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时光】那年春天,杭州往事(征文·随笔)
那是一个爱意萌动的季节,也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嫩草发出新鲜的嫩绿,野鸭成双在春水里游玩,这一切仿佛都在告诉人们:春天到了。
那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比往年要早。我是从父辈们的脸上看出来的。
那年春天,从遥远的国度吹来一阵和平友情温暖的风,连小小的黄金埠镇都感觉到和风浩荡,大人们都在悄悄议论,一个敌对国家的总统要来中国访问了。记得很清楚,我初一的语文老师徐永辉先生,因我们两家是隔壁邻居,他回到家,就把从学校带回的《参考消息》报纸给我父亲。
父亲拿到报纸,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看着,看到高兴时就会轻声诵读。因为参考消息第一时间报道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消息。这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确实是惊愕加好奇的大事。从徐老师与我父亲的交谈中,我是能看出来的,而且记忆非常深刻。
尤其是半个世纪过去后,我脑海中还能浮现出,他们交谈的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神情。当然,那时候我的父亲,绝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儿媳还有孙女会落户杭州,去探寻父辈那年春天发生在杭州的这段往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杭州植物园,让我走进了这段往事的深处: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杭州二十四小时之行记录。终于找到了当年父辈们谈论此事开心快乐的钥匙。
一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当钟表上的分针与时针重合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代表团的第一架专机,载着记者团先行抵达了杭州笕桥机场。
简单介绍一下笕桥机场的光荣历史。民国时期这里有所学校叫中央航空学校,曾培养了500多名飞行员。
中央航校第十期有位学员叫林恒,他的父亲叫林长民,他的叔叔叫林觉民,他的一个姐姐叫林徽因。
一九四一年,林恒壮烈殉国。
一九四五年,林徽因写了《哭三弟恒》: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有时,往事如知己,把她的情感经历向我娓娓道来。
当分针到达正下方的“6”刻度时,它与时针背向拉成了直线,尼克松乘坐的“伊尔18”专机如期着陆。因中方认为在本国领土上必须用本国飞机,所以美国总统专机——跟在后面,没有搭载总统。
那年那月,我的微信好友,好多都还没有出生啊。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望那段岁月,现在当然风轻云淡。然而对当时的中方接待人员,可谓紧张到了极致,因为尼克松在杭州只有二十一小时,我们的接待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
尼克松之行,关乎隔绝二十多年来东西方两个大国重启对话乃至后来的复交,关乎整个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其重要性非同小可,为了这一天,杭州外事办的工作人员,足足准备了半年。
尼克松首先出现在机舱外,随后是周恩来总理。浙江省、杭州市党政一把手悉数到机场迎接。展示了最真诚和温暖的笑容。
和着陆北京一样,同样的见面方式,同样的热情回应,只是没有仪仗队而已。这样反而让尼克松的杭州之行显得温馨随意。少了繁复礼节造成的生疏感。
当初的尼克松中国之行,只有北京、上海。是中方主动增加杭州站。可见当年的中国高层是多么的看重杭州。
接送尼克松的特别定制红旗防弹轿车就停在舷梯下,简单寒暄及欢迎仪式后,尼克松一行便进入了轿车。
在尼克松登车前,杭州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已经先行登车,前往代表团下榻处刘庄安排现场接待。
紧随外事接待车身后的是警方的开道车,引领着由上百辆车组成的车队,以比公交车慢的车速,驶出机场,穿过两旁栽了香樟树的机场路,公安部门领导直接把守艮山门铁道岔口。车队转过环城东路,解放路,金衙庄,便到了湖滨。这一路上,半年前比比皆是的“打倒美帝国主义”之类的标语,早已被铲除殆尽。反美标语被清除的当时,沿路商场里柜台里的服务员,则纷纷向车队展示了最灿烂的笑容。他们都是经过严格政审后被挑选出来站柜台的。
当时,对于尼克松的来访,许多普通百姓的第一反应是:“美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头子。”来杭州做什么!工作人员只能以“这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来做说服工作并全力配合接待。这次尼克松访问杭州,要求传达到每家每户,包括每个小学生。
刘庄,位于西湖丁家山畔,又名水竹居,占地面积五百多亩,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现在已经改名西湖国宾馆。所以,要想欣赏刘庄,现在最简捷的办法,是在西湖国宾馆用二千元元人民币住一晚。
刘庄,是由广东香山人刘学询建造。刘家祖上经商起家,居住在广州有名的荔枝园——刘园,当时也算广州数一数二的名园。
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刘学询中举人,不久北上会试,南归时来到西湖,看到西湖美丽的风光,他由衷地赞叹道:“故乡无此好湖山。”他走到杨公堤上,看到卧龙桥边的宋庄(即现在的郭庄)好生羡慕,以“新科举人”名义上门求见,因为当时主人另有客人,遭到拒绝,于是动念,要在西湖造一座更好的庄园。
一八八五年,三十而立的刘学询又考中进士,但官职不尽人意,于是步入商界,很快成为广东巨富。
一八八九年,重返杭州,高价买下了丁家山南面紧邻西湖的大片土地,开始他的“水竹庄”建设,水竹庄,就是后来的“刘庄”。历时八年,耗资十万两白银,于一九零五年完成这一浩繁的工程。刘进士,通过“水竹庄”的建造,他把自己的造园理念和艺术追求付诸于实践。
水竹居,除了水便是竹。水达外湖到了涌金门。竹,高洁,宁静致远,为历代文人推崇之人品。历史记载,刘进士由于为孙中山的革命筹款。发生责务问题,水竹居曾被查封拍卖。标价高达二千万两白银,始终无人问津。
一九一六年,浙江督军安排康有为到水竹居避暑。康有为在水竹居住了一个多月,他越住越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索性自己买下了在水竹君北面的丁家山下面的大片土地,建造了一个自己的园子——“一天园”(即康庄)。康有为还模仿《醉翁亭记》《喜雨亭记》写了一篇《一天园记》。一九二七年,康有为去世。北伐军进驻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下令:查封“一天园。”理由是:“保皇余孽,占据公产。”
一九五四年,刘庄改建为国宾馆。将昔日的韩庄、杨庄、康庄、范庄揽于其内,面积达到三十六万平方米。毛泽东主席常来此居住。这里有两件大事值得记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起草;第二就是《中美联合公报》在此签署。
尼克松一行访华车队经过白堤到达西泠桥头,车队在这里分道。
尼克松及其助理基辛格等白宫人员下榻刘庄。随行而来的记者团一行入住在杭州饭店。美国访华团二号人物国务卿罗杰斯和国务院人员住在西泠宾馆,没有和尼克松住在一起。
以美国罗杰斯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国务院人员对尼克松访问北京持异议,这是一股尼克松无法忽略的巨大力量,而尼克松还必须带上这位国务卿一起来中国。但为了不让罗杰斯影响中美对话,尼克松暗示中方在接待时,将他和罗杰斯的住处远远分开。中方自然心领神会。
下午一点半,尼克松一行抵达刘庄。在周恩来陪同下,绕着刘庄一号楼走了一圈。两人边走边聊,周恩来感叹说:“这个地方我也好长时间没来了。”尼克松马上回应道:“看来我也要经常来了,这样你才能经常来。”周恩来笑了。然后周恩来离开刘庄,去花家山宾馆入住。双方相约下午三点半在花港公园西门口会合,一起游览著名景点——花港观鱼。
尼克松参观完刘庄一号楼,仍然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中方准备的中餐,他和美方代表团只简单用过自带的一些饼干之类食品。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却充满着无需明言的意蕴,尼克松主动释放善意,周恩来则心领神会。轻松温和氛围的背后,其实尼克松的内心一直紧张而焦虑,美方的行程是相当紧张的,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仅有的两次自由支配时间里,尼克松曾在房间里为罗杰斯提出要改动公报文稿一事大发雷霆。
下午三时,尼克松按约定时间出发,去花港公园西门与周恩来会合一起游园。浙江省外事办工作人员陪同尼克松到达公园门口后,周恩来还没有到。当时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陪同人员连对讲机都没有,联络工作有些失误。这时尼克松便径自走进了公园,中方工作人员,不便紧随。只得由着尼克松进去。一二分钟后,周恩来总理到达,没有见到尼克松。美国总统不见了,这下中方官员顿感焦急万分,一阵忙乱,相互找了一二分钟以后,周恩来和尼克松就在公园里相遇了。
此事被外国记者团调侃为: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捉迷藏”。然而外交无小事。这个小小的“时间差”让浙江外事办受到了外交部的批评。
下午三点二十时分。尼克松总统一行游西湖。他们从西门进,经红鱼池、牡丹亭由东门出,登上特制的大型游船游览西湖。游了小瀛洲,穿过九曲桥,再沿着南山路、湖滨路、白堤一带,游了半个西湖。此时,西湖湖面上依然还有很多游船,但尼克松当然不会知道,那些船上的游客都是经过严格的审查特意挑选出来的群众演员。他更不会知道,他游览的西湖线路,不久前曾全面扫过雷。也正是在游船时,周恩来得知游船是燃油作动力的,当即明确指出,西湖游船不能用内燃机,不能污染环境。从此,西湖游船就改为电动船了。而此刻,尼克松正专注着西湖风光,他对周恩来说,这里的风景,看起来像是一张明信片。不过,后来基辛格曾毫不客气的嘲讽总统说:“这句美丽的诗句到了尼克松嘴里竟然变成了一句平淡无味的话。”
下午四点半,尼克松一行在平湖秋月登岸,结束了西湖观光。按照预定行程,尼克松将前往灵隐寺游览。但美方临时改变了行程——在晚宴开始前,召开一次记者吹风会。于是章含之陪同尼克松夫人去了灵隐寺,而尼克松一行返回了刘庄。下午五点,刘庄记者吹风会开始。尼克松发表了简短的讲话。大意是:杭州很美丽,你们不久后将会听到好消息。吹风会结束后,尼克松站着不动,而现场记者们一个个上去与总统合影,这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
二
晚上七点。在杭州饭店舞厅举行的晚宴开始。开席前,尼克松致词,大赞杭州和西湖的美丽,接着话锋一转,大夸章含之的美丽和知性,但多数台下的中方人员不懂英文,于是出现了章含之的哈哈大笑,而大多数人不明所以,面面相觑。直到同桌的译员唐闻生将之翻译成中文后,人群才笑声爆发。
之前,北京的晚宴上,是周恩来先发言。但人们注意到,在周恩来发言的同时,台下的基辛格手中正握着笔飞快地在稿纸上写着,轮到尼克松上台时,基辛格将手中的稿纸传了过去,而后尼克松一字一句地念着讲稿——显然是根据周恩来讲话里传出的意思,临时相应修改了许多措词。相比之下,杭州的晚宴致词是即兴讲话,没有讲稿,就显得轻松多了。
宴会是以浙江省地方领导做东宴请。因为需要40桌,能容纳近400人,其中光美方全体人员就达250多人,而刘庄实在没有那么大的地方,所以只能放在杭州饭店,也就是今天的香格里拉酒店礼堂三楼。晚宴菜品,由八个冷菜小碟、七个热菜、三个点心加水果组成。其中,七个热菜是:杭州叫花鸡、西湖醋鱼、龙井虾仁、香酥鸭子、宫保鸡丁、油焖春笋、火腿川干贝;三个点心是:菊花酥、绍式蛋包、冰糖莲子。关于宴请尼克松的菜谱,坊间有诸多舌尖上的绚丽的猜想,其实当时的菜色普通,但是却充分体现杭帮菜的特色。比菜色更吸引外国记者的是菜谱上的菜单,宴会的菜单里页,是中英文菜名,而菜单的封面是国画,每一张都是由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里的国画大师手工绘制,且每张绘画内容都不一样。结果晚宴上一露面,就被外国记者一抢而空。
宴会结束。中美双方互赠礼品。美方赠送给浙江省地方领导的礼品是一支派克笔,上面镶嵌着一粒阿波罗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岩石。中方则送了一箱龙井茶给尼克松夫妇。代表团其他成员则是每人两罐。后来尼克松回国向参众两院报告访华情况时,就用龙井茶招待到会人士。此外,作为国礼,尼克松赠送给中国的是来自他家乡加利福尼亚的四棵红杉树苗。周恩来决定全部种植在杭州。这些红杉树苗,由圆形木桶装运,高约两米,提前从美国空运而来,其中一棵种植在花港公园湖边的游步道旁,以便于尼克松看到,后来在周恩来建议下,移植在大草坪中间,另外三棵则种植在杭州植物园。
晚上九点,尼克松一行结束晚宴后回到刘庄,但他无法休息。第二天即将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再次磋商,地点在刘庄的一号楼八角亭。
在基辛格与乔冠华艰难磋商的同时中方接待人员也在忙碌,他们要安排明天一早的美方代表团离杭赴上海事宜。
给双方造成极大麻烦的,正是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因为他对公报文稿改动涉及根本立场变化,中美双方不得不重新坐下来紧急磋商。
近期央视总台播放的电视剧《外交风云》第四十三集对此作了艺术加工。读者有兴趣,可以看看这部电视剧。
二月二十七日,凌晨四点。刘庄八角亭。艰难的谈判,终于有了结果。
浙江省外事办用一句话记录了这个不眠之夜:“宴会后,直到次日凌晨四时,乔冠华副部长和基辛格博士继续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文本作最后的商定。”此时,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则在各地的房间里等待着最后的谈判结果,而经办具体事务的浙江省外事办工作人员同样一夜未眠。
乔冠华和基辛格各自回去汇报后,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在刘庄八角亭分别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这次磋商若不能达成一致,基辛格和乔冠华在北京经过二十二小时艰难谈判取得的成果,便会付诸东流,即表明中美重启对话失败。而对尼克松来说,顶着巨大阻力来华访问,若是以此收场,对他的政治生涯来说,则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刘庄,由此成了中美外交史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十年后,尼克松故地重游,他感慨地说:“具有历史性的文件——中美上海公报,也可说是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在杭州诞生的。”
二月二十七日,清晨七点。笕桥机场。一宿未合眼的浙江省外事办工作人员,此时已经赶到了笕桥机场。为尼克松一行登机启程作最后的安排和接待。周恩来是先行到达笕桥机场,等待尼克松一行。登机前,周恩来问尼克松:“总统先生昨晚睡得好吗?”
尼克松则笑着答说:“总理阁下也操劳了一夜吧?”而后两人会心一笑。
尼克松登机后,浙江省外事办的接待工作才算圆满完成。大半年的繁重工作终告结束,他们终于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
尼克松自己后来是这样描述杭州之行的:“后来帕特(尼克松夫人)和我一致认为,我们在杭州的逗留是这次旅行中最愉快的一段时间。”
回望那个时代,中美外交融冰初心,和平友情的阳光一直温暖着中国的大地。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那个时代千万个像我父亲一样的普通百姓以及父亲的朋友、同事们的政治热情。
仅以本文纪念那个逝去的岁月。

今天跟着大哥的文字,再回望这段历史,心中依然心潮澎湃。感谢大哥分享好文。


来到杭州植物园,站在一棵具有政治意义的大树底下,来追溯历史,这便是明月兄今天所要给大家呈现出来的精彩!
世界变局,离不开大国外交,伟人谋略,就会走在方向的前列。
新中国的诞生,是举世瞩目的,共产党的领导班子,也是举世瞩目的。
化干戈为玉帛,领导人握手言和,需要魄力和智慧,中美关系,因为有了二个了不起的外交官而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
周恩来是毛主席的翅膀,基辛格是尼克松的翅膀,他们都是最高领导的得力助手,完成使命,也是离不开他们的英明伟大。
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那年那月的杭州西湖产生的,中途也是经过了一些曲折故事,长的事情不说,我就说端在尼克松夫妇手中的龙井茶和种在杭州植物园的那几棵独特的红杉树,它们就都是中美握手建交的最好见证。
时光飞逝,树木成荫,走在树底下的人,就会怀念并记起那个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光辉时刻!
好文品读,明月兄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