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奇】喜欢听戏的母亲(散文)
母亲不懂得“戏如人生”,惟愿在戏里,不肯走出来。
一
母亲对戏曲情有独钟,有着海纳百川的情趣,喜欢听各种曲剧,比如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秦腔、川剧等,就连河北梆子、湖南的花鼓戏以及东北的二人转等这样的地方曲艺,她也喜欢。我常常想,喜欢喝茶的人,红茶绿茶白茶黑茶花茶乌龙茶,什么样的茶品都入口,来者不拒吧。
喜欢听戏的母亲,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戏曲艺术之美的熏陶,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戏曲的种子。
回忆儿时,经常有剧团来演村戏,母亲便会带着我一起去听戏。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母亲带我去榆树房村听戏。
有一天,邻居淑芬婶特意来我家告知母亲,榆树房村有来自普兰店的戏班子来表演戏曲,问母亲去不去?喜欢听戏的母亲笑着答应,那肯定去!淑芬婶说,那我和你一起去。母亲说,以前听戏都是在乡政府,离家较近,这次跨县城去听戏,路途有些遥远,还要翻山越岭,再约几个乡民一起去吧。母亲和素芬婶于是奔走相告,最后和母亲一起去的,有红叶阿姨、淑芬婶、韩大娘、凤娇婶和田婶,算我在内,一共七个人。不去约听戏,难得相聚,母亲就喜欢在一起的感觉。
听戏对于母亲等人来说,简直就像参加婚礼一样盛大而隆重,每个人都穿戴一新,一改平时去田地干活时的素朴穿着,母亲也把我打扮得花枝招展,一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要知道,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年代,村民们的娱乐方式少之又少,村戏无疑是最受乡民们欢迎的娱乐方式。
去榆树房村,需要翻过我家门前的大山,大家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路上欢声笑语,当时正值夏季,山路两旁树木葱郁,芳草青青,山花浪漫,草丛中不时传来蝈蝈“唧唧、唧唧”的叫声,树上的鸟鸣声不绝于耳,让人心旷神怡,再加上目的地榆树房村有戏曲在召唤,母亲等一行人都步履矫健,脚下生风,兴致盎然,满面春风。凤娇婶看到路旁的一丛藤蔓上,悬挂着红红的如玛瑙一样的串串野果,快速跑过去采摘下来,递给我吃,那野果有点像红莓,吃着如蜜一样甜,一直甜到了心里。
走过一条长长的山路,翻过一座高高的大山,渡过一条宽宽的清河,终于到达了榆树房村,当时戏已经开始了。在锣鼓喧天的鼓乐声中,以及美妙动听的京胡伴奏下,一个个戏曲演员粉墨登场,高高的戏台上,姹紫嫣红一片,就像欣赏一片花海,那么壮观。戏台下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我们去晚了,只能在戏台的斜对角处找一个位置坐下来,好在戏台搭建得比较高,看得明,听得清。
我太小,听不懂台上的戏曲演员们在唱些什么,喜欢看台上的女演员,一个个身着华丽的戏服,凤冠霞帔,轻挪莲步,翘起兰花指,舞动水袖,衣袂飘飘,婀娜曼妙,启动朱唇,“咿咿呀呀”地唱着,戏台一隅的乐师,十分投入地拉着京胡在伴奏,他的头也晃来晃去的,和手里拉京胡的那只手的动作步调一致。演员的角色在戏台上不断变换着,有时候是俊美的小生,有时候是端雅的青衣,有时候是画着花脸的中年男人,也有的时候是拿着刀剑的武生,还有鼻梁上画着一点白的小丑等,那武生对打,场景非常壮观,好像各个身怀绝技,身手不凡,那小丑的扮相真是滑稽可笑,让我忍俊不禁。而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穿着凤冠霞帔的美人,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优雅,那么迷人。
我常常想,我们生活里的那些精彩动作,应该是受到戏中人物的感染,看完戏,连走路的架势也像迈着台步。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再看母亲,正聚精会神地在听戏,如果是喜剧,她就会跟着笑,如果是悲剧,她就会泪眼汪汪,母亲听得如痴如醉,如梦似幻,完全沉浸在戏曲艺术的美妙意境中,甚至忘了今夕何夕,忘了时间。
戏台下,有卖各种美食的小贩,有卖香喷喷的包子的,有卖金黄酥脆的麻花的,有卖带着芝麻的烧饼等,这些美食对小小的我,有着难以抵御的诱惑力,但我从来不会主动和母亲要钱买吃的,除非她买给我,生怕我的叫嚷会耽搁母亲看戏。
直到傍晚时分,演员们都去吃晚餐了,戏曲中场歇息时,母亲才想到我可能饿了,于是给我买了两个包子吃,热乎乎的包子,鲜美多汁,而母亲自己,只买了一根雪糕吃。红叶阿姨和田婶等,也都只买了一根雪糕吃,也许她们真的不饿,有戏曲的精神食粮让她们充饥,在那个困苦的年代,我的母亲和乡民们就是这样节俭,虽然物质匮乏,但戏曲给她们的精神带来了愉悦和满足。
月上柳梢头,听戏黄昏后。我抬头看看天,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在向我眨着快乐的眼睛,戏台上的戏曲演员们,还在“咿咿呀呀”地唱着,在我听来,仿佛是美妙的催眠曲,我不知不觉就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母亲等人那晚一直听到十点多钟,曲终人散,方才带着我回家。
回去的路上,月白风清,万籁俱寂,但由于山路艰险,大家对我特别照顾,一个个换着背我,尽管累的气喘吁吁,但都不肯把我放下,至今回想起来,心里依然感觉温暖。
韩大娘文化程度不高,那些唱词对她来说有些高难度,她就问母亲,都听到了哪些戏曲,让母亲给她讲讲。母亲说,有《凤还巢》《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贵妃醉酒》等,母亲开始给我们讲述戏曲《凤凰巢》的故事情节,母亲娓娓道来,明朝有一个官员,有一妻一妾,妻子生的大女儿相貌丑陋,而小妾生的小女儿聪慧俊秀……大家都静静地听着母亲的讲述,就连小小的我,都听得入了迷,当听到那个丑女把英俊的穆公子吓跑的时候,我们都轰然大笑,甚至忘记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母亲讲完《凤还巢》,接着讲《霸王别姬》,一部戏接着一部戏讲,我们到家时,还没讲完。时已三更半夜,戏兴还未尽。
这次和母亲一起去听戏,让我对戏曲产生了兴趣,虽然听不懂,但母亲让我初步领略到了戏曲的艺术之美。我的母亲以及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民们,在戏曲中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愉悦,听戏,对生活贫困的乡亲们来说,是一场精神的盛宴,舞台上,那缤纷炫目的色彩,给乡民们平淡的生活,涂抹上了一抹瑰丽和明媚的色彩,让乡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宁馨。
二
问起母亲,京剧的唱腔那么高难,怎么能听懂?母亲给我讲了她少女时和戏有关的一段经历,还有给她带来刻骨铭心记忆的一些故事,为她日后喜欢戏剧埋下了伏笔。
在外婆家老屋的左侧,有一块空地,村里的戏台就搭在那里,距离外婆家不到300米的距离,真的是“近屋楼台先得戏”,母亲小时候看戏就方便了,外婆是一个戏迷,母亲小时候经常跟着外婆去听戏。那时候戏台上演京剧《三娘教子》和评剧《小女婿》,在《三娘教子》中扮演倚哥的小男孩,和在《小女婿》中扮演小女婿的少年是同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小东,那时候也就十一二岁的年纪。
剧团是熊岳剧团,属于当地的民间班子,大多数演员们演完戏后,晚上都回家睡觉了,但小东却无家可归,因为他是一个孤儿,善良的外婆就把西屋腾出来,让小东居住。
早晨,外婆会给小东煮一碗手擀面,面是从母亲三伯父家借来的,外婆在面里还特意加两个鸡蛋。之后,外婆才会煮一大锅玉米粥给她自己的孩子们吃,怕母亲和小姨有意见,就说,小东白天要唱戏,需要体力,所以才做的小灶给他。
小东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感觉无以报答外婆的恩情,有时候就给外婆唱一段戏听,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母亲的年龄和小东相仿,也想学唱戏,小东就教母亲唱几句,有京剧,有评剧,有时候还给母亲讲剧本,就这样,母亲对戏曲越来越喜欢了,也了解了一些戏剧的剧情。
剧团的团长看小东长相俊美,又肯吃苦,就有意培养他,让他学唱京剧和评剧,剧团的师傅们都尽心尽力毫不保留教小东,小东学得也刻苦。师傅们不仅教小东唱戏,而且还给他讲关于京剧和评剧的历史和故事。在母亲的印象中,小东和母亲提起过两个人,一个是评剧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另一个就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
小东说,白玉霜是评剧白派的创始人,而真正把评剧白派发扬光大并推向巅峰的,是小白玉霜,代表剧目有《秦香莲》《九尾狐》《小女婿》和《杜十娘》等,这些经典的剧目,可谓家喻户晓。小东告诉母亲,小白玉霜不仅戏唱得好,还勇于创新,在解放后率先表演现代戏曲,而且还爱国呢,她曾经自愿到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过。当小东和母亲说起小白玉霜时,母亲在心里暗暗佩服这个奇女子,她的爱国情怀和创新意识令人赞叹!她也为传承评剧的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东又说到著名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是程派的创始人,他唱腔独特,扮相柔美,表演细腻,他的代表剧目有《碧玉簪》《荒山泪》《春闺梦》《锁麟囊》等,他勇于创新,讲究音韵,唱腔婉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扮演的角色优雅娴静,婉约清逸,妩媚动人,扮演的一些角色,在气质上就如秋天经霜的菊花,有一种傲然的风骨,他创作和表演了多部经典的戏曲,很多戏曲剧目至今都脍炙人口,深受人们喜爱。小东说,程砚秋先生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他有着爱国情怀,也重情重义。
小东的话,让母亲对这两位艺术大师肃然起敬。也感悟到,我们今天能听到这些经典的曲目,不要忘记那些为中国曲艺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大师们,是他们刻苦钻研,倾情演绎,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舞台,奉献给了戏曲艺术。
这些民间的传承教育,简直比专业的课堂还精彩,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持久魅力,是自愿的,并非强迫的,艺术的根子在民间,也走进了我母亲这样的普通百姓心中。
三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每一年都在提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只有一台收音机,全家人吃完晚饭后,静静地听评书,后来家里有了电视,更多的时候,是全家人吃完晚餐后,一起坐在电视前看电视节目。电视上经常播放各种戏曲,有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等。每次当电视播放戏曲节目的时候,母亲都会坐下来静静地听戏,哪怕正在吃着晚餐,她也会端着饭碗坐到电视前,一边吃饭一边听戏,父亲看她如此痴迷戏剧,不想打断母亲听戏的兴致,当我们都吃完饭后,父亲就默默地收拾碗筷去洗碗了。
有的时候,电视中播放的戏曲还没演完,我们都睡着了,就母亲一个人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听戏。我有时候已经睡了一觉醒来,看她还坐在电视机前,她听得那么投入,如果是喜剧,她会手舞足蹈,如果是悲剧,她就会跟着落泪,抬起手腕抹一把眼泪接着听。我当时在想,这戏曲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让母亲如此着迷!
后来我稍大一些,慢慢能听懂一些戏曲的时候,就明白了戏曲的艺术魅力就如千年的佳酿,让人为之沉醉,也有人甘愿为之而沉醉。
我记得和母亲一起听过几部戏曲,有黄梅戏《女驸马》,因为这部黄梅戏唱腔优美流畅,如行云流水般婉转动听,而且通俗易懂,我陪着母亲一直从头听到尾,传奇的故事,柔美的唱腔,我至今记得那几句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我也曾赴过琼林宴,也曾打马御街前。”即使现在重听,依然喜欢,真是百听不厌。
也和母亲一起听过吕剧《姐妹易嫁》,吕剧也是通俗易懂,这部戏的语言淳朴生动,唱腔柔美缠绵,意韵深远悠长。母亲边听边给我讲戏,剧中的姐姐嫌贫爱富,在大婚之日拒绝完婚,妹妹心地善良,代替姐姐出嫁,姐姐后来得知新郎毛纪得中状元,懊悔不已。这部戏给少女时期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告诉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要学善良的妹妹,不要学姐姐,对我以后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记得和母亲一起听京剧《锁麟囊》,对于京剧,我那时还不太懂,母亲耐心给我讲剧情,母亲夸赞薛湘灵善良仁慈,将价值连城的锁麟囊送给贫女,也夸赞贫女赵守贞懂得知恩图报,母亲也感叹人生的三起三落,不会永远富贵,也不会永远贫穷。母亲的观念也影响着我,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戏曲的悲欢离合中,感悟人生的悲喜。
和母亲一起听戏,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戏,如今,我有时候就会听上一段,戏曲的艺术之美,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那天我听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竟然听得泪流满面,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在异国他乡的我,回望和母亲一起听戏的场景,感觉是那么温馨。
四
戏曲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之美,凝聚了文学、舞蹈、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戏曲,如一匹华美的锦缎,高贵、典雅、端庄,带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戏曲,似一首古典的乐曲,唯美、婉约、悠扬,吟唱着动人心魄的旋律。戏曲的唱词,或激昂高亢,或低徊婉转,或缠绵悱恻,或刚毅悲壮,在戏曲演员们的轻歌曼舞中,演绎着感人至深的离合悲欢。
戏曲的唱词不仅展示文学艺术之美,也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比如《锁麟囊》中这句唱词,“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唱出了繁华过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当我问母亲是否记得这句唱词时,母亲说她记得,她的记忆力是那么好!可能和她喜欢听戏有关,她有时候在电话里提到一部戏,如果我说我没听过,她就会给我讲出整个剧情,讲得绘声绘色,细腻而生动。母亲告诉我,她新近买了许多戏曲光盘,没事就听,听戏让她远离了寂寞,让她的心情变得舒畅,也让她的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母亲说,现在听戏很方便,在手机上就可以听,但是年轻人更喜欢听抖音和流行歌曲,中国戏曲是艺术瑰宝,特别是京剧,更是中国的国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真希望多做些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热爱戏曲艺术。
我知道母亲喜欢听昆曲《牡丹亭》,于是告诉母亲,昆曲于2001年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中国的昆曲已经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表演,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经典,融合了唱念做打、舞蹈、音乐、武术等为一体,而且曲词典雅清丽,唱腔婉转柔美,表演细腻生动,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而且一些艺术院校也开设昆曲教学,现在如果大剧院演昆曲剧目,简直是一票难求。
听完我的这些话,母亲感到几分欣慰。母亲接着说,很多年没有看到戏班子来村子里演戏了,很多剧团都解散了。从母亲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母亲对一些地方剧团的解散,怀有无限的惋惜之情,有无奈,也有淡淡的忧伤,也能感受到,在母亲的内心深处,深深地怀恋着在戏台下听戏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听了,沉默不语,我在心里暗暗许愿,将来带母亲去剧院听一场戏,对母亲来说,是体验一种久违的欣喜,对我来说,是重温和母亲一起听戏时的幸福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