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奇】那片田(散文)

精品 【东篱·奇】那片田(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533.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73发表时间:2022-11-23 06:23:16
摘要:久居都市,但我要寻找一片田,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我要一直找下去。


   1994年,我来上海,就住在近郊的一个小镇上。
   小镇历史上是个繁荣的盐埠,四周稻田星罗棋布,一个又一个村庄,起伏在一片片稻浪蛙声中。村庄不远处,就是新建的工厂,我的同事,有很多是郊区的农民,因城市发展、城区的蔓延而转换了身份,成为厂里的工人或管理人员。
   但他们那份土地般的质朴没变,工作认真,为人淳朴。在陶瓷公司工作时,有好多员工,上着班,家里还种着些田。羡慕他们,在职场上打拼,即使最终输得什么都不剩,她们还有一块地——如母亲胸怀般温暖的土地。
   虽然,我大学毕业后就远离了土地,不再做农民,没有机会去种田,但我一直做着这个梦。这些年,我坚持养花种草,在花盆的空处,经常将芹菜根、葱根埋在里面,发出的芹菜、葱芯,应急时作为调味品,别有情趣。有时兴起,还在花盆里栽上几棵茄子苗、番茄苗、辣椒苗,赏花,果实也能食用。最有意思的是,我还种过姑娘果,好侍候,结的果又多。还在吃西瓜的时候,随手将一粒西瓜籽丢进花盆,等自己都忘了这回事的时候,盆里竟然长出瓜苗,藤长叶亮,生机勃勃,最后还结了两只小西瓜,尝一尝,还真的甜丝丝的。休息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把花盆搬来搬去,施肥、换土、浇水,忙得不亦乐乎。我在不经意中,默默延续着一份土地情结。
  
   二
   2002年,我结束了租房生涯,搬进新区自己的住宅。
   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站在南阳台上,忽然听到了石头和金属摩擦的声音,小时候很熟悉的声音。朝下一看,隔壁小区的一个单元楼梯口,一位上了年纪的居民正弯着腰磨锄头,身边还放着一瓶矿泉水,显然他是要下田去。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原来的地被征用了,自己就到周边,找块临时闲置的土地种种,不上班的人,总算有点营生。这个画面叫我感慨了许久。
   我从小土里滚土里爬,和土地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回想起来,我对土地有愧啊,土地养育了我,但在饥饿的年代,我曾将所有的怨气撒向土地,而土地总是沉默着,从不申辩。庄稼年年歉收,谁之过?大雨过后,垄沟里积着一汪一汪的水,迟迟不干,那是土地委屈的泪,干旱的季节,田里裂开一道道大缝,那仿佛是土地欲言又止的唇。
   我的手有些痒痒了,我自信,握惯了笔杆的手,也一定能挥镐持锄,写出一篇田野的美文。有位要好的同事,家住在乡下,地多。我跟他要地种,他哈哈大笑,说没问题。一日,休息在家,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他家在割水稻,叫我去帮忙。还说,要种地,最好先来适应适应干农活。放下电话,我脑中立即浮现出念四五年级时下田间苗的情景。望也望不到头的玉米地,一抬头工夫,就会被同学甩下几米。为鼓励大家别松劲,老师要看谁干得好干得快,做为年终评三好学生的参照。如果溜神,还会将壮苗拔下,把草留下了,被老师发现,会被批评的。总算到田头了,累得腰酸腿疼,一屁股坐在地上,仰头看天,不说话。
   下田,就像去见多年没走动的亲戚,很惦记,很想去,却心情忐忑,我婉拒了同事的邀请。劳动是快乐的,说说容易,我这张被电脑屏幕照得灰突突的脸,突然好像没有勇气去面对一片土地。
   巧合的是,我呆过的几家工厂都在郊区,在工厂的周围或附近,总是绵延着大片大片的田。“德不孤,必有邻”。出乎意料的是,我遇到了知音。2010年,我当时在一家医疗器具公司工作,公司在上海西郊,是利用一些老厂房改建而成的,厂区面貌一般,但很大。每天午饭后,我都会绕着厂区走上一圈。我意外发现,在围墙里面的东南角,有一片很精致的菜田,有两张双人床大小,上面种满了菠菜、香菜、蒲公英等,阳光照耀下,绿意盎然。谁有这等雅致?一打听,原来是门卫老石。后来,走到门卫室,和老石一聊,他马上兴奋得声高八度。还好,厂里始终没有人对他的行为进行干涉,我想,主要原因也许是,同样是来自农村的老总睁只眼闭只眼了,觉得这块“世外菜园”不碍事儿,亲切,也耐看。每天中午,我都要在这田边站站,打量一会儿,一上午的疲惫,都被这片新绿轻轻擦去。菜苗长得过于拥挤,显然,老石并没有经常吃这些青菜。他如此执着地种着“自留地”,一定是出于农民对土地的喜爱,出于对乡间老家的想念。
  
   三
   后来,我应聘到了外地工作,业余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公司离市区较远,在东郊。一天中午,我看见办公室里两个女员工在洗红薯,要用微波炉去烤,说是散步时看见的,在路旁田里挖的。怎么好挖别人的东西?我质疑。“不好在人家看不见的时候拿人家的东西哦。”我半开玩笑,特意绕过了“偷”字,尽管我相信自己员工的觉悟。她们说,这是郊区闲散地,有老乡随便种种,谁想吃,就随便挖几颗,没人介意的。想想这里淳朴的民风,我信了。
   听她们这么一说,再次唤醒已经沉睡在我心中的向往。双休日去种种田,权当排遣一个人的寂寞,放松放松,何乐而不为?同行朋友听了我的一席话,就放在心上当事办了,没几天,就微信告诉我,帮我找到了一块地,离市区不远,位置理想。同事也热心,为支持我,又把家里种花的镐头送给了我。可惜的是,偏偏这时我又开始忙了起来,有些麻烦的工作要处理,颈椎酸痛,心情低沉。朋友提起这事,我只说好的,谢谢,再等一等。我竟然忘记了,土地是最忠实的倾听者,我们可以一起分享喜悦、分担忧伤的,我为什么打了退堂鼓,不去一片田里和土地唠叨几句呢。这一等,直到离开,我也没去种那块田。难为情,实在等得太久了,阳台上的镐头已经生出红色的锈,像铁开出了花。
   最近,空闲的时候,我经常在郊区新居附近转悠,看见很多人在小区北侧的河边开垦了小块土地,一畦畦田上,白菜、生菜、青菜、萝卜、茼蒿菜、香葱、青蒜齐上阵,长势喜人。风一吹,绿叶摇曳,像是对我发出了温柔的召唤。我终于按捺不住种田的渴望了。
   这次,不好意思麻烦朋友了,我开始自己找地。遗憾的是,这河边都被“占领”了。我问一个种菜的妇女,这样开地可以吗?她说,如果公家还没征用,这种地方,谁种都行。虽是边边角角,严格讲确有违规开地之嫌,不知道,这些田里野蛮生长的一片片翠绿,能否给落叶满地的初冬带来些许的生机。我想提个建议,与其叫这些没有开发的地块荒芜着杂草丛生,何不有序地甚至有偿地允许居民们暂时种些菜,既绿化了环境又给人们增加了乐趣?一位正在浇水的老人,停下手里的活,隔着围栏,和小区里的一位居民在聊天,我听到他说:“退休了,闲得慌,我是种着玩玩的。”果不其然,很多人种这样一片田,显然不只是为了吃点没农药的纯天然蔬菜,更不是为了吃不完,拿到市场上卖去,赚点零花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托付和心灵的抚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土地不说谎。
   说实话,久居都市,我有些审美疲劳,城里的绿化,模式相对固定,葱茏的树木,娇艳的花朵,一股脑的成行成片,整齐划一,人工痕迹明显,难免重复单调。请不要笑我痴狂,以下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欢快的畅想:如果城里的公园里、马路旁、绿化带上、花坛上,都种上玉米高粱小麦大豆、茄子辣椒黄瓜土豆、青菜白菜等各种农作物,那该是怎样一番新奇的景象!?一绿双收,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让农业增产,又美化了城市,城市里的乡村,乡村里的城市,如此就会乡村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四
   也许,我当年没顾满脚泥泞的挽留,从田里挣脱出来,走过高山大河,走过坎坷崎岖,走过繁华似锦的都市,走过光洁如镜的柏油路,走过千里万里,为的是有一天,再次走进一片田里。远在南山边采菊的陶翁回头看我,可否会露出欣慰的微笑。
   这次动真格的了,说做就做,镐铲耙锄锹五件套已在路上,韭菜芹菜青菜萝卜种子已陆续收到。虽然地还没找到,但我遇到的一幅场景吸引了我的目光:在一座待重建的跨河桥旁的岸边,原来是一片撂荒地,挖掘机在用巨大的挖斗,不停地挖土,有片刚发芽的菜苗就要被土方压上。挖土机旁,一对父母和儿子正在挥镐扬耙,翻耕着田地,工程强大,逼着他们的田地在缩小,但他们不甘心,又在向另一侧拓荒,要把怕压着的菜苗抢移过来。他们的儿媳,站在童车旁,像助威似地,跟他们说笑一阵,然后,低下头,逗弄着大约一岁的孩子,这是一棵种在她心上的苗儿。
   所以,我不会气馁,也不会放弃,我还要找下去。我每天都在利用散步锻炼的机会,小区四周河畔沟沿到处走走,争取早日发现我的那片“乐土”。屈指可数,我就要解“甲”归田了,我身上一直裹着一层厚厚的铠甲,让我回归温暖、朴实的本性吧。我是解“假”归田,这么多年,我一直带着一副酷酷的面具,我要做回真实、可爱的自己。其实,我就是土地的后代,说话声响,喜欢田野这个大音箱,性情耿直,像田垄一样不会拐弯。
   按照自己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我无力承包大片的农田去耕种了,也不奢望有一天成为一个传奇的农场主。我只是想找一片田,哪怕很小的一片田,只要能种下一两分相思、三五缕乡愁,就知足。
   路上,我忽然想起读小学时,每天要在练习册上练习写字,“人”字虽然简单,但我经常写得歪歪扭扭。我只有在“田字格”本上,才能把“人”字写得端端正正。因此,我想把余生放到一片田里检验下,看看它的质地如何,这个念头,让我一直很兴奋。
  
  

共 36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韩老师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韩老师在阳台上种花种菜,浇水施肥,把花盆搬来搬去,侍弄他心灵的小天地忙得不亦乐乎。从土地上走出去的人,都有着一份深厚的土地情结。即便离开土地几十年,离开故土几千里,这种情结,依然像一枚邮票,经常的,把那份从故土得来的印记,玉米高粱,青菜萝卜,再也回不去的小时候,从遥远的故乡,准确无误地投寄到心坎上。因此,即使身处繁华都市,作者也没忘记土地上长出来的果蔬。他在自家阳台,哪怕种上一棵小苗,那棵苗里就能看见故乡的影子。后来,他几次三番托同事找寻一块可以寄托情感的土地,但几次都没种成,他甚至想到把城市的绿化带种上各种农作物,一绿双收,这种想法大胆炽热,作者对土地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在城市边缘开荒种地的人,不是为了吃菜更不是为了卖菜,而是和作者一样,种的是一份情结,一缕乡愁。是寄托是思念,是释放是回归。作者想找一片田,把自己的情感种进去,这份执念一直没有断过,而且要一直找下去。我看到,他已经在自己的心田里把“人”字写得端端正正,文章的最后,立意新颖独特,寓意深刻,让人肃然起敬,也让文章有了深层次的内涵。本文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内容厚重,情感饱满,主题深刻。非常耐读的好文章!极力推荐阅读!【东篱编辑:房顶月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124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2-11-23 06:38:43
  韩老师对土地的情感热烈深厚,他一直在城市找寻一块可以种的田,那块田可以种果蔬种思念种乡愁,种回归后真实的自己,也可以把它当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很佩服韩老师的构思和思想,老师娓娓道来沉稳中透露出深厚的情感,非常喜欢韩老师的文章,文风朴实厚重,情感真挚。我也经常在路边看到小块被开垦的荒地,种上各种蔬菜,也会站下来仔细看一会儿。我们对土地的情感是相通的。拜读学习!问候老师!祝老师佳作连连!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3 08:24:14
  这篇小文我犹豫再三才写的,多年积郁的感情在此做一些粗浅的表达。农村生活过的人,对土地的情怀和依恋,可能不太易于理解,也很固执,希望读者能有所感知吧。月亮老师的编按,说的非常透彻,语言也漂亮,总是诗意满满,值得我多多学习。谢谢辛苦地编辑,敬茶,祝好!
2 楼        文友:枫桦        2022-11-23 07:25:45
  土地是实实在在的扎根之处,一个人不能没有土地情怀。老师的文很实在,也很质朴,对土地的依恋,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情怀!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3 08:28:35
  感谢老师一大早光临!这篇拙作可能肤浅些,但我对土地就是亲,喜欢到田边散步。再谢老师美誉,问候老师,问冬暖,保重!
3 楼        文友:白玄        2022-11-23 09:03:12
  农民的后代,对土地总是有土地情结,这是遗传的基因,看到土地撂荒总是心里难受,心里痒痒的的,总想有空去种种菜什么的,因为土面好求人面难,土地不会说谎,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我只是想种下一两分相思,三五缕乡愁,就知足了。并不是想有什么绿色植物满足自给。对土地爱得深沉。同感共鸣。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3 10:36:18
  老师说的一句话真好,土面好求人面难。这句话,我想了好久,没想起来。其实,我文中表达的就有这样一种思想和情绪,虽然有些不够积极和尖锐,但这是现实,无法回避。对土地的亲,令我写了这篇小文,不知表达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再谢老师美誉,祝冬暖,笔丰!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3 09:08:21
  那片田,要盛着作者的情感,安顿下乡愁。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思绪情感,没有丝毫的造作与矫情,写得淳朴实在,直击心底柔软处。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谁都不会离开,只是我们因为工作的需要而暂时放弃,但对土地的情结,谁都无法解开,即使自己也无能解开。这篇散文渗透着一些值得收下的感悟和思想,我是很喜欢的。如今,我是年纪大了,也无力下田干点农活了,如果能干点,也是一种休闲方式。但不忍情感的荒废,我在江山这一块地,命名“东篱”,一群朋友都来种地,好好打理这片田,也符合韩老师的审美要求吧?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3 10:46:03
  谢谢老师在此留步!我如果能找到一片田,无疑是幸福的,想寄托下自己多年郁积的情感。老师有赤山这座桂冠,这很令我们羡慕。如今,又有了“东篱”,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勤奋耕种,收获快乐和惊喜,很喜欢这片乐园。写土地,其实这个题材很大,本来想放弃,后来有些不舍,我最后想想就“务实求真”吧。再谢老师的美誉,问候老师,冬暖,笔丰!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1-23 09:54:18
  韩老师的文章风格、题材、表达、情感、叙述方式,都代表着东篱文章进入一个崭新的多元时期了。我读后感觉,生活也是有逻辑的,这种逻辑是情感的,也是思想的,更是朴素的哲学的。希望韩老师继续加油,创作无愧时代,不负东篱的好文章。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3 10:56:40
  谢谢老师的精彩概括!我一直是战战兢兢地写文,落笔时往往一阵茫然和无所适从,写的过程也翻来覆去,一会肯定自己一会否定自己,只觉得能量不足,笔力欠佳。我会加油的,多向各位老师学习,好好做人,努力写作。再谢老师,保重身体,冬安!
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11-23 12:51:36
  韩老师把我想写而费尽心思也写不出来的都完美的呈现了。你我有很多思想上的共通点,都是走出土地的农民后代,对土地有着一种痴念。前些日子我写的土地情结也想表达这个意思。您说的把城市绿化带改造成菜园,我非常赞同,我父母所在的拆迁楼下面已成功菜进草退。种植草坪也是舶来之物,就像西装,西装目前正在退出舞台,绿化带完全退出难,但我乐见城市里瓜果飘香!问候老师敬茶!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3 13:17:13
  谢谢老师热情留评!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对土地的那份感情血脉相连。老师和我有共鸣,我认为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至少要有一点创新,市政的决策者也要换换思路,种菜,整齐的有规律的,一样起到绿化美容作用。再谢老师,祝编创丰收!
7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11-23 12:53:25
  老了退休了,在自己所处的地方,弄块地来种种,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和做法。我爱人也是这样,自从动迁搬到市郊生活后,就在小区外围弄了块地,种起了好多种蔬菜,收获是满满的。当然吃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退休后有事情做了,将种田当作一种乐趣。欣赏学习韩老师的佳文!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3 13:19:42
  感谢老师来访!有块地种种,就像我们在东篱这块地上耕耘播种一样,收获的一定是快乐和惊喜。期待老师好文,再谢,祝好!
8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11-23 12:54:21
  出身于农村的人,对土地的感情格外深厚,即使日后在大都市生活定居,但骨子里对土地那份炙热的情感不会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烈,生活在大都市多年的韩老师,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令人动容 ,在小小的花盆里种蔬菜种水果,种植的是一份对土地的情怀,有意无意之间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那是来自对土地深深的眷恋。我两年前曾经在超市买过一株西红柿幼苗,放在阳台上浇水施肥,最后结了好多红如玛瑙的迷你西红柿,我把它当作了风景去欣赏,每天拿着手机去拍照,那种幸福和愉悦之感难以言表,小时候感觉农民很辛苦,但长大之后才发现,农民种菜种庄稼,那种收获的幸福才是发自内心的幸福。韩老师不久就要退休了,即将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想种植什么就种植什么,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文章内容丰厚,情感真挚淳朴,贴近生活,能引起心灵的共鸣。拜读韩老师的佳作,大赞!问好韩老师,遥祝冬日安暖!
回复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3 13:27:06
  感谢老师热情精彩的解读!现在找块地挺难的,在家里的阳台,好好种上几盆植物,如养的好也是一绿双收的,美景和快乐,而且就在眼前,看着方便。按照我的那一点经验,西红柿和辣椒是最好栽植的,什么样的阳台环境都能生长。写对土地的情感,可大可小,容易写浮了,不耐读。我只是表达了粗浅的感受,还有不足之处。再谢老师美誉,祝冬暖,佳作频出!
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11-23 19:04:23
  韩老师的文很有深意,对土地的情节没有浮夸,很是实在。这是与土地打过交道的人的一种特殊情怀。离开田地多年的“我”想返璞归真,再续土地情缘。老师这种淳朴善良的情感很是感人,好文章,点赞学习,问候老师!
回复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4 05:43:40
  谢谢老师美誉!和土地就是亲,积蓄已久的情感,写了篇小文,表达可能尚显粗浅。这方面,老师有发言权。再谢,祝冬暖!
10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11-23 19:34:12
  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对土地都怀有很深情感,老师的文章,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1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1-24 05:46:05
  谢谢吴老师美评!土地司空见惯,但它承载着人类的一切,隐忍和付出,值得我们感激。再谢老师鼓励,问冬好!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