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薛呆子娶亲 二木头嫁人(随笔)

精品 【晓荷】薛呆子娶亲 二木头嫁人(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53.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82发表时间:2022-11-25 09:49:21
摘要:此为《红楼梦》七十九回笔记。


   话说那日夜里,贾宝玉祭奠完晴雯,焚过诔文之后,却听花阴中有一阵人声,众人以为晴雯显灵,倒着实吓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正是黛玉。原来黛玉在花阴处,亲见了贾宝玉祭奠了晴雯的场景,因情所感,情不自禁地走出来。于是关于《芙蓉女儿诔》里的一句文字,二人之间有了一段令人费解的讨论。
   贾宝玉的原文是:“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薄命。”表达了贾宝玉对晴雯深情的不舍,也有一种对死者的惋惜。从文字表面看来,公子与女儿,指向不太明确,所以林黛玉说未免俗滥了。
   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彩纱糊的窗,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
   也许贾宝玉的诔文太过于煽情,林黛玉此时大受鼓舞和感动,所以她改了这么一句。还记得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带着一行人走到林黛玉房间里,说林黛玉的房间太阴凉,颜色太绿,应该换一种颜色鲜艳的窗纱。所以林黛玉在这里说的茜纱,应该指自己。她这样一改,这一句话的意思就进一步明确了。
   贾宝玉一听,便明白了。他说了一句话:“虽然这样改新妙之极,却是你在这里住着还可以。”也就是说,只有林黛在茜纱窗里住着的时候,我才有如此多情,许多人根本不配住在茜纱窗里。这是对黛玉才华的欣赏,既尔转化为一种深情的表达。黛玉大受感动,她也很深情地回应了贾宝玉:“我的窗即可为你的窗。”也就是说,我和你已经没有什么嫌隙存在了。
   但是,小说在这里并没有延续二人的对话,而是通过贾宝玉最后改的这一句话,似乎暗示了二人爱情的最终结局:
   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恰就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陡然变色。虽有无限狐疑,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想想林黛玉,从几岁就生活在贾府里,孤苦无依,尽管贾母对她如何地疼爱,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她越来越感受到生命的悲凉与孤独。尤其是在婚姻的问题上,旧时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自己没有父母主张这事,所以关于婚姻,总是让她感到无可适从。她对贾宝玉的真情,常常使她格外地敏感,所以当她听到贾宝玉改的这一句话时,从字面意思看,就像谶语:那分明是在诅咒他们之间的爱情,预示着他们之间最终是有缘无分。她陡然变色,正是对未来结局感到茫然的一种表现。
   其实所有的读者都能看出来,这句话明明白白地指出了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最终是以离散收场。所以这样一改,这诔文就不再是悼念晴雯,而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在悼念黛玉。
  
   二
   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会问:“为什么此时黛玉没有哭了呢?”或者说她怎么没流泪了呢。
   林黛玉在离开时说了一句话:
   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一面说话,一面咳嗽起来。
   结合小说里林黛玉的气质来看,这一句话很不像她的性格——这口气倒很像薛宝钗那样充满着理性。也许在她听到贾宝玉的诔文之后,感觉到生命的无助和悲凉,她看到命运的最终结局——她的泪已快流干,生命如深秋的黄叶,已经开始枯萎,只待那一阵无情的风霜送她魂归故乡。从另一方面看,说明她与贾宝玉及大观园里所有的人都成长了,青春的美好时光已渐入尾声,人生将面临着各种离散的失落和悲伤。
   所以作者在写贾宝玉看到迎春离开大观园,准备嫁给孙绍祖的场景时,用了非常低沉的笔调来写他的心情。
   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乃当日宁荣府中之门生,算来亦系至交。如今孙家只有一人在京,现袭指挥之职。此人名唤孙绍祖,生得相貌魁梧,体格健壮,弓马娴熟,应酬权变,年纪未满三十,且又家资饶富,现在兵部候缺题升。因未曾娶妻,贾赦见是世交子侄,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择为东床姣婿。亦曾回明贾母,贾母心中却不大愿意。但想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况且他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因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不过是他祖父当日希慕宁荣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挽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因此,倒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这里先详细地介绍了孙家的家世,原来曾是依附于贾府而走上仕途的人家,靠的并不是读书谋取的官职,而是靠武功,也就是一介武夫。况且孙绍祖已经三十岁,还未娶亲。
   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说,男人三十还未娶亲,不是家世贫穷,就是男人不务正业。其实现实中大都如此,除非男人本身为事业所累,或者不想娶亲,大凡经济条件和家世情况较好的大龄单身男人,混迹于花街柳巷寻欢作乐的时候多,久而久之,不过把女人当成玩物而已,哪有真正的爱情可言。
   所以贾政的意思这门亲事并不门当户对。什么叫门当户对呢?门当,指门前左右两边的石墩,一般情况下,那墩下面有一石鼓,鼓上有一石狮。户对,指门柱上石雕或者木雕的圆柱体,一般突出在外,两边对称。门当户对一般指男女双方在家世、教养、财力等方面要相对等。贾府是读书之族,而孙家只不过是“当日希慕宁荣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挽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如此人家,迎春若嫁过去,等于自降身价。二则孙家虽在官场上混,然而并不懂得如何知书识礼,他们不过是求名获利而已,所以骨子里缺少真正对人的尊重和修养。
   这里详细地介绍孙绍祖的家世,一方面暗示了贾赦的无能,另一方面也给迎春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悲,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这一首诗,表面既写贾宝玉的心情,实则也写迎春的命运。“池塘”、“秋风”、“重露繁霜”等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残败的境况:那零落的枯叶;灰暗的颜色;凄冷的氛围,给人一种寂寞惆怅又无可奈何之感。
   写景,也是释放人的心绪。这首诗后半部分是对迎春的怀念,是一种生死离别的叹息,——就像那篇诔文一样,似乎是对迎春悲剧生命的一种悼念。
   我有时候读《红楼梦》会感叹作者对人生的领悟。作者借贾宝玉、林黛玉及大观园众女子的表现来展示人生的宿命——从黛玉的葬花词,到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还有贯穿小说各种戏曲、诗文和谶语,以及上面的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在经历过命运的大起大落之后,对人生有一种彻底地领悟:生命从一开始,就奔赴一场悲剧。
   有人说,人生的最终结局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这么艰难地活着?也许人在生命的前期,由于生活和成长,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待到经历过诸多世事,突然回头,才发现自己所走过的路变得那样漫长和曲折,当重新回味那些人生路途中的酸、甜、苦、乐的日子,就会觉得活着是有意义的。人生就像一根点燃的火柴,不断地燃烧自己,直到灰飞烟灭,然而你所发出的光和热,曾经照亮过一段黑暗的时光,温暖过另外的生命,也许这一生就是有意思的。
   所以,贾宝玉在整本小说里被塑造成一个温暖和善良的小男孩,其用意也在于此,——人生既然是这样的艰难,那么就让我们努力地发出光和热,彼此照亮和温暖对方,也许人间就会更接近于理想的世界。
   正当贾宝玉惆怅叹惋之时,香菱来了。香菱讲到薛蟠娶亲的事,这让贾宝玉更为忧虑:
   宝玉冷笑道:“虽如此说,但只我倒替你担心虑后呢!”香菱道:“这是什么话?我倒不懂了。”宝玉笑道:“这有什么不懂的:只怕再有个人来,薛大哥就不肯疼你了。”香菱听了,不觉红了脸,正色道:“这是怎么说?素日咱们都是厮抬厮敬,今日忽然提起这些事来,怪不得人人都说你是个亲近不得的人!”一面说,一面转身走了。
   香菱的出现,让贾宝玉那种沉闷和无奈的心情得了一丝安慰。香菱的语言,轻快而充满着喜悦,从他询问袭人的近况,晴雯的被逐,以及后来对夏金桂欲进薛家的期望里,我们可以看到香菱的可爱和纯朴。也许在读者心里,香菱那连珠炮似的语言里,我们看到一种不同样的生命——活泼、天真、直率,从而想象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即使在被人贩子卖来卖去,生命如浮萍一般,却依然保持着诗意的追求、顽强和乐观的生命力。她热爱诗词,说明她对生活抱着热切的希望,对人生有一种美好的期待。在她的生命里,她并不把悲惨的命运看成是一种苦难,相反,她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热爱,——她期盼着夏金桂的到来,对夏金桂的生命有一种敬仰和羡慕。她发自内心地追求一种美好。像香菱这样的人生态度,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同和爱护的。作者在这里倾力着笔,是为了铺垫和对比香菱后面所受的折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波动,——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许作者在这里写香菱的时候,是带着痛苦的心情,写美好的事情,——那字字句句,都饱含着血和泪。
   从另一方面,贾宝玉意识到薛蟠婚后,必定喜新厌旧,香菱的结局未必美好,所以表示了他的担心。从这方面看,贾宝玉有了理性看待问题的思想,这是他在面对大观园被抄检后,思想成熟的一种表现,也是他对人性的一种反思。
  
   三
   人只有痛过、苦过、悲过,才会真正地成长。在大观园被抄捡后,贾宝玉从中获得了深刻的领悟:他心目中对人性的美好认识突然改变了,他意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人是集善良、仁慈、虚伪、嫉妒、自私、残忍等一体的动物。所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他惶恐终日,每天都在他内心里笼罩着一种悲愤和恐惧感。
   宝玉见她这样,便怅然如有所失,呆呆的站了半日,只得没精打彩,还入怡红院来。一夜不曾安睡,种种不宁。次日便懒进饮食,身体发热。也因近日抄检大观园、逐司棋、别迎春、悲晴雯等羞辱、惊恐、悲凄所致,兼以风寒外感,遂致成疾,卧床不起。
   人在成长过程中,似乎应该经历这样一场大病。这一场病里包含着羞辱、惊恐、悲凄。也许当一个人经历了这些情感变化之后,他便成年了,生命从此进入到另一个阶段……
   在这一回的回幕里,表面写薛蟠娶亲和迎春嫁人,而内容重点却落在贾宝玉与黛玉改文和他与香菱关于薛蟠娶亲的讨论上。在小说结构上,这一回似乎算是上下情节的过渡。然而内容中间却又穿插着贾宝玉忧思成疾的过程,在他生病的期间,没有详细地记录大观园里众姐妹、众丫头及林黛玉的关心,一切似乎都很平淡发生,一切又似乎显得枯燥和沉闷。
   我想,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其目的是一再揭露抄检大观园的人,其人性的丑陋和不堪!另一方面,住在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都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显得惶惶不安,美好的青春正是在这不安中渐渐远去,或死去,或嫁人,生命从此离散,或将迎接一路的坎坷和波澜……
  
   2022年11月24日于金犀庭苑
  

共 42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宝玉改了诔文,黛玉心中震惊却不形于色,说明她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薛呆子娶夏金桂,贾迎春嫁孙绍祖,这一娶一嫁:娶的是“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的自私霸悍女,没有凤姐的管理才能,却有凤姐的恶毒狠辣。嫁的是“子系中山狼,得志变猖狂”的肮脏下流之辈。美的好的被驱逐被迫害致死,脏的烂的气焰如日中天,这样的家族焉能不败,岂能不灭。贾府就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当一个家族一个社会,劣币驱逐良币,好人没有立足之地的时候,就离灭亡不远了。世间一切的罪恶都是由人造成的,所以才有了他人即地狱之说,所以才有了宝玉在看到人性的种种罪恶之后,忧思成疾。文章对细节对人性解析得很深刻,激发读者痛恨罪恶的封建制度,呼唤美好人性的回归。很有现实意义的一篇力作,推荐赏阅。【晓荷编辑:亭上秋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112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1-25 10:12:20
  “人生就像一根点燃的火柴,不断地燃烧自己,直到灰飞烟灭,然而你所发出的光和热,曾经照亮过一段黑暗的时光,温暖过另外的生命,也许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只有心怀悲悯与智慧的人,才会有此透彻的领悟。学习老师文章,祝一切安好。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2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11-25 16:14:42
  越是写美好之人的死,越是能激起读者的愤慨,从而唤醒人性的良知。所以,悲剧比喜剧更有穿透力。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12-02 11:14:0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