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引领乡亲奔富路(纪实文学)(散文)
又是一个艳阳天,我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临泾镇,这里的一切我是再也熟悉不过了,所有的一沟一峁、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户都使我倍感亲切,激动万分,故乡的山也亲,水也亲,人更亲。
有一个人,我想立即见到他,采访他。于是,在侄子家里急匆匆地吃过饭,就驱车来到祁焦行政村杨庄自然村。
接了我的电话,害怕我走错路,他已经早早就在路口等我。
他个头不高,约50岁左右年纪,黑发浓密,皮肤黝黑,笑容可掬。他就是镇原县盛洋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双选。
走进一所考究标致的农家小院,再走进三间整齐有序地布满了农产品的展室,或许也叫接待室,他用事先准备好的新采摘的草莓,还有醇香扑鼻的“盛洋”葡萄酒招待我,如果我没有开车,可能早就一饮而尽了。
看着墙面上挂满了省市县颁发的几十个各种荣誉证书,还有展架上出处于盛洋农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种绿色农产品,我已经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我走近了王双选。
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王双选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守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而是怀揣理想外出务工,当小贩、跑运输、贩汽车、承包工程,经过多年的辛苦努力,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成了祁焦村走出去的能人。
富起来的王双选,每次回到家乡,看见乡亲们依然很贫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决定回乡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
2010年8月,王双选揣着多年打工的积蓄回乡创业。经过一番深入的市场调查,找准了发展养殖这个符合家乡实际、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祁焦村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后,他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将该村1560亩撂荒地流转过来,带领本村5名年轻创业人员在这座荒山上做起了文章。
“我在外地考察的时候,发现搞生态养殖、采摘、休闲娱乐一条龙的农场很受欢迎。”王双选说,如今看来,这条路子是走正确了。
按照这一思路,王双选把流转的山地用钢丝网围起来,在山上种了800多亩紫花苜蓿,还盖了带空调的鸡舍,在山林中投放了1万多只黑鸡、800多只黑山羊和400多头黑猪。这样一来,羊只可以吃上新鲜的苜蓿草,黑鸡不仅能住上干净宽敞的鸡舍,还能漫步绿树环绕的山谷觅食嬉戏。“适当的放养会让肉质更鲜嫩,最主要的是绿色、无公害。”王双选带着我边参观边说,“放养的土鸡比养在圈舍里的鸡价钱高出好几倍,而且还很抢手。”
2015年,王双选与朋友闲聊时,无意间听说城里的人一到周末就喜欢到郊外的草莓园采摘新鲜草莓,这让王双选萌生了栽植草莓的念头,“一来可以增加收入,二来可以留住游客。”说干就干,2015年9月,王双选经过考察,从天津引进了红颜、章姬两个草莓品种,移植到新建的5座钢架大棚里。在鸡粪的滋养下,草莓颜色鲜艳、个大饱满,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也是听朋友介绍的。没想到这里不光有草莓,还有土鸡和土鸡蛋,我们准备吃完农家乐再回去。”李女士和家人是专门从镇原县城驱车赶来的,像她这样周末来农场“度假”的人,每周都有好几百人。
王双选的大棚草莓成熟仅仅2个月时间,就已经收入了10万元。“目前的产量仅够前来农场的游客采摘,我准备下半年再增加10个棚。”王双选说,除了草莓采摘,他还在农场里修建了垂钓区、射箭区、烧烤区,还有农家乐。“我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再养80多头牛。同时,引进四轮山地摩托车项目,让城里人不仅要来,还要待得久,不仅来一次,还要经常来。”
农场的发展也给周边农户带来了实惠。40岁的李富平在盛洋农场打工已经1年多了。之前,李富平已经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王双选的农场,生活主要靠子女在外打工,如今他可以在家门口挣钱。“周边农户不仅可以将土地流传给农场,还可以来农场打工,每年至少收入1万元。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他们的收入还会增加。66岁的王成业和老伴,这几年一直在草莓园里务工”,王双选说,仅去年一年,他支出工人工资就达30万元,有10户群众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王双选的盛洋农场已初具规模,如今,这1560亩荒山里已是绿树成荫,草壮羊肥,鸡鸭成群。聚生态养殖、生态种植、休闲垂钓、园林采摘为一体,形成了“池中养鱼、山间养羊、深山鸡棚、平地草莓”的现代休闲娱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极大地影响和带动周边群众调整产业结构,走科技致富路。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安排就业人员50名,带动32户农户致富,16人脱贫,安排残疾人就业3人。
“一个人富了不算什么,要让大家都富了才行。我的目标就是把农场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带动更多的乡亲逐步摆脱贫困,实现致富。”
王双选自己掏钱,投资50万元,为村里架高压线路总长4.5公里,拓宽道路8.5公里,新修拓宽铺砂道路1.5公里,新修山区道路12.3公里,有效解决山区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投资38万元,打深水井一眼;投资8万多元,建自来水管道3.2公里;帮扶残疾人就业3名,带动当地2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118户群众受益。
说起未来的打算,作为市县人大代表的王双选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合作社已经注册了“盛洋”商标,开发了盒装土鸡蛋、瓶装葡萄酒、胡麻油、黄花菜、草莓蜜等新产品,打造服务于地方产业链的综合电子商务平台,代销代售周边群众的土特产、小杂粮,实行当地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今年再修建一处可容纳150人就餐的农家乐餐厅200平方米,安排更多的群众务工就业。我们计划继续加大投资,以项目核心区建设为基础、以逐步完善硬件设施为抓手、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依托,逐步建设、发展成为一家集绿色特色种植、自然特色放养、休闲娱乐餐饮、田园度假采摘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场所。继续推行“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理念,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运行机制,带动周边群众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实现专业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做大做强种植、养殖产业,带动村内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当地现代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地示范引领作用。”
2020年,镇原县盛洋养殖专业合作社收入达400万元,创利税40万元,年接待游客两万多人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盛洋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周边县市,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慕名而来学习的群众络绎不绝。为此县科协把合作社设为乡村e站,群众可随时查阅种养等新型产业技术,并不定期开展培训。
照这样的模式一路走下去,我相信,王双选和他的镇原县盛洋养殖专业合作社如同雄鹰展翅一样,一定会越飞越高,越走越远,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