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沉淀的岁月】范志神曲(小说)
泉州老城区有一条古巷名叫桂坛,源于巷口一座桂坛宫而得名,但桂坛巷让老泉州人熟知的却是一座占地面积达12.52亩,巨宅联三座,各皆五进,双行护厝以及防火通道,俗称九十九间的“范志大厝”。可惜的是,现存的“范志大厝”面前大石埕已废,东面原有经商用房、书房及假山、鱼池等园林绿地也已经只存在于老人的记忆中了。当年这一座大厝,在泉州古城里可以算得上独一无二,它的名字源于一中药名号“范志神曲”。说起范志神曲,泉州有多种版本的故事,流传较广的却是这个,各位莫急,且待我慢慢仔细说来。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泉州有一个名叫吴亦飞的教书匠,晋江县三十一都下浯(今晋江市青阳镇霞浯村)人,后从晋江来到现在的泉州市鲤城区一条叫做“桂坛巷”的地方。桂坛巷位于泉州市旧城区东南部,从南俊巷至伯府埕。因该巷有一座桂坛宫,故得名;另一说法是该巷位于清源书院南畔,在早期的科举时代,中举登科折桂,书院乃举子云集之处,借喻举子登坛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坛”为名。古早时候,教书先生的日子大多清贫,哪像现在教书的先生高楼得住、小车开得!吴亦飞在巷子里开了个私塾,学生不多,也不是什么富裕人家的,所以收入微薄,因此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这天早上上课,有一个学生看到吴老师又没有吃饭,便将从家里带来的几块番薯给他。放了学后,饿了一晚又一个上午的吴亦飞,连忙将番薯洗洗,剁剁切切,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番薯汤。正待要吃,却听见有人敲门,吴亦飞不知是谁造访,连忙放下碗筷,将门打开,一看,却是一个邋邋遢遢的老丐婆。吴亦飞识得她,虽说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但落脚在巷子内土地宫已经有好一段日子了,平常靠乞讨度日。此时,只见老丐婆一手握着木拐,一手托着一个脏兮兮的破碗,站在门口,不言不语,一双没有神的眼直盯着吴亦飞刚煮好的那锅番薯汤。吴亦飞知道她饿了,看她的可怜样,再想想着自己的冏境,同样的遭遇让吴亦飞顿时起了恻隐之心。吴亦飞叹了口气,摇了摇头,给她打了满满一碗
番薯。老丐婆接过碗,连声“谢”也不说,径直转身走了。
吴亦飞笑了笑,并没有计较。可是,这老丐婆好像不懂得吴亦飞的状况似的,从此就粘上他了,一日三餐,只要讨不到吃,就来找吴亦飞要。偏偏这耿直的吴亦飞古道热肠,自己日子都过得苦巴巴的,但见老丐婆来要饭却从来不曾犹豫,家里有什么冷糜冷饭,番薯,大麦糊,自己有什么吃的就分给分什么,宁肯自己半饥半饱,也不让老丐婆饿着,没一次让老丐婆空来,而老丐婆也从来不曾向吴亦飞说一声“多谢”。
这种情况延续了近两年之久。一日早上,吴亦飞刚出门,忽然听到巷口传来一阵阵喧哗、惊叫,吴亦飞紧走几步到巷口一看,大叫一声:“不好。”原来,一匹马受了惊吓,挣脱缰绳往这边疾驰而来,而路中间正好有一个五龄幼童在玩耍,眼看着就要撞了上去。这吴亦飞救人心切,忘了自己不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就要冲过去抓住奔马的缰绳。说时迟,那时快,还未待吴亦飞出手,他只感觉身边一阵风过,一道身影闪电般地掠过,一把抓住奔马的缰绳生生地将马扯住。马被镇住了,距离那幼童不过数米,周遭围观者不禁惊呼“好险!”吴亦飞定睛一看,救人的却是那日日跟自己要饭的老丐婆子…… 原来,这位老丐婆子并不是寻常人,她就是泉州南少林的五梅师太,一个鼎鼎有名的武林大师。只是这么一个武林高手,如何流落街头成为靠乞讨度日的叫花子呢?这里是有缘由的。
清兵灭了李闯王的大顺王朝后入关,一路上大肆杀人放火,强迫汉人剃头,加深了民族矛盾,一时各地汉人反清复明的情绪非常高涨,在民间秘密联络组织各种力量和清朝廷对抗,泉州南少林寺作为武学圣地,自是民间反清复明的地下联络基地。时到清乾隆年间,由于泉州少林寺马宁儿经常与寺外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做狐群狗党,吃喝嫖赌样样俱全,被方丈至善禅师发觉后,按寺规严厉责罚逐出少林寺,马宁儿怀恨在心,偷偷到官府告密,举报泉州少林寺暗助反清复明的武装组织。官府本对泉州少林寺怀有戒心,只不过因为泉州少林寺名气太大,没有十足十的理由不好出兵。这下有了马宁儿的口供,便可以师出有名。于是,清廷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秋天,派官兵围剿泉州少林寺,五梅师太与方丈至善禅师师徒和全寺武僧同仇敌忾,奋起自卫,演出了空前惨烈的大拼杀悲剧。泉州少林寺的武僧们虽然武艺高强,但无奈清兵人多势众。官兵用火箭射入少林寺,寺院四处着火,无人可救,火势随风愈来愈焰,很快便燃成一片火海,将一座十三落的泉州少林寺烧做废墟,少林寺和尚也被官兵和被清廷收买了的武林同道剿杀。自泉州少林寺被毁后,五梅师太身负重伤后逃出,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杀,便伪装成叫丐婆子藏身于泉州城内桂坛土地宫内,一边养伤,一边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躲藏了两年多,五梅师太本不想暴露身份,但今日的奔马事件太过凶险,若不出手相救,那五龄幼童和助她数年的吴亦飞就将遭遇不测,五梅师太救人心切便顾不上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一展那惊世骇俗的武功绝技了。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又有泉州南少林的弟子准备在暗暗筹备,他们四处联络,一边开武馆教学徒,积蓄力量审时待势。五梅师太知道后喜不自禁,便趁此机会离开她住了两年的的桂坛宫去寻找少林门徒,为了报答吴亦飞长期资助之恩,也因为吴亦飞为人善良、品德高尚,五梅师太临行前将一张秘方送给吴亦飞。这张处方有一种特殊功效,专治中暑、痢疾,饱胀、消化不良,还会调胃健脾、提神醒脑。经过吴亦飞在五梅师太的秘方配药的基础上研究改进,终于研制成功,药名叫做神曲,便在桂坛开店,店名“范志”,意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
吴亦飞的中药店因为这款“范志神曲”而一炮走红,生意自是蒸蒸日上。但真正让“范志神曲”享誉海内外的,却另有因由。这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泉州恰逢大考,四面八方的考生都往泉州赶,许多人因此中暑病倒。一日,泉州打锡巷考棚有一个从京城来的王姓主考官,因为水土不服而病倒了,地方官吏们急了,泉州城出名的医生请了个遍,还是医不好。正不知所措时,有衙役建议请桂坛巷中药店的吴亦飞来瞧瞧,或许可得治。病歪歪的王主考才喝了吴亦飞的“范志神曲”药汤,说来也神奇,没有多久便能起床下地了。这药如此神奇,王主考让属员买来了一些,待大考完便带回京城。这年的夏天不仅仅泉州热,北京城也一样如火煎烤。早朝时,王主考和派往其他地方的主考官先后向皇帝汇报完毕,心细的他见皇上脸有忧色,却不知缘故。退朝后一打听,才得知皇太后得了一种怪病,即拉又吐,按腹泻治却也不见功效,人一日日见瘦,传来许多太医还是医不好,
乾隆皇帝非常担忧。王主考一听,这症状与自己在泉州时得的病很相似,立即就向皇上进献了从泉州带来的“范志神曲”,太后饮了后果然药到病除。为了奖励,皇上亲赐了范志药店一块“恩褒奖凭”的牌匾,范志神曲也因此天下闻名。范志神曲配方药材计52种,其中60%需要加工炮制,合成后还需经过三次发酵,长出黄霉菌丝后取出晒干,再用文火烘烤,储藏4个月,发出清香气味,方告成药,生产周期100余天。“老范志神曲”药理功效为疏风解表,治疗四时感冒、风寒暑湿、中暑腹痛、呕吐泄泻、疟疾、霍乱等症。尤以治疗脾胃方面、消食化积、醒脾开胃为佳,男女老幼、四季皆宜,唯有孕妇禁服。据《寒秀草堂笔记》记载:"神曲以泉州范志吴亦飞为最……真者煎之不化,汤作碧色。"清光绪二年(1910年),“范志万应神曲”参加勤业展览会获金奖,1918年参加吕宋嘉年华博览会被评为“世界有效良药”,1985年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现在,“老范志神曲”不但遍及全国各地、在国外市场上也取得相当信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