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人生不过三顿饭(随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食文化贯穿始终,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从人出生那天起,吃饭就成为生活中的必需,直至其死亡。其实,人的一生让人瞩目的莫过于三顿饭。
在中国很多地方,为一个人而大张旗鼓的聚餐只有三顿:第一顿是做满月,第二顿是结婚,第三顿就是离世。在这三顿饭中,这个人只能吃到第二顿,第一顿和第三顿是无法参与的。
一个人呱呱坠地,给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当孩子满月时,亲朋好友会带着礼物上门祝贺,孩子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会在家里做上一锅烩菜或者是在饭店摆上几桌酒席招待客人。这顿饭,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因为这个孩子的出生让这个家庭后继有人,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幸福美满。
当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到了结婚那一天,又成为亲友们眼中的焦点,亲朋好友再次欢聚一堂,觥筹交错,欢声笑语,这顿饭因为有了新人的加入而变得格外喜庆而祥和。
第三顿饭,就是这个人去世,人们送其“上路”。这时候,这个人的父母和长辈大都不在世,他的这顿饭将由其儿女或者其他晚辈来准备,虽然还是大锅菜,或者是酒席,可是这顿饭不再是欢声笑语,人们的心情是压抑的,是悲伤的,为人生的短暂而痛苦,为离世的人而流泪,这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三顿饭,陪一个人走完了一生。
有人说: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一句话,道出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吃饭为了活着的人劳劳碌碌,为家庭和社会无私奉献,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活着为了吃饭的人一世无为,虚度光阴,同样的吃饭导致的是不同的结果。
中国的食文化,不仅仅是单纯为了吃一顿饭,还包含着很多意义。饭桌上,觥筹交错间,可以化解双方矛盾,可以做成一笔生意,可以成就一段姻缘,所以,生活中能陪你吃饭的人也算有一定的缘分。
人生苦短,要珍惜每天的一粥一饭,更要珍惜那些陪你一起吃饭的亲人和朋友。
人生中最好吃的饭应该是妈妈做的饭。妈妈做的饭,尽管比不上饭店里的山珍海味,可是在孩子的心中,永远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因为它包含着家的味道,倾注着最伟大的母爱和亲情。
小时候,我最喜欢妈妈做的手擀面,妈妈做的手擀面,用的是自家种的麦子加工的面粉,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在妈妈手中,半盆面粉加上水被揉成光洁的面团,随着一阵咣咣的声响,面团在擀面杖下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薄,当一个巨大的面片铺满了案板,妈妈会把面片折叠成长条状,然后用菜刀切成细细的面条,水开后把面条煮熟,配上炒好的嫩南瓜丝或者西红柿炒鸡蛋,浇上一勺蒜汁,这碗面直吃的酣畅淋漓,让人身心俱暖。
后来,离开了妈妈,离开了家乡,尽管品尝了不少美味,心中却依然想念妈妈做的手擀面;再后来,妈妈去世,妈妈牌手擀面只能永远在心中回味了。
让我忘不掉的除了妈妈牌手擀面,还有一种饭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婆婆为我做的青枝绿叶挂面汤。
婆婆虽然出生在农村,可是也练就了属于农家人的厨艺,她除了会做手擀面,最出色的就是烙油饼,她烙的油饼,香气扑鼻,入口绵软,既有“掉渣饼”的酥脆,又有葱香饼的香软,每次我回到婆家,总是让她为我烙上几张饼,吃饱了走的时候还要带上几张。
与婆婆相处二十多年间,只要我生病卧床,不思饮食时,婆婆总会拧着她那双裹过的小脚,去厨房为我做上一碗挂面汤,少许挂面,几棵青菜,还要加上两个荷包蛋,做好了盛在碗里亲自端到我的床前。我看着这碗飘着浓郁香油气息的挂面汤,面丝雪白,青菜碧绿,鸡蛋金黄,顿时就有了食欲。看着我吃完,她会说:“盖好被子,发发汗就好了。”婆婆认为这青枝绿叶的挂面汤最适合生病时吃,我每次吃完总会满头大汗,感觉轻松了许多,热汤暖在身,亲情暖在心。
妈妈的手擀面和婆婆的青枝绿叶挂面汤,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想起,总忍不住泪湿眼眶,特别是生病不想吃饭时,更加思念妈妈和婆婆做的美食。这些普通的饭食,传递出来自家人的亲情,自然当格外珍贵。
疫情期间,吃饭的问题再次显得重要起来,多地封控,生活物质供应紧张,有些居民买菜困难,有些不良商家趁机抬高物价,可是一些大型超市却开始以进价向居民供应蔬菜等生活常用品,特殊时期,人性显现。更有一些饭店和商贩,免费向志愿者提供饭菜,他们的善行跟那些为了一己之利中饱私囊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善与恶。
一粥一饭,来自不易。小时候学习《悯农》,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大后品尝着妈妈做的家常饭,感受的是人间的挚爱和亲情;成家后吃着婆婆做的饭菜,享受到的是婆婆“爱屋及乌”的关怀;与朋友闲时小聚,酒杯间传递的是深厚的友情。至于各种用途的饭局,虽然意义不同,但通过一顿饭就能解决诸多问题,充分说明了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生只有三顿饭,且自己只能吃一顿,想想就觉得人生太短暂了,我们要珍惜一日三餐,好好吃饭,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享受自己的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