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也说卫嘴子(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也说卫嘴子(征文·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17发表时间:2022-11-07 13:10:37


   那是个五月天,我刚过了15岁生日,读中学的班上新来个班主任。班主任姓侯,是个天津人。他中等身材,瘦瘦的,微微驼着背,戴两只瓶底盖那么厚的眼镜,脑袋上戴着顶奇怪的破毡帽,帽子摘了,现出一头乱毛,像是三十年不曾梳理。他那时差不多应该有五十岁了,一脸的褶子纵横在黝黑的面皮上,高挺的鼻梁下,微微向上翘的上嘴唇,搭配着薄的像是一条线的下嘴唇,显得有些滑稽。
   “天津人儿,真逗哏儿,头上顶个小尿盆。”侯老师刚刚站上讲台,不知道哪个坏小子学着天津方言,冷不丁地来了这么一句。侯老师冷冷地向下扫了一眼,在一片哄笑之中,自我介绍说:我姓侯,从今天起担任你们的班主任,教你们语文。我随便问一句,咱们班上有练杂技的吗?学生们一起答道:没有。侯老师将上嘴唇向上一翘说,那顶个尿盆干嘛呢?
   全班一起都乐了。
   侯老师等笑声止后,翘了翘上嘴唇,撇了撇下嘴唇,似笑非笑地说:就你那三句半,也想冒充天津人,你听我给你来个纯正的。侯老师说罢,拿了黑板擦,在讲台上敲出了节奏,来了段天津快板:
   一九五八年,我留学到苏联。
   领导发津贴,给了五块钱。
   我一块买大葱,一块买大蒜。
   还剩三块钱,我买了一个伴。
   是只老母鸡,光吃不下蛋。
   ……
   侯老师这段没说完,全班就乐翻了。
   侯老师,再来一段!再来一段!动乱年代,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学生们动不动还给老师糊大字报。大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难得有这么一起开心的日子。
   侯老师看到学生们这么给他捧场,就又来了一段:
   到了天津卫,是嘛也没学会。
   学会开汽车,压死二百多。
   警察来抓我,吓得钻被窝。
   浑身那个冷呀,筛糠直哆嗦。
   要说那个怪呀,不好意思说。
   警察没逮我,逮走我老婆。
   ……
   不用说,班上再次乐翻了天。
   这节课结束,我们班上一贯调皮捣蛋的几个小男生,就成了侯老师的拥趸,拍着侯老师的肩膀,喊他“哥们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学关了门,升学无路,学校里盛行“读书无用论”,学生读书就是混天。课堂上打牌的,睡觉的,交头接耳的整天闹哄哄的,就没个读书的样儿。但自打来了侯老师,他那不拘一格,幽默风趣的教书风格,又吊起了学生们读书的胃口。
   那个时候,正是20世纪70年代,我们学生上语文课,最怕读鲁迅的课文。“不怕任何人,就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不好懂。可侯老师将鲁迅的《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讲得生动有趣,常常让我们捧腹,再加上他那个天津调调,讲课到动情处的摇头晃脑,让我们觉得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到了夏天,学生们上课容易打瞌睡。每当这个当口,侯老师就来上一小段天津快板。大家一乐,瞌睡虫跑去了九天云外。
   听着这样开心的语文课,眨眼工夫就到了期末。这天早上,刚一上课,侯老师突然就发飙了,泪腺鼓鼓地含着一包老泪:班长在吗?我立刻举手,报告侯老师,我在。侯老师听了,马上就落了泪:班长,你是个好孩子,你给评个理,介你妈妈的孩子她不懂事,不喊侯老师,喊我老猴,老猴也算了,她又省了一个字,单喊我猴。这猴,还是人吗?我一听,就乐了。侯老师控诉的小女生,是我们班的团支书。也不知是为了啥,两个人弄得不对付。她就到革委会政工处告黑状,说侯老师不正经上课,在语文课上耍贫嘴,还涉嫌含沙射影地攻击党和政府,给社会主义祖国抹黑。这一套罪名下来,那还了得,教工会上做检讨,挨批判,那是铁定跑不了的。侯老师那个气啊,所以,一大早,就要拉了我去给他申冤。
   事后,学校教导处主任张老师将我找去了解情况。我极力为侯老师说好话,为他洗脱罪名。鉴于我那时还是学校的团委宣传委员,张老师选择了相信我。在我们谈话的最后,张老师叹了口气:这个卫嘴子呀,什么都好,就是嘴贫。是个嘴上没把门的贫嘴子。
   之后,卫嘴子侯老师的处境,我就不清楚了。因为几个月后,我当兵离开了山城。
   据说改革开放后,卫嘴子侯老师回到了他的母校天津南开大学,当上了响当当的大学教授。他原本就是南开大学的讲师,在特殊的年代,因为一张贫嘴,含着委屈下放到我们那个小地方当了中学教师。
  
   二
   卫嘴子出于何典我不知道,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查出个所以然,但卫嘴子的“卫”,显然与天津卫有关。金代在今天天津老城区的海河边上,设立了直沽寨,那就是一个小村子。元代定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每年都要由江南通过水路从海上运来大批的粮食,自渤海湾进入直沽河,再经北运河驶抵大都。为了保障漕运的安全,特在直沽设立了“海津镇”,也不过一个海滨小镇。明朝永乐二年,设立天津卫,卫是明代驻军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所在地。或许天津人自古来能说会道,又善于吃,所以人称卫嘴子。
   天津的得名,据说源自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与他的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的战争,当年他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击沧州,接着率军南下顺利地攻入了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后来,朱棣将首都由南京迁来北京,想起当年率军南下的三岔口,认为是块风水宝地,要在那里设立拱卫北京的卫所,提议群臣起个响亮的名字。有个大臣拍马屁说,三岔口乃是天子津渡之地,可称作天津。朱棣听了很满意,因此,就有了天津卫。
   很多人都说,卫嘴子之所以善于言说,是跟天津卫的地理环境有关。清代诗人华长卿有《沽上竹枝》曰:“七十二沽花共水,一般风味小江南。”清代,人们多以“七十二沽”来指代天津。沽,就是河边的聚落,或许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是指河流的转弯处、码头、船家与水上旅客的住宿处。天津如今最大的一条河——海河,明清时代,叫做直沽河,“七十二沽”可见天津当年河流之多,水上交通之盛,称作“小江南”也不是虚夸。就算今天,人们说起天津,也还有“九河下梢”“五河汇流”“三岔河口”“河海要冲”的说法。天津人也都为自己“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而自豪。自称为“北方水城”,自赞为“绝似西湖好风景,二分烟水一分花”。
   交通发达、舟车交汇,人们就需要交流,交流就得说话,会说话,这也就练就了卫嘴子。有人说,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有很大的不同。住在陆地上一个村庄的人,天天见面,时间久了,就懒得讲话,一般是点点头,微笑一下,算是打了招呼,最多也就是那句老祖宗传下来的问候语:你吃饭了吗?若是两条船上的人相遇了,那就要多说上几句。在海上漂泊了很久,忽然遇上了同类,那话可就多了去了。天津这个地方,自清末开埠以来,官商混居,华洋杂处,货物云集,市场繁华,各类人都要在这里交流、商谈、沟通、相处,由是,也就磨炼出了能说会道的卫嘴子。
   除了地理环境外,天津还是个重要商埠,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天津成了租界,直隶总督府也在这里。民国时胡朴安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说:津门为京、保之门户,据有大沽天然之港,势为南北交通、中外贸易之要枢。近则更有铁路经营,贸易往来,益形方便。天津就在北京近旁,京师的高官巨卿,每想开心娱乐,天子脚下,多有不便,不能为所欲为,因而群趋津埠。清末民初的天津卫,高楼大厦,陈设华丽,远胜京师。每当夕阳西下,车马盈门,笙歌达旦。达官贵人的到来,造成了天津的畸形三业,即酒席馆、茶叶店、鞋店。天津产的各式中式拖鞋,西式靴鞋,称为海卫式鞋,一时著称于世,官民穿了摆阔。除此三业,天津还有三多,即戏园子多、落子馆多,妓院多。这三业、三多,加上要伺候的名人大官多,吃的都是开口饭,也就磨炼了卫嘴子。作为最早的租界地,天津人又是最早吃上了西洋进口白面,坐上了四轮子有轨电车、打过“特律封(电话)”、喝过自来水,以后又最早看见了铁甲船、在两条铁轨上跑的火车,这些新奇事儿,天津人你能让他憋在肚里不向外人炫耀吗?他怎么着也得把这些当个屁放了,不然能憋死他。
   所以,在那个历史时期,不管走到哪儿,只要看见一堆人围在一起,听一个人胡吹乱侃,那个说话不着边际、摇头晃脑的,大概率是个天津的卫嘴子。卫嘴子与京油子,虽然都以吹牛侃大山著名,但京油子与卫嘴子有个最大的不同,京油子吹牛,基本上还有个准,因为北京人住在陆地的胡同里,吹牛撒谎了,你可以找他理论一番。天津人那时多在船上,吹完牛,船走了,话音随着风吹远了,你上哪儿找他核对去?因此,卫嘴子什么牛都敢吹,反正吹牛不上税。因此上,久而久之,世人就对卫嘴子留下了吹牛水分大、不靠谱的印象。
   卫嘴子吹牛与京油子相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京油子讲政治、讲大局,充满家国情怀。卫嘴子吹牛全是市井街巷、吃喝拉撒的事。有人说卫嘴子吹牛能把死人吹活了,对天津文化很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林希先生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说客,就没有一个是天津人。比如三国时,舌战群儒的诸葛亮,那是山东人;战国时主张合纵连横的两个要角,苏秦、张仪,一个是河南人,一个是山西人;就算后来到了明清时代,要和洋人办交涉,也没有看见一个天津人上了台面。清末,经常和洋人交涉的,是安徽人李鸿章。也就是说,虽然卫嘴子能说会道,一张嘴不饶人,但凡关乎国家命运、人类前途的话题,天津人一概谈不来,他们能侃的不过家长里短而已。
   虽然天津是清末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卫嘴子又能吹善侃,但天津却没有出过什么著名的大商人。像中国晚近的徽商、晋商,都不曾在天津落地。但天津的小商小贩,小生意还是做的满活络的。天津人对小商贩的欺诈行为,还是很有办法的。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位老者,去买东西,被小贩缺了斤两。老汉走回来拉了小贩的手,小声说:兄弟,你这是干嘛呢?咱俩可都是干的一样营生,你有难处给我说呀,我不会不给你面子的。你瞅你现在生意这么好,不会让我大声嚷嚷吧?小贩听了,乖乖巧巧地就给老者换了货。
  
   三
   天津人被称为卫嘴子,跟天津的独特方言也有着很大关系。在燕赵大地上,天津话怪腔怪调的,跟周边方言土语格格不入,仿佛是一个语言孤岛。民国时,有位叫冯文洵的诗人写过一首关于天津方言的诗:
   口若悬河意气扬,跟头随处要提放。
   一班交际真如戏,够板还须讲过场。
   诗中的“够板”“讲过场”“跟头”都是天津土话方言。天津方言有两个特色,一是它的儿化,比方说:一个人儿,真逗哏儿,倍儿有劲等。再就是吃字。有段相声说的是天津人说话,总是两个字向外蹦。哥问:谁呀?弟答:是我。哥又问:干嘛?弟又答:尿尿。习惯了两个字问答。天津人就会“吃字”。比如:劝业场,会说成“劝场”,将“业”吃了。说派出所,会说成“派所”,将“出”吃了。
   天津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一般应该是很好懂的,但有许多当地土语,你要是初来乍到,还真是听不明白。比方:白豁,是说吹牛、侃大山;拔闯,是说:打抱不平;霸呲,是说:乱走;椽儿亮,是说:周到,会做人;吃挂落,是说:受连累。更有意思的是,天津人将跑堂的叫做“大茶壶”。天津人说话简练,大嗓门,齿音重。戏剧性有余,韵律不足。原本有些很严肃的场合,一句天津话,就把人给逗乐了。所以,天津出相声演员,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就是天津人。
   天津方言的源头,有多种说法,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来自安徽的蚌埠一带。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安徽人,当年他封第四子朱棣到河北辽宁一带当燕王,从安徽宿州带去了大量士兵到天津去屯垦戍边,后来,到了清代,李鸿章到河北上任直隶总督,又带领大量徽军驻屯天津,这些安徽士兵以后娶当地土著姑娘成家立业,将安徽话与当地话融合,形成了如今被河北人称为怪腔怪调的天津话。天津人,将戒指说成“嘎子”,将猪八戒说成“猪八盖”,把事情,说成“四情”。普通话说,一个面团“一揉揉短了,一抻抻长了,”到了天津人嘴里,成了“一优优短了,一参参长了。”
   我当兵时,那年冬天在内蒙边境上夜训,有个天津来的付姓新兵,夜里轮到他站岗,他赖在床上磨磨唧唧地不肯起来。排长问咋回事,他说,我的老阮猫不见了。排长听了当时就不高兴了,老猫不见了,跟你站岗有什么关系?再说咱哨所里也没养猫啊?这时,睡在下铺的北京老兵小赵乐翻了。笑着说:报告排长,他说的是,他的老卵摸不着了。排长一听也乐了,将他从床上拉起来,对着屁股踹了一脚。大吼一声:再摸摸,有没有?付新兵一脸认真地说,有了,有了,给你一踹,从肚子里掉下来了。排长听了这个气呀:你这种怂蛋,咋也来当兵戍边?
   要说卫嘴子就是付新兵这样的怂蛋,那可是糟践了卫嘴子的强悍。比起京油子遇到厉害人立马认怂不同,卫嘴子倒有些英雄气概。民国时期有本《西北东南风》的书上说:十个京油子,顶不上一个卫嘴子。

共 83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卫嘴子,是指天津人会说话。由于天津离北京较近,从古时候开始,就有京城的官员及退职官员,到天津卫消遣娱乐,那么,天津就多了一些娱乐场所,比如:酒席馆子、茶叶店、鞋店多,园子、落子馆,妓院也多,服务场所多了,服务人员是靠嘴吃饭的,免不得要见机行事,看人下菜,就变得能说会道、圆滑,久而久之,也就练成了一张卫嘴子。天津是租界,天津人最早吃进口面粉,坐有轨电车,打电话,喝自来水,最早见过铁甲船和火车,这些都是天津人炫耀的资本,也就为练就卫嘴子打下了基础。不过,天津人还是有骨气的,爱国家、重感情、讲义气,守规矩,是首都北京的海上守门人。这篇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作者从少年时的见闻讲起,又追溯到天津这个城市的来源,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个城市的特色。表面看似在讲述卫嘴子的由来,实际上,是在描述天津的历史与文化。文笔优美,幽默含蓄,有顺手拈来之感。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0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1-07 13:33:34
  这篇文章幽默诙谐,我一边读一边笑,特别是写侯老师那段,当读到被班上团支书称老猴,又简称猴时,我喝进去的一口水喷了出来。还有写当兵那段,新兵的老阮猫不见了,正新奇是什么,当读到解释,新兵被班长踹一脚时,后面的对话也特别的精彩,我不由得笑出了声。哈哈,二哥呀二哥,不得不为你的才华叫好,不得不佩服你的文笔。我不得不到承认,读二哥的文章,是一种享受。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1:08:12
  谢谢玫瑰老姐的辛勤劳动。您能一乐,这文就值了。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11-07 15:29:21
  凤鸣老弟的幽默随处可见,此文更是遍开幽默之花,诙谐有趣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又是剪裁的高手,诸多材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精心使用和构建。二者高手,凤鸣老弟。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1:08:50
  哈哈,谢谢老哥美评。开心就好哈。
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07 21:34:49
  二哥真是言出必行,我在京油子那说二哥要写卫嘴子,二哥就真的写了。通过二哥的文章,我也是更加了解天津,天津话,天津人。我的印象里,天津话很有吸引力,一般人和天津人说上一会儿话,自己的话都会跟着跑,很是霸道,也很有趣。谢谢二哥分享,跟着二哥走天下,真好!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1:09:28
  阿真说了,俺哪里敢不执行?开心哈。
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07 21:52:06
  本文是作者的另一篇散文《笑谈京油子》的续篇。写作风格秉承了作者一贯的风格:风趣幽默,在诙谐中把一种历史文化民俗深入到读者心中,让人记忆深刻。
   我读二哥的文字常常收获不小,许多过去朦胧的知识,一读二哥的文就有了清晰的了解。如“天津卫”三字。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尊称永乐皇帝。他为了纪念开始的“龙兴之地”,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经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天,是天子;津,是渡口。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师级军分区单位。1404年即永乐二年,天津筑城设置“卫所”,从此“天津卫”这个单位就诞生了。在我的历史印象中,解放初期,天津就是一个地级市单位。
   无论是“京油子”还是“卫嘴子”,作者探寻的是中华民俗语言文化的由来及其作用,从而起到更加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作用。作者赞美天津人,用自己特有的幽默,务实的生活态度将希望化成了神,又将神变成了身边可以亲近的人。“卫嘴子”用平民文化抵御了来自京师的贵族文化、官场文化。这些文字,读得人心温暖。
   这是 一篇雅俗共赏的地方历史文化美文。祝贺二哥又一篇佳作诞生。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1:10:18
  明月兄总是高屋建瓴地写评论,非常认真。谢谢美言哈。
5 楼        文友:石语        2022-11-07 22:01:10
  一篇知识性很强的文章,因为有众多的逸闻趣事的融入而变得妙趣横生。文章从自己亲历过的卫嘴子侯老师的事件起笔,特别吸睛,这一幅卫嘴子的画像也一下子极具传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容量巨大,既反映了卫嘴子的夸夸其谈,也肯定了卫嘴子的平民特质,忠义守节的血性,并把卫嘴子与京油子做了对比,卫嘴子的特点愈发鲜明。二哥最近两篇文章,较之京油子之前的散文,又有了明显的突破,居高临下,俯瞰我等。祝贺二哥,成功突围。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1:11:34
  落花,世俗人情,其实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想想小民的日子,应该还是很开心的。谢谢美评哈。
6 楼        文友:风逝        2022-11-08 09:08:46
  风趣幽默,雅俗共赏,是二哥此文与上篇文《笑谈京油子》秉承一致的特色。此文开篇就让人读之捧腹,穿插其中的付姓新兵故事更是让人笑得前仰后合。更值得钦佩的是学富五车的江先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剖析,对“卫嘴子”由来的探究,简直是才华横溢,滔滔不绝,都溢出了梁溪堤坝,成为浩荡无际的长江水了。读万卷书如二哥,行万里路如二哥,阅历丰富如二哥,读你的文,就是一次妙曼的学习之旅,可以长见识,增知识,悦心境……
   幸运流年遇到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3:49:03
  谢谢风的美评。按不过将在京津唐地方工作时期的所见所闻,道听途说,汇成一盆杂碎汤而已。不过,我觉得民情、民俗的研究,还是挺有意义的。
7 楼        文友:生米        2022-11-08 10:05:55
  哈哈,无论是卫嘴子还是京油子,在二哥的心里,都有他们的各自份量,他们的言行举止和表现出来的性格和爱好,都会逃不出二哥的火眼金睛!
   二哥在这里写了很多个关于卫嘴子的小故事,生动形象有板有眼,让我边读边笑并乐开了花!
   哈哈,可爱的侯老师和乖巧的小商贩以及调皮的小新兵和爱面子的老同学,这都让我边看边乐!
   哈哈哈,卫嘴子们爱说,但说出来的都是实事,没有京油子侃,这让我对他们的印象,就感觉卫嘴子要比京油子好!
   二哥,你知识多还幽默,跟你做朋友简直就是几辈子修来的福!
回复7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1:18:25
  谢谢生米美言。一本正经地写了许多华丽的美文,想想还是小民的人间才是真情。我觉得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非常幽默、和善、讲求实际的民族,正是因为这种达观与对生活的热爱,才让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在数千年的艰难困苦中,常常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危难为机遇,由黄河两岸的一条细线,发展成泱泱大国。我个人觉得我们民族的许多民俗、民族个性都值得我们去开掘,去研究、去宣传。哈哈,我这人天生乐天派,你能读得开心,我也喜欢。
8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2-11-08 11:26:18
  考证、考古般的记叙“卫嘴子”,挺有意思的。
   “京油子”和“卫嘴子”是一对孪生兄弟,积淀出一种地域文化,显现北京人和天津人那份洒脱的情怀,深入骨子。别以为这是贬义的调子,其实无论从那一个方面叙述,作者都极其尊重,如余秋雨先生《上海人》一样慎重安置,甄别解读,分别托起,使两者中的民族优秀基因和爱国元素都得到充分彰显。
   土著的北京和天津人接不接受“京油子”和“卫嘴子”的称呼,不很重要,他们闲聊笑谈中倾向于政治或民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代表性文化,让人们所熟知。
   近代,许多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和军事行动在天津发生,当代无数的经济狂潮在天津上演。爱天津,爱屋及乌,也爱“卫嘴子”。
   阅读时得知了一些历史人物在天津和历史故事发生在天津,是阅读中的收获。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3:51:41
  谢谢洞天兄的美评。洞天总是能够在幽默中找到严肃,在纷繁中看到捷径,高屋建瓴。再次谢谢了。
9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1-08 13:13:30
  读着二哥的文,耳边便响起天津话那特有的腔调,非常生动和有在场感,更感染人。
   读文我更加确信,二哥的诙谐和幽默是骨子里的,也就是说,二哥是个特有情趣的人。
   天津卫的来历被你讲得头头是道,卫嘴子这名头对他们来说可谓名副其实,但卫嘴子和京油子又有明显的不同。经二哥一分析,我顿有醍醐灌顶之感,开卷有益,受教了。感谢二哥这么幽默风趣的文。
闲云落雪
回复9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3:58:00
  哈哈哈,是呀,落雪。我想到天津,就想到天津快板。我在天津街头乱跑的当年,满大街都是喇叭。喇叭里不时传出天津快板:快板那个一打呀,别的咱不谈,说一说十八街的大麻花,是又香又甜……。我真是特爱在天津的日子,为嘛?哏儿啊!谢谢美评。
10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1-08 13:33:23
  从小就听过“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这句话,也知道“卫”指天津,但一直不太明白“卫”与“天津”来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作者学富五车,一个外乡人说起天津居然刹不住车,一落笔就七八千字,还那么利索,似乎得了侯老师的真传,与天津人有一比。作者处处留心,又消化了所读之书,才有如此神来之笔,让人捧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1-08 14:10:21
  谢谢子青美评。从部队回到江南,我曾经又回北国的京津地区跑过营销业务,前后大约有五年。经常徜徉在海河两岸,熟悉了天津的市井生活,也结识不少的天津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天津人那个独特的方言强调,更是一辈子忘不掉。记得第一次下飞机,进到滨海机场,就有天津朋友来接站。那份热情至今难忘。接风的馆子,就是狗不理包子店,吃饱了去打保龄球,然后又去洗桑拿,等把你整晕了,开始谈合同。三点钟签下的合同,被天津人多赚去三个点。还有就是天津人的平民作风,他们即使在官场上也不大喊职称,而是张姐、李哥的,让人感到亲切。虽然,这篇文字写的滑稽、搞笑,但骨子里,我是喜欢天津的。天津人厚道。
共 27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