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浅悟(随笔)
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俗人,虽然取了个高大上的网名,叫什么书为故人,其实我根本没有博览群书,当然也谈不上学富五车,用“才疏学浅”来形容我倒是恰如其分。
当然,我也曾囫囵吞枣般粗读过几本经典书籍,貌似能拾点古圣贤的牙慧说点似是而非的话,貌似懂点道理,但实际情况是,我一直是间歇性清醒、持续性迷糊,总体上来说还是摆脱不了井底之蛙的肤浅本质。
在网络中码字,我曾经是认真的,也曾想估名钓誉,也曾想挣它个三瓜两枣图自己一乐,但如今发现我连三瓜两枣都很难挣到,于是不再想太多,更多时候只是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心理记录生活点滴而已。
人至中年,似乎避免不了渐渐变得颓废,也许是与精气神的衰减有关,也许是当下大环境让人感到压抑,即便是天天码字,也少了往日的激情与灵气,曾几何时,我努力地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却发现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活了大半辈子才明白,活着,原来只是自己与自己博弈、自己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人活到一定年纪,多多少少明白了一些道理。人生在世,本来就是孤独的,无论是对群体还是个人,都不能寄予太多期望。人与人之间,如果因利而聚,也必因利而散,即便是与生活中的某个人相识数年,尚有“白首相知犹按剑”的薄凉,世间多少人都是靠着互相吹捧、互相抬轿子才得以维系那犹如吹弹可破的纸张一样的所谓情谊。世态炎凉,对于一个平庸之人而言从来都是无需回避的事实。
人只有向内求才最受用,吕坤曾在《呻吟语》中有那句话,即“冷淡中有无限受用处,都恋恋炎热,抵死不悟,既悟不知回头,既回头却又羡慕,此是一种依膻附腥底人,切莫与谈真滋味。”
生命的真滋味,只能在独处中求得,毕竟当繁华落尽,生命进入垂暮之年时,我要面对的,也是淡。
在我眼里,世间最难得的,不是好看的皮囊,不是所谓的才情,不是显赫的身份,富有也不一定代表是至尊,世间最难得的是高贵的灵魂。
而高贵的灵魂从来不是被物欲蒙蔽心窍的人能够修炼得成的,所以我还是认为,唯有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亲近古经典的人,才能与高贵的灵魂进行深度对话,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变得越来越干净、纯粹。
书为故人,那是唯一的知音,世间唯有故人不可负,负则误此生!
完全迎合众人,你将迷失自我,成为一个被外物掌控的工具人;完全脱离群体,你将活成孤家寡人,只能在一个人的江湖与自己的孤影进行巅峰对决;所以一味外求与一味封闭自己都是太“过”,前者太过于迷恋浓艳,会让我们俗不可耐,后者太过于冷清,会让我们陷入令人窒息的枯寂无趣。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走这两个极端才好。
经常看到那些专家学者的文章、视频,乍一看,有时你会觉得张三说的蛮有道理,李四讲的也符合逻辑,而一旦当张三与李四的观点立场发生冲突时,你却无法精准判断谁是谁非。
如果只看表象,你永远也分不清谁是谁非,谁忠谁奸,但如今我会反复求证他们中谁的发声是基于小我的立场为“精英群体”站台,还是为了一大部分无权无势、生活困顿的人仗义执言,是为了公理而直抒胸臆,还是为了个人私欲而极力表演。这需要综合很多方面来判断,看似复杂,其实也有迹可寻。我只知道人设可以骗人一时,但人品骗不了人。
很多人在慕强心理的驱使下对某些网络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这些网络名人固然是舆论场上的“精英”。毕竟人家确实有一定的段位与才华,在某些方面的见识,当然有过人之处。
但我始终认为真正值得敬仰的精英其实是很少很少的,而且说的再多也未必对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能画大饼的、能忽悠世人的,终究不是国之重器,然而,能把小百姓的疾苦当回事、能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福祉而建言献策的儒士毕竟是少之又少。
我是不会轻易敬仰所谓的专家学者的,因为值得敬仰的前提是光明磊落、正直无私,但这两样品质的形成可能也会随之付出一定代价。这也是很多人因为选择了趋利避害、随波逐流,使得自身的境界无法达到一定高度的根本原因。
思想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又凭什么让我仰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