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坝上方言(随笔)
张北是块风水宝地,三届国家领导都曾亲临小县城,给小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央领导曾经到馒头营乡视察,从此那里的馒头又白又大,白圪生生的;下一届领导又来喜顺沟访贫,后来喜顺沟一直顺溜溜,御风而飞;这新一届领导又亲临德胜村巡察,而今德胜村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领导的风采留到了这块儿深情的土地上,且流传开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一位领导曾经走进老乡家里,亲切地问老乡:“如今的生活怎么样了?”“唉,寡球气。”国家领导听不懂这方言,让随行的地方领导翻译一下,地方领导赶紧打圆场:“他是说生活很美好!”其实寡球气是不怎么样,差一些的意思。
后来领导记住了这句方言,视察完要走了,对着送行的人群大声说:“我祝愿张北人民今天寡球气,明天寡球气,未来寡球气!”哈哈,在场的人听得都有些不自在,面露尴尬之色。
坝上的方言非常丰富,口语中汇聚了内蒙包头一带,山西大同方向,山东东北地区,北京大部,坝下广大地区的许多词汇。这里有口里口外方言之分,也有西路东路的千差万别,这里的方言生动朴实,诙谐有趣,也夹杂着拗口难懂,干脆结实。说起话来硬邦邦,丁是丁卯是卯,吐口唾沫都是钉。
一次来了一个外乡人,他向老大爷问路,大爷这里到县城多远?老乡告诉他,不远了,还有一个街(还有一个截)。还有一条街吗?不是,是一担担,(一段段)。多少里?一猫腰长。外地人弄不清,这到底是多长?大概就是不太远了,问不明白,也不想问了。
坝上方言的第一个特点:一个词汇能用多个口语表达,往往把外地人弄晕。
叫生气是恼了,不喜欢了,圪嘟着个嘴,噘着个嘴,绷着个脸,粗了,风儿了,横眉瞪眼,多种说法。这区别和细化,非本地人不能掌控。
有精神了,可以分别说成:欢烙,尥蹶子,犊颠得欢,活急急的,有愣劲。这表达情感的深浅,精神头的大小,必须是在使用的具体场合中,通过使用者的不同感受才能准确体现。
坝上方言的第二个特点:口语的丰富化。
母亲在世时,看着我工作忙就劝我,在外少扑棱点儿,打对点身体,岁数不饶人,身体又瘦气,有空儿了就圪眯一会儿。女人识节的,人前不要显红卖黑,女人留理下内敛,做事要有合数,不要让人说长道短。这一段土话你能听懂吗?
母亲的谆谆教导,我牢记在心,其实她还是老观念,就认为女人主内,不要锋芒外露,招人闲言碎语。
坝上方言到处滥用的“圪”,与许多词语搭配,成为一大类词,表达着超常丰富的内容。如蹲下叫圪蹴,喝酒叫圪抿,萎缩叫圪抽,情绪低落叫圪朽,撒娇叫圪缠,坐一会儿叫圪欠,走的慢叫圪摇,糟蹋了好东西叫圪涨了……
坝上方言的第三个特点:语气的不同,儿化的运用,就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母女俩逛庙会买东西,母亲看上了一个洋瓷盆,想买,喜咪咪地说:这东西不赖,光旦旦的,瓷实实的。那口吻带着亲切和偏袒,好像遇上了自己的多年相好,爱不释手,眉眼里都是喜欢的意味。女儿没相中就打破头楔:石铁铁的,沉哼哼的,不好。女儿很粗暴地拒绝了母亲的心中窃喜,母女俩无形中有了浅浅的一道隔阂。过了一会儿,女儿相中了一块白丝巾,说这款丝巾好,亮晶晶儿,白晃晃儿的。母亲不喜欢摇着头说,白寡寡的,不好看,别买。同样一个“白”字,后边加了不同的后缀,便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感情。
夏天要过六月会,过完了会,人们买了许多农用的,家使的,穿戴的,装吃喝的物件,见了面总要比较一番,评论一通,发泄自己心中的喜悦或窝火。
在街巷里,二嫂子看到了三妯娌穿的一件儿粉褂子,赶紧夸了个圆活,不知是出于真心恭维还是自己没买上的嫉妒。哎呀呀,她三婶儿,你这件衣服买好了,粉妥妥的,上面的花儿呀叶儿呀,也喜灵灵的好看!好啥呀,我买的不称心,粉黏黏的,怪扎扎的,不如你那件儿好看,穿上素淡淡的,耐看。唉…,我也是买得后悔了,可挑了也没挑上一件好看的。长个巧迷眼,啥也找不见,灰楚楚的,穿上了,不爱见。两个人拍着大腿笑起来,然后又互相安慰,管他呢,是一件新衣裳,新旦旦的就穿吧,越挑越眼花,一个儿爱见就行。说完各自摇耧似的就走远了。听了她们的对话,你就明白了这些方言,所包含的不同感情色彩,这些叠词和后缀承载了不同的意义。
坝上方言的第四个特点:方言口语的灵活性和表述的多样化,使得语言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好吃的东西,经常说脆生生的,甜晶晶的,酸淋淋的;如果不好吃就说,硬嚓嚓的,甜菜菜的,酸唧唧的;说小鸟的叫声真好听,瓦亮瓦亮的,不好听就说尖扎扎的,震心舞乱。表述的时候不用程度副词,直接表明情态。
形容一个人的聪明就有许许多多的方言,表达着聪明的不同程度:灵旦旦的,很机密,急眉活眼的,人精儿,人尖儿,活范的,活溜,有度数,拔根眉毛吹哨哨,鬼精灵,鬼难拿,哄杀鬼……这聪明到什么程度,分多少个等级,是很难拿捏的,只有当地人才能区分毫厘,恰切应用。
坝上方言的第五个特点:表达不同的情态。
前几天回了一趟老家,墙根下碰到了两位长辈,我问候了他们。两个老汉出来晒太阳,张老汉揣着袖筒子,佝偻着腰说:今天冷圪森森的,冻得圪随随的。李老汉说:是呀,入冬了,冷的浸人霍霍的。他们是从冷的程度,冷的感受,冷的气场几个方面来形容,突出了冷空气到来,人们被寒冷霸凌威吓裹挟,畏缩不前的可怜情景。
到了大嫂家的门外,发现她正在房后边瞅么,说前儿个刮了一场大风,那是姥姥也没见过的大。差一点把天刮没,把两只下蛋的鸡刮得见了阎王,眊瞭两天也白遛腿。我说刮到哪里了?是不跌到窖卜子了?都找了,没有,肯定是冻圪蹴在外边儿,野狗叼走了。风刮得都能看到风影子,呜呜地嚎,像跑火车,人不敢出门,怕一赌气被卷上天,怕死个人。这样说来就有十级吧?她的这一通抱怨,说出了风的级别,可怕程度,刮的状态,是从刮风的三种情态介绍的。
坝上方言的第六个特点:词语丰富,表达感情细腻多姿。
现如今农村光棍多,男孩子娶媳妇儿,可是个天大的事儿,父母辛苦圪攒几十年,老底儿就是一铲铲。西头的老闺女二迷糊老大不小了,也没人给保个媒,谁见了都腌臜她,黄毛鬼炸的,歪丢扯散的,没个喜人劲儿。这些方言喜恶分明,不喜欢的被人们褒贬的,真没个看头了。热心人想把她和东头的三炮凑合到一块儿,可是她的条件还越发的高攀不起,只能歇菜。
刘贵家的二俊花长得喜人,喜扑扑的,急眉活眼的,看着也袭人。三炮想找的是二俊花,可二俊花也是高价姑娘。彩礼没有20万不要做声,有了楼房再张揽,有了房还要车,10万上下将圪称,要想进门再加码,要三金要妆新,件件都是高档品。娘家礼品不能少,烟酒茶糖带点心,一嘟噜一串串,6辆汽车要填满。贵的邪门儿,没谱,吓得老两口腿肚子打转,但也得咬紧牙,憋足劲儿,赶紧应承下来,以后免不了再挣命。
坝上方言的第七个特点:叠词的应用增加了表达的情状,具有喜庆的意味。
夏天了,野外的庄稼长得绿茵茵的,天气也凉生生的,花儿开得红忽忽的,鸟儿飞得扑棱棱的,心情也是喜火火的。
坝上方言的第八个特点:表态的形象化。
出外打工的老瘦猴回乡了,瘦的还像个葵花杆子,可挣了钱就搁不下他了。人们就挤兑他:头发也油光了,脸蛋儿扎到面缸了,衣服也直旦了,说话也气大了,屁股下边儿坐着冒烟儿的了,上炕也不敢圪蹴了,院子里也嫌有土坷拉了,眼睛安到头顶了。
对那些不爱干活的二狗游,更是嬉笑怒骂不留情面:穿的新旦旦,羊粪蛋儿外面光,里边包着烂棉花,说话城里腔,撇不准带捞汤,人前抽着带嘴烟,背后烟头可地捡,租辆汽车满村转,圪泡也爱装有钱。
形象的方言俗语,把这些丢人现眼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了出来,生动有趣,表现力强。
亲切熟悉的方言,在孩子们的心里成了不受待见的土话。我女儿小时候去姥姥家,听着姥姥的唠叨,觉得姥姥土得掉渣,说的话表达不清,用普通话无法翻译,就教姥姥文辞儿话:好看要说美丽,心情好要说幸福,天空大要说辽阔,庄稼好要说茂盛。不难看出书面语的呆板,僵硬,没有情感。我们的方言多么亲切鲜活灵动,这是劳动人民的语言,是劳动场景的再现,充满了火热的情绪。
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土语,这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是值得研究的文化形式,所以应该提倡人们说方言,丰富民族语言文化。
凡是民族强大,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都有话语权,都保持着自己的语言特色,说方言,不落伍不丢人。比如闽粤地区经济发达,那些地区的人很少说普通话,在影视剧里他们都说的方言土语。说普通话是为了交流的方便,但是更应该保留地域性的语言特色。
在国外也一样,那些小国寡民们,他们都保持着自己的语言特色,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喜爱家乡的土话方言,希望它能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并且得到有识之士的研究和重视。

建议老师能专门写一部三十分钟的短篇电影,投稿到所属地附近的电影制片厂如:内蒙古电影制片长。或投给河北电视台。相信他们会感兴趣。当然,不可以全篇都说方言,观众听不懂。应该是普通话和方言兼具,外加打字幕!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