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恋上石头城(散文)

精品 【书香】恋上石头城(散文)


作者:桃李人家 秀才,297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53发表时间:2022-12-02 18:56:04
摘要:令我惊奇的是,在如此偏僻的地方,竟藏有隐世高人,给这座小桥起名“太子桥”。桥名雅致,寓意深刻,走过这座乡间小桥,谁不希望走出一条坦荡之路,日后成为万众瞩目的“太子”呢?

我们从始兴县城出发,驱车一小时,穿过崇山峻岭,便来到都亨廖屋村。我下了车,眼睛一亮。哇,这一带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溪水奔腾,风景如画,仿若世外桃源!
   我们把小车停在一条叫和平路的乡道旁,便遥见一座古旧的围楼。围楼傲立高岗,黄墙灰瓦,古朴雄浑,气势不凡。我们甚喜,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跨上一座小桥。我站在桥上看风景,只见桥下溪流奔腾,水花飞溅,轰隆作响。我曾读过有关资料,得知廖屋村有三条河溪,一条曰白水河,一条曰墨水河,一条曰人间河。身临其境,那是书本上无法欣赏和体验到的人间美景。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这一方水土,竟拥有如此密集的河溪,真是罕见!举目细看,前方的白水河当仁不让,向着小桥方向直冲而来。斜刺里,墨水河也不甘落后,紧挨着围楼前的乡间小道穿流而过,与白水河不期而遇,两河相交,便形成了人间河。两河之水汇合后,水流量陡增,倒像一对难分难舍的情侣,唱着歌儿,向山外奔去。我想,脚下的这座小桥必是太子桥,是通往前方围楼的必经之路。在此之前,我在县城听友人介绍过太子桥的来历。他们说,墨水河和白水河相交便形成了人间河,一座小桥便横架在人间河上,形成了一个“大”字。墨水河和白水河交汇处,由于水流长年累月冲击而形成了一个泥沙坝,远远看去,这“大”字底下便多了一“点”,形成了一个“太”字。令我惊奇的是,在如此偏僻的地方,竟藏有隐世高人,给这座小桥起名“太子桥”。桥名雅致,寓意深刻,走过这座乡间小桥,谁不希望走出一条坦荡之路,日后成为万众瞩目的“太子”呢?
   一边欣喜地欣赏着无边的风景,一边无比喜悦地跨过太子桥。我们向北步行数百步,便来到古老的围楼前。我抑制着激动的心情,沿着石阶一步步走近围楼。低头细看,我被脚下的石级所吸引,这里的石级与别处不同,不是由青石板彻成,而是全部由巨大的圆石铺就,那一块块巨大的圆石呈灰暗色,且表面被磨得光滑平整,足见这座围楼拥有悠久的历史。
   跨过十八道石级,我快步来到围楼的跟前,睁大眼睛凝视着这座乡间大围楼,围楼虽说由泥砖垒成,却掩不住粗犷雄浑的气势。从外表看来,楼高三层,大门朝东,迎着朝阳。我用脚丈量了一下围楼的宽度,其面阔约有五六十米。正面墙上开设了三道门,中间为大门,两边为侧门。围楼前有一块两百多平方米的门坪。门坪两侧各竖着一对古老而高大的功名石。功名石通体斑驳乌黑,那是无情的岁月悄悄地给它染上的色彩,给它留下了沧桑的印记。尽管如此,功名石仍然凛然生威,傲视一切,它似乎要告诉人们,这儿曾经出过大人物。的确,据史料记载,廖屋村在历史上曾经出过一位大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廖屋村的先辈廖维新从小聪明伶俐,苦学成才,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傲然走出小山村,在京城担任过国子监大学士,其事迹至今仍为本地人津津乐道。我在功名石前止步,凝视着它,抚摸着它。功名石倒像是年迈的老将军,表情严肃冷峻,身裹黑衣,不言不语,岁月远遁,可它仍旧威风凛凛地坚守在这座古老的围楼前,不愿退场。整个门坪由鹅卵石铺成,非常平整,只是鹅卵石的缝隙间长满了蓬勃的野草,显得有点荒凉。显然,这座古老的围楼人迹罕至,早已荒废多年了。
   我站在高高的门坪上向着前方眺望:远处,群山连绵,稻田成片;近处,墨水河在眼前横穿而过,哗啦啦的流水声响个不停。河溪中,一双鸭子结伴而游,它们呱呱地欢叫着,逆游而上,不时把脖子伸进激流之中觅食,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门坪之下,是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水泥小道,不时有当地村民骑着摩托车驶过,他们见我们在围楼前拍照,用奇异的目光打量着我们。
   史料上说,过去这一带便是著名的石头城。据说,石头城的地理位置大致包括廖屋村的上围和下围两个村庄及其附近地带。这座围楼位于下围村,在旧时,我想它必是石头城的中心位置。
   我率先从大门的门槛跨进围楼,见墙角下摆放着一排大石头,那大概是用来闲坐的。大门旁有一副大楼梯,直通楼上。我沿着楼梯小心翼翼地跨上二楼,放眼一瞧,楼板上堆满了农家过去使用的老物件,不能挪动半步,我只好返身下楼。我惊异地发现,围楼内的大部分泥砖房屋已经倒塌,满地散落着瓦片、泥砖和断梁,一片狼藉。只有重修过的大厅仍保存完好。大厅门槛高高的,没过膝盖。门槛两旁红色柱子依旧挺拔,直通屋顶。我见大厅肃穆,心生敬畏,不敢独自入内,只好站在大厅外向里张望,遥见神案上方挂着一块牌匾,隐约可见两个“威武”金色大字。
   正当我在大厅门前驻足旁观时,一位精瘦老汉跨进围楼。老汉身穿一件半旧的T恤和一条宽大的短裤。我见状甚喜,连忙迎上前去,主动跟老汉搭话,借机向老汉了解石头城的历史。经过寒暄,我得知,老汉姓廖,廖屋本村人。老汉是个热心人,他见我动问,便一股脑儿地介绍说:这座围楼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他们的先祖在明朝中叶时从福建上杭搬迁至此,兴建了几座大围楼,供族人居住。他补充说,他们的先祖当年来到这儿,见这一带群山连绵,竹木繁茂,溪水长流,风水极佳,便在这里安家落户。当时,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猛虎毒蛇时常出没,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先祖便商量决定,集全族之力,构筑石头城,兴建围楼,聚集而居。于是,他们便开始实施这一项伟大而艰难的工程。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捞取河溪中的大石头,砍伐山中的大树木,在山脚下打制方方正正的泥砖,硬是用肩膀和双手垒起了高大的围楼,构筑了坚固的石头城,终于摆脱了毒蛇猛兽的威胁,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
   说起这里的石头,老汉兴奋地介绍说,以前围楼内外存放着许多大石头,各有不同的功用。他举例说,这儿有一块天书石,非常奇特,只要把一盆水泼于其上,它就会显现出不同的图案、文字和符号,令人难解;还有治病石,只要患有热毒或有痔疮的村民,在石头上静坐两三天,病情便不治而愈;还有蚊公石,可以驱赶蚊子,在炎热的夏季,这儿却不见蚊子的踪迹;还有神台石,那是村民专门用来祭祀的天然石桌。此外还有很多石头,都有一番名堂,说起来都大有来历。我对石头的神奇作用心存怀疑,它们真的有那么大的功用吗?我猜想,极有这种可能,村民们平日里与石头朝夕相处,息息相关,石头已经完全融进了他们的生活,进入了他们的世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故此,村民们对这儿的石头情有独钟,念念不忘,甚至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或许,这才是石头城得名的真正原因。
   我与老汉坐在围楼内的石头上闲聊。老汉饶有兴味地给我讲述一则有关张发奎将军早年的故事。民国初年,张发奎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担任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成为孙中山身旁最为信赖和得力的军官。那时,适逢陈炯明叛变革命,发动叛乱。张发奎领兵和叛军战于邻县翁源,因势单力薄,最后战败。无奈之下,张发奎只好率领一百多残兵退守始兴都亨廖屋村,在这一带收集残兵,整训练兵,以图东山再起。当时,张发奎的队伍非常狼狈,兵不像兵,匪不像匪。张发奎本来长得并不高大,加上时常挨饿,整个人显得更加瘦小,为此,当地人给他起了个“瘦猴”的绰号。幸好张发奎军纪严明,对当地民众秋毫无犯,故而受到民众的拥戴。据说,张发奎眼见日子艰难,只好厚着脸皮上门找他的都亨老同学涂志高求助。涂志高有钱有势,财大气粗,在都亨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见老同学流窜山林,如此落魄,并没有看轻他,而是热情相待,慷慨资助一大笔钱给他,让他渡过难关。
   张发奎失势时,仍然保持优秀军人的操守,对革命的信念一点也没有动摇,非常难得。当时,陈炯明见张发奎是员虎将,一心想把他拉过阵营,收为己用,他见张发奎进退失据,陷入困境,便找来张发奎的恩师——原陆军小学校长翁式亮充当说客,劝张发奎易旗。翁式亮这样语重心长地劝说张发奎:“师生之情,爱护之心始终如一,希迅速来归,免贻后悔。”张发奎面对恩师的“金玉良言”,他干脆利落地回答说:“师恩难忘,恕难从命。”张发奎在困境时不肯“投敌变节”,说明他身上有一股凛然生威的骨气和政治上的远见。
   后来,民众觉醒,革命大潮来临,张发奎熬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终于时来运转,青云直上,特别是他当上北伐军第四军军长后,手握重权,成为呼风唤雨、可以左右时局的大人物,他变得财大气粗,腰杆硬直了,为感念老同学涂志高当年雪中送炭,扶贫解困,他特意邀请涂志高来军中担任副官要职,可涂志高却因沾染上了鸦片,无法从军。张发奎闻此消息,只得作罢。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这一带是张发奎将军发迹的福地,因为他从这儿走山林后,从此顺风顺水,风风光光地登上了人生的巅峰时刻,成了民国时期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老汉指着残破的围楼,无限惋惜地说,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民们开始陆续搬出围楼,搬迁到对面的小山脚下兴建了村庄。他说,围楼内原有五进的泥砖瓦房,村民们搬离这里后,房屋年久失修,大部分房屋都已倒塌了,仅剩下大门这一主体围楼还算完好。现在,围楼内空荡荡的,寂静异常。数年前,村民们自发捐款四五万元,把大厅修缮一新,大厅才得以保全。每逢红白喜事,村民们都要来这里烧香许愿,祈求祖宗保佑廖家子孙兴旺发达,富贵安康。
   老汉说,他从小生活在这里,对这座围楼非常熟悉。他说,这座围楼冬暖夏凉,非常舒适。在炎热的夏季里,每天中午,他都要独自来到这里,躺在石头上酣睡一觉,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提起这儿的生态环境,老汉又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介绍说,旧时,这里山高林密,竹木资源丰富,活脱脱是一座座金山银山。村民们把目光瞄准了大山,他们上山砍伐竹木,扎成木排和竹排,利用丰沛的河溪水,把竹木运送到山外卖掉,换成现钱,贴补家用。哪怕在最为艰难的五六十年代,这一带的农民奇迹般地渡过了缺衣少吃的难关,他们靠山吃山,纷纷上山寻找可以充饥的食物,填饱肚皮。今天,政府实行生态兴县的政策,封山育林,严禁滥砍滥伐竹木,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本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家庭都改用煤气生火做饭了。年轻的村民都到城市打工挣钱,供子女读书,期望子女将来能博个好前程。我询问老汉有多大的年纪了。他笑呵呵地回答说,已经年过七十了,平时在家耕田种地,自食其力。他告诉我说,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在县城打工谋生。
   我跟老汉闲聊时,见同伴先后涌进围楼,我的胆子变大了,便在围楼内从容地闲逛拍照。触目所见,围楼内的泥砖墙壁已变成了灰黑色,留下了当年人丁兴旺时烟熏火燎过的痕迹。那一副副搭在楼上的木楼梯已经破烂不堪,仅剩下空空的架子,几乎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围楼的地面、墙基、檐街、排水沟全都用各色大石头垒成。看上去,这确实像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虽然这仅是一座乡间围楼,它少了城市的规模和大气,可当年这座围楼完好无损的时候,它傲然挺立在这深山老林中,也确实算个宠然大物了。从这一点来说,当地人把这一带称为石头城,也并非毫无根据。
   从围楼出来,我一直在附近的村庄和田野闲逛。这一带的土房都很老旧了,它们横在山脚下,或立在道路旁,或列于小河边,不少土房已经倒塌了,但越来越多的新建楼房却拔地而起,在气势上盖过了那些老房子,也盖过了残破的围楼,似乎要跟青山一争高下,特别惹人注目。随着岁月的流逝,五百年前构筑的那座石头城渐渐消失在世人的视线之中,这令人感到惋惜,但与此同时,我又看到了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深山腹地,在当今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中,在政府倡导下大力打造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家园越来越漂亮了,越来越上档次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瞧,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前后,种满了奇花异草,停泊着一辆辆崭新的小轿车。山里人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他们告别了简陋的泥砖土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享受着太平世界的幸福的生活,这是多么庆幸啊!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如画的新农村的村容村景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跳将出来,眼前的一切,不正是一座崭新的耸立在世人眼前的“石头城”吗?对呀,即使是天上的神仙见了这样的人间胜境,也会留连忘返,露出无限羡慕的眼光。
   晌午时分,烈日当空。离开廖屋村时,我不时回头张望:群山连绵,峰峦直插宵汉,云烟不散;溪水潺潺,欢快地流向山外……

共 48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始兴县城出发,驱车一小时,穿过崇山峻岭,便来到都亨廖屋村的太子桥。此处二龙戏珠,双河交汇,形成一个“太”字,渲染了人间风景和寓意。跨过十八道石级,快步来到围楼前,一栋古建筑告诉人们,这儿曾经出过大人物。清嘉庆年间,廖屋村先人,通过科举担任过国子监大学士,这座五百多年的围楼,见证了历史。史料上说,过去这一带便是著名的石头城。石头城中有很多过往的故事,并有近代的名人轶事,其中民国名将张发奎即从这儿走山林,风云一段时代。时过境迁,廖屋村的历史飘散于烟云,只有残败的围楼见证着廖屋村的变迁,记录着过去的“石头城”。离开廖屋村时回头张望:群山连绵,峰峦直插宵汉,云烟不散;溪水潺潺,欢快地流向山外……一篇很美的游记散文,钩沉历史,描述变迁,泼墨风光,记录人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北方天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120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12-02 19:02:57
  恋上石头城,撒墨人文风。情寄忧思远,佳景有惊鸿。
回复1 楼        文友:桃李人家        2022-12-02 20:40:39
  老师好才情!
2 楼        文友:追光的人        2022-12-02 20:17:06
  很美的一篇游记散文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了!
回复2 楼        文友:桃李人家        2022-12-02 20:41:09
  谢谢鼓励!
3 楼        文友:梦姑        2022-12-02 22:23:06
  跟着老师的美文去旅游,见识了风景名胜,赏读了优美文字。问候老师冬安。
回复3 楼        文友:桃李人家        2022-12-03 08:22:30
  谢谢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