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专业养牛出奇招(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专业养牛出奇招(散文)


作者:惠风 白丁,94.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88发表时间:2022-11-13 10:02:19
摘要:在脱贫致富路上,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她拓展思路,大胆尝试,终于探索出了一条“能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专业养牛出奇招
   胡晓红,女,现年44岁,开边镇开边行政村寨子自然村人。过去的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生活,但是一年到头都是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报纸上了解到肉牛市场前景看好,并且利润可观,于是她萌生了养牛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2013年3月初由胡晓红发起组织陈浩仁等5户农民参与,筹资500万元于当年10月底注册成立镇原县凯润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饲养“西门塔尔.夏洛莱品种牛”为主,本着“自筹资金、自行组织、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企业理念,采取“集中饲养与农户散养”相结合的方式,联合贫困户,助推脱贫攻坚,融“饲养、托养、培训、购销”于一体,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为了顺应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凯润合作社依托当地“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农户养殖兴趣高涨、肉牛市场前景看好”等优势,率先带动和发展养牛业。她组织专人先后赴甘肃武威、陕西礼泉、山东嘉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并结合当地饲养条件,决定以“育肥快、抗性强、好喂养”的“西门塔尔.夏洛莱品种牛”为主打品种,先后四次购进仔牛400多头,集中饲养。实现产值1120万元,利润160万元。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社内共建成办公用房8间,饲草料房10间500平方米,双面采光暖棚两座1100平方米;青贮饲料池1000立方米。购进大型揉丝机2台,粉草机、粉料机、搅拌机、装载机各1台,100T地磅1台;建成50立方沼气池1座,100立方化粪池1座,100平方米晾粪场一处;新修科技培训室60平方米;绿化硬化院落160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320万元。通过饲养,年出栏肉牛100-120头,实现产值180万元以上;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种牛2头、基础母牛100头进行改良繁育,投放县内养殖市场,助推农村养牛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镇原县开边镇开边村是一个贫困村,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998户3774人,耕地10200亩,人均2.7亩。建档立卡贫困户356户1407人,贫困面36.5%。为了有效破解贫困群众无致富产业、增收渠道单一的困境,她拓展思路,大胆尝试,探索出了一条“能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是建办“牛托所”,创新带贫扶困新机制。为了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2016年凯润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能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率先创办了贫困户“牛托所”,贫困群众利用贴息扶贫贷款,在合作社统一指导下,购买1—2头牛托养到“牛托所”,由合作社集中饲养、统一销售,并承担所有养殖风险,出栏后扣除管理人员、防疫、饲草等成本后,合作社和农户按比例分配净收入。牛托所每年完成2次出栏,净收入的70%归贫困户所有,30%归牛托所所有,并确定贫困户每头牛保底受益不低于1000元。2016年,牛托所与7户贫困户签订了托牛协议,有11头牛入托,在年底收益分配中,贫困户每头牛增加净收入1300元。2017年,为满足贫困户托牛的需要,扩建400平米牛棚,为13户贫困户托养26头牛。2018年为10户贫困群众托牛10头,2019年、2020年先后两次分红,每年户均分红1000元。“牛托所”的创办,一是彻底解决了有发展养殖业意愿,但无技术、无劳力、无场所“一有三无”贫困群众致富无门、难以脱贫的问题;二是盘活利用了精准脱贫贷款,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了产业发展上、用在了促进农民增收上;三是有效规避了群众分散养殖防疫缺失、市场波动带来的养殖风险,群众实现了保值增收;四是把群众从养殖业中解放出来,继续从事务工或其它产业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途径增收局面。
   二是依托“牛托所”,创新培训服务新机制。扶持合作社建立了培训、防疫机构,完善了相关制度。一方面,把“牛托所”确定为全镇养殖业培训基地,定期聘请专家到合作社为养殖管理人员和其他养殖户进行养殖、防疫等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了养殖人员的养殖技能,实现了科学养殖;另一方面,合作社对入社会员和面上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及时解决其他养殖户在养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推了全镇牛产业的健康发展。至2020年底,共组织开展养殖培训5次、疫病防治培训6次,共培训人员280人,真正形成了集“饲养、培训、购销”于一体产业发展龙头。
   三是壮大“牛托所”,创新产业发展新机制。为了进一步放大“牛托所”带动效应,发展壮大牛产业,他们借助县上加大对牛托所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先后利用扶持资金80万元,扩大了托养规模,提高了养殖水平。同时,融入了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党建促动的“331+”农业化产业扶贫新模式,合作社为贫困户托管养殖,定期按比例为群众分红,带动自我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10户以上,按每带动1个贫困户脱贫一次性奖补扶持资金1500元,并优先给予产业扶贫贷款或有关农业项目支持,进一步发展壮大了“牛托所”。近年来,牛托所”模式带动全镇新建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各类合作社累计达到31家;新增规模养殖户85户,养殖户累计达到360户;全镇羊存栏2.3万只,牛存栏0.64万头,推动了养殖业由原来的小规模、分散式养殖向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逐步迈进,走出了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共 21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记实散文,生动的叙述,再现了农村女子胡晓红创办养牛合作社的故事,她联合贫困户,助推脱贫攻坚,融“饲养、托养、培训、购销”于一体,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说明了在脱贫致富路上,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她拓展思路,大胆尝试,终于探索出了一条“能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11-13 10:03:53
  精彩的记实散文,生动的叙述,再现了农村女子胡晓红创办养牛合作社的故事。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