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深情厚谊话别离 中华民族重礼仪(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深情厚谊话别离 中华民族重礼仪(随笔)


作者:笑青 童生,53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6发表时间:2022-11-11 18:13:36


   中华5000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灿若星河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对我们成长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起着重大作用的诗歌,就是这些优秀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它用凝练的语言、精萃的意象、绵密的章法和充沛的情感陪伴并指导者我们的每时每刻,它使人高雅、使人巧慧。它意美、语美、音美、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是古代的诗歌通过形象典型地反映生活,从而让我们通过诗歌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文等特色。比如,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唐诗学习一下古人分离、分别时刻的礼仪活动,这也是我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深情厚谊话别离,中华民族重礼仪。”
   其实,分别、分离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我们呱呱落地和母体分离时的啼哭开始,到进入幼儿园老师从妈妈手中接幼小孩童,孩子担忧地大哭“妈妈,我不进幼儿园!”到中学住宿的梦中流着眼泪哭喊“妈妈”,以及自己每一个级别的毕业和同学好友的告别、搬迁到新的居所等都是分别、离别的时刻,都有伤感、忧愁的情感产生再心胸。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唐诗中的话别情景吧。
   首先我们一起诵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情景,惜别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王维在安史之乱前送他的至交好友胡二去西北边疆时所作。他俩常在一起谈诗论文,可是,这年春天,元二却要奉朝廷之命出阳关,到三千多公里外的安西任职了,诗人王维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渭城,在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一般往西送到长安城西的咸阳桥,往东送到城东北有十里长提的灞桥,往西再远的最多送到渭城,就不可以再往西了,因为再往前走就是沙漠了,诗人没有办法,只好依照惯例在渭城设宴践行,并写下了这首《送元二使安西》送给他。诗题又名“赠别”,因为要谱曲,故起名“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由于它写的是离愁别绪,适合表达友情,所以人们在饯别的宴席上常常诵唱,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人们常常惜别时的标配用语了。后来这首诗纳入唐代的乐府,成为当时久唱不衰的离别歌曲。
   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说,这首诗是这样的:清晨,渭城下了一场春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连旅店旁的一棵棵柳树,也被雨水冲洗的更加清翠欲滴了。我的好朋友知己啊,请再喝下这杯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光之后,就遇不到像我这样情深义厚的老朋友了。
   老友即将远行,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最后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惦念与祝福都融进了这一杯酒里了,来来来,感情深一口闷吧。
   有朋友会问了,送别的酒宴怎么在清晨?我们请客吃饭的正餐不是中午和晚上吗?大家知道,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诗经》有“发乎情,止乎礼”语句,《礼记》也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所以一直以来我们中国人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有着不同的仪式,可以说无论做什么咱们古人可是很有仪式感的,比如送别这件事吧,就有:送别时间、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形式、搭建祖帐等四方面的规范行为呢。
   一、送别时间:
   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敦煌卷有唐人写的《菩萨蛮》:“昨朝为送行人早,五更未罢金鸡叫。相送过河梁,水声堪断肠。”
   李欣《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虽然昨夜下薄霜,课你一早渡过了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的泪水沾湿佩巾。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谁能看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还有,唐人送别时间在清晨,我想主要取“一日之计在于晨”之意吧,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新的一天里,在新的旅程中,有新的收获,新的开始。而古有“落日依依”之说,所以把送别时间放在傍晚则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景交融,也很容易“触景生情”。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刘长卿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中有诗句“茫茫江汉上,日暮复何之?”王勃的《江亭月夜送程》里也有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我们可以看出,这送别宴是在晚上进行的。夕阳慢慢西坠,就像和友人的不忍别离,因为那时候信息交通不便,就是写封信也很不方便接到,往往要辗转一年半载地才能看到,不像咱们现在有邮局可以写信、打电报、发传真,甚至微信、QQ语音视频,体验地球村的感觉,所以,那时一旦分别真的是“相见时难”呢。你看,上面诗中那哗哗流动的水声在离别的人听来就不像咱们在河边嬉戏时感觉的“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哗啦啦哗啦啦地跳跃者舞蹈着”,而是“水声堪断肠”,有离别愁绪的人听着流水只有感到“抽刀断水愁更愁”,感觉就像自己千言万语涌在心头哽在喉头的抽泣和呜咽了。
   二、送别地点:
   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咱们看电影《城南旧事》知道一首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亭,亭子,在古代是指设在路旁的简陋设施,用来当作是饯行的地方,后引申为旅程遥远。要出行的人由此就真正踏上旅程,开始远行了。亭子有长亭、短亭,在《白孔六帖》卷九中写着: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宋·杨万里《濠原路中》有诗句也写到:“长亭短亭三复五,总是儿时行底路。”而在长亭送别的习俗,则源于“亭”与“停”的谐音的缘故。在长亭送别,有挽留远行者之意。能不走、能不去就别走了,弟兄们、好朋友们在一起多好啊!何况都知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万般难!但是人总要有梦想要实现嘛,所以才有诗和远方。
   我们都知道长亭短亭的意思和作用,在诗词中也看唐诗中送别不是都在亭台一个地方,那么另一个地方咱们读读如下唐诗就归纳出来了: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还有一首《渡荆江送别》诗中也有“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勃在《江亭月夜送别》中:“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通过诗句我们了解了原来唐代文人也多在水边送别,这是与当时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关系的。唐代出行游历虽大兴骑马坐轿,但那多为达官显贵或富商大老板,白居易《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贫寒士人及平民百姓买不起马,出门只好骑驴子骡子,杜甫《示从孙济》:“平明骑驴出,不知适谁门。”然而,驴,体形不如马高大,长耳小尾,性情执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骑之不雅。所以,唐代文人除少数放荡不羁之人骑驴以外,大多数出行均选择了乘船。唐代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船运交通特别发达,史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造船业的发达以及航行技术的提高,使得乘船出行不仅舒适、安全、便利,更少了马车、轿子的旅途劳顿颠簸之苦。而制船业的发展,造出了更适合文人乘坐的船只,“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若肴馔,任客所指”。咱们都记得李白有诗句“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吧,正是由于唐代文人出行多乘船,于是多于江边送别。
   现在我们知道了唐代送别时间是早上或者傍晚,地点多在水边、渡口和亭台也就是长亭或者短亭。那送别的形式又是什么样呢?
   三、送别形式:
   1.饮酒作别。俗话说,无酒不成席,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饮酒是古代文人骚客的爱好,在中国古代形成的丰富的“酒文化”里,把饮酒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酒成了“名士徽章”。“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比如李白,咱们都知道他特别酷爱喝酒,几乎每天都是醉醺醺的,所以有“李白醉酒诗百篇”。在唐代,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酿酒业的发展,社会上饮酒之风愈演愈烈,“风俗奢靡,宴处群饮……公私相效,渐以成俗。”大家知道唐贵妃就经常在后宫喝酒赏花听诗歌演唱,才有戏曲《贵妃醉酒》名段。白居易在其《酒功赞》中更是说:“麦麴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酒可以“变寒为温”,活血暖身,“转忧为乐”,也就是一醉解千愁。“百虑齐息,万缘皆空”。而在唐人送别的特定时刻,又怎能无酒呢?是啊,离别在即,淡淡忧愁千言万语汇心头、哽喉头,那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了,喝了这杯离别酒,我的情谊伴君天涯走!朋友啊,你也不要担心啊,远方“天下谁人不识君”啊。
   古代的这些诗人尤其是唐代的诗人个个都是性情中人,诗词歌赋写写画画都很在行,那么,情之所致又岂能没有音乐相伴呢?特别是在情感氤氲弥漫的离别时刻,因此,告别宴席上还有:
   2.音乐相伴作别。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对音乐在送别时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体现。“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也被后人借指宴别朋友的音乐。而这种送别时有音乐相伴的习俗,被唐人用到了送别时刻中,或长歌,或吹奏,借以抒发自己心中那离别的惆怅与哀伤。
   现在送别宴席吃了喝了唱了跳了哭了笑了,那么,怎么给朋友留个念想留个纪念呢?
   3诗歌、折柳相赠。
   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诗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译文是这样: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太多了。有朋友说了,那时分别怎么就都在早春柳条绿的时候呢?就像我们春节后返工潮似的,咱们家团圆的春节过后,寒冬已去,冰雪消融,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就开始去外地游学游历,因为我们知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或者远赴外地走马上任,因此,在春天分别的比较多了。会写诗的写首诗,普通人就大都折柳相赠了。
   《诗经》中《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217窟壁画中更有“折柳相送”的具体形象。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挽留之情。何况柳还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送,寓指祝愿朋友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之意。《送元二使安西》说“客舍青青柳色新”,而不说杨树或者其他花草等,也有这个意思吧。并且,古人相信,柳木还有辟邪的作用呢。
   四、设祖帐送行。
   最后,送别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设祖帐送行。王维在《齐州送祖三》中:“相逢公一笑,相送不成泣。祖帐已纷离,荒城复愁入”;韩幄《杂家》中也有诗句:“祖席诸宾散,宣郊匹马行。”古人远行,设帏帐祭祀路神谓之祖。祖帐既是专门搭置的为友人送行时祭祀路神时所用的帏帐。有点像咱们行军帐篷似的,用布幔搭起来祭祀路神以求一帆风顺一路平安的习俗,在唐代颇为流行。
   我们知道了唐代文人的送别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比如以诗赠别的习惯,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令今人为之感慨,为之涕流。那么那些不会写诗的人在送别时送什么呢?对了,前面我们提到过“折柳”相赠。当然,唐人送别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不为人知的习惯,那还需我们继续探索。
   疫情当下,有许多的人远离亲人,我们可以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或者借助手机电脑软件: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当然,也更期盼疫消病散、合家团聚的美好幸福时刻,我们可以:归来今夕岁云徂(cu二声),且共平安酒一壶。
   诗和远方在召唤着你我,在与家人、朋友或者同学、老师相互告别的时刻,可别忘了能充分表达我们深厚情谊的优美诗句,希望我们离别的愁绪因美好的诗意而更令人难忘并激励你我前行。
  

共 537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深情厚谊话别离 中华民族重礼仪》,列举出了唐诗中有关话别的诗句,宣扬了中华民族看中重礼仪的文化,一直以来我们中国人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比如送别,就有:送别时间、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形式、搭建祖帐等四方面的规范。希望我们离别的愁绪因美好的诗意而更令人难忘并激励你我前行。极力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2-11-11 19:27:03
  礼仪文明,娓娓道来,令人敬仰!感谢赐稿,问好!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笑青        2022-11-12 17:39:09
  感谢平台支持,感谢编辑老师的精心美编和鼓励美评
吾手写本心 结交同路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