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奇】绿叶对根的情意(散文)

精品 【东篱·奇】绿叶对根的情意(散文)


作者:郑德友 童生,93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9发表时间:2022-12-20 07:20:05

绿叶,可以随树爬到悬崖峭壁上,它的荣耀是树给与的,送绿至高空,历尽多少苦。绿叶,也知树之恩,秋来飘落,不去别处,依偎树根,一腔相随相依的情怀,令人感佩。
  
   一
   游历在名山之上,人们往往瞩目于那些奇崛瑰丽的景致,而忽略了被遮蔽的风景。我恰恰觉得,这些被忽略的景色底色更浓。有一次去张家界,在凌空的栈道上小憩,无意间却被眼前的一幕吸引:对面高耸的石壁上,满眼嶙峋的怪石中,突兀地挺立着一株小树!它高不过两米,佝偻着树干,倔强地向空中伸展着,毫无惧色。底下的树根牢牢地抓着石缝儿中少有的泥土和已趋向风化的岩石;有些根显然是很难融入,便裸露在外,顽强的攀附在石壁上……小树在微风中抖动着满身的绿叶,像是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亦或是诉说着对根的绵绵情意……就为了那一簇绿的叶子能够享受阳光的抚慰,才冒死生存于悬崖?那抹绿,在我的心中无限洇漶开来,仿佛要荡漾成海洋。
   我看得入神,身居半空,竟恍然有一种空灵飘渺的感觉。这感觉飘飘忽忽地又幻想成一种久违的熟悉——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味道。那不是我的家乡吗?我赖以生息的一方土地!记忆的链条连接起我与家乡的一切过往。
   我的家乡在冀东平原,虽然相距渤海还有200华里,从不缺水,村子也因水而得名。远远看去,这个村庄的轮廓就如同铁匠用的榔头。按五行相生的说法,榔头属金,金生水,如此一来,我们村就应顺理成章为一汪富水了。确实,在我的记忆中,无论遇上多么严重的干旱,村里的庄稼从没有绝收过,村里的生活里也没有缺少过水。这无疑要得益于我们村北的一条小河,它就像一条纽带,把它与村里的繁衍生息紧紧相连,还连接起一个神秘的历史传说……
   据说在初唐年间,天下未定,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途经我们的村子。行进中,有官员奏称,此地有一水潭,潭中有一黄龙横卧。百姓纷纷传言,此系真龙戏水。李世民闻后大惊!心想天下无二主。如再出真龙,恐日后与我平分天下。那么此潭有何玄机,令圣上竟如此惊慌?在更早的时候,有一天,本来晴空万里的天气,骤然变得天昏地暗,接着大雨如注。在风雷交加的雨中,还伴有海潮之声。村民惊异,待雨停后出门观看,村东好端端平地上竟然塌陷成一汪大水潭。潭中有黄沙土堤,恰似黄龙般卧于水中,又经几个雨季,潭面扩大,竟成几平公里大水泊,村民冠之“石甲潭”。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村子,一下名声在外,后来索性用了石甲潭作为村名。李世民听得始末,急忙到潭边查看。果如所言:但见潭水清澈,碧绿荡漾,好一派奇观!看得入神之际,不留神脚下一滑,误入潭中。还未及施救,忽一声巨响,水浪四起,将他托于岸上。衣甲尽湿,只好解甲更衣,将湿甲晾晒潭边。李世民虽湿衣甲,但有惊无险。又闻旁谋士进言,说此潭绝无凶兆,于是龙心大悦。走后差人在此立碑数座,主碑名为“晒甲潭”,村子借助皇威,又易为此名……
   居住在这个有着神秘底蕴的村子里,我没有享受过吉星高照般的恩惠,人世间该有的苦难,上天却让我逐一品尝。倒是村北的那条小河,像一条丝带,牵动着我的神经,载着我的童年生活。它为我们输送着无尽的濡养,成为我生命里一道闪亮的风景!长大后,我站在小河的岸边,望着湍急的河水发问:这一切都源于你曾经幸遇龙体的浸润,才让你有了超然的慷慨和灵动?你的不舍昼夜,让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慨然馈赠……
  
   二
   曾经多次在我的文中提及过家乡的小河,不厌其烦地表达过我和它之间的情愫——它是我儿时的天堂!那个时候我也享受过“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调。几千年的老夫子,竟对生命的底色有如此透彻的感悟,真是不服不行。我们在小河的怀抱里乐不思蜀,尽情演绎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在小河的上游,还曾有过一座小石桥,如今早已杳无踪迹,和昔日的那个绿波荡漾的小河一样,留在了我记忆的最深处。我们当年在玩着“高台”跳水时,小石桥就已是那么苍老。桥面上已布满凹凸不平的洼坑;桥栏上,小狮子头已被岁月的手摩挲的纹理模糊,然仍是睁着浑浊的眼睛,望着这一干赤条条的童子们,依次从他的头上跃下。小石桥,你曾承载过多少人的往昔与今生!
   说起来小河的魅力,远不止戏水给我的愉悦。有一种生活在河底的小动物——蛤蜊,它快慰着我的味蕾。它有着两扇坚硬的外壳,包裹着自己柔软的身体。蛤蜊长年生活在河底,平时很难见其真容,只有恰逢干旱时节,河水变浅,才会慢慢发现它的踪迹。于是,小河裸露的河床上,布满着一道道深深的印记,深浅各异,纵横交织,宛如蛛网。那蛤蜊正惶然地向最后的水泊逃离。有的兴许逃离得疲惫,索性打开了两片坚硬的护甲,把身体探出了壳外,大有一副杀剐任存留的架式……
   蛤蜊的肉质细腻,我喜欢母亲用蛤蜊肉烙的馅盒子。那带着土腥味的美食,至今在我的记忆留着隽永的香气。
   小河的美和富足,难掩我们村子的贫瘠,难解我心头多年的困惑。
   我一直怀疑那个有关村子由来的传说,是水中之月,镜中鲜花。否则,无法弥合现实与传说的差距。这个从轮廓上看,都酷似铁匠锤子的村庄,依从道家五行相生的原理,本不该落魄至此。锤子属金,金生水,于是有了小河环绕。有了水的润泽,该是五谷丰饶,优渥富足才是。但祖上有关这个村子的历史,没有过辉煌,值得炫耀的一页,延续至今还是如此,家家都与饥饿为伴。曾听老人们讲过,西村与我们仅一村之隔,但土改时划定成份,竟出了四五个地主!而我们村却连个富农都没有,清一色的贫农底色,在那个年代红得彻底!这让我多年百思难解:莫非上天作祟,把风水都降临给西村?
   时光荏苒,这一年我已上了初中,我的村庄依旧像个老牛那样慢吞吞地踱着步子,苦熬着食不果腹的岁月。我则每天天一亮,就要去往距村五里的学校去上学。在鸡鸭驴羊的合奏中,在村内水塘里传来的阵阵蛙鸣中,我开始踏上了去学校之路。没有自行车,两条腿已经有了足够的力气。穿过了几幢低矮陈旧的农舍,迈过村边那两道深深的车辙,走在石渣路上,眼前才渐渐明亮起来。暂时离开了那些插科打诨,乡间俚语,就关闭了嗡嗡作响的噪音,我的心绪也变得开朗起来。若是那时学校设有学生宿舍,我一定会选择住在校园,远避纷扰。
   等到了家,那些不愿充闻之事依旧随风灌进耳朵。一次遇上村中的二大伯急匆匆地来到我家,拉着刚下班父亲的手,诉说与儿子家里的纷争。因为一些琐事,婆媳矛盾不断,最终儿媳吵闹分家,儿子不中用,只做壁上观。后来听擅长给邻里“灭火”的父亲说,暂时是平息了,但估计最终必是分家的结局。果然,相隔两个月后,儿媳成功地从那个家里分离,分家那天依旧还是父亲的裁判……
   村北的一块儿玉米地,听说又被偷了,那些还没有成熟的棒子被盗走了二百个,谁也不知道这一年生产队已经解体,那些地都已经划归给农户了,这人怎会如此下作?
   而对此情此景,我心里暗暗打定主意,将来一定要离开这个贫穷、充斥着邪气的村庄。
  
   三
   等到有一天,我高中毕了业,来到市里的一家工厂上了班,才长吁了一口气:庆幸离开了这个令人困扰的村庄,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村里的鸡犬之声被机器的喧嚣取代。这里,到处是劳动者忙碌的身影,他们为使命而来,用汗水愉悦着自己的人生,曾经有几年,我就住在工厂里,与工友们一起争分夺秒地赶超生产计划,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合格的企业劳动者,未来也要成为城市中的一员。
   我的家离工厂二十华里。此时家中已发生了一些变化:父亲已在震灾中离世,因此我要偶尔抽空回家看望母亲。这时候,村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承包给农户后,家家不仅填饱了肚子,手中还有余粮。村里几位有头脑的领先者,还在村里弄起了企业。还有更多的青壮年出外打工赚钱。走在村里新铺设的水泥路上,比起在家上学时的感受要轻松了很多,转眼不见,那一家家崭新的气派的新房,换掉了摇摇欲坠的旧房。街头上已听不到二婶五嫂的连篇荤话,倒探讨起挣钱发财的生意经。
   人有时的改变就在一念之间。我曾经那么执意要离开村子,注定要在城市落脚。但在不久之后,我却推翻了自己的这些想法,做出了几个让外人大惑不解的决定。一是退掉厂里的职工宿舍,改为在村里居住,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这就等于撤掉了去往城市的阶梯,因为按规定,在单位住宿的职工,婚后是会分得住房的。
   我的另一项决定更招来家人和亲友的强烈反对——娶一农村姑娘为妻。本来,我在机关工作的姨夫,已为我在城市中物色了人选,但被我婉然谢绝。他们百般劝说、施压,我也不为所动,等到条件渐趋成熟,他们也就选择接受。
   婚后,妻子除了照料家务,还要在几亩承包的农田里忙碌。我白天上班,下班后和公休日,我便和妻子一起去田间侍弄庄稼。看着那些经我们的汗水浇灌的碧绿的秧苗,内心泛起阵阵欣喜。
   不久,我和妻子又在自家宽大的庭院里栽种了葡萄秧。经过妻子的精心管理,两年后在那架上纵横如网的青藤上,居然长出了一串串幼珠!每天下班儿回来,我就和妻子在架下盯着那幼珠看。或许是被我的热盼鼓舞,那一串串幼珠快速膨胀。初秋时节,那些晶莹剔透、饱满欲摘的葡萄果,已绽开了一张张笑脸,来酬谢着我们的辛劳。
   这些年,我也时常在思索着另一种结果:如果当年一切如愿,在单位分得住房,城市里安家,那今天又当如何?如果真的有来生,会不会重新选择?观那山中一景,似乎已有了答案,远远地飘过来,一曲熟悉的旋律,在我耳边缠绕: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前几年,女儿女婿在离村子五里远的一个镇上为我们购买了一套新房。装修后精致淡雅,设施齐全。我们推辞不过,只好从村里迁入新居。开头的日子,还真有些不惯,随着时间一长,一颗浮躁的心才渐渐地归于平静。但村里房屋保留原样,偶尔还要回去住两天。有时候年景不利或连降大雨,我的心有如条件反射般悬在半空。站在楼房的阳台上,向村子的方向眺望:内心那一份隐忧在徘徊,耳畔里却又传来鸡鸣犬吠,蛙叫蝉鸣……
   一片绿叶,离开了枝条就会飘落,落地成泥。哪怕那棵树在悬崖,绿叶也是树木摇曳的风景;哪怕那棵树在贫瘠的土地上挣扎,那树上的叶子也是吸取着土地的养料而泛绿。绿叶对树对根永远有着情意,更有着深刻的感悟,时代给了我们可以选择的机遇,日子变得可以随意安排,即使自己一片绿叶飘零到别处,也一样眷恋着那个根。时代让故土的概念渐渐模糊,也渐渐扩大,但叶绿的颜色不会改变。
  
   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共 42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旅游张家界,发现那株峭壁上的树,遒劲的根,攀附着石壁,托着生命的绿叶。于是作者有了感慨,有了联想。想到自己的村庄,本来自己的村庄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就应该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作者的经历看,却是从来未少吃一点苦,那些皇恩浩荡的说法一下子就让作者产生了怀疑。那处“晒甲潭”没有作者好了的童年童趣,倒是那条不起眼的小河,却载着作者快乐的童年。那里的蛤蜊肉质肥美,滋养着快乐的童年,一条小河,并不能给村中的乡亲们带来多大的改变,依然过着贫穷的日子,就是划定成分的那个年代,作者的村子也连个富农也少见。贫穷容易滋生纠纷,作者记忆里的父亲也就是个调节的好手,除此,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分田到户,一下子改变了村落的面貌。作者也不安分在城市里的工厂上班了,村中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了,人们侍弄着承包地,赚了钱,盖起了好房子。作者看到家乡的变化,也对自己的前景有了规划,娶了农村妻子,守着一个庭院,弄花种葡萄。尽管女儿女婿在邻镇买了房子,晚年可以入驻过着幸福生活,但绿叶永远属于那可大树,作者时长回到老家,眷恋着老家的土地。无论怎样贫穷,一旦离开了,就生出乡愁。乡愁无处寄托,便重回故里。作者的理由是,既然是一片绿叶,那就属于长着大树的那片厚土。文章表达的这份情感,很沉厚,很感人,也很生动。文脉清晰,因见绿而想到树之根,人之本。作者并未一味地讴歌自己的家乡如何的好,怎样的美,而是对故土依然无可改观做了历史性的思考,本无意于什么荣耀归故里,也就为了安放心中那片绿色,却发现了家乡改变的奥秘,并不惊人,但足够振奋。作者文笔清新,如实记述,真实感强。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节,都是在那片绿意里生存生发的,因为爱,所以记得那个历史,并值得炫耀;因为爱,所以不想离开。这种乡愁,可能并不唯美,但足够感人。用质朴的情感,拿住精彩的笔,就在故土上书写,这是作者给我们的最美情怀。力荐佳作,赏读悦目!【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22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2-20 07:22:20
  绿叶跟随着树木,飘落了,也随根归根。这是情怀,也是诗意,更是人生。请欣赏吴老师的佳作,品味一下不一样的绿叶情怀。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0 10:57:29
  深谢怀才老师,倾心编辑和润色!最近身体一直欠佳,拙文时断时续的写了半个多月,文脉隔断,问题不少。社长多给指正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12-20 07:45:20
  家乡的恩泽,哪怕只是一脉时断时续的小河,哪怕是小河只能供给我们一点蛤蜊等有限的水鲜,那也是我们赖以生存赖以长大的源本。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的表述是真实的,是感人的。自身的经历告诉读者,爱是方式的选择逻辑,是各种各样的。我们为郑老师的美好情怀所感动,点赞这篇美文!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0 11:12:21
  怀才老师的解读和挖掘,比拙文更厚重!再次拜谢社长的辛勤付出!辛苦了,敬茶!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2-12-20 08:22:47
  绿叶对根的情意,不只是报答,而是一份对故土的眷恋,老师文章从一棵峭壁上的小树切人,接着描写了对故乡的不舍和眷恋,正好紧扣文题。老师文风朴实,每次读文都如漫步在乡村小道,满眼乡村风光看不尽。好文拜读,学习,祝老师冬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0 11:14:30
  感谢韩老师的留墨关注!您的解读和夸赞,如一股春风暖我心田,让我久病的身体顿觉振奋,遥祝老师冬暖!
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12-20 09:20:36
  小时候因为穷,因穷而生的恶俗,我拼命地学习,想要逃离这片土地,等到有机会进城,等待分房,有机会娶到城里的姑娘却又选择了在故乡盖房,娶农村姑娘。有一句话,我们生在哪里,有一半已经死在那里,这就是乡愁,是绿叶对根的情谊。张家界的玻璃栈道我也曾走过,只顾着看风景了,缺少了老师对生活的观察。颐和园万寿山山顶上有很多盘在石崖上的松树,当时觉得也是很震撼。拜读老师佳作,注意身体!
回复4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0 11:21:33
  感谢天方老师的留墨关注!有很多的事,我们可能会觉得,很盲目,但是时过境迁又觉得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人啊,有时候光凭情理做出的决断,又恐难经受时间的考验。遥握,祝冬暖!
5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12-20 12:41:04
  绿叶对根的情意,那是情相牵意相连,哪怕落叶也要归根的无比眷恋。郑老师这篇文以优美的语言,饱蘸着深情的笔墨,写出了对故土的深挚的情怀,感人至深。张家界我去过,因为喜欢,去了两次,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走进张家界》,对生长在悬崖峭壁的树木也同样有着深刻的印象,郑老师这篇文由树木这根链条链接到故土,衔接自然,故乡的小河给郑老师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水潭,并未给这个村庄带来太多的吉祥与富贵,过去贫困的生活,造成村民之间和亲戚之间纠纷不断,让郑老师曾经一度想逃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也在提高,粗俗的话题不再听闻,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新气象,感觉故乡越来越亲切,郑老师不想再离开,即使身在异地,但依然心系故土,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拜读老师佳作,大赞!我和郑老师一样,非常喜欢这首歌《绿叶对根的情意》,问好郑老师,遥祝冬日安暖!祝郑老师早日康复!
回复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0 13:41:05
  感谢如菊老师热情洋溢的解读!小时候,曾经是那么执拗的想离开的地方,在经历过那些心路旅程之后,忽然,某一天竟然成了深深的眷恋!感叹故乡那极具磁石般的魔力,感谢老师的关心,遥祝冬暖!
6 楼        文友:枫桦        2022-12-20 13:05:12
  一个人的根在哪里,这是很重要的。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对于故乡的眷恋。老师对于故乡的情意可谓深刻,用自己的行动来解读对故乡的依恋。文字质朴而深邃,读来让人感动!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6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0 13:43:36
  感谢枫桦老师的留墨点评!曾经拜读过老师的几篇文章,感觉内涵丰富,生动而富于感染力,读后受益良多。祝老师,有更多美文问世,遥祝冬安!
7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12-20 15:36:37
  绿叶与根的情意,是一首歌,用歌名作题,可谓新颖别致。绿叶是根的风姿和希望,而根是绿叶的母亲,绿叶再美,也不能忘记根的哺育,根和绿叶是紧紧相连的。老师用绿叶与根的情意,来讴歌家乡的美,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非常有诗意,新颖独特,赞一个!
回复7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0 16:25:38
  感谢小溪老师的倾心惠评!您德高望重,虽年事已高仍坚持做着公益事业,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东篱,恐怕,您是最年长的大哥了,真诚的祝愿小溪大哥文风笔健,诸事顺安!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12-20 18:25:46
  郑老师好!在重病叶还想着为读者献上佳作,着实让湘莉感动!此文写得情真意切,写出了对故土的眷恋。是的,故土曾经的落后与贫困,确实让人厌倦,但怎么也割舍不了那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好文,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候老师,谨祝早日康复!在此特别感谢怀才老师,此文本安排湘莉编辑,怀才老师听说湘莉身体欠安,二话不说抢去编辑,让湘莉感动涕零。有怀才老师真好!
回复8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1 10:27:50
  湘莉老师您好!回复来迟,万望谅解,感谢您抱恙,为拙文关注留评,同样让我十分感动!您说的没错,社长是我们社团的楷模,大家的榜样,祝老师早日康复!
9 楼        文友:白玄        2022-12-20 19:02:26
  文章绿叶对根的情意,运用比喻意义,其实是作者对家乡情意。文章由游张家界看到石壁上的一棵小树引发联想,联想到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如同树叶对树和树根的感情,感恩、依恋之情油然而生。家乡虽然很穷,但那是自己的根,那里有自己的童年和父母乡亲,乡愁很浓,家乡情结很结实。感情饱满,内涵丰富,挖掘很深。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9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1 10:38:19
  感谢白玄老师的倾心点评和解读!回复来迟,敬请谅解!故乡真的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它藏于岁月的深处,常常给我于暗示。祝老师冬暖!
10 楼        文友:吴孟友        2022-12-21 15:53:32
  叶落归根,游子之情。对于故乡的眷念,是人之常情。郑老师以生动的语言,饱蘸深情地写出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感人至深。好文,欣赏学习,冬安,敬一杯仙寓好茶!
回复10 楼        文友:郑德友        2022-12-21 21:04:27
  感谢吴老师百忙之中留评!人生中有许多事可以轻易地放下,唯独藏在心里的那块热土,难以割舍。回复来迟,还请谅解!遥握,冬暖!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