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洛川苹果的语言(散文)
我一直觉得,也很相信,每一种水果,都有着自己的语言系统。尤其是我每年秋季面对陕西洛川的苹果,我越发觉得每一只苹果都在说话。读懂苹果的语言,选材能够感知一个诗意饱满的秋。
一
金秋十月,苹果飘香。我漫步街头巷尾,在万州汽车南站,偶遇一小货车鲜果,标注产地为洛川,每斤售价五元,买六斤送一斤。
不能不多买点,价钱是诱惑,苹果向我笑着,更是一个不可拒绝的邀请。一个个可爱的苹果,就像刚刚入了幼儿园的孩子,叽叽喳喳个不停,只是没有老师去制止,任苹果自由喧嚣,所以,那些卖苹果的商贩,都也随着笑,并不吆喝,似乎生怕打扰了筐子里的苹果的热闹,他们应该懂得苹果在说什么,只是卖苹果的人见了我们只是笑,并不告诉我们苹果的语言。
苹果是水果之王,有“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之说。中国哪里产的苹果好吃呢?据传,口感首推新疆阿克苏,颜值以山东烟台最佳,而陕西洛川两者兼备,综合排名则领先一步。当然,洛川的苹果语言则是更丰富,为它做任何赏析,都是一篇精品力作。
百闻不如一见,我不由走向前。车牌号是宝鸡市的,载重半吨,刚好满载。卖主为一对小夫妻,操着延安地区口音,自驾私家旧车,不时挪车让道。看来不是贩子,并且有问必答,留下深刻印象。
“果子新鲜吗?”明知故问。
“前天还挂树上。”不说“新鲜”,比“新鲜”还新鲜。
我盯住小伙子的眼睛,他毫不躲闪,和颜悦色。一旁的爱人朴素大方,也满面笑容,招呼客人。
“是自家产的?”我想唠嗑。
“对。”多一个字也不说了。
“一年能产多少?”我想说“个”,明显觉得我小家子气。
“一万吧。”并不惊讶。
“今年可收入五六万元?”我以金钱衡量苹果的价值。
“差不多吧。”主人并不兴奋,淡淡地回应我。
“家有几人?”我想聊熟他们。
“六口人,包括父母和两个孩子。”他们对我查户口并不感到厌烦。
“养猪、种粮吗?”这是废话。
“不喂猪,养有十多头牛羊,庄稼少,主要靠苹果收入,外出务工。”
“从洛川到万州开车多久?”我觉得苹果跟着主人做了一次长征。
“大约九小时。”一路,这么长时间,都在倾听苹果的声音,他不会觉得漫长。
“一次拉货多少?”我有点啰啰嗦嗦了。
“五六千斤。”轻描淡写。
“运费多少?”苹果远赴这里,不能不算计成本。
“两千五百元左右,不含食宿,仅为燃油过路费。”他们显然对费用有着深刻的记忆。
“往返几天?”
“一般三四天,卖完回家,采摘后又来。”这样的回答,已经把始末交待清楚了。
“怎么想到这里的?”我像一个追根问底的记者。
“从网上得知在举办展销会。”不能不感叹,我比他们的眼界狭窄多了。
“暂住何处?”
“车站旅社。”我也觉得一定是这个答案,因为便宜。
“治安怎样?”
“尚无骚扰。”显然他们不会在乎这些,我觉得提问是多此一举了。
我们的一问一答,仿佛就是舞台的小品,简洁且畅快。
“我俩微信加为好友,有麻烦事找我协助,可以吗?”
“好的,谢谢!”这也是“成交”。
我未讨价还价,买了几斤,他还吩咐,莫放置久了,更别储藏冰箱。那苹果汁多,又红亮又脆甜,肉质细嫩致密,红富士,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家里人品尝后赞不绝口,立刻向亲朋好友们推荐。其实,用不着我微信力荐,可我又不舍得,如果拿出几个,分送给亲朋,苹果会告诉他们到底怎么好吃啊。我笑了,好在苹果懂得我的心思就是不说出,真好!
二
外地人做生意不易,我放心不下,次日去探望,顾客明显增加,小两口像看见老熟人,倍加热情,坦诚相待。我暗自思忖,老区人民的后代,毕竟不一样,仍保持淳朴本色。可提及洛川会议,家乡对抗日救亡运动的卓越贡献,他俩却有些茫然,但其深远影响又岂能被世人遗忘。
我谅解了他们。他们的日子从此奠定了幸福快乐,但未必喜欢挂在嘴上。不过,我还是想听到那种感恩的声音,声音从筐子里的苹果放出,我已经读过,家里有,等我回家听吧,我不想为难在筐子里欢乐的苹果。
第三天,我故地重访,他们不在了。顿觉心里空落,便用微信联系,正在老家爬树,不好意思打扰。夜深人静时,翻阅朋友圈,浏览小伙子所发内容,大多是感叹生活无奈。
途中堵车,发图说“回不去了”。我想,但愿不是因为疫情,如果是运输农产忙,堵就堵吧。
星夜兼程,发图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们不是迁徙鸟,自己有着自己的飞行路线。
寒舍留影,发图说“挤不进去的圈子别硬挤,玩不到一起的人就远离”。他们应该是想找“苹果圈”,他们现在没有找到,我心头发急起来。
喝杯啤酒,发图说“一醉解千愁”。哪里是“解愁”,学着高雅,也说愁。
车辆停摆,发图说“汽油伤不起”。谁都伤不起,我也是,几趟跑下来,汽油高兴了。
进城购房,发图说“大半辈子了,才有这个家”。苹果可以帮助他们购房,这是今天才有的传奇啊!
生日自拍,发图说“度过三十六个春秋,还没有一点儿成就,以后的路依然漫长”。人生总要盼头,这般年龄,还感叹一事无成,我这般年龄怎么办?
建筑工地,发图说“在加班,累死了”。
……
小伙子网名“向往”,对未来充满希望,妻子温柔贤惠,犹如路遥《人生》里的刘巧珍,不仅赡养羸老,抚育弱子,还随夫走南闯北,吃苦耐劳。我相信,他们来自陕北黄土高原的乡村,凭着黄河儿女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定会冲破艰难险阻,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好比洛川苹果,生长于贫瘠地方,却结出甜美果实。
我们有微信联系,他的苹果不会寂寞,动不动就发一个苹果近照来,苹果笑着和我聊天,我生怕自己的语言太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