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奇】险探“仙人掌”(散文)
麻英,抑或麻鹰,这两个字,一直像一个瞌睡虫,经年累月睡在我梦的边缘,直到去年才开始醒来。吵醒我的是一只“仙人掌”,“仙人掌”位于麻英南边的寺坪山,距原乡政府一千多米,是当地闻名的独秀石笋峰,因自媒体效应渐渐声名远扬。视频中的“仙人掌”,奇绝孤艳,以卓然的姿态轻唤着我。
对一个钟情山光水色的人来说,一切自然美景都是我的诗与远方。虽说这远方不远,就在县城周围,但是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
很多事,可遇不可求,可求还不如可遇。我始终相信,心若有念,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悄然来临,那种不期而至的心情是真的美好,既简单,且伴随着一丝惊喜。
时光的指针,不经意间已经稳稳地指向十二月。岁末寒冬,川北乡村依然保持着杀年猪的习俗。这一天,主人会召回在外工作的子孙回家,也会邀请一些亲朋好友,一起来分享、热闹。
周五,就接到了邀请,周末去同事老家吃年猪肉。同事与我们家人同姓氏,高我们一个辈分,年龄却相当,我们称之为高辈子。杀年猪这样的盛事,是幼年时候的记忆,很多年没有参与过了。如果说,这只是一场美食的邀约,我应该不会心动,向来美食对我几乎没有诱惑力。我心动的是我隐隐地感觉到,一直心心念念的“仙人掌”,就要挑开神秘的面纱。因为同事的老家,就在麻英,就在“仙人掌”所在寺坪山的山腰。
麻英(行政地名是这两个字),位于旺苍县北部中高山区,曾独立为乡,现在属白水镇管辖。从县城西出发,沿202国道往广元方向,车至卢家坝,右拐,一路向北抵麻英界区。路面开始有些凹凸不平,弯道一个接一个,时不时迎面就是一辆拉青石的大卡车,高高扬起的尘土没能淹没一行人兴奋的心情。原来,麻英是旺苍唯一的白花石原产地,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石头,适合雕刻艺术。
快到麻英乡场时,来往车辆减少,更没有灰头土脸的大卡车,路面变得干净整洁,两岸山色尽收眼底。尽管已经隆冬时节,这里的山依然绿意葱茏,这样的绿,是一种苍老的绿,安静的绿,从容的绿。到底是深冬呀,群山收敛,寒水寂寂,蓬勃的大地进入休养生息状态。莽莽苍苍的绿情深处,闪跃着片黄片红,一座座乡村小院错落其间,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暖暖的话:烟火人间,乡里乡亲。
穿过乡场上一条小桥,沿村道来到同事位于山腰的老家,这是一处古色古香的乡村撮箕口院落。宽敞整洁的院坝一角,流淌着一些淡淡的血水,一口大锅支在一个简易油桶灶上,炉火旺旺,旁边案桌上堆放着鲜鲜的猪肉,七八个人正在整理那些尚有几许余温的肉。我暗自庆幸没有看到那个血腥的场面。
正是午饭时间,主人早已备好丰盛的饭菜,虚位以待等着众人围坐而席。客主一番简单寒暄,来到后院,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幕风格,现代版的厨房与饭厅,宽敞明亮,足够容纳我们这些吃客。半壁秀色山川透过整面墙的窗户映入眼帘,草木,梯田,白墙,红瓦纷纷涌到餐桌。这一餐,不仅有热菜凉菜,汤菜炖菜,炒菜蒸菜,还有乡村独有的空旷与悠远,名副其实的饕餮大餐。
想必,今天所来之人,都曾听闻过“仙人掌”。放下碗筷,男男女女十多个大人,外加高辈子的两个侄孙(在读学生,女孩读中学,男孩读小学),一行人浩浩荡荡,迫不及待,慕名前往山上走去。步行几分钟,来到月空寺,上山的路就是从月空寺背后左侧一条羊肠小道开始。
茂密的树林里,已经被人为地踏出一条蚯蚓一样的山路,两旁密布的荆棘被简单砍伐,视角上增加了路的宽度。小路弯弯曲曲,凹凸不平,一直缠绕着向上,没有一块平坦的地方,更没有可供坐下来稍事休息的石头什么的。路面全是那种褐红色沙石,落叶厚薄不均地铺在上面,使得脚底有些打滑。
很显然,这是一片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林木,原始的山路,清冽的空气,对于喜欢徒步冒险的人来说,无疑是增添了几许趣味与情致,而对于平时不爱运动的人来说,绝对是赤裸裸的伤害。
一群兴致盎然的伙伴们,有人开始气喘吁吁,有人开始毛孔舒张,有人开始质疑前方到底是多远。我跳过众人的脚步,一路超越,走在最前面。管不了背影是否优雅,脱下大衣抱在怀里,不顾形象地走在林深处,把所有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后面的朋友们渐渐地一个一个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只有高声喊话时才能感觉到我们是时空共处,同在一片山林,绝绝的闻音不见人。虽是独我,却不是孤我,这种精神上的伴行,是我内心世界的强大支撑。我发现我已经到了“仙人掌”的掌心边缘,大声喊话后面的人:我到“仙人掌”啦,快点跟上。
此时,脚下有三条不是路的路,感觉中间那条路最像路,因为那里搭着一个铝合金的小梯,很显然有人曾尝试走过这条路。我穿好外套,确保手机放稳妥,手脚并用一步一步向上爬,小心翼翼的面壁攀爬、挪动,眼睛不断的在崖壁搜寻可以抓手的地方,可以落脚的地点,确保每一步都踩稳踩踏实了,再走下一步。
心惊惊,胆颤颤,来到“仙人掌”的指根。这里是一处断崖绝壁,是90度的垂直悬崖,前面已经没有人走过的痕迹,只在两岩之间有一小段狭窄的缝隙,似乎有走过的痕迹,但两边岩壁光秃秃的,没有可以攀附借力的任何东西,只能望崖兴叹。虽然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我再也没有胆量敢走了。面对如此悬崖绝壁,感觉那是飞鸟不靠猿猴不攀之境呀,太险啦,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几乎是贴着地面,紧紧抓住一切可抓的植物,我回退几十米,停在“仙人掌”的掌心,借助一颗手腕粗的树靠住,停下。此时,两个小朋友跟上来了,随后三个美女姐妹也跟上来。所有的帅哥却不见了踪影,不知道是停在了半山,还是已经开始打道回府。
姐妹们观察了一下地势,也首选了走中间的路。尽管我已经走过一遍,还是心有不甘,心存侥幸。人多气场强大,也许我一个人不敢走的路,大家一起走就能走到尽头。六个人一个跟着一个贴着山体向上爬,相互嘱咐着:千万注意安全,千万千万要小心脚下哦。
跟在姐妹们身后,再次来到令我望而止步的那处断崖绝壁,姐妹们也不敢再攀爬。大家都不死心就这样放弃,听到山顶有人在说话,我们放开喉咙喊话,期待上面的人给我们指点迷津,却没有任何人应答我们。一路上,透过树与树的缝隙,隐隐约约看到一只擎天巨掌,巍然高耸云霄,孤独求败的盛气之势那么决绝。正是这种孤胆气势吸引着我的膜拜,吸引着我们冒着危险也要一步一步地靠近。现在“仙人掌”就在头顶,咫尺之间,难道就这样失之交臂?难道就真的只能望其项背?孙悟空翻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难道以我们的真诚与热爱之心也翻不过“仙人掌”的手心?
我们用同样的身姿,同样的步法,贴着地面退回到三路交汇处。有人往左,有人往右,继续探路。真是几个不到绝境誓不罢休的人儿,面对如此执着的人儿,上天也无奈呀。有句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我感觉这句话就是为我们几个人准备的。很快,往右边去的两个小朋友,兴奋地说:这条路是对的,路边树枝上已经有挂好的祈福红布条。
此时,有一个姐妹没有等得及探好的路,已经开始下山了,剩下我们三个姐妹兴奋地往右边路走去,如果那也叫做路。我与一个姐妹不约而同的感叹,这是有生以来走过的唯一的最最艰难的路。路又窄又陡,仅一人可过。遇到断崖的时候,我们顺着崖边搭的梯子攀爬而上,所谓梯子,不过就是几根树木的简单组合。遇到陡坡无法攀爬的路段,紧攥着绑在树根上的一根手指粗的绳索,手脚并用,奋力攀登,不敢有半点差池。
伙伴们相互叮咛相互打气,终于来到一处稍微平缓的地方。这里临近山顶,乱石粗砺,山壁嶙峋,但可供小憩。已经有一对年轻夫妻带着两个孩子来到这里,原来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他们的喧哗。有人在这里搭了一张户外折叠桌,两把折叠椅,乱石之上有被遗弃的两只积满灰尘的水杯,几个矿泉水瓶子里面还残存着盖底的水。还有一包祈福的红丝带,小纸牌上写着价格,标有二维码,供游客扫码。我打量着旁边几颗树枝上密密的艳艳的祈福丝带,那个年轻的爸爸说:那里有一只笔,可以写上自己的心愿。姐妹们接话说:许愿要还愿,这个愿不好还,算了。
稍做休息调整,顺岩壁向左向上走大约三十米,我们终于零距离与这擎天大掌热烈击掌,一股欣然慨然之气油然而生。“仙人掌”啊“仙人掌”,你从哪里来?你屹立在此多少年了?千年?万年?万万年?有人说:北看你像只巨大的骆驼,故称灵驼峰。南望你就像一个大象鼻子,可叫象鼻山。西面远眺,你亭亭玉立,俊秀挺拔,好像仙人之掌。你的美名因此远扬。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当我与你面对面,我努力平静着一路走来的颤巍巍的心,望着你,我觉得你是天地间高高竖起的大拇指,正手指云天,用你笃定又坚毅的眼神,为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点赞喝彩,为所有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来到你身边的人点赞喝彩。而我们,也为自己点赞喝彩,更为你点赞喝彩。
面前一块突起约一点五米见方的石台,这,就是传说中的升仙台吗?是神仙们下棋定乾坤的棋盘吗?此时,年轻的爸爸带着他四五岁的儿子也来到这里,小朋友看着眼前的情景,吓得哇哇大哭,浑身发抖。爸爸欲鼓励儿子勇敢一点,孩子更加害怕,蜷缩着身体嘶吼。我们赶紧说:把孩子放回去吧,完全第一。
石台的右侧凌空横搭着几根木棒供凡身肉骨的脚步踩踏,石台前方约五十米就是直插云霄的擎天石柱,这就是人们口中的“仙人掌”。以我的视角来看,这就是一个大拇指,此时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大拇指鱼际线起点,要贴近大拇指,还有五十米左右的距离。可知,这五十米,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呢?这里最宽也就两米左右,最窄的地方不足一米吧。两边是笔直的悬崖绝壁,这是真的绝壁呀,犹如刀切斧劈。绝壁之外,空空如也,空旷,只有空气的那种空旷,下面是莽莽深渊,仅仅只是看着,就已经足够我胆战心惊。
我没想到,两个姐妹那么勇敢胆大,竟然踩着晃晃悠悠的木棒绕过石台,走在鱼际线上,拍着照,定格着惊险瞬间。我心有余悸,惶惶然,不敢轻易前行,定夺再三,为了不留任何遗憾,壮着胆子跟着后面。这短短一程,何止是如履薄冰,感觉每走一步心都是悬悬的,似乎要崩出来了。手握两边纤瘦的枝条,俯瞰两侧万丈深渊,仿佛置身半空之中,心中一阵阵发怵。一步一险,一步一景,向你走去,看着你巍峨挺秀的身躯,孤绝地置身于丛山峻岭之上,如地根般插入缭绕云雾之中,不得不叹服天地造化的神奇。
2022年的第一场雪就在前几天,轻轻舞过我的城,我却没有看到雪花的身影。没想到,在这里,在这屹立了不知多少年的灵石上,看到了尚未完全融化的薄薄积雪。冰晶玉洁的雪花轻轻躺在云霄之间,那么白,那么洁。我这个中年大妈秒回少女心,情不自禁地轻轻捧起雪花,送到嘴里,一股清流直贯肺腑,微微甜,丝丝凉,忍不住让姐妹们也一起分享这天宇之间的纯净美好。
就在这擎天一壁的乱石上,居然终年都有一些活着的生命在摇曳,在蓬勃。我认出来两种植物:乌桕树与高山杜鹃。尽管它们看起来那么瘦弱不堪,仿佛柔不经风,殊不知,它们已经在这里与天地共存相连。有一颗树上挂着数条红丝带,旁边立一牌:我已经一千年了,请别伤害我。我想知道,是风吹来了籽实,还是鸟儿衔来的种子?还是煌煌天宇之间,莫非真的有一双神奇的手?点化着自然万物,苍生大美。
这里,不适和说柔情蜜意的话,无论多么绵软的情话,都无法软化这亿万年山石的坚硬。这里,也不适合山盟明誓,什么样的誓言在这里都是轻飘飘的,没有分量。这里,山与石紧紧相拥,与岁月洪荒共鸣,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这里,适合手拉手相互扶持,彼此鼓励,也可以拥抱着取暖。这里,不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是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魂魄俱散,爱恨两消亡。
此时,高辈子也来到了这里。他应该是真的担心我们几个人的安危,才追过来的吧。他告诉我们,他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来这里了,幼年时期曾经在这片山林捡拾柴火,看到过很多野生山猴,以及野猪等等。我恍然想起,这一路好像都没有听到鸟声,也许是我们太过于专注走路,忽略了那些精灵的声音。
有了男士壮胆,我们提着的心仿佛回到了地面。靠着山壁,放松紧紧绷着的身体,展眼望去,随便哪个角度都是航空视野。四周峭壁林立,群峰绵延,苍苍大野,一望无际。真真的“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侧目青山绿水环抱,秀木葱茏,嘉禾葳蕤,良田沃野。一条小河安静的缠绕两岸青山。叠嶂起伏的山峦,镶着古驿天桥,农耕别院,蓠落疏疏,鸡犬相闻。
我猛然感觉到另一番境界。你看四围全是高低相差不大的群山,峰峰相对,岭岭相接,像列阵的威武之师。唯独“仙人掌”鹤立群峰之上,突兀地高耸云端。这多么像是一个勇敢又骄傲的将军,一骑绝尘,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千军万马,“仙人掌”分明就是屹立在这片天空的一个王者,用他力挽狂澜的姿态,生生世世护佑着这片土地。
退回到小憩的地方,顺崖壁右行两分钟左右,便来到神仙洞。洞口呈几乎等边的三角形,整个洞是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可容纳几十号人。从三角形底部中间上去,进去后有几层小平台。洞壁岩石一层一层,青石如砖砌,似人工。朋友说,这些层层垒砌的石头代表了岁月。是呀,只有岁月这双巨手、巧手,才能成就这样的奇绝之作。仰望洞顶,两边的岩壁在顶部会合,巧留小洞,一洞透天光,天光辉照四壁。高高的洞顶处人为的横着几根粗大的木棒,我真想象不出,这些木棒是怎么放上去的。高辈子说,这里早些年是有几层楼的,顶端还盖着灰瓦。细看,两边岩壁上果真凿着一溜碗口大小的洞,洞口平行相对。因年深日久,那些镇楼的木棒就被当地人取回家当柴火了,空留这些洞洞映证着岁月悠悠。
传言这里曾有仙人修道,也许吧,因为这座山就叫寺坪山,山腰就是月空寺,我们就是从那里上来的。当地人说,历史上的月空寺曾是明清时期川北最大的禅林寺院之一。四水到堂、两进寺院,世代香火旺盛,诸佛威信之远、信众朝拜之多远近闻名。我更愿意相信高辈子说:战乱年代,当地人们为躲避抓壮丁,来这里逃难避战避匪之说。站在山洞两侧的平台向外看,朦胧的远山笼罩在一片轻纱里,影影绰绰的飘渺在无尽的云烟之中,好一个神仙之地。
麻英?麻鹰?咨询得知,历史上真的曾经就叫做“麻鹰”,这里有麻鹰岩,原乡政府所在地就叫麻鹰坝,因时代变迁演化才成了现在的“麻英”。
我更喜欢“麻鹰”这个称谓。一只鹰,一只王者之鹰,栖息在这方水土,坚定地守护着这方水土,寂寂多少年?而今,一个叫杨波的麻英汉子用抖音自媒体平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天鹰,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只灵鹰,看到了这只鹰的岁月沧桑与古朴风情,看到了这只鹰旁边的溶洞、泉眼、瀑流、峡谷、奇峰、异石,恰是那处处俊山逸水,良田桑麻,端端丽丽地吟唱着一首世外桃源。
沉睡经年的天鹰已经醒来,振臂欲飞。我期待着这只灵鹰飞出旺苍,飞出广元,飞出四川,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工作原因,一直都很忙,年关岁末,更是琐碎之事缠身,难得与大家一起沟通,借此机会,与如菊老师真诚道声好,问候异国他乡的如菊:一切安好,快乐每一天。
厦门植物园呀,那里我也去过,我独自一个人从山脚绕到了那玻璃房子的,天呀,那里的仙人掌,仙人球太多了,仙人球像盆一样大,记忆太深刻了。
有句歌唱: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