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精神钙片(随笔) ——与郭凯敏先生交流有感
应美国华人朋友的邀请,通过我了解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创了中国电影“第一吻”的郭凯敏先生的近况,让朋友失望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与郭凯敏先生纯属偶然相遇产生了“神交”,只见文字不见人。若有一天擦肩而过,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因受人之托,我特意问了先生近况,他说他现在是演员、导演为主线的工作,同时推进有价值的文化项目,如科同村“我和大家一起看电影”“电影连环画之乐诵”文化推进。左权井沟村推进井沟民歌村三部曲构想等。总之,我觉得先生在搞具有美学价值的寻根文化。这似乎是文化人共同的愿望。先生由于在《庐山恋》和《小街》创造了经典,声誉推上高潮,后来他也演、导了不少影视剧,人们的认识度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记忆度。最近的行动是:2012年导演,主演了《先锋1931》抗日连续剧,网上可查到,我就不再赘言了。
我最感兴趣的,是郭凯敏先生的心灵状态和艺术状态,他对艺术充满活力的追求很是提神。他让我认识了一种人生,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力量。和他交谈总有一种气场能融化我内心的阴霉,他身后仿佛有一轮太阳,总能瞬间射来一束光芒,顿然让我放下忧思看到光明,并提醒我在暗夜中成为光明本身。那天早晨,我被一视频惊怔了!我突然觉得搞艺术,写小说有何用啊!不过是盛世时期的一块糖,乱序时什么也不是。抑或盛世时严肃文学,高雅艺术也是冷僻物,但我们愿意坚持美寻求美。就像《风语》遇到先生,共鸣一下也是幸福。莫言,鲁迅都坚持批判,我是赞同的。作家坚持反思批判是发现和感知能力,但我认为文化人最大的能力应该是新的人文精神快快建设起来。现时代“三观”喊的山响,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唯独没有宇宙观。人的符号无限加大,这种傲慢与偏见导致了天灾人祸,只能自做身受。
我把这一席话发给先生。先生回信:
“应该说你我已是心境明朗者,明是非,明黑白,关键是明德道。当下行尸走肉魂不附体成为流行风尚,然而明德者也不仅仅限于你与我,你的《风语》《四季娃》等作品都是明德者之心作!蝴蝶效应会形成文心不仅仅限于雕龙,更在于文心之心力反省大众,‘人血馒头’的时代出现了鲁迅的文心力,人魔狗样时代出现了你的《风语》……非常开心非常挚真天堂地狱都在人间,明德者天堂快乐失德者地狱哀嚎……”
短短几句话让我内心朗然,对于纸上空谈的失意回升到意义上来,坚定了我的信念。是的,文心不仅仅是雕龙。这话深刻。真挚的心力必有效应。他比我明白自己的使命,对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丝毫不动摇!人文精神,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人与人在交往之中所给予的热忱与信赖,是客体直接传递的气场。也许是经历的人事多了,也许是老了,没有特别喜欢的事,也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人。但对于灵魂干净,具有精神性的人,却让我格外感动!我们面对下一代,金钱绝不代表遗产,人文精神才是真正的遗产!我相遇郭凯敏先生恰恰就是他的人文精神一再让我生敬!他的行动力,他的工作节奏,他的坚定、勤奋,让我常常觉得我们不是同龄人,他是个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我的长篇小说《风语》偶然和他相遇,彼此没有任何交情,40万字三天看完,且很随意地写出高品位的评述,让我大跌眼镜。这才气,这学识,这概括力,这视野真是上乘。在断续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惊人一致!我想起几年前写过一个剧本,一直没做处理,手机发去请他看。谁也不会想到,近4万字。下午五点多发过去,晚上七点半收到阅后笔记,我又惊呆了!这是什么速度?真是雷霆震撼!分享笔记如下:
动漫电影《四季娃历凡记》编剧陈亚珍,寓言式剧作结构,构成主题“人类世界生存秩序”。剧作上下部划分突显秩序给生命带来美好,颠覆秩序给世界带来悲剧(强烈的直射当下人类违背天理的恶果难容)。剧作一个醒目的词汇“乱季”,应该是该剧的核心主旨。混沌预示着人类的弱点:贪婪、私利、违约,四季娃的渎职,急功、近利的病源体……纵观剧作核心创作者极端的焦虑不安,用世外桃源般天境唤醒着当下人类执迷不悟。从创作初衷来看电影体的结构是理想的愿望,由于投资方资金因素暂时搁浅。但是现在来看,该剧作更适合舞台剧样式或舞台清唱剧。四季娃、天父地母、仲小玄、合声部所有生灵动物、混沌、急功、近利的声音出现,形成恶性循环的象征模式。其舞台演出结构,陶渊明式世外桃源,屈原式离骚般混兮浊兮,仲小玄式华夏儿女君子自强不息之魂魄……舞台剧名拟为《四季娃歌谣》。阅读剧本后的构想。”(凯敏2022.11.24)
这是他一个半小时的效率,我先是被惊呆了,然后是被彻底感动了,再然后是自愧不如,再再然后我不能自视老了,得向他学习这种最具精神性的人格,立竿见影式的行动!我想用“崇高”这个词来表达,但时下人视崇高为矫情,说不接地气,那我就称之谓精神气质。对艺术热爱到极致就有了境界。他没有玷污了《小街》男主角的形象,戏里戏外知行合一,这让我对他产生了进一步的探讨,也想从他身上挖些“他山石”,滋润一下我干枯了的文学心。既然这一生选择了艺术,就要像他一样尽心尽力,人性的美任何时候都是精神食资,无论盛世还是乱世,都应该传承精神和灵魂的福音。
我发现,他遇到喜欢的作品如饥似渴,视如己出,边阅读边构想,这种立体阅读,非天才不可胜任!也许人物、场景在他脑海里已走了一遍。我每日里死气沉沉,过着乏味的生活,郭凯敏先生的风范确实具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之感。这种人生是值得记录的,也是对我的鞭策。在交谈中,他常常有妙思。他说:
“想起有一年和陈佩斯、朱时茂等合作的话剧《托儿》,演出需要每位演员在节目单上写几句话,我写的是‘快感与快乐只是一字之差,却是天地之别,快感是物质,快乐是精神,精神是崇高的。’
自从阅读了你的作品《风语》深感快乐之温馨,快乐之开心,当下的快感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文化产业现象:快递、快速、快感、快钱,尤其是快钱几乎激活了魔鬼的激情……当下更多的读者,也许不会静下心来,特别是净下心来阅读《风语》,但是需要坚守信念才能够净下心来阅读的生命体,需要呵护,喜悦乐动。”
看,他从“快乐和快感”中体会到艺术的层级,细想确有其真理性,快感是一时,快乐是永恒!能够永久的必有精神根柢。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常常能激发文化心理的快乐,它是让人回味无穷的。想起文学界曾热过“下半身”写作,说这是性别革命。读时虽然有快感,读后全忘。时至今日“下半身”早已随风消失。我以为这便是凯敏先生说的“快感”吧!
他说《风语》要成长,需要呵护,有文化根基,有美学价值的作品不多。乐诵文化推进(“乐诵”是先生提倡的),会让文字动起来。但是需要机缘。然后他告诉我:“机缘和机会是不同的,机会有投机性,机缘是全景式的。”我心一动!这个说法还是首听。人们都在抓机会啊!比如弱者等待机会,强者抓住机会,智者创造机会。岂不都代有投机性?人们往往对现成的概念成为正确的答案。但他却发现“机会和机缘”有别。机缘是不期而遇吧?或者说是有备而遇吧?万事万物皆有机缘,这是通透世事之后的言说。这都属于艺术与人生的哲思,是切身体验后的结晶。比如他说“观看与观赏”有别。观赏是赋予美学的根脉——真!而观看没有灵魂根柢,水过地皮湿,我们常常看过即忘的东西很多——是伪文化。
显然,先生力求艺术达到“快乐”、“观赏”追求精神的永久回响。这使我看到一个艺术家就像个长跑运动员,永不松懈的探索和追求,就拥有健全的魂魄!就像是海浪拍岸,蜜蜂逐花,永远酿造善美的甜点。在这个“内卷”“躺平”精神疲软的时代里,郭凯敏先生无疑是一枚精神钙片。至少我的人生热情被他激活了。也许在今后的交谈,还会有新的感悟,我会继续写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