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究竟是“是”还是“斯”(随笔)
网上前几天又热闹了,因中学《语文》教材《孟子二章》中的一个字。“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中的“是”,多数人则说是“斯”而并非“是”。又一部分人则坚持说是“是”而绝非“斯”,一字之争,冲上热搜,阅读量截至十月二十七日逼近四十亿,不可谓轰动不大。
“是”的意思,1989年版《辞海》解释:是即“此”,《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是,即国家)。《庄子·齐物论》“实名未亏,而喜怒为用,因亦是也”。(是,猴子的心理)。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是,这一天)。“亦将有感于斯文”。(斯,这次集会)。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江河)。
从以上引文可见,在文言文中,是与斯,词义差别并不大。那么,问题来了,关键不是字义,而是究竟是“是”还是“斯”?
网上的争论,分为两大阵营,即“斯人”派和“是人”派。各执一词,水火不容,一浪高过一浪。“咬定青山不放松”!我才被网友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一番。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被人动了。相反,也有人说,这是“曼德拉效应”。我个人认为,这太有点夸张。
究其原因,人教版中学《语文》,从1961年至今都是“是人”,但网友的质疑也不是空穴来风,武汉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是“斯人”,2019年北京版中学《语文》确实是“斯人”。此其一。其二,现代汉语中,“是”的用法发生了较大变化,“是”当“此、这”的用法被弱化。有人认为文言文此处用“斯”比用“是”更文雅。
对此,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一锤定音是“是人”,出版社予以澄清“是人”而非“斯人”,但似乎没有尘埃落定,争论依然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件事情,起初,自己也不当回事儿,后来网上持续热闹,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对此,不相信出版社的“是人”,也对网友的“斯人”也存疑。因为我是语文教师,几十年的课堂教学生涯,难道给学生教错了,错把“是人”当“斯人”教了多年。
今天下午抽时间,专门把自己家的古籍藏本拿出来,很快找出原文。即《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一套七册。(上海书业公所印行)的石印线装本,印刷时间是民国十年四月。”《告子·下》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句子后的批注为“天要降给大责任于这人啊”。
出版社的“是人”,大概率是依据古籍版本,是能站住脚的;网友可能学习过“斯人”的地方教材,有根据,但不能以错证错。“是”与“斯”的孰对孰错,已经无关紧要,已经没有持续争辩的必要了。
学术领域的严谨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还是有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争论,是好事。
2022.10.31于静宁
我清楚地记得为什么从“是人”变成了“斯人”,这是因为在很多古装片、综艺节目中,用到这句的时候,都会用“斯人”。就好像很多字幕中用“的”代替所有的“的得地”一样。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斯人”的时候,吃惊了一下,以为自己记错了。查询了我的课本,发现是对方写错了。这一点我印象很深刻。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意识,不会去查询。
所以他们的记忆就被改写了。当所有人都被字幕影响的时候,就形成了集体意识错乱,也就是“曼德拉现象”。
所以,听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仅仅看到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因为应该是“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我们真正应该看到的是,新媒体对人们记忆的影响之巨大。这种影响力远超传统纸媒。因为我们每天接触新媒体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看书的时间。这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
谢谢你,祝你工作顺利,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