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乐亭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乐亭】记忆中的衣服(散文)

编辑推荐 【乐亭】记忆中的衣服(散文) ——一生中难忘的几件衣服


作者:罗婷 秀才,138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99发表时间:2022-12-03 11:26:32
摘要:人生已经过了大半,穿过的衣服也不少,可是留在记忆里的却不多,每件衣服都有着难忘的回忆。

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想写衣服这个话题了。人从出生到年过半百,不知道穿了多少件衣服了。各种材质的,各种款式的,各种颜色的,估计一车都拉不下了吧。但是真正能记起的,也没有多少。很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记忆中淡去了。只有那么几件留在了记忆深处。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小时候家里很穷,当然,那个时候大部分农村都很穷,我们应该是更穷一些吧。原因呢,那时候农业社靠工分吃饭,谁家里劳动力多,挣的工分就多,当然,年终分的粮食和钱就相对来说多一些,日子当然就更好过点。我们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母亲因为身体的原因,开始是全劳,后来是半劳,到最后彻底下岗。家里有五个娃,哥哥姐姐们后来陆续也参加农业社劳动的时候,基本也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这大概是我出生后十年左右了吧。所以,在前十年,也就是童年的记忆里,衣服少得可怜。
   最早存在记忆里的,是一件带裹肚的背带花棉裤。那时候我大概五六岁的样子吧。为啥有印象呢?因为母亲穿了一个蓝色的棉背心,我穿的是一个绿色棉裤,我俩的衣服是同样的花色,不同的颜色。我很喜欢那件衣服。穿出去后常常被邻居们夸赞。自己呢,也很喜欢,一个是好看,另外一个原因,它除了棉裤作用,可以让下肢暖和以外,还带有裹肚,可以护住前后心。在那个年代,哪里有秋衣,保暖衣啊,穿着这个一体的棉衣,暖和了好多,肚子,脊背,腰,屁股都不会觉得冷了。
   那些年,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买布料要用布票,买棉花要用棉花票,当然还要钱。每家给的那些票显然是不够一大家子的人的,更何况还没有钱。所以,我记得我们家每年快到冬天的时候,都是母亲先用仅有的材料,先给孩子们一件件的做。棉花当然不是每年都有新的,也没有那个条件去弹棉花。所以每年就是用那些旧棉花,我们叫“套子”,一点点的撕开,铺平,然后一件件的手工缝制。直到最后,才会给父亲和她自己做。可怜的母亲,连个背心都没有,穿着东拼西凑的棉衣,还要为一家人的吃喝劳碌。一辈子没穿过几件好衣服。
   这些棉衣,有时候还有个外套罩着。这样子,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脱下来换洗一下。至少看着干净一些。有些孩子,因为没有换洗的外套衣服,只能穿棉袄,鼻涕也用棉袄袖子擦,加上课桌上的灰,吃饭时候洒的汤水,总之,后来棉袄袖子就是油光黑亮的。有些还没到过年,棉袄袖口的棉花已经出来了。
   等到过了年,春天暖和了。很多人没有毛衣,没有秋衣,怎么办?聪明的母亲又会把棉衣里面的棉花抽出来再把衣服继续缝上。然后我们就有了夹袄,夹裤。这样的衣服陪伴我们度过乍暖还寒的春天。然后就到了夏天,穿上单裤子,到了秋天,再穿夹袄,夹裤,然后再继续穿棉裤,棉袄。总之,一年就这么点衣服来回换着穿。好在母亲勤劳,聪明,再难,也让我们体面地走在人前面,记忆中,没有破破烂烂过,也没有邋里邋遢过。
   还有一件衣服印象比较深刻。大概是我十岁左右,四年级的时候穿的一件红色花绒上衣。那是大姐结婚时穿了的。后来,大姐穿不了了,淘汰给二姐,二姐穿了,又淘汰给我。到了我的时候,袖子已经朽了,其它地方还算好着,只是颜色不那么鲜艳了。聪明的母亲,从两个胳膊肘处剪掉下半截袖子,然后用蓝色的布接上袖子。外面人看起来,我穿的还很洋气(因为那时候时兴戴袖套,基本都是蓝色的)。别人还以为我穿了红绒上衣,戴了袖套,他们不知道我实际上是因为衣服袖子烂了,另外接上的呢。想想母亲真不容易,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全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靠她的一双手,自己裁剪,自己缝制,自己修改,关键还没材料,常常要东拼西凑的。她太不容易了。
   八十年代初期,农村人才知道“的确良”这样的衣服不久。父亲赶集的时候,八毛钱一件,给我和二姐两个各买了一件城里人淘汰的花衬衫。那时候我们叫“故衣”。要是现在,肯定会嫌弃,也不知道谁曾经穿过。总之,我记忆中,衣服已经很旧了,有些地方甚至都能在太阳下看到对面了,但是,在那时候的我们,那可是了不起的心爱之物。比起以前我们穿的那些又沉又笨重的衣服,这件衣服轻薄,透气,碎花还好看。记得我们俩穿出去之后,村里人很多人羡慕不已。都夸赞我们穿得洋气。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用几毛钱买的人家的旧衣服。就是这件衣服,让我们扬眉吐气了好久,也穿了几个夏天,直到确实穿不了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件“料子”衣服。
   上大学的时候,父母为了让我被人瞧得起一点,用了二十多块钱给我买了一身浅蓝色西服。那是我第一身西服。说实话,八七年的二十多块钱,已经不是小数目了,对父母来说,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了。结果到了大学里,我们系的学生,甚至我们宿舍的人,基本都是来自城市的孩子,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寥寥无几。我的穿着,我的谈吐,无疑是他们中最土气的。别人说的是普通话,我是陕西话;他们谈论的电影明星,我也不知道;穿的更不一样。我就穿着我的傻乎乎的西服,度过了好长一段时间。
   毕业后的前十年里,在县城工作。挣的少,需要钱的地方多。好像没穿过几件好衣服。有一年,突然兴起黑色摔裤,大跟鞋。院子里几乎所有女人,都有了一套这样的打扮。我因为经济也不宽裕,还有从小不喜欢跟风。最终也没有买。
   后来,我终于有了好多件自己喜欢的连衣裙,真丝旗袍等。不过,可能与从小家庭不富裕有关,我很少去买名牌,也很少去跟风。不知道时兴什么,只知道自己缺什么,喜欢什么。有很多年,我喜欢的衣服颜色是黑色,白色和灰色,这是我的主色调。我的柜子里很少有大红大绿。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黑色代表寂寞,白色代表孤独。”或许那的确是我那些年的心情写照吧。不过无意中,也发现最时尚的法国女人,衣服的主色调也是这几种颜色,误打误撞的,竟然赶了时尚。这几年,我慢慢地有了很多花衣服,当然,花色也是简单,大方。一个同事这样评价我是“行走的水墨画。”我知道这是对我的肯定和赞誉,当然难免有阿谀奉承之嫌。但是我不能飘飘然,我坚持自己的穿衣风格,总之,做到大方,得体,不低俗,不低品位就好。
   记得好多年前,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女人和服装永远是一种遗憾:年轻的时候,有着好身材,青春,但是却没有钱去买好衣服;等到年龄大了,钱可能多一点了,有能力买了,却没有身材和青春了。”当然,这是指大部分人,也有少部分人,坚持锻炼,虽然容颜老去,但是身材依然很好,气质很好,所以什么衣服都敢穿。还有的人,从小家境优渥,不存在上面这种缺憾。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我们常常会在公园里看到拍视频的女人们。很多大妈们,穿的花枝招展,五彩缤纷。墨镜,丝巾齐上。她们什么衣服都敢穿。有一次,我跟几个同事出去玩,老远看到一群穿牛仔背带裤的女人,拉着拉杆箱,我们以为是一群年轻女孩子。后来路过的时候,看到她们在拍视频,仔细一看,才发现她们应该都在六十岁以上了。一方面,感慨人家保养的好,心态好,穿衣风格大胆。另外一方面,还是觉得自己穿不出来。其实,无论你穿什么,做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不低俗,在公共场所,不暴露太多,不喧闹。不危害大家就好。而不要做一个人人讨厌的ChineseDama。
   我也希望自己,在不断老去的路上,永远保持自己的穿衣风格,做好自己。套用那句话:“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焰火。”
  
  

共 29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衣食住行,人生根本之事。每一件事都有着铭心的记忆。作者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情感,以散文的笔法写了自己记忆中的衣服。小时候多绿色棉衣的喜爱,里边全是深深的母爱,十岁后有了红色花容易,是大姐“淘汰”给我的,那时的衣服就是一代代的穿,富有传统。后来又有了“的确良”,上大学有了西服,毕业后有了连衣裙,旗袍等等,各类颜色,笔法细腻,处处富有感情,好的传统总是保持着。穿衣服就是心情,穿的风格。一篇文章富有时代特色,富有人物的心理,描写灵活,文风朴实!好文推出欣赏!【编辑:野山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野山梅        2022-12-03 11:28:08
  衣服富有时代特色,衣服富有人物心情,结尾很有力度,出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