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被时光轧过的石拐(散文)

精品 【流年】被时光轧过的石拐(散文)


作者:高娃 白丁,9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66发表时间:2022-11-19 12:37:00

住在包头四十多年了,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石拐。包头的文学爱好者加之全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让这个小镇,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夏日喧闹了起来。我从来没有想到与它结缘的方式,竟是文学。
   石拐是陌生的,汽车行走在起伏的山峦中,时而穿山而过,时而环山而行。在我的记忆中,石拐的偏远被山封锁着,遇到下雪的天气,十几天都会与外界断掉联系。没有修路的时候,像是一个世外的居所,连接外边的只有煤。
   这里的景色,没有郁郁葱葱,盛夏也只是披着浅浅的绿;连在一起的山丘,没有高大峻伟的身躯,山上裸露着大小不一的石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示出的荒芜像是一个沉睡的老者。风吹过耳畔,深深浅浅的沟壑静静地注视着孤独行走的大巴车,默默无语中,一个什么样久远的故事等待着我们?突然间,充满了好奇。
   随着工作人员,一行人来到了石拐的旧区——大发村。在一个标志的门牌下,石拐文化局局长王旭东向我们讲起了大发村的来历。这里的煤炭资源丰富,当时来这里“淘金”的人特别多,有兄弟四人是这里的佼佼者,他们成立了公司,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大发煤炭公司。这个门牌就是当时大发煤炭公司办公的地址。这里一度成为北方最繁华的地方,煤炭贸易带动着其它产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村落,称之为大发村。
   抗日战争时期,丰富的煤炭资源吸引了日本人的疯狂开采。他们用闷罐火车拉来了许多朝鲜苦力,搭建了一座运送煤炭的桥,人们称之为大发洋桥。之后建起了工作生活的区域。当年,大发村居住着大量的日本人,各项设施一应俱全。日伪电报局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走在大发洋桥上,岁月的痕迹让它也变得颤巍巍了。桥下的河槽,潺潺的流水经年累月中隐藏在地下,再也没有露面。每一个桥墩下,都有许多朝鲜苦力的冤魂。据当年的老人回忆,这些朝鲜苦力冬天没有裤子穿,用装物资的牛皮纸卷成裤子,抵挡冬季的寒冷。如今,他们已化作历史的叹息,随风飘散。村口的那棵大柳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如今,大发村已没有人居住了,昔日的繁华随着资源的枯竭,已成昨日黄花。村里最好的一座二层小楼,是新中国成立后,家属工建造起来的,为矿上职工做后勤保障。其余的房子,历经风吹日晒,破败了下来,门窗玻璃早已失去了踪影,房子已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半倒的、全倒的,沉睡着。透过墙上的字体依稀还能辨认出哪里是商铺,哪里是浴池。
   走在大发村的街头,穿过一条条小径。像是蛛网一样连接在一起的住房,黑乎乎的窗口盛满了旧日往事,生活的沉积遗留在那里,努力的、欢愉的、悲伤的、迷茫的、期盼的,在每一个黎明每一个夜幕中,凝结成大发村独特的气味。在这里没有陌生感。七十年代出生的我,童年的记忆充满了类似大发村的元素。
   那时没有多少高楼,大家住在一大片平房中。你家的房头连着我家的房尾。窄小的院落中,盖着鸡舍,放置着杂物。小小的院子,充满了童年的趣味。记得,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是剁鸡菜。剁鸡菜是每家孩子承担的家务之一。家长规定只有鸡吃饱了,你才能和小伙伴们玩耍。所以每天放学后,大家着急地跑回家,早早做完工作,好多玩一会儿,所以剁鸡菜的时间总是在放学后的十分二十分,那个点,家家户户都传来当当梆梆的声音,像是一首交响乐,此起彼伏。一块木板、几片菜叶、一人、一鸡,框在了夕阳的画板中,总是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
   捉迷藏的记忆更是抹不掉的。密密的住房是天然的屏障。一人蒙住眼,其余的人四散在住户的各个角落。不知疲倦地寻找,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神贯注,像是在寻找千年的宝贝。每找到一人便欢呼雀跃。那时的玩伴好多,去谁家的窗户下,喊一声;路上遇到谁,招呼一下。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不像现在的孩子,过早的步入成人的世界。
   还有妈妈的柜子总是充满了魔幻,那里有新衣服、有好吃的糖果,对小孩子极具诱惑力。我总是痴痴地盯着妈妈的柜子,想象着那里的神奇。以前的柜子做工极好,特别结实,一把锁就能让它具备铜墙铁臂。妈妈,好像有一双极具穿透力的眼睛,谁动了她的“宝贝”,第一时间就会被发现。挨打,是那个年代小孩子的常态。哪一个孩子没有被爸爸妈妈打过呢?
   还有商店的柜台前,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窃窃私语的品评。一群群小伙伴,在高高的柜台前,傻傻的欢笑,像是春日的细雨飘在干涸的内心。那时,最喜欢家长指派我们打瓶酱油、拎瓶醋,挺起胸名正言顺地去商店。节约的零钱,美其名约跑腿钱,买点儿山楂面、冰棍,那就是极品生活了。
   童年的记忆就是平房的记忆。平房对于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情节。看到石拐矿区遗留下的大片平房的院落,童年在心里又长出了嫩芽。这里的风貌尽量维持原样,老矿区的食堂,还完好地保留着,虽说业务不多,但还在运营着。那天,我们在食堂吃了一顿午饭。没有隔断的食堂,通体一大间,十几张桌子。热水盛放在大保温桶里,烩菜、炖肉散发着粮食的味道。时光好像退还了若干年,大家的随意放松在那一刻游回体内。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盈盈笑意。
   虽说现在矿区的人们都搬迁到了喜桂图新村,居住环境大为改观,一切都按照现代都市的格局设计建造,但是老人们对大发村的情感是年轻一代所不理解的。村头的那棵大柳树,在房地产正热的时候,有人要把它砍掉,让它发挥些余热。村里的老人极力阻止,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这棵大树粗壮繁茂,树叶上累加着密密的颗粒物的“果实”,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物质,不觉丑陋,却觉沧桑。每一片柳形的叶子上,不知藏着多少大发村的秘密,收集了多少大发村的故事,树的每一个根须都比现在的老人年岁大得多,它已经融入了大发村的血脉,是大发村的一分子。但是在前几年,村民集体搬迁后,这里再没有脚步声,再没有人和它说话,再没有人坐在这里乘凉,大柳树像是累了,再没有长出新的叶片,四季在这里没有分别,它还原成一种姿态。
   之后,一阵雷雨将它从中间劈成两半,中空的躯干,像是一只驼羊的眼睛,淌着一滴滴泪。去年,大柳树奇迹般地在春天吐出了嫩芽,一片两片若干片遍布枝头。它一定是听说了,这里要打造影视基地或是历史古城,以后许许多多的人会沿着村头的这条小路走进大发村,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人陪它说话。所以,大柳树一定要梳装打扮起来,迎接“崭新的”大发村。
   以前的石拐,仅有两个人们熟知的地域,一是矿区,一是五当召。它们像是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前行,一个是喧闹的一个是安静的。如今,旧矿区、喜桂图新区、五当召,组成了一个三角,稳定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的地域特色,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蓬勃的气势孕育其中,具有喷薄之势。
   五当召是熟悉的。十多年前去过。在东河火车站,坐直达这里的班车,一天两趟,票价4元。如今,在一宫坐车就可以免费直达。五当召的古朴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香客们资助重新粉刷了外墙,装新了大殿。没有浓烈的香火,佛音飘过,一份安宁注入体内。
   查看五当召的资料,它是1662年康熙年间,第一世活佛罗而桑加错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兴建的寺庙。五当是蒙古语“柳树”,召是“寺庙”的意思。它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的学问寺。它的学习制度非常值得现代人借鉴,学习涵盖科学、艺术、佛学,知识框架稳固,涉猎宽泛。毕业不是考试答卷而是就某一问题与老师辩论,时间不等,有时几个小时,有时是几天,只有才思过人者,才能进入高一级别的学习。
   我的一个朋友,听说我要去五当召,特意让我替他布施香火钱。他说对五当召的情感是一辈子的。他告诉我,他生长在农村。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学习出色,学校奖励他和哥哥出外旅游,地点选在了包头市的五当召。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兴奋极了,心里漾起了甜蜜,晚上的梦都是彩色的。老师故意逗着他,说道:“出门是好事,不知道哥俩有像样的裤子穿吗?”他没有听出老师的玩笑话,非常认真地说:“有。我们家柜子里还有一条褐色(深色)裤子呢(别人送的旧衣服)。”老师听后,哈哈大笑。回到家中,他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爱抚着他的头,说道:“放心吧,咱有裤子穿。”出门的那天,妈妈将他们两个装扮一新。裤子是妈妈用两碗米换来的,鞋子是妈妈做的。
   至今,哥俩在五当召的合影,完整地留存在记忆深处。苦中有甜的日子,涂抹着童年的生活。平稳、温馨、温暖的家庭,编织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五当召之行,为他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门。浓厚的宗教氛围,深厚的历史,严格的学习等级之分,擦亮了这个小男孩的眼睛,外面的世界精彩万分。老师说:“努力学习,走出达拉特旗,你会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人和事。”就是从那天起,他心里有了一个梦想:“去外面看一看。”
   今天,他长大了,有了一份不错的事业。是五当召之行,在他体内种下了一个梦想。
   那日,正是女儿高考出分后的第一天。欲望的填充让我的心绪打着结。在转经筒前,手触摸着满是梵文的或红色或金色的经桶,我要求佛祖护佑着我,期望心中的愿望能够成真。同行的文友有信奉佛教的,他们在一起讨论。一位文友问另一位文友:“我侍奉母亲十多年了。可有时母亲像是小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一些过分的举止,让你觉着好烦。我好想去寺庙里,让佛祖点拨点拨。”另一位文友说道:“你家里就有一尊佛,何必要去外面呢?”
   “是吗?我不太明白。”
   “就是你的母亲。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你母亲那里。”
   我静静地听着他们两个人的对话,突然这位文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想过没有,人为什么总是向佛祖索取着什么,反过来你为佛祖做了什么?”突然间我哑言,不知怎样回答,只是泪水不经意间滚落在脸庞。周围的同伴问我:“为何?”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泪水没有伤心的成份,似是一种喜悦。路上偶遇身着红色僧衣的师傅,他们像是风一样的轻柔,身上放出的光华照亮着我。
   坐在车上,这个问题盘踞在脑中,我没有睡意,和身边的另一个文友聊文学、聊理念上的认知。两个小时的车程,在词语的对接中缓缓流过,我们交换看法。窗外的阳光充足饱满,天蓝得令人心醉,大朵的白云,没有一丝阴郁,六月的石拐金色的丝线交织着铺满大地,放眼望去,五当召青翠的绿意,在蓝天白云下,宁静安然,一幢层层依山垒砌的白色建筑,雄浑壮观。
   我迫不急待地寻到了那位文友,告诉他:“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别人的耳朵、别人的嘴巴去传播的。重要的是让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而不是将自己的嘴巴变成高音喇叭。”
   他听到我的话,嘴角上扬,微笑了。
   此时,同事拿起相机将我定格在照片中,灿烂的笑容,是天然的,没有刻意的装饰。还原了最初的我。
   石拐,在时光的轨道中,历经了许许多多。有我们了解的,有我们不知道的。但是被时光轧过的记忆,却留存在了人们的美好中。在快速行走的今天,我们需要停下来,回首望一望,梳理曾经的思绪。石拐,给了我们一个停下来的理由。

共 43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石拐位于包头东北部,地处山区,位置偏远,因为文友的邀约,作者走进了它。石拐是产煤区,它的旧区大发村便是因煤而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看中了这里丰富的煤炭资源,强征许多朝鲜苦力来这里给他们挖煤。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建起了小楼,有了后勤保障,但因资源日益枯竭,石拐矿区渐渐衰落,不复往日繁华。作者行走在大发村旧日街道上,眼前浮现的是自己童年的一幕幕。作为在平房中长大的一代,作者童年记忆里的村庄跟大发村有着诸多相似的因素,比如一样的捉迷藏,一样的物资匮乏,一样的有高高的柜台,柜台后有说不完的诱惑。不一样的地方,相似的过去,而大发村尽量保留着的原貌,极易引发人的联想和回忆。喜桂图新村建好后,人们都搬去了新村居住,旧区将要被打造成影视基地或古城景点,与五当召一起,形成完成的地域特色,迎接天南地北的游客。五当召是中国藏传佛教四大名寺之一,内蒙古有名的学问寺,它独具特色的学习制度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学子和游客,也影响着许多人的一生。与作者同行的文友们走进五当召,在转经筒前,纷纷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愿佛祖能予以解疑释惑。如作者所说,“在快速行走的今天,我们需要停下来,回首望一望,梳理曾经的思绪。”被时光轧过的石拐,留存了诸多美好和温暖,值得为它而停留。思想和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出行是放飞的过程,包括思想和身体。作者与文友一路行来,既触摸到了石拐的前世今生,也亲聆了五当召的佛音洗心,身心都得到最好的释放和休整。散文语言朴素干净,格调典雅端庄,读来身心俱静。佳作,编者推荐共赏。【编辑:闲云落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1123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11-19 12:47:28
  开卷有益就是我此刻的感觉。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想用脚步丈量这方圣土何其艰难,好在,我们还有文字,我们可以跟着不同人的脚步和视线,间接走进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就像文中的石拐和五当召,它们静默在包头的一隅,却是如此厚重和美好,作者走进了,并用自己风采飞扬的笔触记录下来,于是读者也跟着一起走进了它,并在作者的感受和感悟里深深共鸣。
   美文佳作,拜读学习。感谢赐稿流年!
闲云落雪
2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1-19 13:55:28
  石拐这个地方因煤炭资源兴盛过,辉煌过,也因为煤炭资源,被日本掠夺过,开才过,二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慢慢衰退,停下了脚步。作者因为一次笔会去石拐,慢慢道来,文章有力度有张力,语言美,让我知道了石拐这个美丽的地方。
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19 19:59:32
  五当是蒙古语“柳树”,跟着老师又学习了很多。想说一句:有一个量词出错率很高,我甚至在出版的图书中,也经常看到。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只要一遇到,就会特别注意,比如一棵树,常被写成一颗树。您之前文中曾有一个,这篇也是。瑕不掩瑜,喜欢这样的文字,洒脱又自由,深沉又入心。
4 楼        文友:吴桐        2022-11-19 20:58:15
  高娃老师可真是高产啊,从开始的《从荒凉中走过》到《固阳行迹》再到《被时光压过的石拐》感觉一直行走在路上,一篇篇游记跃然纸上,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领略祖国的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景色和山丘无不为人讲述着它曾经的历史,每走到一处地方,都会有一副岁月画卷慢慢展开,读来赏心悦目,意犹未尽。期待下一篇精彩!
轩窗听雨,淡看似水流年。
5 楼        文友:清鸟        2022-11-20 09:11:51
  走进石拐,,亲近一段旧时光,大发村引发我童年的回想,掀起心底狂澜,思绪翻滚。根植心底的美好,是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同时,大发村又是一个有着历史意义的村庄,村头的柳树见证她的一切过往,在作者笔下一一还原,感慨往昔,期望未来,大发村会有新的崛起。唯美纯真的文字,感受诗句而与心灵美,佳作!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6 楼        文友:清鸟        2022-11-20 09:12:49
  走进石拐,,亲近一段旧时光,大发村引发我童年的回想,掀起心底狂澜,思绪翻滚。根植心底的美好,是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同时,大发村又是一个有着历史意义的村庄,村头的柳树见证她的一切过往,在作者笔下一一还原,感慨往昔,期望未来,大发村会有新的崛起。唯美纯真的文字,感受诗句而与心灵美,佳作!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7 楼        文友:康心        2022-11-20 10:39:05
  高娃这文其实一直在围着一个字在写铺呈文字,那就是“爱”。石拐村的“煤”“大树”“母亲”“佛”,他们都是爱的布施者。隐在文中的“我”是因它而得的受益者。一切有渡,有神时神渡,神忙时自渡。时光与生命等同长。我们应学会珍惜每一寸光阴才对,包括陪伴又老又傻的母亲。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8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1-20 10:40:24
  作者与岁月握手,回忆石拐前生,瞻望石拐未来。石拐老区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所在。作者从多角度地深入展示石拐区历史文化以及日本人疯狂的掠夺石拐的煤矿引发的站争。石拐因昔日的繁华随着资源的枯竭而萧条。石拐人随着新时代的步伐人们都搬迁到了喜桂图新村,居住环境大为改观,一切都按照现代都市的格局设计建造,石拐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作者满含深情的笔墨把曾经鲜活的故事和人物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文字质朴,真诚。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9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2-11-20 12:04:49
  文学一旦成为某个人的精神老巢,不用刻意去播种和培育,目光所及,大脑光顾,键盘一敲,便能吐芳。
   作者与石拐的结缘,竟是文学。正是作者得天独厚的情怀,是一种不择地域开遍大地的花种。
   石拐的过去东倒西歪,小而有故事,日本人侵略我国,在此既成罪证,也成了遗迹。今天的石拐也算得上欣欣向荣了。在作者的笔下都得到呈现。
   石拐没有辜负作者,给停下来的理由。而作者也没有辜负读者,也给读者一个停下来阅读的快乐。
10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1-20 12:50:53
  如果不是作者的文字,也许我一生都不会与这个名叫“石拐”的地方有缘。石拐的旧区——大发村,这是一个沉睡在近代史小溪里的一个山村,想不到它曾经那么繁华过存在过。想不到这里居然还住过日本人,可见当年侵略者掠夺中国资源真是无孔不入。历史的尘烟已经消失殆尽,昔日繁华的大发村,随着资源的枯竭,已是昨日黄花。
   看来,石拐最有名最值得一游的地方不是大发村,而是“五当召”。五当,是蒙古语“柳树”之意,召,是“寺庙”的意思。严格来说,是“寺”而不是“庙”。五当召寺,能与布达拉宫、塔尔寺、拉卜楞寺,进入中国藏传佛教四大名寺之列,这意义就不一样,因而这篇游记的份量也就不一样。游记,写出了石拐不同一般的沧桑历史和荒凉。读后,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袭上心头。佳作欣赏。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