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那年那事”之个人卫生(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那年那事”之个人卫生(征文·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举人,3068.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590发表时间:2022-12-22 13:45:59

远去的童年,在记忆中存活。
   ——题记
  
   一、漱口
   如果有某个好事者,于心血来潮时,文绉绉地弄出个“小小细棒图案多,短短软毛把口漱”之类的谜语,要大伙打一生活用品,以此逗逗乐。我敢保证,我们村里是没一个这样的“能人”的。尽管其他地方的人,天天都在与之打交道。
   我们那里就不一样了。牙刷那小东西还是个稀罕物,尤其像老一辈人,很可能连见都没见到过呢。
   但一说到漱口,多数人就知道了。
   漱口简单,夏天的水、冬天的水,拿个吃饭的碗,从石头缸里舀来,往口里一倒,嘴里即刻就发出呼噜呼噜的怪叫——主要是舌头在里面转动,水在喉结那儿上下起舞。随即一口水从嘴里喷出来,冬天最冷时,那喷出来的水,淬在泥地上的时候,还会冒些白色的烟雾来。
   这是我见过的最常见的漱口。
   这漱口的方法,是从奶奶那一辈传下来的,至于她那一辈人又是从哪儿传来的,一想就知道那一定是种承袭吧。她自始至终漱口都很简单,从拿碗舀水到漱完口,顶多两三分钟的光景。但有这“闲功夫”的时候也不多,多数时候奶奶是不漱口的。
   可有种情况是除外的,那就是她一连卧床生了几天的病,稍一能下地,她说口苦得厉害。口苦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漱一下口。右手的食指在上下牙之间摸来擦去,再用水去漱漱,吐出来,算是解决了问题。
   父亲是有过要给奶奶买把牙刷刷牙的举动的,却被她的固执彻底给制止住了。一辈子都没刷过牙,老了还刷,不嫌逗人家说?她的道理也很简单,都快要入土了,牙齿也没掉几颗……言下之意,没见她刷过牙,牙齿不也是保养得好好的吗?
   话也不能这样说,父亲的牙齿虽说也没来得及保养,可他才多少岁呀,牙齿就有些不及奶奶的牙好了。他经常吵疼,一疼起来,就用盐水漱口。到底不是从旧时代过来的人,他漱口不用食指——他觉得用指头刷牙多少有些不文雅。他给自己买了一把并不中用的牙刷——之所以不中用,他刷牙的行为就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差不多。有时一忙乎起来,自然就把刷牙的事放在一边了。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那有名无实的牙膏常常断档。一筒普通牙膏的钱要好几毛呢。
   母亲也有一把牙刷,与父亲的牙刷一样,虽然他们在颜色上做了划分,但碍于家里人多——主要是娃娃多,东西多得没一个好的放处。木柜子岩边的那个口缸,可不光是用来放他俩牙膏的——口缸的面只那么宽,却作了杂货背篮子用,什么洗头膏呀、什么梳子呀、篦子呀……凡是些杂七杂八的小东西,人人都往那里放。要找寻什么的时候,人人都去那儿找寻。如再开辟个“战场”,也不是不可以,可口缸之类的瓶瓶罐罐就没那么多了。
   牙刷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安能有个洁净之身?他们经常找自己的牙刷,有时居然掉到柜子后面的地下去了。即便找到了牙刷,那牙刷缝里的脏家伙不刷还好,一刷还有可能污染了口腔。再说,那用得太久的牙刷,已经成个卷毛了。
   农村人,还刷什么牙嘛!奶奶见此情景,在父亲面前有点幸灾乐祸地说。
   您说的,连口都不漱了?不漱口也不舒服嘛!父亲望着奶奶丁丁拐拐走路的背影想,当然,我的牙也不全是自己不刷牙造成的,最主要的一点是来自遗传。他记得很小的时候,自己的母亲拿嚼过的东西来喂他的事。一口的虫吃牙,应该就是那时候造成的吧。
   要让我们几个娃娃用牙刷刷牙,犹如天方夜谭。我们顶多学过大人们的样子,随便包口水在嘴里、喉咙里哗啦啦做几个假响动,漱口就算完成了。
   这有点“得益”于那时,根本就没有小牙刷卖的结果。
   大人们忙于出工,是没有时间管我们刷不刷牙这等小事的。他们挣来的工分,能够制止住我们肚子里的咕咕叫,就比什么都重要了。
   事情出在母亲从城里回来那次。她要我们个个张开嘴看一下,便开始严肃地发话说,你们的牙齿个个都发黄,老三的牙还焦了……三姐是焦牙巴。最小的一个见没有说到她,便幸灾乐祸地欢跳起来。
   你也不是个什么好家伙,就爱吃糖,哪天牙齿也要吃焦的,母亲枪打出头鸟后,又继续说,人家城里那些娃娃从小就刷牙,牙齿一个比一个白。
   那你把我们生到城里去嘛。没想到平时就心直口快的大妹,居然会在这时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来,直接把母亲当场就给噎住了。
   见大家不吭声,大妹又说道,平时,我们吃颗水果糖,分明是家里没有,你们硬说糖吃多了,牙齿要焦。那难道城里娃儿一颗糖都不吃,牙齿才变白的?我要是生在城里,有饭吃有衣穿,就天天刷牙,牙齿肯定比他们的还白。
   那天的后来,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把买回的牙刷分发给我们就走了。在场的我们,无一人拒领。
   随后的岁月里,牙膏不经用,就用少量的盐水漱。每早到菜园子边站成一排漱口的我们,成了一道少有的风景。
   那时,一个挤干净的牙膏皮,可以卖五分钱!
  
   二、洗头
   常听人说起“头乱得像个鸡窝”。作为农村孩子,谁没见过鸡窝呢?半截背篼里,底上垫些谷草,还故意给它弄平,这目的是奔鸡蛋而去的。“抱鸡母”在窝里一天一个蛋地下,下着下着,它就有怪想法了——居然也不出去找吃的,以便继续生蛋,而是借助那舒适的地方养起老来了,把再下蛋的事忘诸脑后了。主人见了,自然要把它往外面撵,它一看势头不对,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地把那窝踢翻。这不,鸡窝就乱了。
   在村里,比鸡窝还乱的形象,是只出现在男人头上的,那是因为女人比男人更顾忌颜面。再说她们头发长,想乱也不比男人的浅发来得容易。这是无稽之谈的玩笑话,不必铭记于心。
   真实的情况是,女人们对头上的打理比男人们更用心,尽管她们长发飘飘,梳洗一次要很费周折的。
   那时,小女生们个个都爱留一头乌黑的长发,洗一次披一次,不洗时用个红头绳儿系起来。这留长发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长发好看,风一掀,飘飘欲仙。二是要去处理一次,一怕舍不得花钱,二怕别人剪不好。不如干脆留着。中年女人们根据经验判定,是有剪发的需求的。她们普通的做法是留个刘海,看上去既适合年龄的样子,又很干练利索。
   给男人们理发的师傅,一般不给她们剪,再说他们恐怕也没什么经验,她们就索性拿上缝衣服的剪子找人去剪。你给我剪,我给你剪,至于样式自己看着办。看看村里那些笨头笨脑理发的人,理出的发简直就跟狗啃过的差不多。
   不管怎么说,头发终归还是个花钱的所在。当然,作为家中唯一男孩子的我,花在头上的钱,是不及几个妹妹花的钱多。这个问题,我们很小的时候有过讨论。她们的目光停留在我每次理的发上。你每次理发不出钱吗?她们不服气地说。那才花几个钱?我据理力争。你们用的洗头膏也比理发的钱多。
   旁边听着的大人也会时不时干涉一下,怕我们争论不休而伤了和气,忙各打五十大板说,你们争的那些没名堂,哪个不洗头了?
   每次去赶场时,父母的开支里总免不了要买回些简包装的洗发膏,诸如海飞丝、飘柔之类等,分发给几个小妹。得到了洗发膏的她们,就像如获至宝样,各自放在别人发现不了的地儿上。
   每次都没有我的“火烤”。一方面是不够分,爹妈不是也没有吗?二是我的头发简单,根本不需要它。只要头发不打结、不巴到头上去,我每次的洗头就会“恰到好处”,谁说干净的水就不能办到呢!
   那里面的简包装,一摸都是瘪的。里面的内容会有多少呢?每次几个妹妹凑成堆、一起洗的时候,通常是爽朗的午后,太阳挂得正高,借助阳光的力量,迅速叫洗湿了的头发晒干。家里没有吹风机,只能借助自然的力量。而每至如此,她们的洗发膏还没开始用就完了,低头、合着眼睛求情,把你的洗发膏匀点给我嘛,我的一包不够用……那你再开一袋嘛!再开一袋就浪费了,用不完……
   有时旁边站着的大人,会不动声色地静听,他们也会在心里暗暗记住,下次要买瓶装的海飞丝了,简包装划不来。
   洗头对我来说,是件极简单的事。我需要的热水不会太多,洗发的洗品也不会是海飞丝之类的好东西。
   八磅的水壶,有半瓶水,哪怕不很烫,就足够了。再说,我洗头的时间也很随意,阴天可洗,雨天也可洗,即便冷水也能洗。有时冷水浇到头上,一个冷颤,很快就会被一股从我体内冲出来的热气给驱散了。
   见什么洗什么,不论有东西往头上抹那么一点点——有去污的意思就够了。白汤汤的肥皂水、只剩米粒大的香皂渣,都是我在洗一头的短发时,直接能用到的拿来之物。
   我就这样“坚持”到小学三四年级时,有一天终于“扛不住”了,我的头上长满了虱子。有事无事都爱抱头乱挠。上课也挠,下课也挠,弄得同学们在我面前指指点点,我听到有人说,他连头也不洗,哪有不痒的。我懒得理他们,恨不得早点放学逃离他们。
   回到家,只有奶奶才发现了我这个不对劲的问题。她向我招手说,过来,我给你看看。
   我找到了救星样的,扑了过去。
   她扒开我的头发,犹如走到了原始丛林一般。头发完全打结了,你在洗什么头哟,都有一股臭味了……
   她在用双手给我刨头发的时候,我直接感受到了从头顶出发,有种温度直达我的全身。嗻嗻嗻,难怪虱子都在上面搭窝了。
   她用指头的力量,在我头发缝里扒来扒去的,不时有用指甲盖儿摁死它们的声音。立时,我再也没那么痒了。
   奶奶,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啊?
   是雨水先淋湿了你的头,有这雨水打底,空气中的那些灰尘,钻头觅缝赶巧来了。它们这一结合啊,可就不得了了。加上你每次都没把头洗干净,就长出来了虱子。你越挠它,头皮都抓破了,也没用。反倒又生起了疮……
   那可怎么办啊,奶奶,你帮我治治嘛!
   不生关系,用敌百虫片杀杀就行了。等你星期天不上学了,我再给你杀杀,头上包个帕子,一次就能把它们全捂死。
   星期天,当我的头上多了块白帕子后,人们打趣地说我“偷地雷的来了”。
   从那以后,我头痒的毛病算是彻底治好了。
  
   三、洗澡
   洗澡,对于十年九旱的高山人来说,实在是件尴尬的事。我们储存水源最多的是堰塘和冬水田。冬水田里的水除了栽秧打谷外,平时就有为洗衣淘菜行个方便的考虑。而堰塘里的水,六月里牛热得发飙的时候,它们都会先于人下了水,背上那成群结队的苍蝇看了都恶心。
   你再想下去掺和着牛们一起洗,那就真有点不识时务了。倒是有一次,才下过雨的堰塘映出盈盈波光,刚打完谷子的我们,四人坐在半桶的四个角上,我们是想在堰塘里以此划一会儿“船”。哪知出于用力不均的原因,半桶的一只角最先进了水,接着就把我们四人全压在了水底下。要不是抢救及时,我们准会一命呜呼。
   这也就从此断了我们的所有想法,包括在夜色掩护下,靠去堰塘的边边上退一下六月的狂热。
   烦躁的六月,有人借去街上搞买卖的机会,邀约着到河里的急流险滩上爽一回。结果没把握好,淹死了人。每年夏天,那条疯狂的河,都会夺走好几个不知死活人的命。弄得大人们如惊弓之鸟的千叮咛万嘱咐。尽管家家娃娃多,也不致这么白白送命吧!
   要应对我们这些娃娃们随时可能出现的非分之想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在家里建一个“澡堂”,才能留得住我们的人和我们的心。
   建的这个“澡堂”,是在家中做一个木盆,一年四季都在木盆里洗澡。
   做个木盆洗澡,应该是那时候家家较普遍的一种做法。
   其实,我们家最好动的还是我这个独子,像其他几个小妹,你纵然给她们几个胆量,她们一样会循规蹈矩的。到河里洗澡、到堰塘里泡澡,无情的现实也一次一次地教育了我,再加之父母和奶奶的警钟,随时都长鸣在我耳畔。老实说,我一点儿也不敢违抗。
   只是,我们家的那个木盆常常出问题,要想洗澡得时时排队。木盆毕竟是木板做的,在它的外面箍了两个竹子编成的圈儿。那篾条受着风干物燥的影响,时时要散架。有时是篾条炸裂开了,有时是竹子圈儿松了,往下脱落。
   不管是哪种行为,箍在上面的篾条一旦不起作用了,木盆的木板都会裂成一条一条的缝,把盆里的水一股脑儿漏到地面上。
   每当这时,父亲这个一家之主的职责就显现出来了。我蹲在旁边看,不时搭个帮手。
   他重新划篾条箍好木盆后,我就学着他的样子,找来锯末,用把铁钎子,在木盆的四周反复筑底,直到倒进木盆里的水,没有外漏的痕迹时才收手。
   能洗澡的时候,父亲开玩笑地给我说,你先洗,你出了力的。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几个小妹,以征询的口气说,给你们的哥哥先洗如何?以后要是这木盆又坏了,他才会发忙地把它箍好,不耽误大家洗澡呢!
   经父亲这一倡导,大家都把先洗的机会真的让给了我。
   木盆里洗澡,那不叫洗,叫“搌”。本来也是嘛,一个小小的木盆,怎么洗澡呢,半个身子都浸不进去。倘若你要霸王硬上弓,那木盆说不准早被踩塌了。
   难怪奶奶取名“搌”,其深意也就在这里。
   天热的时候,她会提醒我们,舀一盆水到台圈上去“搌”一下,动作幅度都可大一些,不要担心多余的水无路可逃。
   一想起能用水纳凉,便三下五除二收拾停当地来到台圈旁的那个过道上,悠哉悠哉地“洗”开了。本来冷水更过瘾,但架不住奶奶用热水的理念,还是换成用温热水去“搌”全身——奶奶已在大锅里把水烧热了,容不得你不接受。洗澡水流到茅坑里去的声音,开始是一根线地淌,后来变得嘀嗒嘀嗒地响了。当这嘀嗒嘀嗒的响声最终停止时,衣服也穿好了。
   天气转冷时,我们的洗澡盆又移到了灶房里——那儿暖和。大白天,门一关,黑沉沉的屋子里没有灯,只有从门缝里漏进来的亮光,算是可以给摸索带来一点儿启示。
   那时,我们的厨房设在转角处。里面的空间大,除了灶台、水缸、案板外,其他都是些小东西。木盆搭在灶台后面,那儿的空间足够大。脱去的衣服,在旁边的地板凳上放着。泥土的地面总是很干燥,大人们随时还往那上面洒些水,防止它起层,你完全不用担心多余的洗澡水无处收拾。每次澡一洗完,穿好衣服,一转眼,地上的水就都浸到泥土里去了。
   大年三十的下午,吃了丰盛的年午饭之后,大人们担心我们吃到肚子里的油荤凉了胃,也特意交代我们就在灶屋洗脚。
   用的还是那个洗澡用的木盒。二三双、三四双小脚,一起落到木盆里时,白得耀眼。
   水太烫了嘛!
   这里太挤了。
   喳喳喳叫的声音,闹得不可开交。
   每至于此,大人们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共 564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创作的一系列“那年那事”,都立足于现实生活,均从记忆中打捞往事,成就一篇篇优美散文。作者儿时生活的农村贫穷落后,但不缺乏爱,正是这些爱的浸润,才让一篇篇散文散发出浑厚醇香的味道。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记录生活,并将自己独特的思想渗透其中。这篇回忆录主题是反映作者儿时的卫生状况,分别从漱口,洗头和洗澡三个方面讲述。历史车轮轰隆而过,在这飞逝的岁月中,不知有多少事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无论洗澡还是漱口都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时代的影像,看到一个社会时期人们生活的状况。作者尽力写自己的童年记忆,参与自己成长的母亲,父亲和奶奶也分别是那个时期的人物代表,温暖温馨。卫生事业的发展标志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在这篇文中,也会引发一系列回想,从最初的漱口到牙刷,到现在的各种高科技;从那时的孩子头上长虱子到现在的医疗,居住,环境设施的完善,无不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及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作者回忆往昔,将童年拉回,一种美妙的情感在文中有绕梁之妙。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223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2-12-22 13:53:05
  足行兄写得这三点我都经历过,和你一样,生活在农村,忘了是从何时才用上牙刷的。但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没钱买洗发膏,有时用碱水洗头发,当然是洗不干净的,我母亲不允许我们留长发,我前邻纪奶奶比我家还穷,她长满了虱子,她整天抓,抓的像鸡窝。这篇文很有感染力,像召唤一样,立即走回那年的那事中。问好足行兄,祝早日康复!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泽子        2022-12-22 16:46:04
  看似一篇讲究个人卫生的陈年旧事,却真实再现了过去农村生活的简朴和难忘往事。以漱口、洗头、洗澡为主线将尘封在记忆力的亲人带回到作者温暖幸福的时光,与其说作者借助农村人个人卫生的今夕变化反映农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如说作者借此生活细节来怀念再也寻不回来的美好记忆!祝作者写作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2-26 16:20:23
  虽是“个人卫生”,却是每个人的日常。在那个年代,由于贫穷,连这样的事都当省即省了,或是简单的应付。
3 楼        文友:妖怪山        2022-12-22 23:05:03
  刷牙,洗头,洗澡,多么平常多么日常的事,作者絮絮叨来,你还不觉得烦,不觉得怪有意思。显然,作者写得家常,是往事,山里缺水老一辈后一辈一起时的往事,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读着读着,会心一笑,我们那时不就是这样子的么。于是感慨感叹沉思:人生如湿着墨汁书写的字,月岁如风,将墨迹吹干吹皱吹旧了。
回复3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2-26 16:22:26
  往事都有它回忆的价值,苦涩中也有甜蜜的滋味!
4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2-12-23 14:53:27
  足行老师的文,生活气息很深厚,描写得更是细致入微。刷牙也好,洗头也罢,还有洗澡这些事,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全部简化了。能省则省,实在省不了的也是草草凑和一下,应应景,走个面子过程而已。记得我上初中的,才拥有一只自己的牙刷,上小学时,也是用洗衣粉洗头。听大人说,这也算不错了,他们那时用芝麻叶子。洗澡夏天就去河里,冬天也就过年时去一趟澡堂。对比现在,别法说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4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2-26 16:25:03
  贫穷让人反思,让人警醒,也让人难忘。
5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2-12-26 16:17:09
  感谢清鸟老师的又一次编按。深冬已至,多保重身体,祝创作丰盛!
6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2-26 22:36: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7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02 13:24:41
  那年那月那些事,满满都是回忆,那个时代生活水平偏低,质量更没有什么好讲究的了。洗头,洗澡,洗衣服都没有如今这么便宜,洗衣液,肥皂短缺。那个时候大人也一门心思搞粮食吃饱肚子为原则,其它真是顾不上了。但是那时候的人们很快乐,也很亲和。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7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02 15:06:54
  你说的极是,那时的贫穷刻骨铭心。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