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时光】一人份(征文·散文)
自打父亲离开后,母亲家的餐桌从来不会只有她一个人。我们四姐妹中的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四个,总是会不约而至。我们的孩子若放假,或像个大铃铛一样,跟着我们,然后餐桌上都是他们爱吃的菜式,或因着网课等缘由,而让我们各回各家,各管各娃。
故而母亲做饭,总是贪多。她总说,报数的肯定有饭吃,就是没报数临时来的,也能保证多个三四个能吃饱。她这样说的底气,是热馒头时,总是多热上好几个,热得次数多了,那些飞毛扎刺的馒头,就跟我们捉起了迷藏,总之会放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而被母亲独享。母亲炒菜深得父亲真传,每道菜里几片姜和葱,每一道食材下锅的顺序都是固定的。母亲甚是聪明,她归纳后,总结说,其实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菜不一样,你们凑合吃吧!姐姐说,可以提建议吗?我抢答说不行,进门就吃饭的,不准挑食。
若看到突然而至的小吃货,母亲会暗自估算菜量和人数的匹配度,若感觉心里没底,就会开冰箱,看食材,然后脑筋快速运转,搭配出制作时间短、操作难度小的菜式,一般这时,大葱炒鸡蛋是首选,也是我们的最爱。切上一根大葱,打上六个鸡蛋,几分钟就多一个菜,这种自然而然,毫不露出一点慌乱的从容,会让突然而至的家人,从不以为是自己的到来,给母亲添了麻烦。其实,我们又何尝不知道母亲操持一家人吃饭的难,但凡临时去吃饭的,也从不空着手,拎着一份凉皮,猪头肉,卤鸡腿,泡菜啥的,倒到盘子里就是一碟菜,你带上点,我也带上点,这样一凑,保准够吃,还肯定有的剩。
尤其大家庭聚餐时,别看平素是母亲当锅台转,这时,都是姐姐姐夫抢占锅台,二姐做的大锅炖那叫一个香,大姐夫做的扣碗、炖猪蹄可谓入口即化,我家夫君别的不会,颠勺炒鸡蛋饼,圆圆的大饼扣到盘子里,真是增加食欲。我擅长烘焙,全家人的生日,我包蛋糕,我做过的那些成功的失败的蛋糕,都被家人分享。可以说,我们这13口的大家庭,凑到一起,别说吃啥,吃啥都特别热闹。
吃完饭,做饭的功臣们陪着母亲聊聊天,香气浓郁的普洱茶,搭配洗净切块的水果,盐水西瓜子、焦糖、干炒葵花籽一溜排开,最近发生的你家我家的事,成了共同的谈资。小妹一撸袖口,利利索索洗唰唰,母亲也溜到厨房绕圈圈,俩人默契配合着,很快厨房就各就各位,剩饭剩菜我们也抢着打包,坚决不给母亲留下,成为她下顿下下顿惦记、生怕放坏的大隐患。
母亲有时会吐糟,明明冰箱里塞得满满的,但总是发愁给你们做什么。我说,不至于像当初我爸病时,你炒黄瓜鸡蛋,炒煳了,自己在厨房委屈着急得直哭吧。一说到那时,母亲更是滔滔不绝,那时你们瞒着我,我也不知道你爸病得那么重,我就想着,是闹疫情,你们谁也来不了,他做了手术看上去也好多了,怎么就不能继续做饭呢!总说我这不对那不对,到底是哪儿不对呀?!这么多年我都没有炒过菜,这一下子成主力,谁心里不慌呀!但我要知道你爸得的是那种病,多难我也不哭。我不是也一点点地学会了吗?之前你爸搋碱,我闻闻味道就行,现在我是和面踹面闻味一条龙,冒碱了就藏起来自己个吃,缺碱了,就炒着吃,反正现在除去团馒头不会,只会拧花卷,我啥都行。我问你们,你们也说,我还学会了看视频,多看几遍,感觉人家说得也不难,咱照猫画虎呗,肉炖得再不好,也是一锅肉,我看你们都吃得挺香。
不知觉地,我们都习惯了中午在一起吃饭,母亲掌厨,小妹洗刷,完全没有了小时候大懒支小懒,小懒支老懒,活转了一圈没有人干的往昔。母亲还为了让我们吃饱了喝足了,能更好地休息,换掉了用了十多年的沙发。明知道旧沙发是当废品扔掉的,她仍清洗干净,连说这沙发可是给咱家做了大贡献。我想,她是不愿意忘记父亲斜倚着沙发,凑到台灯下看报的样子。
最近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家十三口,分在十三个地方。孩子们上班的在单位,上学的在学校,姑爷们都在单位值守,我们姐妹也有的在单位值守,剩下的,主动请缨去陪伴母亲。可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既然需要减少聚集,那么这个时候你们谁也不用陪着我,我会做饭,能睡好,你们在这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换地方休息不好耽误事。现在你们就各自在家好好过,这样咱们就都放心了。
在单位的,吃盒饭,无法改变,在家的,一人份的饭,也确实不好做。
每到吃饭的点,母亲就会点兵点将,看看我们姐几个都吃了啥。了解了母亲的习惯,我们会主动把各自的饭菜晒到群里。
一般吃饭最早的是我,我晒的大约是黑暗料理,一锅乱煮,馄饨饺子包子豆包啥的,我也不懒。小妹的盒饭花样挺多的,每天都在开盲盒。二姐比较豪放,螃蟹皮皮虾,搭配猪头肉,花生米。大姐不吃肉,炖鱼,炒鸡蛋,包素馅饺子。母亲则是传统的菜式,凉拌菜心,热馒头,熬粥,或者蒸包子,包饺子,炖鱼。她说一个人吃不多,做一顿,吃好几顿。母亲还说,坐在餐桌旁总想,之前你们在这吃饭,我多累都不感觉累,现在就想做给你们吃,你们谁也来不了。
母亲还很聪明,她说,看你们晒的饭,可以看出每一个人的喜好,你们姐几个是真不一样,怎么能做到,在我这里吃饭,都不嫌不挑呢?
挑啥,有得吃就不错啦!什么都好吃。现在我们就是做自己最顺手的,不吃还会饿,能吃饱就行。我这样安慰母亲,母亲信几分我不知道,反正我是真的这样做。
趁着疫情逐渐平稳,短暂解封的间隙,我们把各家的存粮,诸如全麦包子,馒头,米面粮油肉蛋菜,常用药日用品,像定点发射的糖衣炮弹一样,密集地射向母亲家。
本以为母亲会很开心,却未成想接到了她压抑不住哭泣的电话。
是不是我们小时候,哭着跑回家时,母亲也会如此的不安;或者我们在外上学时,一打电话就先哽咽地说不出话,母亲也会同样的焦灼呢?是身体不舒服吗?是遇到了什么事吗?我的脑海中,快速飞过无数可能,对应无数预案,我抓起车钥匙,拎起衣服就要出门。
我心急的样子,母亲仿佛隔空看到了,她连说别急别急,就是你们走了,我往冰箱放菜,看到我昨天包的饺子,两大盘子呢!我怎么就没想起来给你们带上呢?我调的馅,你们都那么爱吃,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哎哟,这么多天我自己在家,从不感觉委屈,看到饺子,你们却吃不上,我是真憋不住了……之前你们天天来吃,我也没啥感觉呢!现在怎么就这样了呢?
怎么形容我的心情呢?就感觉此刻我和母亲换了位,她反倒成了需要呵护的孩子。亲娘呀,这点事还叫事呀,现在咋样也比前年我爸手术出院后,疫情初起时要好多了呀!你自己吃得好,睡得踏实,我们也放心呢!你要再哭,我可收拾东西,跟社区报备,去你那边陪你啦!
可不用,你们忙你们的,我没事。我哭哭,哭完了就没事啦!母亲又说了很多庆幸的话,别说年轻时吃了多少苦,能把孩子养得如此懂事孝顺,就是最大的福气。现在全家都各居各位,听安排不添乱。
茴香择干净,用纸巾包裹后,封于塑料袋,放阴凉处可以存储七天余。如此,分成小份,可以做一人份的饺子、包子、盒子等。母亲分享的妙招,解决了我们姐几个的难题。看着我们将她的老经验,都用得得心应手,母亲晒饭晒得更起劲儿了。
一小碗凉拌萝卜丝,一个窝头,搭配一碗玉米粥,一盘香菇油菜,是母亲的午餐;一对茴香鸡蛋盒子,是我的;炖鱼加大饼,是大姐的;二姐煮了皮皮虾,小妹蒸的红薯、红枣和山药。母亲说,你们做的我也学会啦,等将来没事啦,我挨个给你们做。
一时间,各种饭菜隔屏融合,融汇到一起,而成了我们家爱的味道,我想,小家庭从上至下都如此努力,大家庭肯定也会一样样的。居家错过了秋,据说一场冬雨正在路上,而我们的心被母亲的爱,呵护得像回到孩童时代,吵着嚷着,小黑手高高地擎着父亲蒸的大馒头,父亲在后面追,跑慢点,别摔着。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桌好饭,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洗洗碗……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在上个世纪就被张红唱进了千家万户,这首歌曲,也被张红唱到了真真几姐妹的实际行动中去了!
妈妈有好吃的,都会留给孩子们,孩子们也是对妈妈关怀到无微不至,全家十三口人,围在妈妈的身边嘘寒问暖,其乐融融的感觉,只有享受过的人心里才清楚。
现在疫情,大家各自都分散着不能见面,妈妈一个人在家,她看着冰箱里存放着的那些饺子,竟然会在电话里跟孩子们断断续续的说不出话,她,还哽咽了。
妈妈担心孩子们在外面吃着那一人一份的饭,会吃不好,会吃不饱,妈妈责怪自己没有把饺子让孩子们带去,妈妈的爱,就是这个样子,甜蜜,无私,深远!
看完真真的文,让我再又想起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祝福真真妈妈健康长寿,祝福真真一大家子人笑口常开,永远快乐!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首打油诗是中国女强人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所作,最能代表天下父母之心。
作者用比较朴实的语调,结合当下的疫情,吐露唇齿间的生活气息和温情。

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便让人破防了,“自从父亲走后,母亲的餐桌从来都不是她一个人。”其实,不只爱情亲情也是,爱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疫情平稳间隙,我们便将各家存粮送到母亲家。本以为母亲会高兴,母亲却压抑不住哭泣的电话,“我报的两大盘饺子,就怎么没想起来让你们带上?”……也许母亲电话里说的一句话,道出了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别说年轻时受了多少苦,能把孩子们养的这么懂事孝顺,便是最大的福气。”此外,我对文章中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13口人的大家庭聚到一块,别说吃什么,吃什么都是热闹幸福的。某种意义上说,13=1=母亲。
最后小风祝福真真姐,祝福阿姨,祝福幸福的一家人:平安喜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