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焪馍馍的前世今生(散文)

编辑推荐 【书香】焪馍馍的前世今生(散文)


作者:梦姑 秀才,151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41发表时间:2022-12-02 14:23:46
摘要:一个疫情封控,让我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生活模式,不能出门的日子里,回想起农村冬天一日两餐,且是粗茶淡饭,简单而快捷,粗糙而不乏营养。被我遗忘了几十年的焪馍馍重新回到餐桌上,美味依旧。。

走过了千山万水,焪馍馍没有想到有人会把它列入美食系列。曾经不温不火的杂面与洋芋的结合物——焪馍馍,今天被我定位为美食,也许不止我一个人将它捧上“神坛”。历史是需要回顾的,到了一定时候,你细细回忆,有些东西会让你重新定义、定位,甚至崇拜。
   不得不说,祖先的智慧让我惊叹,发明了千百种食物的做法,养育着世世代代子孙。这里不一一举例说明。且说有关杂粮面的做法,简直是花样百出,大到精致美观,小到简单粗糙,但每一样都有独到的韵味。
   焪馍馍的诞生,肯定是为了应急,在农业生产中,忙于农活儿的人在饥饿时能尽快吃一口馍馍饭是迫切需求。因此,不知何人发明了短时间内能吃到嘴里的焪馍馍。它有多简单就有多神奇,它有多粗糙就有多随意。随意到你可以把它遗忘,随意到你随时可以做一顿。
   我离开农村有多久抛弃焪馍馍的时间就有多久,不吃焪馍馍的历史应该比走出山窝窝更远久。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丰衣足食后可以说几乎没吃过几顿焪馍馍。就连杂粮饭都很少吃了。
   真正吃焪馍馍的年代定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把七十年代定为“人类历史上最贫穷的年代”。因为以前的年份我几乎没啥印象,可以说记忆断带。但是一九七零年的事我记忆犹深,因为那年芦岔地震了一次,震中距离我们村庄十几里路,地震后遇到的事情历历在目,仿佛我的记忆是被5.5级地震震醒的。那年我四岁。那么地震前我干嘛去了?或者说我的记忆到哪里去了?这一直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迷!
   从此后,几乎所有的经历都装进了脑海里。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十几年,我的记忆突出了个好,饥饿和贫困在脑海中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母亲做饭菜的影子至今挥之不去,随着年龄增长,各种食物的轮廓一一呈现,爱吃的,不爱吃的,都有理由被放大。
   杂粮是七十年代的标配,可以说各种杂粮饭、杂粮馍馍吃得够够的,当然,绝对是发誓无数次:这一辈子都不想吃杂粮!可年过半百后,居然自己抡起巴掌打了自己的嘴巴,发过的誓,如秋风过耳,嫌弃过的东西,又嬉皮笑脸地凑近,毕竟,时间是最好的创可贴,可疗愈一切伤口。
   在很少种麦子的年代,其他杂粮饭每天吃,但焪馍馍是隔段时间才吃,它做起来相对容易,不需要技术含量,且好掌握,属于及时雨一样的救急、解困小吃头。不像烙馍馍、蒸馍馍需要起面(发酵),且时间长、难度大、不好掌握。而焪馍馍则不需要起面,但它有活性,不像死面馍馍硬绷绷地难以消化。
   吃焪馍馍的时候基本是天阴下雨或天气寒冷时,不爱动面手(和面),又随便可以吃到嘴里。麻利又干散的一顿饭,既可以当馍馍,又可以当饭吃。
   记得母亲把洋芋切成指头厚的圆片,垒在锅底一圈,然后倒入凉水,以不淹没洋芋为宜,上面铺一层杂粮面(莜麦面、荞麦面、少许豆面、或糜、谷面),盖上锅盖,或捂上捂锅子(类似抹布的长布条,专门用来煮洋芋甜菜时围在锅盖一圈,避免走气),大火烧一会儿后改为小火,这个过程叫焪,相当于焖。焪馍馍的核心步骤就是焪。既不是蒸,又不是煮,也不是烙,就一个字:焪,慢慢焪。让锅底的水不要短时间煅(烧)干,否则洋芋不得熟。等水干了后揭开锅盖,用勺子把洋芋和杂粮面同时捣绵(碎),再搅拌均匀,有时候会撒一撮盐,调几调羹熟油或葱花油,顿时厨房里一股香味弥漫开来,热气腾腾地香。搅拌匀称后,面和洋芋为一体时,湿润感满满,焪馍馍特有的味道老远就能闻来。杂粮有它的特性,各有各的味道,即便和在一起,任凭你怎么揉搓,也不遮盖其他味道。
   吃焪馍馍不像吃干炒面那么有个性、呛人,焪馍馍因为有洋芋的掺和,润滑了许多,吃起来得劲。焪馍馍又能当干粮,走山里干活时可以装在笼子里或包在包巾里,上学时背在书包里,中间用纸隔开,它能糊到其书本上,但又不是粘性太大,容易剔除掉。
   容易做的东西基本都不是高大上的品质,焪馍馍正是属于容易二字。因此从来没人把它当做高档食物对待过,甚至是被人瞧不起的粗茶淡饭类。更难端到桌面上招待亲戚,上不了台面的。但是我在七十年代末走姨姨家去时,恰好被焪馍馍招待过一回,至今难忘。姨姨看着我到她家里玩,很高兴,家里当时没有馍馍,她又忙于锁事,临出门时给我做了一顿焪馍馍,是我从来没吃过的醇香。姨姨还是很心疼外甥的,常言说,睡着姨姨怀里闻着娘腥气着呢。那次好像用油炒了洋芋,用纯莜麦面做的,临出锅时撒了一把苦豆(香豆)和盐,顿时一股幽香味扑鼻而来,姨姨将洋芋抹绵、搅匀后给我盛了一碗,香喷喷的苦豆味焪馍馍,是我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待遇。很少去姨姨家的我,也是第一次去,记住了姨姨的茶饭手艺和有股娘腥味的亲情。姨姨和母亲是亲堂姊妹,因为没有亲姨姨,所以我们就当是亲姨姨一样。至今没忘姨姨给我做的那个味道。
   看似简单的焪馍馍其实也不好掌握水的分寸,回忆着母亲顺水推舟的操作流程,看似简单到再不能简单的粗糙,让我轻视了焪馍馍的难度,多年前做过一次,以失败告终。
   今年疫情封控在西吉,突然想起要做一顿姨姨手艺的焪馍馍。特别怀念那个味道。于是又重走长征路,试探性学做了几顿,第一顿成功,是以前吃过的软硬度,但味道远不如姨姨做的。第二顿失败了,水倒得少了,洋芋没熟,烧焦了,又加水后,面被淹没了,有些然糊糊的样子,但能吃。第三次有了经验,将面倒在大盘子里,放在蒸笼上蒸,熟了后又倒在洋芋上面捣碎,不软不硬,很成功。后来又做了一顿,和第一次一样。经过反复实验,掌握了做焪馍馍的要领和技巧。
   只是我的焪馍馍已经变成了精品,而非七十年代的粗茶淡饭。多了油、盐、苦豆。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先把洋芋削皮,切成厚片,用花椒油炒了,倒入半碗水,不要淹过洋芋,然后把面铺在洋芋上面,焪十几分钟,用勺子把洋芋连同面一起捣碎,撒一撮苦豆,搅拌均匀,即可出锅。强调一下,焪馍馍吃不完可以储存在凉处,每次吃时在锅里炒一下或蒸几分钟,趁热吃,避免脾胃受凉引起的不舒服。
   如果你吃腻了城市风味,如果你想怀旧,或忆苦思甜,一碗焪馍馍足矣。
   关于杂粮,有你意想不到的好处,尤其三高人群、老年人,对降血糖血脂,有益无害。
  

共 24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焪馍馍,一个听其名字如雷贯耳,但从未“见”过的美食。人类饮食的变化,似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某种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同步从简陋到发达,而是有一定曲线性的,穷苦年代,各种杂粮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但随着民生的改进,杂粮顺其自然被抛到脑后,但当社会再继续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后,餐桌上的食物发展到一定的富裕度后,又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杂粮时代。时至今日,杂粮已经成为一种高端食材走进各个富丽堂皇的饭店,也成为一种养生的代名词。焪馍馍制作简单粗糙,不需要太多技巧和时间,能在最短时间解决人们的饥肠辘辘,但或者就和杂粮本身的样子一样,简单粗糙的,反而才是最真实的,最养人的东西。一篇“回味”的散文,很有味道的作品,推荐文友共赏。【编辑:雪凌文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2-12-02 14:25:06
  以前在老家也常听说这个食物,但记忆中好像从没吃过,或许是太过简单粗糙了吧呵呵。拜读老师佳作,问候!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梦姑        2022-12-02 15:45:00
  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人基本没吃过焪馍馍,命大人啊。我们小时候就是被杂粮喂养大的。见一顿白面饭比登天都难。哈哈。
2 楼        文友:梦姑        2022-12-02 15:33:30
  感谢编辑辛苦付出。再回首,我的焪馍馍恰恰过了三十年。
   老年人的话一句都没错,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多事恰恰是经过了三十年,再回头,被我们否认的、轻视的、抛弃的,都是那么真切、接地气、有意义、有用处、符合自然规律。
3 楼        文友:追光的人        2022-12-02 15:55:19
  看的我现在就想吃一碗焪馍馍了!
   我妈在跟前的时候时不时能吃上,如今她离我很远,看来还是得自己动手尝试了,嘿嘿,我想南姐姐已经教给我制作教程了。
回复3 楼        文友:梦姑        2022-12-02 15:58:35
  哈哈,我的目的是教会大家去动手,吃我们祖先发明出来的传统美食。那才是养人的宝贵食材。
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12-02 18:15:28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和意思的美文佳作。读过后虽大致了解“焪馍馍”,但“焪”字仍不得其解,当然这不重要,很多时候方言之音本来就难有确切的字来表达。馍馍当然懂,焪馍馍却另当别论,看文其制作过程方便简单,是为一地域的民食,可当今却能勾引大家的共鸣。不愧为老师,文章写出了深层次,语言,结构也很美。佳作。欣赏。
回复4 楼        文友:梦姑        2022-12-02 18:42:03
  谢谢天马老师鼓励。方言只能意会,不可文传,或许只是按操作过程根据自己的想法造了一个字。捂在锅里既不是蒸笼蒸,又不是水煮的煮,更不是爆炒的炒。只能叫焪了。其实就是捂着焖的意思。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