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献血(散文)
献血,今生曾有过一次为他人输血的经历。这经历,虽已过去40多年,但每当在抗战影视剧中,看到战地医院为受伤的将士们输血时,眼前就会浮现出我第一次献血的情景。
1973年9月,当我迈入大学校门两个多月后,我所在的中文系师生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就走出校门到工厂、矿山、农村开门办学。
我们班分成几个小分队后,十多名男女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锦州连山区的杨杖子钼矿。杨杖子钼矿,是隶属于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的大型企业,也是国家著名的矽卡岩型钼矿产地之一。进入矿区,对我这个农村长大没见过世面的学生来说,是见什么都新奇,尤是松北、岭前矿,那挥动铁臂的装载机、那传送线上一个接一个的装有矿石的铁斗子,都让我感觉那场面恢宏、震撼,也让我大开了眼界。
在矿区,我们除参观了矿山面貌外,还深入井下巷道了解矿工采掘生产情况。也就在我们从井下升到地面后的当天晚上,井下发生了落盘(塌方)事故。一名刘姓采矿技术员在井下工作时,不幸被落盘砸中,当时昏迷不醒,被送往兴城医院抢救。在抢救中,因伤者失血过多医院血液供给不上而需紧急献血。此时,正是深夜,矿上职工有的在井下工作,有的已倒班休息,无法联系召集干部职工输血。在这时间紧、伤者病危急需血液的时刻,矿办领导突然想到了来此开门办学大学生们,他立即联系到带队老师。老师听了矿领导的简短介绍后,马上到学生住宿处把酣睡的学生唤醒,说了一句“快上车去医院输血救人”。十多名男女同学先后上了停在门前的面包车。学生们上车后,没熄火、发动机还响着的面包车就似箭般驶入了去往兴城的旷野。在途中,车窗外漆黑一片,四野无一点光亮、无一声犬吠、无一声鸟鸣、无一声鸡叫,有的是两盏雪亮的车灯在颠簸的路上上下起伏地闪烁着。车内,十多名男女同学鸦雀无声,他们沉浸在悲伤之中,心里有的是“车快些,再快些,为伤者输血抢救生命”。车在急驶中到了兴城医院。当面包车“嘎”的一声停在院内之时,从急救门诊奔出两名穿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他们立即引领着男女同学抽血化验。经化验,这十多名男女同学无一人与伤者血型匹配,但有四名同学是“O”型。我懂得“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这一知识,是学习毛泽东著作《纪念白求恩》一文知道的。在这四名“O”型血中,有三名是女同学、一名是男同学,他们是孙淑英、马昭、姜伟、孙宏文。其中,男同学孙宏文就是我。这四名男女同学在献血时,没人迟疑、没人害怕,撸起胳膊上的衣袖就伸进献血窗口。尽管如此,当那长长的针头扎进血管那一刻,我心里还是猛地抖了一下,随后便见鲜红的血从针头汩汩地流进针管内、流进血袋里,每人依次抽了200CC血才告结束,乘车回到了矿里。
第二天获悉,尽管我们四名同学输了血,但伤者终因伤势过重而抢救无效逝去。
此事虽过去近半个世纪,但也终因是我第一次献血而被深深印记在心中挥之不去,每每将淡忘的时候,影视中输血的镜头就又让我想起那次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