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齐鲁】子夏与子长的关联(随笔)

编辑推荐 【齐鲁】子夏与子长的关联(随笔)


作者:张文科 童生,53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53发表时间:2022-12-13 08:37:09
摘要:题记;对于传统文化,如能转换一下审视角度,从历史变化的眼光来考察,就会有新的突破,就多少能挖掘出古今文化碰撞的新闪光点。


   子夏,卜商的字,孔子高徒,生活在战国魏文侯年代(前507-420);后世以字闻名,史书多称“子夏”。《史记》有记:“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吴起,魏文侯是他有名的弟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于《易》有传、于《诗》有序。《论语新探》说:“在孔子弟子中,若就影响而言子夏无疑是最大的。”子长,司马迁的字,生活在西汉武帝年代(前145-91)。读《春秋》承父命,誓作笫二介孔子,续写《春秋》一部《史记》铸刻了中华三千年夕文明史。
   两位文化巨人相距四百多年,他们的思想脉络关联,尚鲜为人关注。这个题只是在“子夏与子长思想关联”方面作初浅尝试。
   子夏、子长都曾生活在龙西河这块热土。
   “龙门”,学者吉春研究《史记》讲,曾出现过20次之多。而“西河”据笔者考察在《史记》中出现过11次之多。
   “龙门西河”记在《史记•夏本纪》:“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说的是,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青海)附近的河水,行到龙门西河,颜师古注:“西河即龙门之河,在冀州西,故曰西河。”龙门西河的名称由此而生。
   “西河”与子夏有关联的,《史记》记在两处:一处在《儒林列传》,子夏居西河;一处在《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重要的是记子夏在西河做“教授”——做教书育人的文化大事。
   “西河”在哪里?东汉郑玄(公元二百年)注:“西河自龙门至华阴之地”。这是子夏在我们韩城这块热土教衍西河最早最可信的证据。韩城文字多记为“子夏教衍西河”。还有一处记子夏石室与子夏庙的典籍是,北魏(公元五世纪)郦道元著《水经注》:夏阳崌谷水(韩城澽水)流域,有子夏石室,昔子夏西河教授之地;陶水(韩城芝水)流域有西晋汉阳太守殷济所建精庐,俗称子夏庙;正是由于子夏教衍的深远影响,才有郦氏《水经注》之记载。
   “西河”影响之大,从古以至近现代都有蛛丝马迹可寻。
   《韩城县志》记,“西河乃先生(司马迁)之乡”“韩原乃西河之地”。西河村(夏阳英村)有子夏庙,比建于明代,比卜家子夏祠庙要早一百多年。其庙碑曰:“余村古号西河,自大明以来,创建卜夫子文昌魁星庙。”“况乎卜子夏者,接尼山之薪传,衍洙泗之教泽……”。逢年逢节县令及文人学士都要焚香祭奠。韩城毓秀桥头南,路西的几处“德教碑”,额刻“教衍西河”“西河绛帐”最为醒目。自古韩城学生把教授老师比作“子夏”,一些文人学士雅称:西河学子、西河散人,西河文等。
   再说司马迁少年读书在龙门西河,受益匪浅。
   按《史记•自序》记载推算司马迁先祖在公元前620年就入少梁,定居少梁以西高门堡安一带。司马迁自己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十岁能诵古文。”这“河山之阳”,就是梁山脚下、陶水之阳的高门堡安一带。王国维大师《太史公行年考》记:“公(司马迁)在京师以前,必已就闾里书师受小学书”;吉春先生《司马迁年谱新编》讲:司马迁幼时读书在家乡,并随父在黄河一带收集史料,至今华池有“司马书院”遗址,并有残碑刻字。还有学者论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华池创办“司马书院”,司马迁少年时就在那里读书。
   司马迁“耕牧”的这块热土,在先祖入少梁二百年时(约公元前445年)就有孔子高徒卜子夏教衍西河,也选中了这块热土,讲《春秋》,演礼仪,办校兴学,启蒙凿愚,将浑厚异别的文化种子撒播在这里。,太史祠山门对联曰,“圣人光道统,汉史竞经文”。史书记,“孔子一生未入秦”,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唯子夏“教衍西河”,《礼记》曾子说:”西河百姓都说你(子夏)就是孔夫子,这是你的一罪。”子夏庙碑就称“卜夫子文昌子夏庙”“魏国公卜夫子”。“圣人”当属子夏,传道统的就是“卜夫子”。
   子夏教衍西河,子长“耕牧”于西河,时间虽相距几百年,但他们都在龙门西河这块热土生活,龙门西河成了连结他们思想的纽带。
   二,一部《春秋》将子夏、子长思想联系在一起。
   《春秋》,本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记载了鲁国12位君王,二百多年的历史。后世“以史为镜”,《春秋》就成了治国大典,汉代把它列为五经之一。子夏阐发《春秋》,见解独特。
   子夏言:“有国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子重任也”“《春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数十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善持势者,早绝奸之萌。”意谓:《春秋》上记载臣子杀害君主,儿子杀死父亲的事,有几十件。这都不是一天积累起来的,而是逐渐发展到这种地步。善于掌握权势的人,及早断绝坏事的萌芽。现代语则叫“防患于未然”。告诫掌权者,不应姑息养奸,务必将祸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他从《春秋》中悟出的治国哲理,韩非子很是赞赏,将子夏所言录入了自己的著作中,并加按语:“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早绝之。”以此为自己“法治”的重要依据。
   子长记《春秋》精义与子夏一脉相承。
   子长记《春秋》,在《史记•司马迁自序》中就有十几处,评《春秋》亦有十处之多。诸如“《春秋》以道义”“《春秋》辩是非”“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等等。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序》记:“(孔子)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意谓,《春秋》就是判断礼义的标准,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的了。
   特别能体现子长阐述《春秋》精义的,是《自序》中对《春秋》的全方位评论: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最后他总结说:“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者所为禁者难知。”意谓:“《春秋》是礼义的精典著作,礼的作用是禁绝坏事于未发生之时,法的作用是实施于坏事已发生之后;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被人接受,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认识。”他不只从《春秋》中看到了“礼”与“法”的共同作用,特别看到了二者的不同作用,又特别强调的是“礼”是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难看出,子长从《春秋》中引发出的“礼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很是精辟。他从《春秋》中阐发的精义,与《韩非子》记“子夏讲《春秋》”不但内容一致,连遣词造句也一般无二。这与子夏“早绝奸之萌”是语殊同归,一脉相承。
   子长、子夏,一个在西汉,一个在战国;一个是汉武帝的太史令,一个是魏文侯之师;二者生活和环境大有不同。然而对于《春秋》的崇拜赞赏却脉络非常一致。
   三,子长读《春秋》之师董仲舒,就是子夏再传弟子的生徒。
   《史记》记,司马迁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从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注释《春秋》有三种版本,即《左传》《公羊传》(即《公羊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公羊传》就是从子夏那里传承的。
   汉代有《孝经说》:“孔子以《春秋》属商”,至唐孔颖达说:“孔子授《春秋》于卜商”。按唐徐彦疏《公羊春秋注疏》序文记:“(《春秋》)子夏传于公羊高,公羊高,往下传至汉景帝时,与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先秦时代,文字写于竹简,著书极为不便,子夏传授《春秋》,只能像中国中医的“祖传秘方”一样口授传承,多是父传子、子传孙、师传徒的口授垂直传递。到了汉景帝时代胡毋生写书成卷,才流于后世。应该说,孔子作《春秋》是经,而子夏为《春秋》作传。从春秋战国传至秦汉,就是从孔子到子夏,从子夏弟子到胡毋生、董仲舒,再传至司马子长,这一传承关系是有迹可循的。
   董仲舒《公羊传》的“蓝本”出于子夏,而子夏讲《春秋》,“善持势者,早绝奸之萌”,就收录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卷中。董仲舒是司马迁老师,他的观点,不能不深深地影响司马迁,所以司马迁评《春秋》之多、精义之深,正表明司马迁也同子夏、董仲舒一样,很是赞赏《春秋》中的观念。故而子长就是要承父遗志作第二个孔子,以《史记》续写《春秋》。
   可以得出結论;子夏在教衍西河,办校兴学、启蒙凿愚,子长耕读在子夏垦植的文化气息之地,汲取着子夏教授耕播的营养;一部《春秋》将将二者思想紧紧融合在一起;《春秋》传承关系成了他们治《春秋》思想融和的催合剂。
   文化是一种力量,它可以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就在子夏播种文化火种一百多年后,司马氏就出了第一位英才司马错,在秦为将,战功累累。
   再过二百多年后就鼎出司马迁及与“六艺”争高下的《史记》,铸刻了中华三千年文明史,功高盖世。这与子夏教衍传《春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共 35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佳作文章。作者根据各种古代历史记载,把孔子高徒子夏,从繁琐的历史记忆中,经过多方求证,寻找出子夏与(子长)司马迁的渊源。经过多次论证,子夏与司马迁都生活在陇西这片古老而又传奇的热土上。从而发掘出司马迁很多著作中,关于子夏的很多故事,子夏孔子三千门徒中,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在西秦传道孔子学说的弟子。正是如此,司马迁才会受到子夏的影响,把孔子儒家学说传播开来。一篇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可见老师对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广泛的知识!文章详尽细致的勾勒出,看似毫不相干两位古代文学家的渊源关系,从而让我们更加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和心理因素!好文章,推荐阅读!【编辑:成敏】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成敏        2022-12-13 08:38:42
  一篇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佳作文章。作者根据各种古代历史记载,把孔子高徒子夏,从繁琐的历史记忆中,经过多方求证,寻找出子夏与(子长)司马迁的渊源。
2 楼        文友:成敏        2022-12-13 08:39:00
  一篇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可见老师对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广泛的知识!文章详尽细致的勾勒出,看似毫不相干两位古代文学家的渊源关系,从而让我们更加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和心理因素!好文章,推荐阅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