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暖(散文)
一
一直觉得,“暖”是一个比“寒”更有力量的字:暖表达的是人性光明善良的一面,冷展现的是人性阴暗荒凉的底色。种种体现人性优劣善恶的关键时刻,无不以此为分水岭。
滴水成冰,北风如刀的日子,风雪中的夜行人,向往的只是那一堆吐着红红火苗的篝火;泱泱人海,万头攒动处,只有那一抹善意的眼神最暖人心。
人在人海中泅渡,最深切的体会是,时常被冷漠的嘴脸呛得心情糟糕;最意外的收获是,偶尔被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善意感动得无语凝噎。
因为看到了太多的冷,才更加懂得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暖。
暖有多种形式,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最终都会化为一种心灵的体验和感受,珍藏在生命里。
暖是可以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的。让人感到暖的除了天上的太阳,还可以是能够发光发热的物品,也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段文字……
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温暖的方式太多了,只要有心,哪怕千山万水,哪怕在地球的另一端,都可以让对方感受到。
二
我最怕冷,冷有一种刺骨的疼。小时候一到冬天就冻手冻脚,所以,特别喜欢暖的感觉。那些温暖过我的人和物,我都记得特别清楚。
进入冬天,孩子就给我寄来了几样物品:一个电热袋,一个电热垫,两双羊绒袜。电热袋是海盐的,温度和时间可以随意调控,每晚睡觉,脚搁在上面,暖洋洋的,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电热垫放在单位的电脑前,我不喜欢长时间开空调,冬天也喜欢开窗开门,通风透气,有了电热垫,手臂放在上面,一天都是暖和的,无论是敲打键盘还是提笔写字,都特别利索。
工作之余,我总喜欢把手掌心放在电热垫上,闭目养神,用心感受从中散发的丝丝暖意,让我感受温暖的,不仅是电热垫散发出来的热量,更是孩子的一片爱心。
羊绒袜是大红色的,很厚,是孩子提前送我的圣诞节礼物。在家休息时,穿上厚袜子,偎在沙发上看书看电视,一天到晚都是暖的。
前几天,同事说在乡下定制了两种酒,问我要不要顺便买一点,我说那就买一点吧,父亲偶尔喝点酒,他喝不完也可以送给老朋友。
酒的品种是糯米酒和高粱酒,看起来都如水一般清澈透亮。我好奇,各尝了两口,我不懂得品酒,只觉得糯米酒绵韧甘甜,高粱酒入喉有一种轻微的辛辣感,几口下肚,不一会儿,整个人就感觉暖和起来。
还真神奇,难怪莎士比亚说:“酒,以水的状态流淌,以火的性格燃烧。”就像世上的人,有面冷心热者,也有面热心冷者,光看外表一时是很难分辨的。
两位同事分别是八零后和九零后,我问他们:怎么你们都喜欢喝酒?这酒喝在嘴里有一股辣味,喝起来好像并不享受呀?
同事说:冬天适当喝点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暖和身体,喝得微醺的感觉最好,令人心情愉快,而且比平时放得开一些,不那么拘谨和压抑。
原来喝酒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那么多人迷恋酒呢!我们小区有个临时菜市场,每天六点开始摆摊,十点结束。我时常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菜摊前,端着一碗阳春面,地上放着自带的小酒,一口面,一口酒,怡然自得的样子。暖酒入肠胃,仿佛可以化解人间的辛劳和苦涩。贪酒的人,也许就是贪那一点尘世的暖意吧!
我把酒送去给父亲,次天,母亲便做了豆腐丸子、肉丸子,让父亲给我送来,说天冷了,免得我动手做菜,用这些现成的丸子加点肉和白菜煲火锅,吃着暖和。
亲人间的感情也是需要维护的,暖,就这样以物质为载体,在你来我往中,传递着对彼此的爱。
三
还有一种暖在文字中,在声音里,超越了柴米油盐,人间烟火,却温暖着彼此的心灵。
每天清晨,从微信中传来的一句问候,有时是寥寥数语,有时是随手拍的一个风景图片,有时是关切的一个电话,或聊聊身边琐事,日常见闻,读书心得,那都是一种暖。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很孤独,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理解!”我们生活在人群中,很多时候,连自己最亲的家人都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己。所以人际交往才有了几个类别:生活伴侣,灵魂知己。能和你谈饮食起居的,琐碎日常的,不一定能和你谈文学,谈诗意。
人在世间,都在寻找与自己相契的那个灵魂:能懂得彼此的孤独,知晓对方的寒冷,理解彼此的爱与憎,有共同的生活理念和做人准则。假若遇见,不分性别,不论年龄,那都是人生一大快事。因为这份遇见,带着太阳的光泽,温暖了时光,温柔了彼此的生命。
对我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暖的。我每天写作,不过是在孤独中用文字取暖,像深山老农一样,每天砍一点柴禾,当冰雪封路,黑夜漫长的时候,就有光可采,有暖可取。
四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意义,如果只有暖,没有冷,就不足以凸显暖的珍贵。我们总是在世态炎凉中,对人性积累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万物大体相同,遇热膨胀、遇冷收缩是正常的物理现象,人心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顺境中,有权有势,每天看到的都是周围人讨好的笑脸,他以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也不会把真正的善意放在心上。突然有一天,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一下子从高处跌落到深谷,那些平素看到的笑脸都不见了,人人对他视而不见,一脸漠然,他才真切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以前,我们院子里有个当领导的人,因为是单位的“一把手”,他所到之处都是阿谀奉承,所见之人都是谄媚的笑脸。他也在众人的追捧中日渐膨胀,变得自视甚高,骄横跋扈。有一天他退休了,人们的命运前途和利益不再掌握在他手里,理不理他就看当时的心情了。他晚年重病缠身,长期卧床不起,也没有人去探望他。有个他平时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小人物,拿了贰佰元去探望他,他当时感动得涕泪横流。从以前登门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踏破门槛,到后来的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这是“一把手”对人情世态最深刻的体会。
这是探望他的那个人后来讲给大家听的,如果“一把手”还在职在岗,前去探望之人肯定如过江之鲫,也不会把区区贰佰元放在眼里,更不会紧紧握住自己的双手感动得悲欣交集。这就是冷与暖的反差。
其实,“一把手”有这样的结局,除了世人趋炎附势之外,也在于他平时待人太严苛太冷酷。失意时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时弥补;得意时得罪了人,失意时不但无法弥补,还会有人落井下石。这就是人性。
人心,就是在这样冷暖交替的捶打淬炼中,起着微妙的变化,或变得更通透慈悲,或变得更浑浊冷硬。不是更好,就是更坏,没有中庸之说。
暖可以给心灵保温、给心灵营养,暖与柔总是亲密相伴,冷与硬总是如影相随。那些眼神凌厉、内心冷血的人,我想,他并非生来就是这样,只不过他没有保护好心灵的温度,所以他的心在世事的蹂躏打磨中,不知不觉变得冷硬如铁了。
当城市大面积被硬化的时候,一片柔软的草地就格外珍贵。
当人心日渐冷漠的时候,多想一些美好的人和事,时时提醒自己,尽可能地做一个温暖的人,别让尘世的风霜夺走眼里的那一抹暖意。
2022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