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静默中的临汾城(散文) ——抗疫纪事
从厨房到阳台三十五步,从阳台到厨房三十五步。
晚秋每天丈量着这段距离,厨房做饭,阳台观景。阳台窗户正对着十字路口,那里有穿着防护服的警察,停着一辆警车。静悄悄的大街上显得那么空旷。
东边安达圣新天地高楼耸入天空,西边中行大楼隔路相望。早晨,安达圣高楼遮住了朝阳,下午中行大楼挡着暖阳,两位小警察站在两个大楼的影子里站岗执勤,该多冷啊。但他们依然笔挺地站着,像两棵挺拔的小松树。
临汾城静默管理第七天,警察守护我们七天七夜。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的城市不得不再次“静”下来。
午后,西北风呼呼吼着敲打窗户,晚秋用毛毯盖着腿坐在沙发上,心不在焉地翻着报纸。她惦记着十字路口的年青警察吃饭没有,不由自主走到阳台。看见一辆警车停下开了门,走出一位男子拿着一袋馒头,两个饭盒,站岗的两位年青警察轮流吃饭。先是警察甲站在路口四处寻找,看到绿化带的砖墙,他把饭盒放在砖墙上,蹲在地上顶着风吃饭。几分钟后,警察乙过来蹲在地上,往馒头里夹着菜。孩子,饭菜该凉了吧?
晚秋看着窗外情景,心痛这两个年青的孩子。他们单薄的身子骨,抵挡着呼呼北风,为全城父老抵挡反复袭来的疫情。他们在家是父母百般呵护的心肝宝贝,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守护城门,阻断疫情易传播的路口。
“起床做核酸喽!”小区传来一声声呼唤,晚秋家里的遮光窗帘,投不进光亮,她赶快看手机:6:50,白衣天使们和志愿者5点钟就要起床,从城市各个角落汇聚到集合地点,然后奔向各个核酸采集点。在呼啸的冷风中,他们支起桌子,消毒,准备,通知居民下楼做核酸。
在职教师王华平、王慧等几位老师更是不辞劳苦,忙前忙后为小区居民操心奔波,使得这个没有物业的教工楼小区井然有条。
睡眼惺忪的晚秋从暖暖的被窝里出来,顾不上梳头洗脸,戴着绒线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跑步下楼,排在队伍的最后面。
“拉开两米距离,太近了!太近了!”一位鼻尖冻得发红的大孩子穿着志愿者的背心,手里拿着个小旗来回走着,嘴里不停地喊。他是范老师的外孙子,一米九五的高个,一张稚气的脸,带着满身的孩子气。晚秋鼻子发酸,眼圈红了,多好的孩子啊。
“还有谁家没下楼,邻居们互相发个微信叫一下,医生还有任务,要到下一个检测点。”一位梳着毛尾辫的女子着急地喊着,她身后跟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冻得鼻尖发红,泪眼汪汪。
“静静,快领孩子回去吗!把娃冻得,孩子太小,吃不消!”
“回去吧!大家都听话着呢!”
人们隔着口罩七嘴八舌地催静静领孩子快回去。
静静是我们院的邻居,志愿者,她每天在小区群里传达上级指示,督促邻居们学习,组织大家做核酸,孩子跟着她跑上跑下。
晚秋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溢出眼眶。
这样的场景在临汾城的各个街巷里上演着,今天静默第七天了,核酸做了N次,人人翘首盼解封啊!
真是“患难见真情”,在几次静默中,小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整个小区像一家人,邻居之间像兄弟姐妹,通过微信互相问候,互相鼓励。物质上,互通有无,你有葱,我有蒜,你给我白菜,我还你萝卜。
晚秋拿着手机看视频,熟悉的铃声响起,二楼红梅嫂子视频来了。
“秋,怎么又胖了啊?”嫂子笑着问。
“坐着不运动,光吃不消耗,能不胖吗?解封了再减肥吧!哈哈哈。”晚秋笑着回答。
“秋,你还有菜吗?我家有白菜、土豆、胡萝卜、还有洋葱头,你要吃,下楼拿,菜就在楼道筐子里。”
“好的,嫂子。”晚秋心里热乎乎的,全身像喝了姜汤一样暖和。
红梅嫂是山东人,身上有着豪爽仗义,乐善好施的梁山风格。她村里有个大院子,种着各种蔬菜。每次回村里来,都会带来各种新鲜蔬菜分给众邻居。楼道里只要弥漫着包子饺子的韭菜香味,不用问,红梅嫂子从村里回来了。
微信铃声又响起了。
“秋啊,你如果没菜了,到一楼阳台下的瓮里去拿,有带泥红白萝卜,可新鲜呢!”高大姐在视频大声说。
“谢谢大姐,没菜了我会去拿。”高大姐,东北那疙瘩的人,耿直善良,为人厚道,快人快语,从不会藏着掖着。
小区群里,有各种告知:公告一、我家的大葱放在一楼阳台下,缺葱的家人可以去拿。(这是范老师的女儿侯卫华,她的丈夫与儿子都是志愿者)。
公告二、我有个朋友是做豆腐兼养猪的,让他给咱们送豆腐和猪肉,批发价,有需要的家人在下面接龙。写明斤数。一会儿一条长龙在群里舞动起来。这是热心的“黄班长”发的帖子。对封闭中的邻居,黄班长这个帖子真是及时雨啊。
虽然有达隆超市送菜,但新鲜度与价格远不如黄班长朋友的豆腐、猪肉。
小区群里公告三、公告四……不断弹出。
说不尽的好人,道不完的好事。
真是“病毒无情人有情,患难之中见真情”。
冷风中,一个个倔强的身影,拦截着危险的袭击,筑起了抗疫的铜墙铁壁,映射成我们这座城市最坚挺的模样。抗疫必胜!
西北风呼啸着,撕开了天边的阴云,露出了一片红红的彩霞,瞬间,一颗圆球似的、红彤彤的太阳蹦了出来,驱散着冬天的寒冷。
2022年11月30日 于临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