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翰墨飘香弘国粹,诗书画印治春秋(散文) ————浅议殷丙鸿的艺术人生 穆燕玲
“在千千万万行路人之中,惟有第一个披荆斩棘,在崎岖险坡中踩出第一行脚印的人,才是最值得敬佩的。也只有用脚底板造出新路之人,才有可能淘到第一桶金子。殷丙鸿就是这样一个用脚底板造路的人。”这是殷丙鸿的恩师徐锡山在《谈艺坛新秀殷丙鸿贤契成才之路》中的一段话。初识丙鸿老师,便被他温文尔雅的气质所吸引,在他身上,你看不到一丝世俗之气,或因饱经沧桑而产生的世故圆滑。甚至于有一种腼腆可爱之态,像极了邻家大男孩。也许是某种特定的气质相同,使我们两个萍水相逢的人在时空交错中生出一份友谊,进而彼此欣赏。后来渐渐熟悉之后,更被他的才华惊艳。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天赋。据自述,幼年家贫,但酷爱书法,在那个生计都无法保证的年代,更别提能买一本书贴临摹。无奈只能利用管理学校图书的机会,寻得一本陆柬之《文赋》贴,日夜勤奋临摹,这也是他书法生涯的开端。没有钱买纸,便用草棒在盐碱地上练习;没有章料,便用黄油泥搓揉晾干制成章料,用钢锯条打磨成刻刀。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放弃那份坚持,想来在当时那种境况下,是很难有人能坚持下来的。然而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抹杀他对艺术的痴迷与热爱,相反,更磨砺了他不屈的性格。少年时的勤奋努力,成就了他日后的华丽的艺术人生,并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依靠几本字帖、一把锯条,丙鸿老师跌跌撞撞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1988年第一次采用魏碑体,圆珠笔字《岳阳楼记》入选首届中国文明杯并获优秀奖。1988年—1990年期间,先后参加中国青少年书法段位评定,获四级位、四段位证书,评委海民先生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之后参加遵义中国书画印大赛并获奖,成为中国书画印艺术研究会会员,与友人共同创办“鸿艺印社”,印社被中国管理科学院收编入“中国书法年签”。他的启蒙老师徐锡山对他不吝溢美之词,称赞其为“书坛”、“印坛”之奇才。丙鸿老师至此敲开了艺术之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于眼前,他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养分滋养。1993年春,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踏上了南下之路,一路游历,一路学习。壮美的山川河流,浓厚的人文历史,激发了隐匿的才思,创作灵感喷薄而出,脚步所到之处,都印证在他日后的每一幅书法作品和每一祯绘画篆刻里。客居厦门期间,得厦门知名书家陈三畏先生指点,隶书大有精进。同时期,他勤练《九成宫》、《孔宙碑》 ,钻研《楷书三十六法》等各种书贴。在不断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大胆创新,他不提倡机械临贴,在掌握技法之后,他更提倡脱贴创作。为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他跑遍了厦门各大图书馆,阅读大量的诗、书、画、印方面的书籍,这使得他的书法、篆刻等在创作上更上了一个台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书肇于自然”,是丙鸿老师书法的特点,它强调一种自然天真与一种正大光明之态。他不为书法而书法,为艺术而艺术,他更看重文字表情达意的功能,有了这份平常心,笔下自然一派平稳和雅,恬静自适。与丙鸿老师居住两个不同城市,但微信上常常浏览老师的各种作品(包括书法,篆刻,诗词等),可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了。敬佩老师多才多艺之余,更敬佩他的艺品和人品。丙鸿老师除了在书法方面有着不俗的造诣,他的篆刻独具秦汉之风,柔中带刚,古朴自然。现有篆刻作品《闯鷺人》,共收录50余方印,后连同1993年前的作品共100余方合编为《殷丙鸿印稿》一、二卷,这也成为一段永久值得珍藏的记忆。如果说丙鸿老师早期的书法作品偏向于俊秀,柔韧,理智。而后期的作品则更倾向于洒脱,自然,沉静。这与他的半生积累与沧桑的阅历有关。对老师的隶书本人尤为钟爱,在他的隶书里既有儒家的坚毅果敢,也蕴藏者庄子的虚淡沉静,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但求空远真味的意境,渡浮世红尘。一笔之下如蛟龙飞天,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绵绵中蕴藏着原始的生命力。丙鸿老师2015年才从泉州回到响水故里,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他是个孝子,老父亲生病住院期间,他不离不弃陪在床前,并决定放弃当时早就报名准备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一个培训会,但老父亲知道书法是儿子生命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于是说服儿子去学习深造。丙鸿老师不负众望,于同年8月,加入中国硬协,2018年发起成立响水县硬笔书法家协会,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自己担任副主席兼秘书长,期间参与组织了首届规模达千人的硬笔书法大赛,在当时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得到了主管部门与省、市协会的支持与肯定。了解了丙鸿老师的过往经历,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如今他不仅仅停留在自我的创作中,更在为弘扬国学,培养新人方面积极而努力奔走。自2012年创立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后,他把书法创作,特别是硬笔书法的创作学习与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训硬笔书法,规范汉字为己任,并因此搭建起书法创作、硬笔书法培训的交流平台,以期吸引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参与其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如今已过半百的丙鸿老师说:五秩春秋,经历了太多磨难,幸有诗书画印为伴,此生不悔。放眼高天,长风雁序,虽拥东篱菊,不怠日晨昏。相信丙鸿老师在他钟爱的艺术之路上,定会一骑绝尘,光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