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榆社文峰塔
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刘鹗的《大明湖》两篇散文,不由得我想起我故乡的文峰塔来了。1981年仲夏的一天,我草草吃了午饭,便匆匆骑了自行车上了路。
一路上,周围发生的事,我全不顾,只见来往行人,车水马龙。我的车轮飞快旋转,再加上火热的太阳的照射,将我改造成了一个仿佛刚从蒸笼里爬出来的热气腾腾的水人儿,尽管如此,却也不觉得难受。这时,我已登上了高而平阔的土岗。
人,那么多,男女老少、工农商学、高矮胖瘦、五花八门,各俱特色;他们拥拥挤挤,熙熙攘攘、谈笑风声、如同赶会,热闹非常。原来,当地人有个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午后都要去文峰塔那里游转一遍。
塔,文峰塔,果然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平时,远远望去,象一根雨后的竹笋那样尖细、不屈,而又十分渺小,在一般地图上,恐怕也无一锥之处吧。可现在,我背着太阳抬头观望,发现这位英雄确实不凡:身材魁梧,面孔威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
我向前走近几步,数了数,从根到顶十三层,土灰色的。说不准是用何等材料建造的,估计可能是由石块凝结而成,之后又裹了层洋灰。
我又向前走近几步,仔细地由下而上逐层端详:有几处尽管依旧裂了缝,但还是那样结实,就象个战斗在第一线的饱经风霜的建设者似的。我继续向上望去,它拔开云层,上天去了。此时此刻,我的眼睛傻了,嘴张开到最大限度,脖子也僵硬了,腰杆一动不动,这样,倒使得我变成了朝天木偶。而被观者却成了人,成了活的人——一个伟大的英雄!英雄还在动,不停地向上延伸……
我进了塔的底层,黑洞洞的难辨五指,还有些阴森可怕的感觉,却听得有瓮声瓮气的说话声。定型后,我举目朝上望去,发现这里面,酷似一根巨大的竹竿的空心;我犹如一条小虫子钻进这空心里面了。在我仰望的视线里,有不少形态不一的人影在盘旋而上。我真为他们担心。不过,马上就有了点安慰,因为曾听人说过,只要在五月端五这天上去,哪怕是“地朝天”式的倒着往上攀登,也会万无一失的;即使掉下来,也不至于出什么事故。
我返出来,又回首复望:它的形象和状态,既是雄壮而伟大的,又是古老的……这就又使得我想起了一个传说:不知是何朝年代,当初的榆社县属辽州管辖。一次,州官在榆社视察,发现了这里是个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可就是难出人才。州官因为懂得风水或阴阳学,就随即取出一百二十两银子摊在桌子上,同时也叫其他官僚们捐献银两;榆社、辽县、和顺三县县长也都赶忙取出一百两银子;下级各官僚也都层次不同地捐了银子……这样,文峰塔便诞生并站起来了。
从此,榆社人才济济,蓬勃向上!
离开文峰塔早已十一年多了,但它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1992年10月27日,于榆次教师进修校“数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