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敏思】称谓也是传统文化/介非(张士勤)

编辑推荐 【敏思】称谓也是传统文化/介非(张士勤)


作者:介非 举人,407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98发表时间:2022-12-13 23:04:18

称谓也是传统文化
   /介非(张士勤)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辈创造出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素称“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曾经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陇东东部的甘肃省庆阳、平凉市)至今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关中方言土语,即中原官话之一的陕西话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古词,一直延续至今,流行不衰。
   随着时代的更新、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普通话的推广,如今回想起来,发现社会上一些古老的人际称谓大多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鉴于此情,笔者觉得有必要对于那些老辈们口口相传于村镇坊间的民间称谓予以整理收藏,以作备忘录。
   小时老辈人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还是称呼什么人都必须要讲究个“礼”字,当我们对于别人大呼小叫时,父辈们则认为是不礼貌行为,是缺乏教养。在批评我们的同时,还给我们讲述了许多特定的称呼。他们嘱咐娃娃们,对上了年纪的人不能直呼其名,这样便是对人不敬。
   解放初,我们村子里住着一位鳏寡老人,是流落红军,姓李,四川人,村里的大人们与他打招呼时都称他为“老李”,年轻人则称呼他为“李大大”,小孩们称呼他为“李爷爷”。那时我年纪小,以为那人姓李名大大。后来才知道人家当然有自己的名字,“大大”是当地人对于年长的长辈们的尊称,(相当于表叔的称呼)。至今在山西运城、四川康定一带,老辈人还喜欢称呼人为“张大大”“李大大”等等,镇原东南部接近潼关、泾川一带的人喜欢称呼别姓长辈为“表叔爸”。
   再就是社会上,由于人们对一些人不便于称呼辈分和名号,或者不知其名号辈分,大都以“师”称之,如“张师”“李师”或“王师”。这个称呼有师傅的含义,也有长者、老师的意味。例如学校里的工人、门卫等至今依然是这样称呼的。
   对于寺庙里的出家人,人们虽不知道他的道号,可知道他(她)的姓氏,大家便称他“某师”“某老汉”或“某老道”“某师太”等等。
   小时常听老人们说,新媳妇对家里的小姑子及侄男闺女们,都有专门的称谓。比如大侄子会被称为“大相”,二侄子称为“二相”。推测大概是古语“相公”的简称,相当于现如今的先生一类的称呼。把未出阁的妹妹被称为“大姑娘”“二姑娘”,若自己已经有了孩子时,则称“他大姑”“他二姑”。将丈夫的哥哥称之为“大掌柜”,弟弟称呼为“三掌柜”或“他大爸”“他二大”“他三大”,总之不能直呼其名。
   对于未出嫁的姑娘一般都称呼“闺女”、“丫头”或“二姑娘”、“四姑娘”。
   姐姐妹妹们的女婿们除了互称“姐夫”、“妹夫”外,他们还互称为“一担挑”或“一担柴”。
   一些大户人家由于劳动力短缺,家中常雇有长工短工,主人家也不会直呼其名的,也会喊一声人家“赵相”“李相”“王相”,例如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小娥在举人家称呼黑娃为“鹿相”。直到现在,大西北一带的坊上人家仍把服务生称为“张相”“李相”。
   旧时,媳妇到婆家以后,婆婆家对她也不直呼其名,而是依照她在娘家的排行称其为“大丫”“二丫”“四丫”等等。或者称呼她丈夫的名字,“二牛媳妇”、“三蛋媳妇”。即便是长辈也依然这样称呼。我们这一带似乎没有“三姐”这样一个称谓,究讨其中的忌讳,老辈人言说,是秦腔《五典坡》中的三姑娘王宝钏命苦,所以把排行为三的姑娘大都称为“四姐”,这些都应该是我们以前“大小姐”的简称吧。村东头有一位婶婶,老辈人称她为“一姐”,我颇觉得奇怪,便向母亲咨询:“妈呀,大姐就是大姐,咋能把东头婶叫‘一姐’?”母亲笑一笑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你东头婶,她娘家户族大,在同门同辈闺女中她排行老十一,她不为大,所以村人简称她‘一姐’”。
   我们村南堡子有一位刚刚嫁过来的新媳妇,和母亲娘家是一个户族,尽管年龄还和我们差不多,可我母亲得喊她“小姑”,她见了我母亲也从不会直呼其名,常称我母亲为“大姑娘”或者“大小姐”,现如今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好像是乱了辈分似的,实际上不是的,正是反映了儒家文化在传统教育下的一个家教和礼仪。
   前些年,镇原农村好多地方还保留着一个对人的尊称,那就是“当家的”。比如许多长辈由于自己年龄小,如果遇到了年龄大于自己的晚辈,喊名字又觉得不尊重,所以就以“大当家”“二当家”或“三当家”(指在他们家的排行)相称,或者称呼“大侄”、“二”之类,也避免了使自己的尴尬。还有对一些辈分较高而年龄特小的人,直接称人家为“长辈子”。
   与父亲同辈的,无论男女一般都以“大大”相称,男的称呼“三大”、“五大”,或者比父亲年龄大的男的叫“三伯”、“四伯”,女的叫婶娘叫“妈妈(镇原土语为麻麻)”,比父亲小的男的称“叔”,女的叫“婶”或者“娘”。对父亲的姐姐妹妹叫“王家大大”、“路家大大”。
   另外还有一些特定人群的称呼,那就是女婿对岳父母的称呼,之前都是喊“姨夫”“姨娘”,现如今提倡男女平等,对男女双方的父母都直接称呼“爸、妈”了。
   陕西渭南一带民间大都将舅家称呼“渭家”,例如把外爷外婆称做“渭爷”、“渭婆”或“渭家爷”“渭家婆”,镇原人也是这样称呼的。这里边蕴藏着好几千年前的典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在国内遭受排挤,流亡到秦国,他的姐夫秦穆公以至亲礼遇收留了他。后来晋国政治稳定,重耳要回国即位。他的外甥,后来的秦襄公非常隆重地将舅舅送到了渭阳。后世便用“渭阳之情”来表达甥舅之间的深厚情意,用“渭阳”指代舅舅,舅舅家即是“渭阳家。”舅妈被称呼“媇子”,于是外婆自然就是“渭婆”、“媇婆”,外公也就被称为“渭爷”了。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民族的秘史。”同样,方言和地域文化也是民族的秘史。通过方言你可以读懂千百年前的古文,了解千百年前的文化,通过方言你可以去回味寻找过去的传统和过去的历史。很多方言保留了古音和古代的习俗,是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是地域的,越是世界的,而保留乡音,保留乡愁,我们才能更清楚自己的历史,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共 24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自古以来,大中华的称谓错综复杂眼花缭乱,有很多很多是我们现代人搞不清楚的,此文,作者详细地向我们阐述一二,于是乎,明了了这一二,不得不说,作者很有心,不得不说,作者对传统文化是相当的热爱,他把这份热爱,倾注笔尖,让我们了解了千百年前的文化,让我们更清楚过去的历史。作者写此文的意义,在于保留乡音,保留乡愁,这不,那些熟稔的称谓,就像一个个美丽的“二姑娘”“四姑娘”,踩着远古的优雅,迎面走来……推荐阅读!【敏思编辑 绿袖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绿袖子的田园        2022-12-13 23:07:14
  有心了有心了,呵呵,略知一二了。
我爱,故您在!
2 楼        文友:介非        2022-12-14 00:38:18
  谢谢社长绿袖子老师在百忙之中的辛苦编辑,谢谢老师的精彩按语鼓励,承蒙不弃,非常感动,敬茶问好!
江山美丽,江山多娇,江山如画,我爱江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