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岁月】箩筐岁月(散文)
一
孩提时,我患有支气管哮喘病,走路又喘又累。为照料我,父亲经常用箩筐一头装着我,一头装着干活工具下地干活。箩筐是我认识最早的农具。
箩筐用竹蔑编织而成,用来挑的底方上圆,二尺来高,背的底小上大,稍高一些,看上去乖巧圆圆,用细软的篾扭成绳将箩口一分为二的小箩筐,一般就用手提,形状种类可多着呢。它身上宽的篾是骨架,窄的蔑是经脉,内为空心,看上去结构简单。除了液态之外的东西,啥都能装,装谷子装米,装包谷装小麦,装蔬菜装水果,也可像父亲那样,用来装着小孩儿下地劳作,它的用途可大可多了。
看似简单的箩筐,要编制好它,可是一门技术活。离我家不远的邻寨有一个人姓王的男子,和父亲打小玩得好,眼灵手巧,会编制竹席,米筛,箩筐等竹制品,人们不知他叫什么名字,都称他叫“王蔑匠”。父亲时常请他来家中,编制一些竹用品什么的。有一次,父亲请来王篾匠,说集体装粮食的箩筐烂得差不多了,要新为队里编几只。父亲从我家自留地旁的一片竹林砍来竹子,还吩咐母亲煮饭给王篾匠吃。当着王篾匠的面,母亲不好说啥。这事完工后,父亲知道母亲会唠叨他,就哄着母亲说,年底生产队会给家里一些补助。母亲信以为真,就不再说什么了。父亲是队里的当家人,队里一穷二白,哪有什么补助,无奈之下,对母亲说了善意的慌言。
每到中秋时节的早上,父亲就领着村里男男女女的劳动力挑着或背着箩筐,披着初升的晨光,相互吆喝着,奔向田间地头,收割成熟的庄稼。夜幕降临,父亲他们又唱着简单的山歌,挑着装满包谷或稻谷的箩筐从田间归来,向着生产队坝子里走去,将劳动果实倒在集体大箩筐中。秋收夜晚,是寨里最热闹的时节,灯笼、火把的光亮在寨中小路上,来来去去,跳动闪烁,映红了山寨。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队里的坝子上,等待着分粮。
那时候,农村没有电灯,生产队就在堆放粮食的坝子周边立上几棵木杆,挂上几盏马灯。分粮时,为了公平有序,就采取抓阄办法。抓完阄后,保管员依次叫号,叫到号的人家就用簸箕把包谷或水稻簸来装在箩筐里过秤,然后运回家中。
八岁那年,一个秋收的夜晚,借着明亮的月亮,我跟在父母亲后面去生产队分包谷。快轮到我家时,我就拖着一只箩筐来到高高的包谷堆边,爬上去专挑大包谷装。那时,父亲是生产队长,他看到后,一把从包谷堆上拉我下来,大骂了我一通,还一下子抓起箩筐,把已选进里面的包谷倒了回去。我见一向宠我的父亲满脸怒气,对我这么凶,感觉心里受了莫大的委屈,哭着跑回了家中。
为这事,父母亲回到家里后,吵闹了一番。母亲说,古言讲,整人之心不可有,养家之心不可无。儿子从小顾家,选几个大一点的包谷,有多大点错嘛,值得你发那么大的火吗?我还以为你吃枪药了。父亲一点也不让步,反驳母亲说,那古言还讲,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呢。这哪是小事,要是个个都像他那样,那不就乱套了吗?再说从小就要教育儿子养成好习惯,从小做起,不能自私自利。妈妈听父亲言之有理,口气变软了,那你应该好好给儿子说,他是一个听话的娃,也犯不着当着那么多人吼他嘛。
其实,母亲心里知道我的这种做法不对,但认为父亲管教孩子的方式也不对。见父亲好久不再搭话,就不吭声了。从父母对话里,我自知理亏,瞬间满肚子委屈烟消云散,跑出去和小伙伴玩去了。
二
那年头,老家人们流传着“干活一窝蜂,全在磨洋工。分粮半箩箩,饿得睡不着” 的顺口溜。生产队耕地种田就是吃“大锅饭”,种地全是传统式耕作,广种薄收,一年忙到头,收的粮食不够半年吃,粮食十分珍贵。每到秋收时,到地里拾粮成了小孩儿的主活,除去上学时间,每天早上和下午,我们就会提着小箩筐去收割过的地里捡拾包谷和谷穗。
一天下午,我刚到河边稻田拾谷穗时,天空忽然下起了绵绵细雨。我挽起裤腿,下到田里,看见有不少倒伏在泥水里的谷穗,估摸是大人们收割时,忽视了它们。我好生高兴,也顾不了天上下着雨,小心翼翼把水里的谷子一根一根捞起来,用小镰刀割断,绑成一捆一捆的,放在箩筐里,拾得满满一箩筐提回家中。
回到家里,爸妈看我拾得那么多谷穗,衣服被雨水淋透了,满身是泥,像“落汤鸡”一样,既心痛又高兴。妈妈接过箩筐放好,边找衣服给我换。可父亲却皱着眉头,满脸凝惑。看着父亲的神情,我明白了父亲心里的想法,赶忙给父亲讲清拾麦稳的来龙去脉。还玩皮地对父亲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嘛。父亲听后,摸着我的头说,如果是这样,我就放心了。
那些年,人们分粮靠工分,要想粮食分得多,就要劳动力多,挣工分多。二姐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和村民们一道下地干活挣工分。有一回,二姐和几个社员到陈家沟的稻田里收割水稻,到那块田要走一段长满荆棘杂草的小荒坡,再下一个崎岖坎坷的陡坡。因道路峡窄,行走较难,挑谷子只能用高挑篮子或用麻袋装在背篓里背。收完谷子后,天快黑了,又见满天乌云,山雨欲来。二姐背着满满一背箩谷子走在最后,由于山路难走,不小心滑下路坎,摔在地上,背箩里装谷子的口袋滚了出来,袋口被谷子一下子砸开,谷子全撒在了路边荒坡草丛里。
走在前面的几个人以为二姐跟在后面,根本没想到二姐会摔下路坎。二姐叫了几声,前面的人已走远了,没听见。二姐心想,这下完了,要是这背篓谷子损失了,今晚家里就分不到粮了。她顾不了脚摔伤,还流着血,赶忙用手把草丛面上的谷子捧进袋子里,可大部分掉在了又深又密的草丛里,无法捡起来,二姐急得直哭。
和二姐一起干活的那几个人到了生产队坝子里,等了好久,都没看见二姐跟来,知道出事了,赶忙提着马灯,返回找二姐。看到二姐摔下路坎后,急忙用割谷的镰刀把荆棘杂草砍开,用手连草带泥一起捧起谷子,装进背箩的袋子中,背回队里。还好,老天有眼,一阵风后,乌云散开。掉出来的谷子用筛子筛后,只是掺有一些泥土,没受大的损失。
父亲知道后,主动找到生产队保管员说,这一背箩有泥土的谷子是我二女儿造成的,今晚上分谷子,就把这谷子分给我家吧。保管员想到父亲是寨里几百号人的当家人,日夜操劳,二姐又不是有意而为,还把脚杆摔伤了,就准备把这带泥谷子掺进谷堆里一起分。他说这么一大堆谷子,掺这么小点带泥土的谷子,根本看不出。尽管保管员出于好心,说了一箩筐照顾我家的暖心话,可父亲就是四季豆,油盐不进,还板着脸说,是看不出,但我心里过不去,不要再说了,我是队长,就按我说的办。许多群众知道内情后,都夸讲父亲厚道正派,一心一意为大家,是他们信得过的当家人。
三
1980年,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父亲又成了大忙人,东家进,西家出,心里总是装着村民。刚入冬,就带领村民把土拌得细细的,把圈舍里的草粪挑到田里做底肥,开春就开始播种。秋天到来,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一棵棵金黄色的稻谷压弯了腰,一片片黄澄澄的玉米咧着嘴笑,村民们担着箩筐,收获着粮食,人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父亲总是有一副好心肠,乐于助人。那年秋收,寨里王正文得了急病,住进了医院,他是家里的主心骨,妻子看到稻田里的谷子己经成熟,自己要去医院照料他,心急如焚。父亲见状,找了几个人帮忙,用箩筐把他家稻田里的谷子收进了家。王正文听说后,感恩不尽,对家人说,尹大哥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那年,他见我家收庄稼的箩筐烂了,二话不说,给我家送来了一对新箩筐,现在又找人帮我家收谷子,为我家解了燃眉之急。我们一家可不能忘恩啊。
后来,我参加工作后,几乎在农村基层工作,天天与农民打交道,我时常把父亲当作一面镜子,时常把父亲常对我说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句口谚语牢记心上,时常帮助解决农民耕地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爱说一个家庭富不富,就看他家中箩筐是否装满粮之类的话,要是到村民家中走访,首先看的是箩筐里盛满粮食没有,尽心尽力帮助农民做实事好事。
有一年,我在息烽养龙司乡工作时,到所辖坪上村查看秋收情况,看到离路边不远处有一块包谷地的包谷叶都快干枯了,而挂在包谷杆上的包谷未掰。就问同道的村支书谭少民,是怎么一回事?谭少民告诉我说,这块地的主人叫唐开明,前不久,他年迈的父母生病住院了,妻子和他一头照顾病人,一头抢收,实在忙不过来,村里已找人帮他家收了两天,就剩这块地了。昨天唐开明的小孩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真是困难一个接一个。我们准备过两天给他家收包谷。
我听后,忽然想到天气预报说明后天下大雨,岂能再等。于是,立马叫谭少民找来收粮的萝筐,我和谭支书,还有两个同事一起,挽起裤腿衣袖,下地帮唐开明家掰包谷。村民组长听到后,急忙开着自家三轮车来帮忙。我们忙活大半天,才将包谷掰完。支书看到我们满身泥土,满头大汗,看着车上装满包谷的箩筐,满怀深情地说:这些箩筐不光装着包谷,还装着你们关怀困难群众的真情厚意啊!
岁月匆匆,时光飞快流逝。转眼间,我已年逾古稀,生活中我见过许多能装东西的现代流行容器,可老家那些箩筐,不仅盛装着秋收的喜悦,还盛装着父亲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公而忘私的情怀,一直存我心中,伴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