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之二(随笔)
◎《黑马由缰》
这次游西湖是从滨江乘车到石屋洞,从石屋洞上行,走过满觉陇,走到烟霞洞,再从烟霞洞乘车到茅家埠,从茅家埠走到杨公堤,从杨公堤东行,穿过曲苑风荷,来到孤山,再到白堤,再到湖滨。最后从湖滨乘车回滨江。这一天黑人和月牙儿都以两万五千步的记录在“微信运动”中名列前茅。其中最美妙最安静的一段路就是从茅家埠到杨公堤的“上香古道”。
20221112
◎《黑马由缰》
多次在孤山遇见:康熙敬一书院——清代赵公祠——民国财神殿——文革垃圾站——改开敬一书院。不是回到原点,而是新的升华。一个“书”字,国家美丽之根,民族强盛之源。突然想起,在杭州的地铁上和夜店里,的确看见有人读书。孤山不孤。
20221112
◎《黑人白话》
今年“空陆海”一路南下比较从容,不是一下子从严冬到酷夏——先在杭州逗留,又在惠州小住,来南岛之前还在北岛下榻一晚,所以,即便保亭的气温已经三十多度,也没有任何不适,这要特别感谢表哥和农弟等等亲朋好友,正因为有亲情和友情相伴,才是一次温情脉脉的南下。
20221112
◎《黑人白话》
女人生气的时候爱买东西,苏轼倒霉的时候爱吃东西,而且大都是当时当地的人们并不爱吃的东西——从黄州的东坡肉到惠州的羊蝎子再到儋州的烤生蚝……苏轼总是把“弃食”烹制成美食,把苦日子变成甜日子、香日子。其实这是一种苦中作乐、牢里寻欢的人生态度:贫困中“人生有味是清欢”,风雨中“何妨吟啸且徐行”,逆境中“老夫聊发少年狂”……都是积极乐观的面对各种命运的不公与无常。这才是苏轼留给后代乃至代代相传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道理很简单,人生就是多苦多难。
20221112
◎《黑人白话》
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朋友很多,但是有真有假。贬谪黄州之后,苏东坡的朋友见少,但是很有质量。在苏轼的朋友中,不乏图他有用的,交的是利;在苏东坡的朋友中,大都对他有情的,交的是心。日前受人之托有急事找到一些老朋友,同时同样的信息发出,结果是:有即刻回应的,有认真答复的,有官腔官调的,有杳无音信的……如此反差,苏东坡早已司空见惯了。
20221112
◎《黑马由缰》
十二年前的那个“清凉”的夏天,从浑河南岸来到漂浮在海拔五千米高空的纳木错“天湖”边,伴着一头雪白色的温顺可人的牦牛,听着前几天接机的一个美丽热情的山东女孩的银铃般的笑声,看着脚下清澈见底能够映照云天的蓝色湖水,望着远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冰峰和雪山,黑人流连忘返,险些掉队以致把已经开车走了的领队吓得缺氧。
20221112
◎《黑人白话》
这次南下,在杭州西湖看到的是苏东坡如何笑着仰脸,在惠州西湖看到的是苏东坡如何笑着低头——前者易,后者难;前者是人中之虎苏子瞻;后者是世间之龙苏东坡;前者风靡一世,后者流传千古。
20221111
◎《黑马由缰》
昨晚六点半在凤凰岭(新海港)下船,取车、检测……通过各种关口大概用了半个小时的功夫。李总夫妇邀请我们去香水湾,想到我的车速会拖累他们,就婉言谢绝了。本想在海口住下,却又担心被疫情连累。于是硬着头皮开夜车,导航指示中线(海口——屯昌——五指山——保亭)。但是毕竟老了,努力坚持六十公里后实在看不清路,也开不动车了,于是从屯昌下了高速,住进路边的紫京皇冠酒店。酒店的环境不错,只是客房里大都有烟味,只有一间大床房空气好些,无奈还得再挤挤。此时已经九点多了,找食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是原住民的天下,几乎看不了我们东北老乡,一个个街头的排挡都充满烟气、腥味和听不懂的方言喧嚣。于是回到酒店:小吃,中洗,大睡。今早七点起床,在酒店门前转了转,看到熟悉的蓝天白云椰子树红花羊蹄甲,又坐在街边吃早点:黑人选择果子豆浆,月牙儿点的是焖粉卤蛋——闷头吃焖粉,脸蛋贴卤蛋。环顾街头满是摩托车,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回酒店打扫和收拾,一会儿去屯昌博物馆,然后直奔五指山——从那走山海高速回家。
20221111
◎《黑人白话》
因为硬件问题,好久没在江山投稿了。如今在闲妹的帮助下,黑人再次找到了组织和希望,获取了平台和读者,带来了快乐和满足,也为我的下一本文集奠定了基础和底座。
20221114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