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诗词古韵 >> 【东北】念奴娇•居庸关(古韵)

编辑推荐 【东北】念奴娇•居庸关(古韵)


作者:写手孙世元 白丁,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68发表时间:2022-11-15 21:08:16

《念奴娇•居庸关》
  
   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一组韵•双调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韵——苏轼正体。
  
   雄关眺远,渺祁连万仞,大漠无际。
   落定尘埃寻霍卫,仰面骷髅凝视。
   九塞旌旗,八陉烽火,金翠双峰峙。
   长城虬蜷,断云征雁嘹唳。
  
   洪武力挽星河,江山坐定,四案萧墙起。
   正统太孙承大业,怎料燕王谋位。
   绝域金汤,危途铁瓮,却悖苍天意。
   居庸关破,闯王登极称帝。
  
   注:
   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为北京西北门户。
  
   霍卫-----即西汉大将霍去病和卫青,两人是甥舅关系,霍去病是卫青外甥。其时,匈奴举兵南侵,卫青多次带兵出战,并屡获大胜,由此成为西汉大将军。霍去病曾官至大司马骠骑大将军,也是西汉名将,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勇敢善战,两人均为汉武帝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
  
   九塞旌旗,八陉烽火-----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著名关城,素有“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名号,与嘉峪关齐名,同样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金翠双峰------即金柜山与翠屏山。居庸关长城集雄、奇、险、峻于一身,东接翠屏山,西跨金柜山,如鲲鹏展翅,全长4142米,由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清乾隆帝的这两句诗,道出了居庸关的雄伟险要。
  
   洪武力挽星河------洪武,明太祖朱元璋之年号。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少时为牧童;17岁时,父母长兄因饥饿瘟疫身亡,朱元璋孤苦无依,只得到皇觉寺出家,后“云游叫化”多年,实为丐僧。公元1353年朱元璋25岁时,红巾军起义,刘福通在颖州,徐寿辉在湖北,张士诚在泰州,方国珍在温州,郭子兴在濠州。于是,朱元璋投郭子兴部,受郭子兴赏识,得娶其义女马氏。两年后,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独掌兵权,并得到徐达、冯国用等辅助。冯国用提议攻取应天(今南京)作为根据地,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应天。在朱元璋正想大展拳脚之时,名儒朱升告诫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积蓄力量,暗中备战。公元1360年起,朱元璋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占据了南方。公元1367年,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口号后来也被孙中山们借用),举兵北伐,先后在山东、忭梁、潼关等地打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率领的元军。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消灭东吴之后兵分两路,命胡廷瑞率精兵走南路,攻取福建;同时,命徐达、常遇春率主力由北路出发,攻取中原。12月徐达军进入济南后,方国珍已在次之前投降,汤和大军也已攻取了福州。朱元璋南征北伐,都按计划取得了节节胜利,推翻元朝之日业已屈指可数。公元1368年正月,中书右丞相李善长率领百官,奏请朱元璋乘此时建国称帝。随后,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应天,改称南京。
  
   四案萧墙起------即明初四大案,或称洪武四大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为铲除后患,给自己子孙铺路,打造朱家万年江山,而愿自己做恶人,制造血案, 大开杀戒。朱元璋诛杀的人不是那些杀人越货的罪犯,而是曾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而他为啥如此不念旧情,四大案到底杀了多少功臣? 朱元璋弑杀开国功臣之的序幕拉开后,第一是空印案,此案起因是这样的,明朝规定各省府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的财政账目,而且只有地方账目和户部官员审核的结果完全一致,那么这一年地方最后财政统计工作才算完成。如果只是一个地方的一个数字对不上,那么账目就必须重新填造,然后盖上当地官印才算更改完成。但问题是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外省财务官员去一次首都南京非常不容易,于是不知是哪位仁兄想到一个办法,在入京时提前备上一份盖有官印的空文册,如果到户部核对出错了,就地进行更改,这样一来效率自然是提高了,但是不幸是这件事被朱元璋发现了,顿时雷霆震怒,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诏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彻查,全国共有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这些省府县的官员很多都与空印案有关。于是血案随之形成,朱元璋残忍杀掉了这些地方主要官员,并对副职官员也做了充军处理。这件案虽在四大案中杀人较少,但影响范围却是最大的一个。
   第二个即胡惟庸案,也称为“胡党之狱”,主角就是洪武年间的第二任丞相,也是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是安徽濠州人,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第三个即郭桓案,此案是由贪污引起的,也是朱元璋时期众多肃贪案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经过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在告发后,朱元璋立刻安排人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1、郭桓私分了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2、郭桓私分了浙西的秋粮,当年浙西的钱粮总共有450万石,而郭桓自己就私贪了250万石;3、郭桓等人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利用各种名目多征收赋税。最后算出总账,他和同党一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粮食。在此案中,六部官员皆有涉及。案发后,除了六部尚书、两位侍郎外,各部下面的具体办事人员和地方经办人员几乎都被杀,经统计此案一共杀掉了三万余人。在经过了此三大案后幸存下来的官员,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但是他们刚刚松了一口气,就迎来了又一个灾难。
   第四个即蓝玉案,蓝玉是朱元璋时期最后的一位名将,他的发迹点就是彻底灭掉了北元,扫除了元朝最后的的势力,在功成之后,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其实朱元璋本来是想封他为“梁国公”的,改变原因一是蓝玉在破北元后奸污当时的元妃,最后致使元妃自杀而死,这就违背了朱元璋善待俘虏的政策;其次是蓝玉在作战胜利后要从喜峰关入关,但是当时天色已晚关门已闭,于是他竟然下令让士兵攻打关卡。随后这两件事传到南京,让朱元璋十分恼火,考虑到蓝玉刚刚立有大功,于是就放了他一马,只是改了个爵位称号以示警告。在此之后,蓝玉脱离了战场屡屡犯错,不仅犯下了前辈胡惟庸犯下的所有错,而且还离间太子朱标和朱棣的关系,让朱标早点杀掉朱棣以绝后患。朱棣知道后在朱元璋面前告了蓝玉一状,于是朱元璋不能再忍了,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以谋反为首罪下令逮捕了蓝玉。蓝玉下狱鞫讯后,被屈打成招,其供词称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诛杀蓝玉一族,其中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共牵连被杀一万五千人之多,造成大明“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心一软,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这样,刽子手把蓝大将军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总体来说,经粗略统计,明初四大案被诛杀人数应该在七万到八万左右,而实际上比这个数目可能远远要多,这也是朱元璋被后世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统太孙承大业------正统太孙即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年号“建文”。 说起朱允炆,就得谈一谈他的父亲朱标。朱元璋一生有过很多女人,那些后妃也十分争气,先后给皇帝生下了很多子嗣。不过,在古人的心中,立嗣都是本着“立嫡不立长”的原则,而作为马皇后所出的朱标自然毫无阻碍的成为了王朝的接班人。太子朱标为人仁善,虽然政治手段不如他的父亲果断狠绝,但是他平日里对朝臣谦恭礼遇,对兄弟也十分友善,所以朱元璋把王朝的所有期望都寄托在长子身上。可惜的是,深受朝臣爱戴、兄弟拥护的朱标,竟然在壮年去世了。当时朱元璋已是暮年,他同时失去了爱子与王朝的接班人,这种悲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更要命的是,朱标的去世给老皇帝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皇嗣的确立,也就是皇位该谁来继承?这个问题顿时成了大问题。朝中的大臣讨论了又讨论,朱元璋也困扰了好久,这使朱元璋不由想起自己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纵观自己的26个儿子,无论是才智,还是上场打仗,还是个性,朱棣都是最接近君王标准的。当朱棣接受父亲的安排,到北方当藩王后,他利用自己在宫廷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地域管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朱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一切都显示,朱棣都是当太子的最佳人选。然而,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却遭到翰林院刘三吾当面反对,只因为朱棣排行老四,就算老四再有才能,直接越过了其他兄弟当太子,那么老二,老三,又怎么能服气。刘三吾一句话击中了问题的核心,老皇帝朱元璋沉默了许久。他知道,如果真把老四朱棣立为了太子,恐怕麻烦会一大堆。更为重要的是,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还开了个有违祖制的先例。最后,朱元璋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随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其实,朱允炆也不是朱标的长子,他的上面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朱雄英。可惜的是,朱雄英没有长大成人,在8岁的时候就夭折了。于是,
   朱允炆成为最佳人选,而且符合皇位的继承制度。公元1398年6月24日,忙碌了一生的朱元璋在应天皇宫离世,遗诏命朱允炆继位。临终前,朱元璋嘱咐驸马梅殷辅佐朱允炆。几天之后,年轻的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年号建文,后世称之建文帝。
  
   燕王谋位------燕王,即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朱棣和朱元璋非常的像,两人都很有手段和谋略,并且又足够心狠手辣,拥有帝王的果断。在此前,朱棣虽然不甘心朱元璋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但是也不好明目张胆的反抗,很多人问朱元璋死后,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一方面是源于自己的野心;其次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无需质疑,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却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但却又毫无国政经验。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燕王朱棣遣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诚密问燕王府之事,葛诚如实禀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为内应。葛诚回到燕王府,朱棣见他神色不对,心中不免作疑,朱棣随即亲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径直走皇道入宫,登陛不拜。监察御史曾凤韶弹劾其不敬,户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虑绝人”,建议将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朱棣察觉到朝廷对自己怀有戒心,回燕王府后,便托辞患病,以观事态的变化。此时,建文帝首先向藩王宣战,下令削藩,几个实力较弱的藩王最先沦为牺牲品,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先后被夺权,在所有藩王之中,湘王的下场最为惨烈,最终自焚身亡。燕王朱棣是众藩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由于建文帝在削藩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策略,所以随着削藩的进程不断推进,朱棣的地位也越来越岌岌可危。朱棣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毙,先是将建文帝派来监视自己的大臣杀死,随后又借口惩治齐泰和黄子澄这两名主张削藩的“奸臣”,而起兵南下。朱棣将自己此次的行动称为“靖难”,意思就是平定齐泰和黄子澄制造的叛乱。朱棣率领的燕军很快就攻占了北平、同州、蓟州、怀柔等地。消息传来,建文帝大吃一惊,赶忙派出大将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燕军。在之后与燕军的正面交锋中,耿炳文率领的明军接连败退。于是,建文帝又派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攻打北平。由于建文帝缺乏谋略,致使南军主力不断被歼。朱棣却审时度势,适时出击,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大部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府(今南京市)。战争历时四年(公元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说于宫中自焚死,另一说由地道逃出,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共 78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首词的上片依然以写景为主,‘雄关眺远,渺祁连万仞,大漠无际。’磅礴大气,令人心潮澎湃,更好地引起后面的文字。下片则由景寄情,思及历史及其中人物,和他们的风雨人生,令作者心生感慨之情。‘绝域金汤,危途铁瓮,却悖苍天意。’更添无限忧思。欣赏好词,感谢作者的支持,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