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美丽的红衣女》· 书评 ——评李春雷《寻找红衣姐》
《美丽的红衣女》
----评李春雷的《寻找红衣姐》
文/妍冰
还是多年前,中山市作协举办一起报告文学培训班,特邀全国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协会副主席李春雷老师为我们做了一场关于报告文学写作的讲座,他语言流畅,讲解通俗易懂,因此印象深刻。
今天拿到李春雷老师这本《短篇报告文学精选》,李春雷老师那场讲座又历历在目。信手翻开这本书,我被目录中一篇《寻找红衣姐》深深吸引。朦胧中记得就是那一年,中山日报曾登载过这篇文章,茶余饭后,多次读过。红衣女深深印在脑海里。
再读,依然被李春雷老师生动的语言所吸引。这当然归功于李春雷老师这篇报告文学里具有的文学性。
因为文学性,使《寻找红衣姐》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语言生动。正是这些文学特点,使报告文学有别于一般的实用文体的报告。
一、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至关重要,李春雷老师非常善于锤炼语言。
如:
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做一株小草也好啊,只要心是绿的。
要拥有一颗翠绿的爱心,自己就是幸福的!
以小草比喻普通人,绿色是希塑,是和谐,是生机蓬勃;这个句子赞美了红衣姐这样普通又朴实的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呼吁人们做不了伟大的人,那就做一个普普通通的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爱心的人。这样的语言,既朴实无华,又饱含睿智,富有生命力。
又如:
一会儿后,她开心地笑了,笑成了一朵花——菊花。
那是小镇的象征!
该晚,大儿子打来电话:“红衣姐,你真棒!”
而小儿子,则戏谑地与她谈判:以后称呼要变一变,不唤妈,改称姐,哈哈。
这样的语言清新细腻,活泼灵动。顺着语言和画面铺展,不知不觉走向人物内心世界,走入报告文学特有的文学意境,颇具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感到非常亲切。
二、重视细节安排
本篇中有一段儿子和妈妈开玩笑的细节,安排得非常到位,因为儿子的“厅长”玩笑,令“她猛然喷饭,爆发出难得的笑。她已经好多年没有如此开心了……”虽然“只是少顷,笑容又像枯干的蒜皮,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因为这个细节,使红衣女生活窘迫,艰难度日,难得如此开心一笑,且笑得猛然喷饭。这样的细节安排非常真实。生活中即使再困顿,开心大笑的情形也是有的,李春雷老师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再现细节,才使这篇文章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生命力。
三、人物形象鲜活丰满
李老师这篇虽为纪实文学,但是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栩栩如生。
如:
她的双脚,紧紧地踩住钞票,惟恐被风偷去,被人抢去……她瞪大眼,呆呆地站着,不敢弯腰,双手死死地按住身上装有自己社保金的口袋。她害怕混淆、说不清楚。
这里连用动词,很好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逼真地描绘出红衣姐生怕社保金跌落出来,有己控拾可能导致丢钱人误会,这样紧张害怕的心理,凸显出她的淳朴善良。刻画了她一个普普通通的、热爱生活、积极向」、有爱心的人。
文学创作最高任务就是人物塑造,而人物形象塑造不仅限于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命运、人物心理都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
通过多种方法,李春雷老师为我们塑造了寻找红衣:一个清洁工拾金不昧的事迹。不仅表现红衣女拾金不昧,而且也写了红衣女日常生活的清贫拮据;不仅写了她清洁工的角色,也写了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情节变化,线索交叉,让拾金不昧的行为深化,上升到人性高度,让读着以此窥见红衣女心灵世界的窗口。令主人公形象刻画丰满,性格鲜明,心理活动富于层次,精神内核把握精准,刻画出红衣女丰满的形象,她就是一个满身泥土气心中有黄金!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清洁工,一个生活在富裕城市的穷人,在作家的笔下,矗立成一座高高的影像!作家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挣扎、勇气、热泪和真情。
也正因此种种,《寻找“红衣姐”》成为【2022年河北】中考语文题中含有15分的阅读题。
2022.10.29晚于石兰轩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