 11:03:06
  深谢如菊老师的精彩点评,感谢老师的点赞鼓励,问好老师!
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10-31 14:49:08
  三山在吴老师的笔下活了,做到绘形绘声又绘色,将景物真切再现,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妙。尤其是那些民间故事,史料记载,增加了文章的亮点,读来饶有滋味!好文,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候,谨祝秋好,精彩纷呈!
7 楼        文友:白玄        2022-10-31 16:25:48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传说融为一体,使山更具内涵,使传说更添神奇。描写细致生动,借景抒情,文笔流畅灵动,构思新颖,景色优美。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8 楼        文友:岚亮        2022-10-31 16:33:36
  这三座山,确实称得上传奇。那些代代相传的美丽故事,很有必要把它记录下来。拜读学习,为君点赞。
9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22-10-31 17:12:24
  坐个小板凳,听老师讲故事。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10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22-10-31 17:13:04
  原本真实发生的故事被加入一些虚构的情节,就形成带有奇幻色彩的民间传奇故事。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经过主观的筛选出来的历史,并不是真正历史事实,而民间传说的故事更是由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构造出来的。虽然民间传说和历史事实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是不能完全等同的。但自民间这种群体构建的传说故事是非常必要的,自古以来,所有的名山古寺,都有各自的传说。像《山海经》、《聊斋志异》等等,书里描写的,大都是传说,何以流芳千古,不是没有道理的。
  
   作者从家乡的三座山的故事说起,一一道来故事渊源。木桶山、扁担山、横山岁月各千秋,自然故事不一样。特别是横山,有史可考的“千华禅院”以及“横山书院”,更是人文悠久,故事倍出。作者以旁观的角度,细数三山沉睡在岁月中的典故,语言精练,逻辑清晰,文笔优美。文化要更新,但也需要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是不容忽视的,结尾处对传统文化的呼吁,提升了文章内涵。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