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巢】“那年那事”之借火升烟(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巢】“那年那事”之借火升烟(征文·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举人,3079.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13发表时间:2022-11-20 13:11:59


   以前的农村,还没有形成稳定火源的时候,去别人家“点火”就成了必然——其实“点”的又不是有火苗的那种火,只不过是些小火星而已。因此是不应该叫点火的,还不如就叫它“借火”更合适。这聚沙成塔的小事,慢慢地、慢慢地就凝成了文字起伏的故事。
   下面如实道来的,便是我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终究记不清是在几岁的年龄上了,我于不经意间发现了两样怪怪的东西,一件是笨拙的铁块,另一件是憨厚的石头——那与众不同的石头,也是在我见过的所有石头中相当别致的一块。它们静悄悄地躺在一个木匣里。那个小而精致的木匣,是大人们,更准确地说,是父亲的收藏物。
   我只见过它一次,就把这事给忘了。等我冷不丁记起来想再次见它时,连同那个老古董的小匣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次,我问父亲那个小匣子,包括里面的两个“怪物”是什么东西、它们又到哪儿去了?
   父亲愣了一下,面带难色地说,那东西我们没办法保住,就拿它换了钱,钱拿来买了粮吃。匣子里的那两样东西,一个叫火镰,铁做的;一个叫云母石,石头做的。
   它们太好玩了,居然能生出火来,让我一下子产生了好奇,便继续追问,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
   父亲便倒出了埋藏在它心底的往事。
   两件原模原样的东西,被我的爹妈,当然也包括他们的爹妈一直用啊用啊,靠火镰天天去摩擦云母石来取火做饭。它俩都磨光滑了,也磨玉了,却一打一个准。那擦出的火星,落在被用过后的草纸那头,火星扩大,再用嘴对着草纸吹,就会吹出明火来。
   他说到这儿,特别强调了一句,嘴对着草纸吹风,也不是一通乱吹,至少不能像吹锅孔里的柴草那样来一阵猛吹,而是要从合拢来的小嘴里,喷出一股不大也不小的“紧风”吹才行。与此同时,还要舌头微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说这话的时候,他还给我演示了一下吹风的嘴形,由于找不到草纸做示范,他的演示也只是“干演示”而已。
   全神贯注的我,也在边听边思考。觉得父亲的话里有处不易察觉的特殊用语,火星落在“用过后的草纸那头”,干吗一定要拿“用过后的草纸那头”去接擦出来的火星呢?我又紧紧追问。
   只有拿用过的那头草纸来接擦出的火星,才容易着火,这也是人们摸索出来的经验。那是因为用火点过的那头要干燥些,没回潮罢了。
   我懵懂地点了点头,似乎陷入了身临其境的场景中。
   接着又听父亲继续往下说,你见到的那块云母石,已经不是它的原配了。只有那块长两寸、宽一寸、有筷头子那么厚的火镰,才是真正从爹的爹那里遗传下来的。当年听爹讲,他爹临终前,特意将一直拿来取火的两块宝贝,深情地交到了儿子手上,家徒四壁的我们,也没什么好传下来的,以后你死了,就交给孙子们吧,让他们不再受那没火用的窝囊气了。
   爹生前,我也问过了它们的来历。他是这样回我的,我爹去三林山的大地主何氏五瘟家做长工时,何氏五瘟中那“五瘟”的小儿子,与同样年龄的爹相处甚好,就把家里的这两样东西拿出来送给了他,算是他们分别时的礼物。反正他们家多的是这,也不缺。
   遗憾的是,这原配的云母石,在六六年“文革”一次抄家中,被红卫兵小将拿走了,所幸放在另外一个地方的火镰,因为没有被发现,才保留了下来。你看到的那块,是后来重新配上去的。像不是原配的夫妻那样,让它们在一起摩擦取火时,总会磕磕绊绊的。不过,也还算勉强能用。
   那重新配上去的云母石,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话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打断父亲的话,好奇地追问起它的来处。
   后来的那块云母石,是我在大水退潮之后,从河滩上捡回来的,它其实是块鹅卵石。
   你说去河滩上捡回来的?我惊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心想这也太容易了吧!
   是的,以前的河滩上还能捡到这样的鹅卵石,现在好像捡不到了。
   我想肯定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就盼着什么时候,也去那远远的河滩上,捡回一块属于自己的鹅卵石来,说不定还能出现惊喜呢!
   但我去了,几次下来,终无所得。
  
   二
   虽然我没去做过火镰与云母石摩擦取火的试验,但凭着我对火柴的熟悉,想那一定与用火柴梗去擦火皮、从而生出火来,是同一个道理的吧!
   打记事起,我从老人们那里轻易就学会了对洋火、洋油、洋灯、洋布之类的叫法。它们本来离我都很近,却又仿佛隔我很远了。远得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奇缺,仿佛真要“飘洋过海”去找寻它们才行。
   买洋油要煤油票,买洋布要布票,倒是没听说过买洋火洋灯之类的,也要用火票与灯票去买的。像两分钱一盒的火柴,在我们那地域广阔、却又写满了偏僻的地方,有时都是个缺货。
   早年间,哪怕住得再有多偏远的农村人,哪怕买一盒小小的火柴,都会到七八公里远的公社或者区上的供销社去买,有些地方的路程还要更远些呢。我计算的只是我们家到两个供销社的距离。
   我上小学的头年,我们那间深藏在祠堂的小小教室旁边,一家住户利用家里的闲置房,办起了个代销点。竹子做的货架算起来有三层,但顶上那层放不了什么东西,只搭了一块遮灰的塑料布。最下面的那层紧贴着地面,重一点的东西就放在了那里,如食盐、肥皂、白糖、皮蛋等;中间那层则放了些身坯不大、重量较轻的东西,像毛巾、纽扣、索筋、发夹、胶圈、锁针、火柴……它们都是那里的常客。旁边放着两个挨在一起的土缸,一个缸装红苕烤的酒——那酒里有种病红苕干的味道。另外那个缸里,装的则是点灯用的煤油。
   那个常常缺货的年代,代销点的出现,总算可以帮我们应一下急了——应该也仅此而已吧。听母亲说,那里卖出的有些东西不但价高,而且还短斤少两。
   我知道,她所说的短斤少两,一定是指盐糖酒之类的散装货。由于没有秤作评判标准,她完全是靠看“堆骨”发现的。在旁的父亲却说,他们卖东西一是有些舍耗,二是靠“背老二”从老远的地方背回来,也想挣点工钱嘛!你倒是不管家,大方嘛!那还不如下次就去供销社买算了。每至此刻,母亲便这样回击父亲。至于价高嘛,那一定指的是火柴与水果糖之类的小东西了,有次我听大人们说,供销社卖出的火柴是一分五厘钱一盒,如果买两盒火柴,则要出三分钱;如果只买一盒就四舍五入收两分钱了。但农村人一般都会两盒两盒地买,不这样买就划不来了。而那里卖出的水果糖,大约一分钱能买两颗或者三颗。而在我们代销点,火柴两分钱一盒,水果糖一分钱也只够买一颗的。
   代销点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父母每次去“赶场”时,都要事先想好要买回些什么东西,把它们写在一张巴掌大的纸上,以便到供销社买齐。当然也有遇到供销社缺货的,或者买漏了的小东西,则必须要到本村代销点去买的。
   火柴常常是个缺货,或者在小东西世界里,它也是属于那种最容易被忽略的商品。
  
   三
   在我还不能帮到奶奶忙时,奶奶常常扮演着去别人家借火的角色。
   在供销社都买不到的火柴,有时也别想去代销点能买到。缺货是常有的事,这当然就把顿顿要生火做饭的奶奶给坑苦了。
   我是个很顽皮的小孩,父母大老远买回的火柴,奶奶放火柴的位置我也知道了,我常常偷来做成炮仗玩。把火柴梗上红红的火药刮下来,放到注射器的针头里,配以固定玻璃窗子上的风钩,一砸一个响,对它发出如“鞭炮”的响声,可感兴趣了,它甚至可以勾走我玩其他很多东西的兴趣。
   本来心底有数的火柴,突然间不翼而飞了,是奶奶常常没有料到的。她对火种的热情,甚至超过了她做其他事的能力,她完全知道了自己的职责所在,无人能代替,也无人能帮得上她的忙。父母每次把火柴买回来交给她后,一整盒火柴总要被她分成两个半盒来用,一半盒收起来备着,另外一半盒放在旧火柴盒里,摆在外面。只有当那一个半盒的火柴用得一根都不剩了,才去拿出另一个半盒来用。
   放在外面的火柴,怕被水弄湿了不能用,就放在灶台的高处——水无法浸湿的地方。她根本不会去想,我会偷那金贵的火柴来做玩儿的。
   那天刚好赶得巧,近处的邻居家都断了火,奶奶去借火时,他们还打算来我们家借火呢!
   这都怪我,事先也没个准备,我听到奶奶在嘴里这样喃喃低语。眼看煮饭的时间早过了,还没找到生烟的火种来,她便赶忙拿出草纸,很快搓了根草纸捻子,朝生产队更远的人家走去。
   中午的时候,父母亲从地里做工回来,参照往日的这时,煮熟的饭应该已经端上了桌。而那天中午,他们见到的却是铁锅里煮的空心连渣脑,还没加进酸菜,红苕硬头叮当的根本没耙。
   父亲问奶奶道,妈今天中午饭煮晚了?
   就是煮晚了些。跑了几处去借火,才借回来。奶奶给我使了个眼色,示意我别吭声。
   前几天不是才买了火柴吗,又没得了?父亲有些怨气地望着奶奶。
   那盒火柴被水泡湿了。
   父亲再也没说什么,开始搭手帮忙了。
   那次得到的教训,使奶奶后来多了个心眼。当上顿饭煮熟后,她就有意要为煮下顿的饭留下火种,便把柴灰弄拢来堆成一堆,下顿煮饭时再摊开,那里面的火星就可以直接生火做饭了。
   但寒冷的冬日,这个办法就不管用了。即便收拢来的滚烫柴灰,也抵挡不住肆虐的严寒入侵,灶膛里的火星还是被弄熄了。
   有年冬天,我们那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生产队,出了一桩离奇的怪事。缺货的火柴,一缺就缺了十多天,跑遍所有的地方都没能买到。幸好有户人家储存的火柴,还供大伙多用了几日。但后来的捉襟见肘,就让大家绞尽脑汁储存火种了。居然有个下雪的黄昏,家家户户储存火种的办法都失了灵。大家一下子急了,便四处找火,最后才在一个五保户的老人家里找到了。他已经有多年没走出过房门,大膛里常怄着火,才因此保住了这唯一的火种。
   用草纸搓成的捻子,是那个年代,家家最不能缺少的东西。虽然借火的时候把它点着,并不需要它明晃晃的火苗就此燃烧,一路上它也只是不停地冒着青烟,但一回到家,就准能凭它的能量生火做饭的。
   很早,我就学会了裁草纸、搓捻子的技法。
  
   四
   儿子不知不觉间长大了,首先配合他年龄长高的是个子,再就是他从大学已经毕了业,即将迈入社会。我和妻子多数时候仍拿他当孩子看。为此,他颇有微词,便拿出了一个能证明自己已是大人的证据,弄得我们尴尬不已。
   他拿的证据是好几盒火柴。我有些不解地拿过一盒来,顿时看得我有些脸红。妻子在一旁默不作声。
   我问他是从哪儿弄来的?怎么他会得这样的东西呢?心中禁不住这样想。
   他不服气地反问我一句,难道你就没得到过这样的火柴?
   我实事求是地承认,在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是得过了的。这个又能证明什么呢?
   这上面的广告,就是在告诉你可以去他们那里看男科的。不是个大男人,人家干吗要发这个给你呢?说罢,他就将手上的那几盒火柴一股脑儿地全报废了。火柴梗腾起的烟雾,散发出一股浓浓的硫磺味儿,仍是小时候我闻过的那地道的味儿呢。
   虽然我小时候是拿它来做过“炮”响的,可也没他这么奢侈啊!我又忍不住这样想。
   那长而粗壮的火柴梗,是以前那瘦骨嶙峋的火柴梗所没法比拟的。我本来想留它来点香点蜡的,以回敬岁月的馈赠。可他已经把它们一次性地全都点着了啊!
   于是,我就贪婪地、贪婪地闻那扩散开来的青烟的味儿了。

共 44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逝去的岁月中,一些场景,一些人,一些事留在脑海中的印记是非常深刻的,它像底片一样悄无声息地隐藏心底,又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不经意间浮现眼前。本篇散文便是如此,借火生烟的年代许多人都不能忘记,因为贫穷,物质缺乏,但为了吃饭,不得不想方设法取得火种。作者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一段过往,感叹人民的智慧和互助友爱的精神,一股温暖的风从岁月深处吹来,作者耳闻目睹有关云母石和火镰相互撞击,摩擦取火的场景,在日后的今天,那些与之有关的影像才会清晰呈现。本文语感细腻,情感真挚,连当时的对话都记得清清楚楚,近乎一种倾心交流的方式呈现。透过文字,可以想象当年生活的贫瘠和艰苦,但真正走心的却是一种怀想,这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怀和旨趣。结尾掺入儿子的描写是一种反衬,更进一步凸显作者的用意,那种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的年代,想想都是那么富有活力和激情,这种精神是值得传承的。一篇力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20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2-11-20 13:20:30
  这篇文读完,会心生美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却是热情有爱的,文中场景很是温暖,一家有火种,万家可生烟。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不会放弃对春天的期待。云母石火镰的年代我没有印象,一盒火柴二分钱我是记得的,二分钱也是一笔巨款。记得母亲做饭时,擦亮火柴,引火后就把火柴盒放置高处,以免锅里冒出的热气弄湿火柴,或者掀开锅盖蒸汽流到锅台,火柴就废了。这也令我想起许多往事,记忆真是神奇的东西,过往的苦写出来居然这么美好。感谢足行老师分享,期待更多,祝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1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4:54:19
  谢谢清鸟老师精心编按,辛苦了!
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20 15:22:49
  我们这里有一个县城叫泊头,泊头火柴厂特别有名,但也在前些年倒闭停业了。据说建造了一个火柴博物馆,我还没有去看过。火种可以做饭,取暖,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儿时,都在玩火柴盒,各式各样的,却忘了规则。有一个大年初一,母亲用火柴帮我们点燃了香,我们拿着香去放鞭炮,结果鞭炮点着了,一只手是香,一只手是鞭炮,我却把香扔了,把鞭炮死死地抓在手中,不小心炸伤了手。从那后,我再也不放了。对于柴少的往事,母亲常说起,说锅底很厚,几根柴烧不热饭,就赶紧弄灭了。靠余火焖。总是艰苦的岁月里,历练人的成长,而让人倍感珍惜!
回复2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4:55:39
  那个年代,就是用火柴点鞭炮的,我也有记忆!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1-20 17:30:51
  很久以前的人类用一种石叫打火石,两块打火石相撞就能升起火,然后把石头给下一个等着生火的人。看老师的文好像也是这种石头吧。这一小截打火石就这样放在童年心里了,好像一会儿一个火星儿,一会儿一个火星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村里的人们火种相传真是一种温暖的传递。当你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对火柴也有一些人性的感怀呢?即使在今天,我们已经很少使用火柴,可是在那个借火生烟的年代,连火柴都紧缺的年代,那个属于火柴的年代发生的故事也许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珍贵的回忆。祝福老师又一篇忆苦思甜的好文章。拜读学习!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3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4:58:30
  火柴,比起蛮荒年代的石头取火,已经进步了,今天又更加进步了。
4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2-11-20 22:05:12
  读罢此文,引起人的回忆,在那艰苦的岁月,物资匮乏,但人与人之间却温暖有爱。生产队里几十家人为了借火种不惜相互奔走,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火用得更久。火柴在现在这个时代已淘汰,但在当时却是紧俏货,一盒火柴二分钱,一分钱两颗糖,那时的孩子们看到这些东西眼里闪着光。时光荏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火柴已退出了市场,现在农村烧柴火的都少了。而那段时间的岁月却让人怀念。
回复4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5:00:03
  在农村,乡亲们的温情可比火还感人呢!
5 楼        文友:泽子        2022-11-21 08:28:40
  现在的年轻人估计不会理解借火升烟,贫穷真的可以没有底线的,困难年代,点火都是一家人的烦恼,生活到处都是艰难。作者细致描述一家人围绕生火的陈年旧事,生动再现艰苦年代的生活经历。回忆患难,只为真情!作者用回忆,找回逝去的亲情!表达对亲人无比眷恋。结尾处对“青烟”的贪婪吸闻,加重了对亲人、对童年的怀念之情!点赞作品!祝写作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5:01:24
  火柴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远去了,但对它的记忆忘不了!
6 楼        文友:风逝        2022-11-21 11:19:56
  在作者的老故事中,让人感受着邻居之间的真情友爱,借火种做饭,可以走遍全村,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一方面享受到来物质生活的富有,一方面也感受着邻里之间的淡漠。我居住的单元,每天上班下班,关起门来就是自己家的三两个人。住了十多年,认识的邻居没有几个,而且还只是限于见面打个招呼,至于姓啥名谁,确实不知。
   在水泥丛林中,我们一方面得到生活的顺利富足,也在一方面失去着——失去了纯美的邻里情。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6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5:03:34
  老师说的对,城里人较之农村人相比,至今也还保留着浓浓的友情。
7 楼        文友:上官风        2022-11-21 11:33:52
  网上说,相互麻烦才能让彼此关系更亲近。农村生活就是如此,小到夹煤球借火,旧年月彼此借米借面也是常事,这是农村生活的贫困,也是农村生活的魅力所在。
   “打火石生火、火柴生火、火柴头制作鞭炮”,满满的童年回忆。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农民为了买火柴糖果几分几厘的价格差反复比较“供销社”与“代销点”的区别;在缺少火柴生活的日子,大家会在每次做完饭后特意留下一些火种留着下次备用,凡此种种及说明了农村人的朴实和节俭,更说明了农村人的聪明智慧。这是一篇充满烟火气息,很接地气的文章。
回复7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5:04:55
  谢谢老师互动点评,祝冬日快乐!
8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11-21 12:22:13
  小时候常常生火做饭,体验过那种没有火种的艰难。火柴虽然只要两分钱一盒,但也不能保证家里常年不缺,所以借火是常有的事,当然还有其它保留火种的方法。我们都知道燧人氏钻石取火的传说,火的发明是人类的重大进步。我实在想不明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农村还那样贫穷、落后,点个火还大费周章,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用原汁原味的文字记录历史,留下那个时代的生活影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8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5:07:41
  谢谢老师的点赞。用文字记录生活,我也陶醉其中了!
9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2-11-21 14:27:37
  火柴,很普通的东西。在那个年代里,火柴是农户家家离不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过日子最基本的东西。而烧柴就要用火柴去点,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出在那个年代,火柴的重要性,没有火柴,吃饭就成了问题。作者的奶奶总是很小心地保护火柴,作者年少,把火柴拿来玩耍,奶奶就做不了饭。为此,奶奶要专门去别人家借火柴。儿子长大的证据也是那几盒火柴,令人会心一笑。好一篇有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文字,让人沉醉其中。这篇文字朴实、真情感人,文字细腻、栩栩如生,书写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令人深思!欣赏佳作!
永远红梅
回复9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5:09:27
  火柴,已经成为我儿时记忆里的一部分了,谢谢老师留墨点赞!
10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2-11-21 16:12:06
  读这篇文,勾起了对火柴的回忆。满满的一盒火柴,用到最后,磷面都磨平了,得划好多下才能打着火。因而,比赛划火也成了证明自己的方式。现在想想,满心满意的温馨。文章用语平实质朴,极具感染力。特别是借火那一节,读出了满腔的心酸。文中那个不懂事的用火柴作玩具的孩子,那时是否后悔自己的任性?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10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1-22 15:10:42
  哈哈,老师说的比赛划火柴,我倒没试过,那一定也很快乐吧!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