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柳编巴斗篮(随笔)
小时候我家有个柳编巴斗篮,挂在堂屋内侧的屋梁上,起初我需要搬个小板凳,踏上去才能够得着,一天天慢慢长高,以后巅巅脚就行了。记得每天放学或者在外边玩足了回家,饥肠辘辘,第一要务就是去摘巴斗篮,里面有我娘蒸的粗粮窝头,偶尔有黑白相间的花卷,如果哪天运气好,还可能发现半拉油烙餠。听娘说,巴斗篮是添(生)我那年过满月,姥姥㧟着满篮鸡蛋和新小米,送到我家,连篮子留在我家的。巴斗篮伴随着我成长,伴随着我故乡的童年,是我至今耿耿于怀的温馨记忆。
我家住在县城,姥姥家住在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乡下,紧邻卫河,河滩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灌木丛、荆柳棵,而村中的几个大水坑,坑沿遍布高高矮矮的柳树,荆条砍家可以编小篮小筐大簸箩,粗柳枝砍家可以做提柄和筐口沿,娘说,我姥姥擅长编小篮小筐,自然,我家盛馍的巴斗篮也是姥姥手编的。小时候我最爱去姥姥家,姥姥慈祥和蔼亲切,再说,农村天地广阔,远比小县城里好玩。
姥姥勤快,她们的农家院子比邻居收拾得都干净利落,我在姥姥家,看到从鸡叫到灭灯,姥姥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收拾粮食整柴火、烧锅做饭扫院子,最悠闲的事也是坐在树荫做针线。姥姥家盛放粮食用大簸箩,我曾问过姥姥,这是你编的吧?姥姥说,她只能编小篮小筐,大簸箩不仅靠技巧,勒荆条还得有力气,姥姥拍拍我的小脑袋,有点惭愧地哈哈笑着说,姥姥没有编簸箩的大手劲!记忆里,上初中之后,我就不到姥姥家居住玩耍了,这样算来,我与姥姥朝夕相处日子里的年龄,只是十岁左右,那时我暗暗下定决心,将来长大后,当了大官、挣了大钱,一定好好孝敬姥姥,童言无欺,我向姥姥表白,姥姥高兴得只是孩子样的腼腆笑。可是,以后我来郑州参加工作,除了逢年过节回故乡,带礼品去探望姥姥之外,并没有更多的孝敬。1973年姥姥病逝,享年74岁,从此,我再也没有了孝敬姥姥的机会,成为我永远的自责和遗憾。
古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然而,故乡岂止仅是月明,故乡还有山美水好,更有人亲。暮霭县城街巷里,回荡着母亲“回家吃饭啦!”的呼唤;老家乡下农院中,有我姥姥慈爱外孙的目光……现在我年逾七旬,秋叶思落根,人老乡愁长,怀旧是人的本能,我身居他乡因此,这些年,关注网上故乡,关注故乡媒体的新闻和报道,成为了我的最大的爱好和每天的功课,获悉故乡的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兴奋不已;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由衷欣慰。然而,日前一条街头新闻视频却让我五味杂陈。
视频记录的是,一位农村大娘在北马市街桥头,现编现卖柳编制品,老人已经78岁,按理我和她应该同辈,但她历经风霜的脸庞,满脸慈祥的皱纹,无牙凹陷的嘴唇,以及和蔼可亲的眼神,气质神态,举手投足,却那么像我记忆里的姥姥。大娘正在编制着一个偌大的簸箩,就是我姥姥讲的,她手劲小,惭愧编不了的那种,旁边地摊堆放的还有和我家过去一模一样的巴斗篮,这些家什物具久违早矣。瞬间,老人的形象和她的柳编制品,勾起我的记忆,如同洪流冲决闸门,汹涌澎拜,视频仅2分半钟,但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把视频郑重收藏。
毋庸讳言,老人的柳编制品,在今天的城市里,已近无迹可寻,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我认为善莫大焉。但是,老人是在冬天凛冽的街头编制、销售,她是一位比我姥姥当年年龄还大的老人,我潸然泪下。其实,在现在的时代,柳编制品的市场前景茫然,视频里大娘说:“别论钱,只管干”,豁达乐观,毫无怨天尤人之意,让我肃然起敬,大娘把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视频拍摄者是位姑娘,她被老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为老人买来了一袋绵苹果和热豆腐,她慌忙不迭地停下活站起身感谢,但不会客套,接过去只是孩子般地腼腆笑。确实,故乡好人多,我为这位姑娘点赞,她同样让我肃然起敬。
视频下载收藏后,老人的画面,老人的乡音一遍遍地在我的脑海里回放,自然,我联想到了我姥姥,联想到当前疫情给人民群众生活造成的巨大灾难……但我相信国家的经济形势必定会复苏,随着故乡经济的日益发展,柳编大娘今天为了生活的无奈,日后将会转换成为传承民间艺术的乐趣,再无须寒冬里街头叫卖。衷心祝愿78岁的高龄老人能够颐养天年,健康长寿!衷心祝愿我的故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