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晚清放眼世界第一人---李鸿章(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晚清放眼世界第一人---李鸿章(随笔)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68发表时间:2022-11-27 12:47:43

晚清放眼世界第一人--李鸿章
   虽然李鸿章所引领的国防工业最后宣告失败,但它为百十年后“开拓始基”所作的尝试,在促进中国国防近代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不可抹杀的。对于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应从当时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落后上去寻找。
   --编者题记
   李鸿章(公元1823年2月15日-公元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出身于地方望族,曾任职编修、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处事明快果断,其一生最大的功劳是投入曾国藩门下、组建淮军、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其失策是: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参与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遗产有:《李文忠公全集》,其座右铭是:必先富而后能强。
   李鸿章入仕之初最为庆幸的事,就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在曾国藩的指点和提携下,李鸿章奠定了他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师从曾国藩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深深地震动着清王朝,咸丰皇帝看到清王朝的正规军“八旗”、“绿营”都已不堪任战,便积极发展地主武装,镇压农民起义。
   1853年初,李鸿章得知太平军大举入皖的消息后,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咸丰帝命吕担任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翌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他曾因1855年10月率团练收复庐州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然而,功高易遭妒,一时之间,谤言四起,李鸿章几不能自立于乡里。1857年,皖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5年的团练活动。翌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处。他本人遂于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其时,适湘军三河新败,需人孔急。因此,曾国藩对于招李鸿章入营襄助,甚为积极主动。但曾也深知,李自恃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李续宜等方面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左宗棠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至于曾氏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如李爱睡懒觉,曾则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又李好讲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曾多次正言相诫:待人惟一个“诚”字。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曾则大谈“挺”经。如此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而曾国藩的评价则是“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竞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立身:独领淮军
   领袖淮军为李鸿章实现梦寐以求的掌握军权,也为他日后的提供了良机。在淮军的冲锋陷阵下,李鸿章的政治前途也一路攀升。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组建淮军
   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依赖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钱鼎铭等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钱鼎铭先动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言江南士绅盼曾国藩如久旱之望云霓;继而晓之以利,说上海每月可筹饷60万两,这对时感缺饷的湘军,不啻是一大诱惑;同时,钱鼎铭还利用其父亲钱宝琛是曾国藩和李文安同年的关系,走李鸿章的门路要说动曾国藩。曾国藩最初属意派曾国荃领兵东援,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亦以“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李欣然应命,于是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李鸿章招募淮勇,是秉承曾国藩的意旨。曾国藩意在“创立淮勇新军”,“以济湘军之穷”。当时主要是打算解决战线延长和湘军兵力不足的矛盾。早在1860年8月曾国藩就提出了编练淮勇问题,因为咸丰命都兴阿督办扬州军务,命令湖北派拨精兵即刻驰往。曾国藩认为“事多窒碍”,难以如愿,不如“用楚军之营制,练淮徐之勇丁”切实可行。
   李鸿章受命之后,考虑到“徒党星散”“立时募练”困难重重,而庐州一带旧有团练较为强悍,自己对当地人情也较为熟悉,所以决定罗致并改编庐州一带旧有团练,组建淮军。他并没有返归故里,而是坐镇安庆,通过派人或通信等办法,征召庐州一带旧有团练。
   两淮地区,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庐州地区的团练武装,以合肥西乡三山(周公山、紫蓬山、大潜山)的张(树声、树珊)、周(盛波、盛传)、刘(铭传)三股势力最大,百里之内,互为声援。1861年夏,西乡团练头目得知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安徽人李鸿章在幕中主持机要时,就公推曾任李文安幕僚的张树声向李鸿章、曾国藩上了一道禀帖,洞陈安徽形势,并表示了愿意投效的决心。曾阅后大为赏识,亲笔批示“独立江北,真祖生也”。由于庐州团练的这些基础和李鸿章在当地的各种关系,淮军的组建、招募比较顺利。
   于是张树声致书李鸿章,表达投奔效力之意。李鸿章特邀张树声前来面商一切,并请他转交致潘鼎新手书。张树声不仅自己募勇相从,而且还左提右挈,动员刘铭传等“各建旗鼓”。由于曾、李决定招募淮勇和庐州旧有团练上书请缨,双方一拍即合,因而仅仅两月之间,李鸿章就成军数营。
   1862年2月,李鸿章所募淮勇陆续抵达安庆后,移驻安庆北门城外营内,曾国藩亲临祝贺。李鸿章深知淮勇实力单薄,难当重任。因此,他恳请曾国藩调拨数营湘勇,以加强战斗力。曾国藩既害怕淮勇不堪一击,又打算凭借湘军榜样“为皖人之倡”,以陶铸淮勇风气,因而允其所请,陆续调拨湘勇八营,归其节制。其中有曾国藩亲兵两营,由韩正国统带,充任李鸿章亲兵;开字两营,借自曾国荃,由程学启统带,程系陈玉成部太平军叛徒,其部下多籍隶两淮;林字两营,由滕嗣林、滕嗣武统带,乃系江苏巡抚薛焕使之在湖南招募而来,原为4千人,经曾国藩裁至千人,编入淮军;熊字营由陈飞熊统带,垣字营由马先槐统带,均系奉曾氏之命在湖南所招,原备湘军部将陈士杰率领,随同李鸿章援沪,因陈氏不愿前往,遂拨归淮军。所有这些,就是淮军初创时期的基干队伍,共计13营,6500人。3月4日李鸿章陪同曾国藩检阅淮军,标志着淮军正式建成。
   克复苏南
   李鸿章受任之初,形势极为严峻。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淮军抵达时,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是摆在李鸿章面前的最大考验。李鸿章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而由上海官绅组建的“中外会防局”,一心指望外国雇佣军抵御太平军,对洋人百般献媚,他们和外国军队对淮军不以为然,“皆笑指为丐”。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淮军到达上海初期,太平军势力锐不可当,李秀成的部队包围了上海附近的青浦,进逼虹桥,距上海城仅20里,用洋枪、大炮猛攻程学启部淮军,上海形势一度处于危急之中。李鸿章甚感“到达上海两个月以来,还没有痛打一仗,害怕被外国人所轻视”。又考虑到:“如果淮军前营被摧毁,或是被太平军从中间阻隔开来,那么全局就会变坏。”于是他决定趁太平军尚未立定根基之际,在1862年6月中旬亲督淮军“春”字、“庆”字、“树”字、“熊”字、“垣”字各营分路坚守苦战虹桥、徐家汇、新桥等地。结果连战皆捷。随后,李鸿章率兵进占泗泾,迫使李秀成部太平军退襄广富林军处,松江之围遂解。
   此战,是淮军驻沪第一次胜仗,而且是在没有洋兵的协助下独立作战取得的。使得清廷在上海的统治秩序得以稳定,也使李鸿章对于统率新成立的淮军提高了信心,也为淮军在洋人面前争了面子。李鸿章奏请朝廷允准不再作移军镇江的考虑,而以上海为大本营,内靠官绅买办,外依英、法侵略势力,全面控制着上海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迫使太平军陷入东西两面被动应战的困境。
   1862年10月,正当曾国藩兵围南京,李秀成奉命率所部太平军由苏州回援的关键时刻,李鸿章勾结英法侵略军和白齐文的常胜军会攻嘉定获胜。不久,李鸿章又亲赴前线调集常胜军和淮军各路激战于四江口处,迫使太平军谭绍光等部再次退回到苏州。通过这次战役,淮军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周围的统治地位,太平军再也无力进军淞沪,并被迫从两线分兵保卫苏州、昆山大后方。
   李鸿章立即利用这个时机,于是年3月令李鹤章、程学启部淮军经过激烈战斗,5月攻占太仓。太仓失守之后,李秀成部太平军被迫放弃原定“进北攻南”的计划,赶紧回救苏州。李鸿章在与湘军曾国荃部取得联络之后,于1863年6月统筹全局,决定采取兵分南北中三路,“以剿为堵”、“规取远势,以剪苏州枝叶,而后图其根本”的战略。南路以李朝斌所率领的太湖水师为主力,由泖滨湖进攻吴江、平望、太湖;北路以李鹤章、刘铭传所率为主力,由常熟进击江阴、无锡;中路以程学启所率为主力,由昆山进击苏州。此外,还以黄翼升所率领的淮扬水师配合中路和北路,相辅并进;以戈登所率领的常胜军移驻昆山,专备各路游击报应之师;以潘鼎新部扼扎金山卫,以刘秉璋所部扼扎洙泾,以杨鼎勋所率领的淮军扼扎张堰。为防范杭嘉湖地区的太平军进窥上海之师总兵力4万多人,阵容十分庞大。李鸿章的这个战略计划在得到清政府的允准之后,各路展开了全面合围苏州的攻势。
   1862年11月18日,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投降。李鸿章乘机率淮军发起收复苏、常的战役。经过与前来平叛的太平军反复激战,淮军最终攻克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在初步扫清苏州外围后,李鸿章制订了三路进军计划:中路程学启统率,由昆山直趋苏州;北路李鹤章、刘铭传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南路则下攻吴江、平望,切断浙江太平军增援的道路。1863年7月,程学启部兵临苏州城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自天京往援,与北路淮军大战于无锡大桥角,太平军失利。是时,苏州太平军守将纳王郜永宽等发生动摇,与程学启部秘密接洽献城事宜。11月5日,郜永宽等杀死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开城投降。但淮军入城后,太平军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愿剃发解除武装,而是索要官衔及编制。为此,李鸿章采纳程学启的建议,诱杀了八降将,并遣散余众。苏州杀降,尽管引起戈登的不满,一度闹得不可开交,但就李鸿章来说,毕竟消除了“变生肘腋”的隐患,正如其在禀母亲的书信中所称“此事虽太过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曾国藩接报后,赞赏李鸿章“殊为眼明手辣”。
   苏州失守一周之后,无锡也被淮军攻占。紧接着,李鸿章采取主动的战略部署,于1864年5月攻占常州。随后,李鸿章感到天京决战在即,太平军败局已定,戈登统领的常胜军没有存在必要了,经奏请清廷允准,着手将常胜军精锐归为己有,其他则尽行遣散。本来,一切障碍扫除,李鸿章可以全力以赴会攻天京了。当时,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会攻。李鸿章从自己与曾氏兄弟的关系考虑,染指金陵必会被认为抢功,而得罪曾氏。他一面在苏、常按兵不动,一面掉头南下攻入浙江,结果惹恼了闽浙总督左宗棠,左上奏朝廷,告李鸿章“越境掠功”,由此开始,二人做了一辈子对头冤家。5月13日,李鸿章闻知湘军攻城地道将成,又因为朝廷一再催促,遂派刘士奇炮队及刘铭传、潘鼎新、周盛波等二十七营会攻天京。15日,曾国荃出示李鸿章发来的出兵咨札,激示众将曰:“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与人耶?”众皆曰“愿尽死力!”第二天,湘军终于攻克天京。事后,曾国藩曾执手向李鸿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李鸿章本人及淮军主力仍驻防天京外围一带。是年7月,天京陷落,坚持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事后清廷“论功行赏”,江苏肃清,湘淮军将帅均得加官晋爵,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至此,李鸿章从一个怀才不遇的儒生、一个手中无兵无权的幕僚,挤进了清王朝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成为一个朝野刮目相看的重要人物。

共 19301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叙述晚清历史人物李鸿章,认为他是晚清放眼世界第一人。文中详实地叙述李鸿章的从政经历和历史功绩,感悟虽然虽然李鸿章所引领的国防工业最后宣告失败,但它为百十年后“开拓始基”所作的尝试,在促进中国国防近代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不可抹杀的。内涵厚重的随笔,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的功过,有着深刻的感悟。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11-27 12:48:36
  内涵厚重的随笔,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的功过,有着深刻的感悟。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