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奇】寻访伏生(散文)
一
在我心中,伏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早就心生拜见之意。
十月的章丘,风却是蓄足着太多的温柔,轻轻抚慰着这个曾经的古国泽地,抓一把秋风,简直可以攥出水来,依然释放着夏的余温。秋获的味道,被眼前葱郁的大葱蒸腾了一半,深嗅一息,是那种炒菜前葱花呛锅的清香,浓郁而热烈,诱人的气息,我有点扛不住了,停车和路边的白须老者闲聊吧,也想打探我寻访的那个伏生。
“爷,我想找一个叫‘伏生’的大人物,章丘人。”我明白,靠近了梁山,一个“爷”字足以让老者高兴。
“大葱?有的是,章丘出大葱,远近闻名。”不知老者是耳背还是有意诙谐,大葱和伏生,根本不搭界,一个是食材,一个是人物。
“大人物?哦,有大葱,还有越扩越大的大学城,大得不得了!”我这个“大”字,说得也不是时候啊,老者在炫耀章丘之“大”,那种自豪感,似乎是从未得到一个舞台展示,遇见我们几个人外乡人,才有了机会,机不可失。我哭笑不得。
要找寻章丘的大人物,那就直奔章丘山去吧。一番自来熟的聊天之后,老者手指不远处那座貌不惊人的山。他说,既然找一个古人,就往那里去,他们喜欢扎堆,都葬在章丘山,那里,章丘名宿,占山而居,名人列葬,成就了“郎山大观”。
二
章丘以山之名成立县市,“山”是我加上去的字,其实是赘余的,“丘”就是山。但章丘之名不能盖住泰山,故落座于泰山东北方向130公里的章丘,便放低了姿态,愿拱泰山而存。虽然章丘曾更名“高唐”,但只是不长时期,据说,生怕治水的大禹和他的众臣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能随便变更路标,至今还是以“章丘”称谓。大禹治水的功臣大章、竖亥的三个女儿被大水溺亡,皆葬于章丘山,人称章丘山为“女郎山”。若论天下之山之雄奇,莫比泰山,若谈天下之山之秀慧,无山可及章丘,章丘,是秀外慧中的样子。
古楼危阁,藏匿于秀色之中,就是靠近了,也不一定露出真容,秋风一缕,撩开了那些如秀发般的枝条,会让人恍然惊叹,美突然而至,令人无措手足。烟树参差,鸟鸣其间,这是一幅具有十分动感的画幅,悬在章丘城外里许,在城中,推窗可见其秀,可闻美声。
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还藏于章丘洞中;农事崇拜的“八腊神”还在山中护佑着章丘;唯一败秦兵于函谷关之齐将军匡章,还威风凛凛地站在山坡,持剑笑傲。那些不知名的自战国至晚清的墓葬上百座,我逐一瞻仰,难寻“伏生”之墓。哦,一城名宿,岂是一座小丘可以容纳,这里是陈列大人物的地方,伏生,名不见经传,何以入山?连个投名状也不缴,也许没有资格,只能藏名于民间,当然也留名于我心。哦,章丘之山,所藏并非一个“大”吧,那个小女人大词人李清照,占尽了大小,也未入章丘山,她选择了泉水叮咚的大明湖畔,她的耳鼓,喜欢平仄的声调,因为章丘山太过沉寂了吧?
我特地不远千里寻访伏生,那些历史人物,即使功高盖主,或者事迹卓越,都不在我这次寻访之列。我再次掏出打印出来的《三字经》文本,读到“书之奥”处,在心中重塑着伏生的形象。
这样翻译——《尚书》多么深奥啊!尚,即上古,书,史书。这本书是记载商周时代的一部典史。史上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之说。可见伏生在尚书流传与解读上有着无人可觊觎的地位。
三
古语说,大隐隐于市。据此,能人也应该藏于市井,大儒也未必独立庙堂之上。按照我的臆想,我们直奔还遗留着古街的博平村,据传建村1500余年,但伏生生活在大约始皇焚书之时,或许,在那里,我们可以寻访到一丝蛛丝马迹,除了青色的陶瓦,古朴的大砖,高大的门楼,幽深的宅院,我们打探的这个伏生,被多少人摇头否定了。村落建于南朝宋时,伏生藏书的那段残垣,如果尚存,一定在这里,因为这里是通往远古的最前沿出口了。我放大眼眸,试图穿透那些古砖堆叠的墙垣,看到所藏尚书书简的影子。
站在古墙之外,我的眼前是一片荒野,我的眼睛无法沉落在某物上,一直空落落地探寻着,眼光游移着,也惊慌着,我的思绪正在从现代飞进远去的古代,想和那个极有智慧很有意思的伏生相会,相会于一刻,不胜欣喜,但我们不敢说《尚书》一事,这是被始皇明令大禁之书,在“一炬焚之”之列。伏生,突然隐遁而去,我无限失落,什么也未说,不会犯了口禁吧?不过,也好,他还站在荒野之中,我再度找寻,荒野里似乎隆起一道矮墙,墙垣半坍,墙体是青砖垛起,杂石其间,一段竹简裸露在外,我赶紧扑上去,想用后背遮住那个秘密的暴露……哦,我多余了,几千年前,伏生藏书于壁,是为了躲避那股邪火阴风,如今,多少沉埋于地下的典籍,都恭敬地堆放在博物馆的木案画几之上。
以伏生智慧,一定要建墙于偏僻的古屯山寨,远离繁华的都市大宅,怎么可以轻易让我寻访得见呢?或许,那段残垣断壁已经被历史的风尘掩埋,沉睡在某个角落,或地下,不为人知。一点线索,也是怀古的契机,那段古墙,即使再怎么残破坍塌,也是挺立在中华文化的高峰之上的,这道文化长城,其意义和青石古砖垒砌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啊,一段一段,拼接起来,就是文化的长城,文明就延续不断。我已经站在了靠近古老文明的边缘上,已经闻到了书香的气息,书香流传几千年,依然不失其馨,不落其韵,可以超越时空的东西,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失去穿透力的。时光是温暖的,总在温柔地呵护着那些陈迹,历史的风雨,残暴的火焰,不会熄灭文明的字迹,历经焚火的考验,文明做了一次深度的涅槃,越发清晰光亮。凡是一股邪风袭来,总有一处避风的巷陌,伏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埋的文化种子,总是可以发芽的。厚实的大墙,不能窒息文化的声音,是给典籍做了坚硬的装帧,那部《尚书》曾经在他的晚年被世人打开,我也仿佛嗅到了深埋已久的书香突然释放的味道。
四
我们去古玩市场打探伏生,因为他属于遥远的古代,那里是颠覆时光的场所。正当我们准备打道回乡时,我们从一个高中生那里得知,他会领着我们找到伏生。哦,伏生啊,还活着,年轻人都见过啊。当我们站在章丘四中校园的风景走廊上,我还是觉得这个孩子是跟我们开一个大笑话,莫非是他想找一本乡土教材,让我们读读伏生的故事?
从草木繁茂之地架起一道长廊,回环婉曲,环尽其趣,似乎永远走不出那片风景,曲尽其妙,从不同角度欣赏着廊下的美景。大小荷塘,挽手而生,依偎唇吻,荷花不懂季节,依然在水上起舞,秋风更有意于垂柳,使劲地挹取着荷塘的柔水;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就像是从长廊的下方爬出来争相目睹校园的风景,那长廊又像是从怪石堆中冲出重围,牵引着廊上的人,走向风景深处。长廊的尽头,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脚步,这是一堵残破的墙壁,古朴的青砖间的白色石灰有的已经脱落,墙顶并非直线了,有青砖被谁拆去了一样,残墙一端,几块青砖散乱地匍匐于地上,最精彩的地方也在这里,一抱竹简从断垣残壁中露出了头。哦,这就是“伏生藏书”的唯一的复制版。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拭去竹简上的尘埃,露出一端文字,这几个字是《尚书》“尧典”篇的起句。泛黄的竹简,并未腐朽,因为其上的文字依然灿烂啊!连串联起竹简的“韦编”也依然劲道,真想拉出那部藏匿于墙壁中的《尚书》,端坐于长廊的曲木上,来一个“韦编三绝”。
我四下寻找藏书于壁的伏生,并无画像或者雕塑。但,站在这段历史的缺口处,仿佛伏生其人就站在眼前,无需穷形尽相,那段残垣就是伏生的化身。伏生,样貌模糊了,连一个墓地也没有,更找不到给这位守护一部典史的人的墓志铭,但他居然在一所校园里复活了,没有一句“永垂不朽”,却精神不腐,故事长存。
其实,我原有的想法太俗了。没有一座雕塑,我们就不能认识那个伏生?我马上想到了余秋雨《千年一叹》里的《石筑<易经>》的一句话,“我们对文明奥义的解读应该多几种语法”。读一堵沾满历史味道的断墙,比看一座人为想象的伏生雕塑,要真实直接得多,也生动丰厚得多。
面对焚火,他也深知私藏禁书意味着什么,但作为孔子弟子之子孙,他选择了保护文化传承的大义。我仿佛目睹了他凛然生威的目光,与那股焚书之火相比,其光灿然,他秉承了儒家文化之精髓,孔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祖师之言,耿耿于心,伏生以其智慧,守护了一部典籍,孔子曾感慨“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孔子未想到他百年之后,有伏生出,践行了他的话,弥补了遗憾。
我常常想,儒家学说是以柔弱姿态面世的,但柔弱之中不乏风骨的支撑,《论语》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伏生,是以身守仁的典范。
面对断墙,我的心又多了一份凝重。记得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写到雅典的一位比较哲学博士贝尼特曾经在北京的天坛、地坛捡到了几片碎得如粉末的琉璃瓦,她置于书桌,侍奉得像国宝。这个细节本不值得炫耀,来说明她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态度。依然可以让外国人捡到我们的文明碎片,带出国门,比明目张胆的焚火还可怕的是无声无息的蚕食。尽管不必藏匿于墙,但也不能视为普通的瓦砾而不珍惜啊。
五
一所学校,每一处风景都应该是会说话的教育。无疑,这所高中,选择了当地一位并不为太多人熟知的伏生作为教育的载体,是有着可以跨越时代的教育考虑的。伏生在说话,说什么我听不懂章丘的方言。但断墙上有一行字我看懂了——他是一个让我们值得遥望的普通章丘人。我特别喜欢“普通”两个字给伏生的定位,孩子们,做一个普通的人,也让后世来遥望你吧。是这样的意思?我只能解读到这个深度了。
一处长廊,显示出“曲径通幽”的治学意境,一处断壁,是精神教育最完整的教材,一个历史人物,不必求其业绩显赫,但求其做人风骨不折的精神,虽未树立起伏生雕塑,但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心中一定深藏着一个伏生的形象。一个有着硬度的主题——担当,也会深刻在心上。再怎么相像的画像雕塑,都无法表现出风骨,伏生的样子,不能目睹,但他和那道残垣断壁连在一起,构成了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
《汉书》记载,“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在我的想象里,伏生是背负着一堵墙在流亡。在冷兵器时代,无法轻易摧毁一堵墙,同样也不能摧毁一个人的智慧和坚毅。
走过章丘,我才懂得了李清照词《声声慢》里的“寻寻觅觅”的真正意义,章丘古街,没有尽头,总是街头相连,章丘山,怀抱一山风骨,也牵牵连连,要找到历史的痕迹,总要寻寻觅觅。章丘女词人四个字,告诉我们“寻寻觅觅”的精彩,也在指点着我们寻访历史的脚步。
寻访一个人物,解读一段历史,认识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仿佛与智者促膝,和大义者面对。
2022年11月2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