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无尽的怀念(随笔) ——追思炮击金门中牺牲的战友吴瑞生(书信)
瑞生战友,你在天堂还好吗?我是多么的思念你啊!光阴如箭,刹那间,你已离去64年了呀!许多年来,我是时常惦记你的。我们无锡地区1954年7月414名初中毕业生投考重庆炮兵学校,1956年10月毕业分配到全军炮兵部队,奉献青春。咱们团有好几名战友参加了1958年11月3日的炮击金门战斗,唯有你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战友情深,历历往事记挂心中。你与其他战友不同的是,你家在宜兴市闸口镇万福村,离我家吕大桥村,只有十来里路,是真正的同乡战友。虽然读初中不在一个学校,炮校期间不在一个连,但毕业后同时分配在时为祖国前线的福州军区步兵第84师炮兵团。你在学校学的是用骡马拉的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我学的是用汽车拉的12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你分到三营十连,我在一营二连。当时还不相识,只是有一次各带一个排代表营参加团里组织的体育器械操比赛,才打上了交道。当时三个排比得十分激烈,结果你们排获得第一名,我的排第二。后来团里查出,你们排有拼凑“尖子”问题,被取消成绩,我带的排升为第一。事后谈起此事,你十分感慨与懊悔地说:“当时没有顶住副营长的错误做法,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自那之后,咱俩互相来往,每每谈起家乡的变化和自己的志向,显得特别亲切,犹如兄弟一般。我知道,你比我年长三岁,各方面都显得老练一些,虽然说话不多,但沉稳的性格,使说出的话比价踏实,句句入耳,我很愿意听,每次交谈,都有收获。
啊!1958年11月3日的炮击金门,是继“8•23”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炮击。就在这激烈的战斗中,你——我的好战友瑞生,英勇献身。45年后的2003年,咱们炮校战友出版了一部回忆录《激情如火的军旅岁月》,此书46万余字,是由我任执行主编校对的。因在战友中,唯我出版过一本14万余字的散文集《青春寄语》,赠送战友。因此,大家要我担当编校任务,同时为战友中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钱树根上将(无锡人)撰写了序言《戎马壮歌绘人生》。书中百来名战友撰写了自己的经历,包括分别参加的西藏平叛、中印中越自卫反击战以及炮击金门战斗的情况和在战备训练、助民生产中的表现,还有不少战友转业地方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的不凡业绩。
瑞生,在回忆录中,有两位战友的回忆文章都说起了你的作为,对你深深的的怀念之情。在炮校时与你同在十一连的蒋保南,在《忠魂颂——纪念在金门炮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友吴瑞生》一文中说:他是连里的班长兼俱乐部副主任,你是文娱活动的骨干:“每次重大活动,吴瑞生同志总是默默无闻地忙前忙后,活动结束,大家都走了,他总是一声不吭地打扫卫生,整理器具,这是他一贯的作风。1956年夏天,他在俱乐部里找到了我,腼腆地对我说:‘班长,你已经入党了,要多帮助我。’原来他早就在申请入党了。我很高兴,我们交谈了为什么要入党、党员的模范作用以及奋斗目标等。我们谈了很多,时间也特长,这是我们到炮校后最后一次交谈,也是他讲话最多的一次。他特别兴奋,甚至还举起拳头说:‘你放心,我决不辜负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不久,吴瑞生同志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学员入党,“在炮校两年中仅发展两批,第一批8名,第二批27名。由此可见,吴瑞生是非常优秀的。1956年10月,通过国家正式考试毕业,吴瑞生以品学兼优被授予‘优等生’称号。当时分配方案中去朝鲜、西藏和福建是我们向往的地方。因为那是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吴瑞生被分配到福建前线部队,我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互道珍重。”蒋保南接着叙述:“吴瑞生同志短暂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不仅在学校读书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也是无私无畏的好战士。‘8•23’炮击后,为了加强小嶝岛反击火力,上级决定刚换装的炮团160迫击炮调上该岛,吴瑞生同志就是该营三连一排长。上岛前,他曾给我写过一封信,信写得很长,字迹也很端正,可见他写信时的心情是非常平静、沉稳的。这也是他给我的最后一封信。在信中他讲了部队换装的具体情况,以及科班出身的军校生都成了部队换装中的骨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最后讲到他们部队即将开赴福建前线,并谈到了他的参战决心,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保家卫国是革命军人的天职,上阵杀敌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最好体现。‘为国光荣’死而后已!上岛后,繁重的临战任务压在了年轻的排长身上,但是他毫不畏惧,一心扑在战备上,带领全排严格加固炮阵地,反复演练操炮动作,并且常常找战士谈心,过细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他作风踏实,成绩显著,战前就荣立了三等功。”
“1958年11月3日正午时分,为了再次打击蒋军的嚣张气焰,我炮兵又一次对金门之敌给予严惩。不一会儿,敌人进行反击。吴瑞生全神贯注地指挥他的炮排发射。当时,他觉得一炮发射有些不太正常,尽管副指导员就在一炮阵地上,但是,他还是有些不放心,想去查一下情况,便冒着敌人的炮火,从指挥所飞速奔向一炮阵地。当他刚刚跃进阵地,一发罪恶的炮弹几乎同时钻进火炮掩体,随着一声闷响,掩体塌陷了,战斗在一炮阵地的指战员及几名民工,全部壮烈牺牲。吴瑞生同志以其入党誓言和一贯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献身在战斗岗位上,年仅24岁!战友们激怒了,从阵地到观察所,‘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口号声此起彼伏。此时,我们的大炮打得更猛烈了,隆隆的炮声像春雷震撼着大地,所有的炮弹呼啸着飞向敌炮阵地,地动山摇,海天变色,金门岛被笼罩在一片火海和钢铁的弹雨里……”“青山处处埋忠骨,仅留英灵在人间。吴瑞生同志永远留在青山绿水、苍松翠柏环抱下的福建前线——莲河!那鲜红的学员肩章也永远闪耀在战友们心中!”蒋保南战友是怀着深情诉说的,情感动人心魄,瑞生战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面前,久久挥之不去。
瑞生战友!在回忆录中还有一篇文稿,是由我代喻亮大战友(炮战时任二营即加农炮营三连战炮排长)撰写的,描述了炮战的经过与你英勇牺牲的情况,题目是《炮火硝烟铸忠魂——深切怀念吴瑞生战友》:1958年11月3日,“我军在‘8•23’大规模炮击后,在断断续续、单日打双日停、‘小打小闹’的策略下,又一次发起大规模的猛烈炮击。隔海相望,金门岛上,火光四起,浓烟滚滚。一个个碉堡被炸塌,一座座仓库被轰毁,为运送弹药给养的一艘艘舰船被炸沉。炮击历时两个多小时,两万余发炮弹倾泻而去,使蒋军人员及军事设施再次遭到了重创。”
“小嶝岛是与金门近在咫尺的一个小岛,距离大嶝岛不算太远,它是我军的前哨阵地,三营的12门160迫击炮就设置在该岛上。”“大口径迫击炮在这次炮击中,凭借其炮弹体积大的威力与曲射本领,摧毁了金门岛上许多处于山背后、低洼地的仓库、军营,取得了重大的战果。但由于距金门较近,在敌人猛烈炮火下,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其中,有一门炮的掩体工事被打塌,火炮及人员被泥石埋没,副指导员张申奎、排长吴瑞生、一个班的战士及四位民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吴瑞生同志是我们五四级重庆炮校400余名战友中唯一在实战中牺牲的。他的英年早逝,使我们深感悲痛与惋惜,又感到光荣与骄傲。他是为人民的利益、为战斗的胜利而捐躯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我们永远敬重他、怀念他。”
瑞生战友,这次炮战中,我任团指挥连测地排长,战前由我带领测地兵精确测定金门岛上重要目标的诸元以及我军火炮阵地、指挥所坐标,为火炮按上火眼金睛。当大炮怒吼的时候,我就在团指挥所代理参谋人员值班,接听各营上报的战斗情况。当听到你——亲密的同乡战友牺牲的信息时,感到震惊与悲痛,表示要以优异的更为准确的测量,狠狠地打击敌人,为你和其他牺牲的战友报仇!
瑞生,在此需要告诉你的一件事情是:你牺牲后,在《宜兴英烈》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吴瑞生,男,1934年生,闸口乡万福村人,1954年7月参加革命,九0三七部队三分队三连排长,1958年11月金门炮战牺牲。”虽寥寥数语,短短几十个字,但总算将你短暂、平凡而又光辉的一生,永载史册,让后人纪念敬仰!
瑞生啊!你知道吗?与你同时在同一炮位上献身的你的上级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连里的副指导员张申奎,就没有像你一样在县里英烈书中留下记载。他的家乡安徽省太湖县,以及家属、后辈,并不知道他牺牲的情况,一直是作为一个“谜”,一阁就是60年呀!那是因为战前他的妻子不愿随军到福建而离了婚,而后在福州又找了对象再婚。申奎牺牲后部队将烈士证交给了后妻;而前妻离婚时已经怀孕,带着遗腹子改嫁了,对此一无所知。当时,部队虽然也给张家写了牺牲情况的证明信件,但是张家阴差阳错地不知是谁?把这封信压在了箱底,掩盖了真相,没有起到作用(直至60多年后为了寻找蛛丝马迹,才翻箱倒柜地被找了出来)。申奎战友的遗腹子胡治侯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父亲叫张申奎,还多次讲给孙女听,时常念叨着,说是在1958年失踪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2019年,我给张申奎战友写了一封怀念信《永恒的思念》,并把战前两个月我与他在农村帮办人民公社时的合影照片发在我的博客上(当年他任三营三连副指导员,我任团直指挥连测地排长,抽调在一个农村工作组,虽然时间较短,但结下了战友深情)。你说怎么着?这封信居然被数万博客点击者中的张申奎的重孙女胡龙芳读到了,让她眼睛一亮、心里一惊,这不就是爷爷经常讲的太爷爷的故事吗?于是就在博客上给我发信息、表心声,我听后感到十分意外与惊喜,又感震惊!就与小胡建立微信联系。了解真相后,小胡的爷爷让孙女到福建找父亲的墓地,以便日后去拜谒。结果在集体的墓碑上看到刻着86名在炮击金门中牺牲的烈士的名字,上面清晰可见“张新奎”三字,就是没有找到“张申奎”。她向我反映这个情况,我顿觉遗漏或弄错英烈名字是个十分严肃的问题,随即就给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人写信沟通联络,经反复交流磋商,最后才落实了为张申奎正名之事,将碑上的“张新奎”改正为“张申奎”,并按我的要求通知了安徽太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张申奎按革命烈士记载史册,家属享受烈属待遇。安徽省太湖县张申奎老家乡政府“红色文化纪念馆”,已将张申奎在炮击金门战斗中牺牲的情况,以及我登载在《人民日报》微信平台“有品质的新闻”的报道和我给张申奎战友的信、合影照片,一并收藏、展示。瑞生!当你得知此事时,一定会与我一样,欣慰不已吧?这就是战友的情谊,总也忘不了的深深的挂念起的作用呀!假如我不写那封怀念信,即使写了,不发在博客上,即使登在了博客上,张申奎的重孙女没有看到,会是个怎样的情况呢?那就是战友的牺牲只能永远是个谜,那有多么的残酷与不公啊!所以,对于战友的情谊,一是绝不可忘却,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也许就会在哪个方面,起到惊喜的意想不到的作用!
瑞生战友,你问我们当年入重庆炮校的414名同乡战友,后来怎么样了吗?我告诉你:有4人当上了将军;有26人成了师级领导,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有70余人成了团级干部,其余大多数是营、连、排级干部。很多人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把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在地方各条战线建功立业,同样地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弹指一挥间,68年过去了,据我有名有姓的记载,已有百人离世;还有许多战友杳无音信呀!估计会有半数战友走了!健在的都已进入耄耋之年,正安度晚年、乐赏夕阳,身体尚健、脑子还好者,干些力所能及的心仪之事,为国为民奉献余热,践行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使命!我,可以说就是如此,退休后已经出版了四部文集达148万余字,目前正迈入第五部《耄耋心声》之中,已有42篇文稿,将近16万字,当达到50余万字时就出版,以圆出版200万字的梦想,这次写给你的怀念信会收入其中,作为咱们战友情深的永恒的纪念!
人生几何,生命短长,都有命运的安排。我虽不迷信,但总相信那突如其来的事件,难料何时会结束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应当赶紧生活,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随时都有可能中断生命。”当然,他所指的生活,是说奉献与奋斗,为人类做出贡献!人们都应该努力奋斗,让人生不留遗憾。我要遵循而为之,随遇而安,直面现实,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把该做的事做好!
我常常想,许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假如设想一下,我当年不任测地排长,而是炮排长在炮位上,会是怎样的结果呢?你当时在排长的指挥所里,假如不进炮阵地,又会怎样?所谓运气、机遇、安危、好坏,均在一念之间,会怎么样呢?也不一定就会怎么样。但比较起来,我是个幸运者,应该珍惜当下,善待生活,有所作为。生活中的假如,都是不可料定的,只能顺其自然,过好今天,思考未来。人,都是要归西的,只是迟早而已,再过若干年,我们重庆炮校毕业的战友们都会合聚一堂。瑞生,好战友好老乡,安息吧!我们肯定是会相聚的!
(2022年11月17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6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