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奇】寻访伏生(散文)

精品 【东篱·奇】寻访伏生(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105.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99发表时间:2022-11-20 06:09:56
摘要:历史总会留下难以抹去的影像,只是我们缺乏一种寻觅的眼光,往往错过了太多的精彩。章丘的大葱,章丘的铁锅,都是声名遐迩的特产,我不在乎这些,我在乎散落在这座千年古城里的人文足迹,于是我开始了寻觅,见到了伏生,打开了他曾经砌起的那道矮墙,寻出他遗留给后世的人文成果。


   在我心中,伏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早就心生拜见之意。
   十月的章丘,风却是蓄足着太多的温柔,轻轻抚慰着这个曾经的古国泽地,抓一把秋风,简直可以攥出水来,依然释放着夏的余温。秋获的味道,被眼前葱郁的大葱蒸腾了一半,深嗅一息,是那种炒菜前葱花呛锅的清香,浓郁而热烈,诱人的气息,我有点扛不住了,停车和路边的白须老者闲聊吧,也想打探我寻访的那个伏生。
   “爷,我想找一个叫‘伏生’的大人物,章丘人。”我明白,靠近了梁山,一个“爷”字足以让老者高兴。
   “大葱?有的是,章丘出大葱,远近闻名。”不知老者是耳背还是有意诙谐,大葱和伏生,根本不搭界,一个是食材,一个是人物。
   “大人物?哦,有大葱,还有越扩越大的大学城,大得不得了!”我这个“大”字,说得也不是时候啊,老者在炫耀章丘之“大”,那种自豪感,似乎是从未得到一个舞台展示,遇见我们几个人外乡人,才有了机会,机不可失。我哭笑不得。
   要找寻章丘的大人物,那就直奔章丘山去吧。一番自来熟的聊天之后,老者手指不远处那座貌不惊人的山。他说,既然找一个古人,就往那里去,他们喜欢扎堆,都葬在章丘山,那里,章丘名宿,占山而居,名人列葬,成就了“郎山大观”。
  
   二
   章丘以山之名成立县市,“山”是我加上去的字,其实是赘余的,“丘”就是山。但章丘之名不能盖住泰山,故落座于泰山东北方向130公里的章丘,便放低了姿态,愿拱泰山而存。虽然章丘曾更名“高唐”,但只是不长时期,据说,生怕治水的大禹和他的众臣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能随便变更路标,至今还是以“章丘”称谓。大禹治水的功臣大章、竖亥的三个女儿被大水溺亡,皆葬于章丘山,人称章丘山为“女郎山”。若论天下之山之雄奇,莫比泰山,若谈天下之山之秀慧,无山可及章丘,章丘,是秀外慧中的样子。
   古楼危阁,藏匿于秀色之中,就是靠近了,也不一定露出真容,秋风一缕,撩开了那些如秀发般的枝条,会让人恍然惊叹,美突然而至,令人无措手足。烟树参差,鸟鸣其间,这是一幅具有十分动感的画幅,悬在章丘城外里许,在城中,推窗可见其秀,可闻美声。
   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还藏于章丘洞中;农事崇拜的“八腊神”还在山中护佑着章丘;唯一败秦兵于函谷关之齐将军匡章,还威风凛凛地站在山坡,持剑笑傲。那些不知名的自战国至晚清的墓葬上百座,我逐一瞻仰,难寻“伏生”之墓。哦,一城名宿,岂是一座小丘可以容纳,这里是陈列大人物的地方,伏生,名不见经传,何以入山?连个投名状也不缴,也许没有资格,只能藏名于民间,当然也留名于我心。哦,章丘之山,所藏并非一个“大”吧,那个小女人大词人李清照,占尽了大小,也未入章丘山,她选择了泉水叮咚的大明湖畔,她的耳鼓,喜欢平仄的声调,因为章丘山太过沉寂了吧?
   我特地不远千里寻访伏生,那些历史人物,即使功高盖主,或者事迹卓越,都不在我这次寻访之列。我再次掏出打印出来的《三字经》文本,读到“书之奥”处,在心中重塑着伏生的形象。
   这样翻译——《尚书》多么深奥啊!尚,即上古,书,史书。这本书是记载商周时代的一部典史。史上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之说。可见伏生在尚书流传与解读上有着无人可觊觎的地位。
  
   三
   古语说,大隐隐于市。据此,能人也应该藏于市井,大儒也未必独立庙堂之上。按照我的臆想,我们直奔还遗留着古街的博平村,据传建村1500余年,但伏生生活在大约始皇焚书之时,或许,在那里,我们可以寻访到一丝蛛丝马迹,除了青色的陶瓦,古朴的大砖,高大的门楼,幽深的宅院,我们打探的这个伏生,被多少人摇头否定了。村落建于南朝宋时,伏生藏书的那段残垣,如果尚存,一定在这里,因为这里是通往远古的最前沿出口了。我放大眼眸,试图穿透那些古砖堆叠的墙垣,看到所藏尚书书简的影子。
   站在古墙之外,我的眼前是一片荒野,我的眼睛无法沉落在某物上,一直空落落地探寻着,眼光游移着,也惊慌着,我的思绪正在从现代飞进远去的古代,想和那个极有智慧很有意思的伏生相会,相会于一刻,不胜欣喜,但我们不敢说《尚书》一事,这是被始皇明令大禁之书,在“一炬焚之”之列。伏生,突然隐遁而去,我无限失落,什么也未说,不会犯了口禁吧?不过,也好,他还站在荒野之中,我再度找寻,荒野里似乎隆起一道矮墙,墙垣半坍,墙体是青砖垛起,杂石其间,一段竹简裸露在外,我赶紧扑上去,想用后背遮住那个秘密的暴露……哦,我多余了,几千年前,伏生藏书于壁,是为了躲避那股邪火阴风,如今,多少沉埋于地下的典籍,都恭敬地堆放在博物馆的木案画几之上。
   以伏生智慧,一定要建墙于偏僻的古屯山寨,远离繁华的都市大宅,怎么可以轻易让我寻访得见呢?或许,那段残垣断壁已经被历史的风尘掩埋,沉睡在某个角落,或地下,不为人知。一点线索,也是怀古的契机,那段古墙,即使再怎么残破坍塌,也是挺立在中华文化的高峰之上的,这道文化长城,其意义和青石古砖垒砌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啊,一段一段,拼接起来,就是文化的长城,文明就延续不断。我已经站在了靠近古老文明的边缘上,已经闻到了书香的气息,书香流传几千年,依然不失其馨,不落其韵,可以超越时空的东西,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失去穿透力的。时光是温暖的,总在温柔地呵护着那些陈迹,历史的风雨,残暴的火焰,不会熄灭文明的字迹,历经焚火的考验,文明做了一次深度的涅槃,越发清晰光亮。凡是一股邪风袭来,总有一处避风的巷陌,伏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埋的文化种子,总是可以发芽的。厚实的大墙,不能窒息文化的声音,是给典籍做了坚硬的装帧,那部《尚书》曾经在他的晚年被世人打开,我也仿佛嗅到了深埋已久的书香突然释放的味道。
  
   四
   我们去古玩市场打探伏生,因为他属于遥远的古代,那里是颠覆时光的场所。正当我们准备打道回乡时,我们从一个高中生那里得知,他会领着我们找到伏生。哦,伏生啊,还活着,年轻人都见过啊。当我们站在章丘四中校园的风景走廊上,我还是觉得这个孩子是跟我们开一个大笑话,莫非是他想找一本乡土教材,让我们读读伏生的故事?
   从草木繁茂之地架起一道长廊,回环婉曲,环尽其趣,似乎永远走不出那片风景,曲尽其妙,从不同角度欣赏着廊下的美景。大小荷塘,挽手而生,依偎唇吻,荷花不懂季节,依然在水上起舞,秋风更有意于垂柳,使劲地挹取着荷塘的柔水;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就像是从长廊的下方爬出来争相目睹校园的风景,那长廊又像是从怪石堆中冲出重围,牵引着廊上的人,走向风景深处。长廊的尽头,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脚步,这是一堵残破的墙壁,古朴的青砖间的白色石灰有的已经脱落,墙顶并非直线了,有青砖被谁拆去了一样,残墙一端,几块青砖散乱地匍匐于地上,最精彩的地方也在这里,一抱竹简从断垣残壁中露出了头。哦,这就是“伏生藏书”的唯一的复制版。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拭去竹简上的尘埃,露出一端文字,这几个字是《尚书》“尧典”篇的起句。泛黄的竹简,并未腐朽,因为其上的文字依然灿烂啊!连串联起竹简的“韦编”也依然劲道,真想拉出那部藏匿于墙壁中的《尚书》,端坐于长廊的曲木上,来一个“韦编三绝”。
   我四下寻找藏书于壁的伏生,并无画像或者雕塑。但,站在这段历史的缺口处,仿佛伏生其人就站在眼前,无需穷形尽相,那段残垣就是伏生的化身。伏生,样貌模糊了,连一个墓地也没有,更找不到给这位守护一部典史的人的墓志铭,但他居然在一所校园里复活了,没有一句“永垂不朽”,却精神不腐,故事长存。
   其实,我原有的想法太俗了。没有一座雕塑,我们就不能认识那个伏生?我马上想到了余秋雨《千年一叹》里的《石筑<易经>》的一句话,“我们对文明奥义的解读应该多几种语法”。读一堵沾满历史味道的断墙,比看一座人为想象的伏生雕塑,要真实直接得多,也生动丰厚得多。
   面对焚火,他也深知私藏禁书意味着什么,但作为孔子弟子之子孙,他选择了保护文化传承的大义。我仿佛目睹了他凛然生威的目光,与那股焚书之火相比,其光灿然,他秉承了儒家文化之精髓,孔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祖师之言,耿耿于心,伏生以其智慧,守护了一部典籍,孔子曾感慨“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孔子未想到他百年之后,有伏生出,践行了他的话,弥补了遗憾。
   我常常想,儒家学说是以柔弱姿态面世的,但柔弱之中不乏风骨的支撑,《论语》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伏生,是以身守仁的典范。
   面对断墙,我的心又多了一份凝重。记得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写到雅典的一位比较哲学博士贝尼特曾经在北京的天坛、地坛捡到了几片碎得如粉末的琉璃瓦,她置于书桌,侍奉得像国宝。这个细节本不值得炫耀,来说明她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态度。依然可以让外国人捡到我们的文明碎片,带出国门,比明目张胆的焚火还可怕的是无声无息的蚕食。尽管不必藏匿于墙,但也不能视为普通的瓦砾而不珍惜啊。
  
   五
   一所学校,每一处风景都应该是会说话的教育。无疑,这所高中,选择了当地一位并不为太多人熟知的伏生作为教育的载体,是有着可以跨越时代的教育考虑的。伏生在说话,说什么我听不懂章丘的方言。但断墙上有一行字我看懂了——他是一个让我们值得遥望的普通章丘人。我特别喜欢“普通”两个字给伏生的定位,孩子们,做一个普通的人,也让后世来遥望你吧。是这样的意思?我只能解读到这个深度了。
   一处长廊,显示出“曲径通幽”的治学意境,一处断壁,是精神教育最完整的教材,一个历史人物,不必求其业绩显赫,但求其做人风骨不折的精神,虽未树立起伏生雕塑,但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心中一定深藏着一个伏生的形象。一个有着硬度的主题——担当,也会深刻在心上。再怎么相像的画像雕塑,都无法表现出风骨,伏生的样子,不能目睹,但他和那道残垣断壁连在一起,构成了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
   《汉书》记载,“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在我的想象里,伏生是背负着一堵墙在流亡。在冷兵器时代,无法轻易摧毁一堵墙,同样也不能摧毁一个人的智慧和坚毅。
   走过章丘,我才懂得了李清照词《声声慢》里的“寻寻觅觅”的真正意义,章丘古街,没有尽头,总是街头相连,章丘山,怀抱一山风骨,也牵牵连连,要找到历史的痕迹,总要寻寻觅觅。章丘女词人四个字,告诉我们“寻寻觅觅”的精彩,也在指点着我们寻访历史的脚步。
   寻访一个人物,解读一段历史,认识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仿佛与智者促膝,和大义者面对。
  
   2022年11月2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2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独句成段,虽寥寥数字,却紧扣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伏生的高度敬仰之情。文章按一定的游踪顺序以镜头式展现了寻访伏生的全过程。作者巧用与老者对话写出了章丘的风俗人情与当地的特产以及风景资源。在章丘城外里许,有一座名人列葬山,作者用气势磅礴的笔调列举了一系列的历史名人葬于山中。可作者笔峰一转,那些历史人物即使功高盖主,或者事迹卓越,都不在“我”这次寻访之列。此种笔法更好地凸显了伏生之伟大,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伏生的崇拜之情。那些自战国至晚清墓葬上百座,“我”逐一瞻仰,难寻伏生之墓。“我”直奔博平村。村落建于南朝宋时,但伏生生活在大约始皇焚书之时,或许在那里,可以寻访到一丝蛛丝马迹。“我”放大眼眸,试图穿透那些古砖堆叠的墙垣,看到所藏尚书书简的影子。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复苏了伏生冒着诛杀之罪,将尚书藏匿于壁中的感人故事。“我们”去古玩市场打探伏生,正当准备打道回乡时,从一个高中生那里得知他可领“我们”去见伏生。当站在四中校园的风景长廊上,“我们”目睹了“伏生藏书”的复制版。一道残垣断壁,复活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构成了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那里并无伏生画像与雕塑。一处长廊,显示出曲径通幽的治学意境,一处断壁,是精神教育最完整的教材。可以说这所学校,打造了“文化品牌”,营造了弘扬传承伏生文化担当精神。作者高度赞颂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章角度新颖,构思独特,紧扣“寻访”二字,构思上有着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充满了文化底蕴,文中有历史的讲述和当代的表达,有历史时空和现实空间的交错,有典籍的生命力和文化的感染力。文中采用各种修辞法无不新鲜贴切,景观描写十分生动,活灵活现。引用化用名人诗词佳句,顺手拈来,可见作者有着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浑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文章联想丰富,感情真切,极富感染力。面对上下几千年,面对沧桑巨变,作者拉近了彼此与此时,古人与今人的距离,令人读罢,仿佛触摸了古人的脉搏,感觉到了心跳。当然,没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没有老到的文笔是万万不可为之。好文,绝品!力荐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伏生这位秦博士的无穷感召力。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20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11-20 06:27:51
  好文章,复活了一段千年历史。不朽的文人、经典的故事与诗词佳句在怀才老师的笔下娓娓叙来,语言典雅优美,句式灵动摇曳,文章厚重,令人读来感慨不已。好文章,绝品!感谢怀才老师,辛苦了!遥握问候,谨祝冬暖一切都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08:54:34
  谢谢湘莉老师的精彩编按,辛苦了。湘莉老师的解读,深刻细腻,很有韵味,反复读过,大赞。这个人物,我是那年去章丘出差顺便拜访的,感觉特别喜欢。尤其是搬到学校作为一道教育风景,有了复活的生命力。于是,将寻访的过程记录下来。伏生断墙,藏书于壁,都是说的他的典故。章丘也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文化底蕴十分浓厚,伏生可能就是个小人物,但他的壮举就是举起一部史书,足以光耀后世。遥握,问候湘莉老师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0 07:13:12
  已经有点淡忘的历史人物,在老师的妙笔下复活,栩栩如生。寻找伏生,最后在章丘四中的风景长廊中找到答案,说明伏生藏书的担当精神,在未来一代的身上得以传承,这令人欣慰。如此构思,出乎意料,情理之中,老师旁征博引,文采熠熠,这么深刻的主题,写得驾轻就熟。向老师学习,问候老师,冬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08:58:11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美评。很喜欢你用“担当”来概括这个历史人物的精神,将一个伏生作为教育的载体,是章丘四中的创意,这道风景,穿越古代,直抵人心,对学生是一个不小的震撼,伏生很普通,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也要有担当的精神,这是伏生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时光远去,精神犹存。遥握,问候韩老师冬暖,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白玄        2022-11-20 08:54:40
  文章以游踪为序,以寻访伏生为主题中心,访问章丘老者,走名人列葬一一寻觅,奔博平村寻蛛丝马迹,去古玩市场打探,最后一个高中生引领我走近一校园,目睹了“伏生藏书”的复制版。一所学校,每一处风景都应该是会说话的教育。伏生冒着生命藏书,传承文化,精神可贵,令人敬仰!现实与人文相勾连,历史与生活相融合,纵横驰骋,虚实结合,构思新颖,独辟蹊径,笔法灵活,寻寻觅觅,追求崇尚敬仰具有风骨的历史人物,为传承优秀文化而牺牲自己的“普通人”,具有现实借鉴意义。问候作者,拜读欣赏。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09:01:29
  谢谢白玄老师的美评,在我心中,普通的身份,做出惊人的成就,有着不同凡响的举动,也就是大人物了。伏生是大人物,是章丘的大人物,也是华夏史册里的大人物。我特别欣赏校园断壁上的那句话,喜欢“普通”两个字,历史的关头,就没有了“普通”,每个人都要做出回答啊。遥握,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佳作不断。
4 楼        文友:枫桦        2022-11-20 09:17:30
  历史经典与文化积淀,在老师的笔下有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寻访伏生的过程里,移步换景,边走边议,颇有余秋雨先生的大家风范!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让人倍感欣然。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09:21:37
  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与认可。写这个人物,我把握的东西还是不足,只是感觉在有所学校建一堵断墙,留下“藏书于壁”的典故是一个亮点,围绕这一点,我展开文笔,希望表达出寻访的题意。遥握,问候枫桦老师冬暖,期待佳作,谨祝快乐。
5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11-20 10:10:38
  老师的这篇文章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喜欢得不得了!伏生是个普通的章丘人,但为了一部典藉免于烈火之灾,敢冒诛杀之罪而筑墙藏书,其义可叹,其勇可叹!他在《尚书》的流传与解读上无人可及,他当之无愧为大人物!更喜欢章丘四中把学校建在一处历史遗迹上,让从这里走出的孩子做一个被人遥望的普通人,其意深远,用历史作教材,胜过一切语言。读了老师的文章才知道章丘原来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什么时候老师来临沂走走写写临沂的那些圣者,让我也热血沸腾一下。怀才老师不但文学素养高,历史涵养也那么丰厚,敬仰!拜读老师的经典好文!问候老师!祝福老师!冬日安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10:22:35
  谢谢房顶月亮老师的美评,谢谢邀请。临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革命老区,那里走出太多的英雄人物,当然,古来琅琊出名士,天下大腕在临沂嘛,曾经走过几趟临沂,都是走马观花,未深入其中,不得精髓啊。章丘一行也是当年之前,那个情节依然在头脑里泛活着,于是择其精彩写出,希望读者喜欢,更希望章丘人可见。哈哈。遥握,问候月亮老师冬暖,谨祝编创快乐,佳作频频。
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11-20 13:08:22
  怀才老师这篇《寻访伏生》不仅充满了奇幻的色彩,而且有着深远的意义。伏生是保护和传承《尚书》的一个大功臣,他不顾自身的安危,藏书于壁,使这部上古的珍贵历史典籍得以保存,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值得称颂的是,章丘的一所高中,以伏生的风骨和精神作为教育的典范,无疑对这些学生的人生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篇文章思想深邃,语言精妙,匠心独运,文思奇绝,怀才老师博古通今,让人叹服!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冬日安暖!吉祥如意!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14:49:35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是的,我也就是冲着哪所中学把伏生藏书的断墙作为一道教育的风景而去的。放在章丘山中,未必有人看,放在某个古村,人迹并未频繁,而放在学校,则多少人可以读到,那段断墙是意义也就不一般了。一个人物活着,肉体不是条件,精神才是永存的条件。遥握,问候冬暖,谨祝编创快乐,收获多多。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11-20 14:14:34
  寻访伏生,伏生是章丘人,出生于始皇时代,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几千年过去了,他抱书藏壁的故事不曾被历史的尘烟淹没。作者踏着古人的遗迹,一路寻访察看,太多的人觉得伏生的影像已模糊,但作者凭着探索精神,凭着对名人、对博学大义者的祟敬之情,执着行走在那条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的古道上,那残壁断垣在无声地诉说着遥远的过去,漫溢着书香之气的伏生穿越时空的阻隔,披着秦时月,沐浴着宋时雨,一身风雅地活现在作者的眼前,不仅如此,伏生还活在章丘四中的风景长廊上,他手捧书卷,用满身的儒雅气质告诉学子们该怎样守护、传承中华文明,捍卫瑰宝级的典籍,这些典籍都是孤本啊,是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伏生以命相拼,护文化典藏珍品,这是一份担当,博学多才的他,偏逢焚书坑儒的时代,天降大任于他,而护典籍需要的是勇气和果决,他做出了惊人之举,是国士之典范,令人油然而生敬意。作者寻访一位古人,还原一段历史,意在告诉我们,人怎样活才能活出价值,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该有怎样的使命担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伏生虽早已不在人间,可他的魂魄、精神与天地同在,浩浩荡荡,长长久久。该文用词典雅,气韵深沉,表达厚重,启人深思,读罢令人深思回味。不可多得的大雅之作,笔风温婉又遒劲,文字诗意又古朴,仿若引领读者走入漫漫时空隧道,与文化名人相逢,对语,心生膜拜,感慨万千。感佩才情,问候怀才老师下午好,谨祝冬暖大吉!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14:53:46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老师的点评设计生死的概念,是的,有的人的确历经千载依然活着,他虽然普通,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泛起精彩的浪花,伏生就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多年前去寻访,记忆都模糊了,但提笔为之记,马上就清晰起来,有一股荡气回肠的气魄蕴于笔端,所以写起来就恣意了,伏生的复活,是一种精神的复活,活在学生的心中,担当的精神,永远是一个大写人的气韵内核。遥握,问候罗老师冬暖,谨祝编创快乐幸福!
8 楼        文友:简柔        2022-11-20 17:18:48
  一次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寻访之旅,让人熟悉章丘和伏生,感受到中国文人的护书情怀。伏生已去,其精神和风骨永远感召后人,惠泽千秋。史识与哲思相融,表达了对伏生的追怀和思慕。问候怀才老师冬暖。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17:21:51
  谢谢简柔老师拨冗留墨。是的,一代风骨,不因身份而被遗忘,伏生留给我们的是一份强劲的担当精神。遥握,问候冬暖,期待佳作。
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11-20 19:33:16
  伏生,我今天看老师的文才知道,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我这知识面太窄了,啥都不知道。幸好有这么多的老师,我可以学很多东西。刚专门百度,原来伏生是汉朝时的文学家,老师的文章构思巧妙,“寻”,其实何止是老师在寻,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在寻伏生剩下的壁藏书,欣慰的是,校园里的学生在逐渐得到传承,生命力再现。好文章,感谢老师有让我了解了一些知识,了解了一些历史,真好。祝福老师。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19:55:16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阅读。伏生对于中国典籍的保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是普通人,也是一个传奇。遥握,问候冬暖,期待佳作频频,谨祝编创快乐。
10 楼        文友:成敏        2022-11-20 20:38:35
  秦皇焚书坑儒,孔子曾孙藏书于壁的典故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佳话。老师游历章丘,怀古惜今,写下美文佳篇,可敬可佩!问好遥握!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0 20:45:42
  谢谢成敏社长留墨。那年出差章丘,给我震撼的就是章丘四中新校址落成后园内的景观,有断墙,是应邀参观的事,变成了一篇寻访的过程。遥握,期待你的佳作,问候冬暖。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