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幸好,他还有音乐(散文)

精品 【流年】幸好,他还有音乐(散文)


作者:李金松 布衣,19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440发表时间:2022-12-23 11:25:23

这个夜晚,黑压压的乌云挂满苍穹,无所不能的闪电划破天空,狂风暴雨直插大地,将落满尘埃的世界洗涮,许多人早已厌倦甚至无法忍受眼前困苦的一切,只有时光依旧不知疲倦地在岁月风雨中行走。
   一个世纪以前的1893年8月17日,上天把一个新生命混杂在风刀和霜剑之间,赐给了人间,他叫华彦钧。世界给了他生命,给了他苦难,也给了他英才。华彦钧,从道士到浪子,从盛誉小天师到瞎子阿炳,行走在江湖道上,历经险恶而不倒,满怀悲愤写人间,给后人留下了“需要跪着欣赏的乐曲。”
   这是一个以私生子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命。
   求道有所成即为士。父亲华清和怀有一身的才气,自由脱俗,琴棋书画皆有所学,乃是江苏无锡雷尊殿道观的一位当家道士。道士神秘传教,奉行清苦寂寞,圆满修行。道士比之佛教僧侣多了一分潇洒的风度和超然的气质。
   母亲吴阿芬天生丽质,识得礼义,早年嫁入大户人家被用来冲喜。入门没过多久,她的丈夫就因病去世。丧夫后,公公婆婆也随自己的儿子而去。为了遵循礼教尽孝道,请来了当地有名望的道士华清和为丈夫和公婆超度亡灵。封建礼教下,吴阿芬的一生就得守着这亡灵,这是无法逾越的。或是华清和同情眼前的女子而表白内心的钟情,或是吴阿芬被华清和的英俊才学所吸引,他们相好了,他们在一起了。这是勇敢,还是作孽,任凭世人去评说。
   我从来不会歧视私生子,因为生命是平等的。旷世奇才达•芬奇是一个不被世人认可的私生子。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居然也是一个私生子。可是,小阿炳的出生与世俗礼法是不相容的。
   一个生命,一颗星。私生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是那些心存恶念的人。流言似飞箭,伤人于无形。弱小女子吴阿芬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冷眼和嘲讽似一把刀子,时刻经历着剜心之痛。吴阿芬就在小阿炳4岁时自我了断,撒手人寰。从此,小阿炳再也没有母亲,原本天上的那一颗星星再也不会亮起。小阿炳撕心裂肺的哭喊,天地为之流泪。
   家,就是有一个人等着你回去的地方。只是,阿炳一辈子都没有体会到家的感觉。身为道士的父亲,没有勇气认这个儿子,无法抚养小阿炳。无奈之举,小阿炳被父亲寄养在一位远房亲戚家里。直到阿炳8岁才被父亲以带徒弟的名义接到道观。此时的阿炳,并不知道眼前的“师父”就是父亲。父子相见不能相认。对于父亲是心灵上的煎熬,而阿炳经受的是身心的磨难。从此,阿炳跟着“师父”参与道观法事,练习各种乐器。也许,阿炳遗传了父亲的基因,渐显音律的天赋。阿炳的人生就是在这个道观里开始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不幸总是与阿炳在一起。在他22岁时,“师父”去世。“师父”临死前才告诉他的身世。阿炳站在快要咽气的“师父”身边,等待着去接受生活给他带来的一波又一波磨难。从来没有感受到父爱的阿炳,子承父业,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阿炳与所有人一样,每一天都在体验国破家亡的不幸,而阿炳的体验更深刻一些。
   管教阿炳的“师父”不在了,这种打击太过于沉重。他陷入了混乱和茫然之中,他的精神遭到重创,生命是那样的孤独,原本脚下坚实的基石轰然崩塌,阿炳找不到一个站立的支点,他堕落了。阿炳无所事事,拿着道观的香火钱,吸食鸦片,沾染赌博,甚至整天流连于烟花青楼之地,纵情于酒色,让自己迷失在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把父亲留下的财产败得精光,以至于被撵出了道观。
   有一间草房,谁也不喜欢露宿街头。失去了道观,阿炳成了无处安身的流浪人,强烈的生存欲望,迫使阿炳走出去重新站起来。为谋生计,阿炳开始用音乐去换取可怜的口粮。自此,正值青春年华的阿炳,开始偿还自己犯的错,为自己的放纵不羁埋单。
   屋漏偏逢雨天日。没过几年,阿炳染上了眼疾,34岁时双目失明。从此,阿炳的世界一片漆黑。有人说,盲人的世界不会是一片黑暗,也许,他们的世界是灰色的,多了某种不确定性。是的,阿炳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也许,在阿炳心里只有黑夜,只有眼前这个困苦又龌龊的世界。他找不到自己的路通向何方。日本入侵,国共不和,时局动荡,中华大地一片混杂和不安。阿炳与几万万同胞一样,只能活在无尽的不幸和痛苦之中,只能在浑浊的夹缝中求生。好在阿炳还有音乐,好在阿炳的灵魂是活着的。阿炳眼睛是瞎的,耳朵是灵敏的,身子是挺着的。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泯灭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无法断去阿炳与命运抗争的念想。
   阿炳与他父亲的婚姻是有几分相似的。40岁时,鳏夫多年的阿炳与烟馆的寡妇董催弟相识同居,成为阿炳情感的寄托,以此维系艰难困苦的日子,这也算是对他艰难人生的一点宽慰。从此,董催弟成为阿炳的眼睛,也成为阿炳后来人生的拐杖。
   黑夜过后,天就会亮起来。鼓、笛、二胡、琵琶,这些都是阿炳和董催弟活命的家当。民间的阿炳,民间的音乐,生活的感悟,光鲜亮丽的音乐天才背后,是他悲惨的一生。阿炳缷下能压死人的世俗重担,调节好生活的操守,仰天长啸。我要活下去。我要重构自己的精神殿堂。我还有音乐。
   阿炳穿一件破旧的长衫,一顶遮阳黑帽,两撇八字胡,标志性地戴着一副歪腿的黑玻璃眼镜。眼镜遮住了他的眼眶,使他的眼睛看起来像两只无底的黑洞,蕴藏着他人生无限的沧桑,就是这样,阿炳的生命里一直装着音乐。从此,无锡街头经常能看见这个步履蹒跚的琴师,看见这个模糊而悲哀的影子,用尽生命的余光挣扎着活下去。独领庙门风骚的道家“归俗艺人”,成为阿炳日后在人们眼中唯一的印象。
   每当阳光射入无锡街头,阿炳就在胸前挂上笙、笛、琵琶等乐器,累累赘赘的,看上去很沉重。董催弟一手提着些冷饭,一手牵着阿炳,开始一天的上街卖艺。阿炳从没坐着拉过琴,而是边走边拉,从北门走到南门,从西门走到东门。寂静而荒凉的琴声划破天空,用音乐去唤醒沉睡的民众。
   夕阳西下,街头渐渐安静下来。听琴声悠悠,只有阿炳是在黄昏后,阵阵凉风吹动他的青衫袖,身背着琵琶二胡沿街走着。淡淡的月光下,只见石板路上的阿炳日渐消瘦,四野寂静,灯火微茫。阿炳操琴,不是为了遇知音,而是因为要活着。阿炳把所遭际的一切苦难积攒下来,凝结成手指间的一串音符,一段和弦,行走在茶室餐馆,演奏曲子,求得一杯水,一碗饭。似乎人生的悲凉是从阿炳的指间流向了广袤的大地和苍凉的世间。
   尝试过大起大落和人世冷暖之后,阿炳通过手中的二胡和琵琶,以说新闻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爱恨情仇,诉说生活的不易,抨击社会的黑暗。国人常说,人穷志短。阿炳却是人穷志不短,心性高洁,不为权贵而折腰,不为贫穷而失了良心。当地人称他为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人穷嘴不穷,人穷名不穷。”街坊的民众喜欢阿炳以及他带来的音乐。有人以高价点唱,遇上这样的知音,阿炳会非常高兴,露出难得的笑容。他虽常年在街头卖艺献唱,但他从未真正求告乞讨,用自己对世事的体验,用手中的二胡慰劳一下自己早已经破损的心。他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始终用手中的乐器抒发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人生,也用这样的方式唤醒沉睡的民众。
   老天给了阿炳生命,却让阿炳在如此苦难的夹缝里得以生存。源自草根,街头巷尾,即兴创造,即兴演奏,感悟生命,从心里迸发出的一种呐喊,对生命,对社会,对民众的体验,诠释的是中华民族全部的神韵。人生不能重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要荒废。一直在黑暗中挣扎的阿炳,从来不曾熄灭憧憬光明的火种。
   阿炳一直记着,有一个梦一般的中秋夜,跟着“师父”来到月光如银的二泉边赏月。“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而沉思。问自己:“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当时,阿炳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又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欣赏着天边的明月,又看看近在眼前的二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十多年后,小阿炳的梦已经成为回忆,阿炳再也看不见天边的明月,只能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二泉边,听得潺潺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似乎听到了一种声音在二泉池畔回响。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城只影半城空,替我探问人间路,试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一回首。春夏秋冬,琴声依旧,不知何处是归宿,此时的阿炳,他把所有的一切都付之于声声心曲之中。
   由此,他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是阿炳在思索自己的人生。随后,音乐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以势不可挡的力量,穿透人心,穿透世事。阿炳随性创作的曲子里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不倒的身躯和对命运的抗争。
   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安排。阿炳与国家这块土地一样,经历苦难而重生。1949年共和国的诞生使整个中华大地换发出生机,给民众带来新的生命和希望。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新生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广场上,亭台间,教室里,传递出一阵又一阵美妙的音乐,这是共和国人民内心最愉悦的时刻。学院有一位叫杨荫浏教授,正在不遗余力收集保存民间音乐。教授是那样的用心,一直在倾听学生们的习作。当教授听到一位学生的二胡曲,内心被牵动了。教授顺着音乐传来方向走去。只见一位学生坐在亭子的石条凳上拉二胡曲。教授一直站立在不远处,倾听完这首感人肺腑的曲子。事后,教授才问学生这曲子来于何处,曲名叫什么。学生回答说:“这是无锡老家,瞎子阿炳经常拉的曲子,不知道曲名。”对音乐的热爱和敏感,让教授非常震惊。就这样,教授有了自己的心愿。
   守护一个人的闪光点需要漫长的时间。1950年盛夏,杨荫浏教授来到江苏无锡上门造访。此时的阿炳,已经好几年没有拉二胡。叹息不幸之中,依然还有值得庆幸的。教授现场录制了我们现在所听到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条件的简陋,没有能够录制阿炳自己最得意的《梅花三弄》。
   旷世名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命运交响曲,温柔、凄苦、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起初,阿炳曾把《二泉映月》称作“自来腔”,没有曲名,杨荫浏教授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才有了《二泉映月》这个传世的名字。人生没有太多的等待。教授与阿炳做了约定,来年录制阿炳另外的几百首曲子。世上有惊喜,一定也有遗憾,这个约定成为传世故事。
   人的一辈子不能没有自己的舞台,也不能没有喝彩。阿炳,这样一位让我们叹息的街头艺人,站在舞台上进行演奏,是庆祝无锡牙医协会的成立,这是阿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这些曲子是那样的熟悉,这个舞台却是那样的陌生。这一次,阿炳演奏了《二泉映月》,就像暴风雨之后的彩虹,也像二泉的那一潭深水,澄澈明净,每个人的心灵被悲凉的琴声所牵动,无数人为之垂泪,为之灵魂颤抖。对这样一位受尽苦难的民间艺术家,街头沦落人,给予了从来没有过的掌声。阿炳听见了,真的听见了,听见了时代的声音,听见了自己生命的绝唱。阿炳,惟有琴弦解离愁,只有音乐能给他慰藉。
   1950年12月4日,也就是教授录制曲子几个月后,阿炳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让他受尽苦难的世界,这一年阿炳57岁。他带着一身的绝学,带着自己所创作的几百首名曲埋进了黄土,从此,世上再也不会有瞎子阿炳。
   阿炳的即兴演奏,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用自己的双手弹奏出神圣的音符,去感染这块土地上苦难人的心灵,迸发出震撼心灵的力量,以此弥补他生命的残缺和委屈。
   命运坎坷,饱尝人间辛酸的阿炳,看不见这个世界,他的生命一直在琴弦上。1978年,世界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动情地说:“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孤苦伶仃,黑夜寂静,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又上小桥头,把社会最底层人的坎坷磨难展现得淋漓尽致,阿炳就是用音乐向上天质问命运的不公。他用一双干枯失血的手,两根柔软坚韧的弦,将月光与湖水任意拨动,以此来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自己,真正的觉醒源于痛苦。我从来没有经历阿炳那样的日子,恐怕缺少心智去听懂他的音乐。只是,我知道,人类的活着不仅仅是面包,还需要音乐来滋养。当我经历黑夜醒来的时候,当我打开《二泉映月》听到那熟悉的旋律的时候,我的心再也不能安静。人生进入深秋暮日,回首往事,似乎每一天只是活着。
   无锡是去过的,可惜,没有去看看阿炳,没有去看看阿炳的老宅,也没有去体会阿炳走过的那条街坊。阿炳的生命就是音乐的化身。他拿着破旧的乐器,跌跌撞撞地蹒跚于大街小巷,演奏出传世的音符。经历多番苦难,尝遍世俗冷暖。没有阿炳悲凉的人生,或许就没有传世的绝唱。阿炳读懂了自己的灵魂,也读懂了这个世界。现在,或是明天,奔赴无锡,进入雷尊殿,走近二泉,去翻开那些尘封已久的时光,穿过岁月风尘,拨开历史迷雾,兴许能体会一些阿炳的人生。故事有开始,就会有结束。天涯芳草知音有,琴声还伴泉水流。虽然,阿炳的故事已经沉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打开音乐盒,去倾听他的音乐,去感知他生命的光亮。(原创首发)

共 536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瞎子阿炳经历的苦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苦难能使人消沉,也能使人奋起,更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阿炳命运不济,从小失去母亲,寄养到了别人家,长大一点,被师傅领进道观修行,却一直不知道师父就是父亲,到父亲去世前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父亲去世在主持道观期间,阿炳又吸又嫖,败坏了道规,被赶出了道观,接着,因为眼疾他又双目失明了。从此,阿炳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把二胡伴随他走天涯。阿炳有音乐天赋,他把自己的苦难,融入到了音乐中,如泣如诉,让人感动。《二泉映月》就是阿炳所创作音乐的代表作,成为了近代的经典。文章厚重,描写细腻,情感真挚,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22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2-23 12:36:55
  瞎子阿炳的身世,让人同情,他的音乐才华更是让人敬仰。读过此文,才知《二泉映月》之所以堪称为经典,是因为阿炳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作的。所以,几十年来,《二泉映月》感动了无数的人,正像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所说的那样“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感谢作者的分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2-12-23 15:00:40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瞎子阿炳,知道他的《二泉映月》,但对他的故事,却一直一知半解。感觉作者,将直实的阿炳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可以更直观的了解这个著名的悲情艺术家的身世经历,了解他的创作源泉。
   幸好,他还有音乐。这个题目起得好,让人通过题目,就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读这篇文,身穿破旧长衫,手拿二胡,戴着黑玻璃眼镜的阿炳的形象立体可感,似是从文中走出,以音乐,诉说着他的故事。
   欣赏佳作。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3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2-24 19:23:01
  阿炳的身世及音乐上的成就,或许应验了那句话:真正不朽的乐曲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作者这篇文章五千多字,历数阿炳的出身及成长。那样一段不被社会,甚至不被父亲接纳的经历,扭曲了阿炳的心态,他对社会仇视愤恨,以极端的方式对抗,最终伤害的是自己。阿炳的命运令人惋叹,但压抑的激愤,却也为他的作品积蓄力量,《二泉映月》一旦面世,就成经典,经久不衰。作者做足功课,沿着阿炳坎坷的身世,挖掘出阿炳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最后自然落足“幸好,他还有音乐”,为阿炳抹上永久的亮色,给人希望。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4 楼        文友:李金松        2022-12-24 20:26:26
  感谢编辑点评,我总是听着阿炳的曲子,一边流泪一边想,最多的是感叹。我几十年不知不觉度过,也是相当安逸。过于安逸的日子,会让人变得平庸。大多有成就的人,总是不安逸的,甚至会有太多的磨难。磨难是人生的财富,我想是有道理的。
5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2-25 05:44:35
  听到阿炳这个名字,就想起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命运坎坷,饱尝人间辛酸的阿炳,看不见这个世界,他的生命一直在琴弦上。阿炳的《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琵琶曲《昭君出塞》是他留给人间不朽的经典。艺术的门槛也许很高,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进入艺术的殿堂,但是,阿炳做到了。天涯芳草知音有,琴声还伴泉水流。虽然,阿炳的故事已经沉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打开音乐播放器,去倾听他的音乐,去感知他生命的光亮。幸好,我们有音乐!也只有音乐才有这么纯净了!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6 楼        文友:桑子        2022-12-25 21:31:09
  其实每每看到阿炳,我都会想到博尔赫斯在失明后自嘲的那句“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而命运赐给了阿炳茫茫的夜月,同时也给予了他黑暗,让他尝尽了命运的悲凉与颠沛流离。在作者笔下,阿炳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在叙事中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在苦难与黑暗中生存,而后为后世留下纪念。
宝剑、纸笔、乌鸦
7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12-25 22:40:50
  去年春天,在无锡旅游,特意去惠山拜谒阿炳墓。阿炳一生苦难与他如影随形,还好,他有音乐的陪伴,用一个个音符抚慰痛苦的心灵。他的《二泉映月》融入了他自己飘零的身世,每次聆听,心灵为之震颤。读这篇文章,感觉到作者对阿炳身世的深切同情,对他的音乐,尤其是《二泉映月》的敬佩之情。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7 楼        文友:李金松        2022-12-26 16:00:01
  阿炳的人生是经历苦难,如果没有苦难,今天就不会有“需要跪着欣赏的”曲子。我的几十年是安逸的,谋得一官半职,常常以为光宗耀祖了,这是麻木,可笑之极。感谢各位的点评,希望我们不再沉睡。
8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2-26 22:37:1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9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3-01-02 18:32:29
  以前,听过瞎子阿炳的故事,有着一股悲凉的气息。今天,在作者的笔下,我又一次深度了解和认识了瞎子阿炳。他的一生,充满着坎坷,他一出生就是私生子。母亲也是一位苦命人,结婚没多久,男人与公婆先后离世。母亲与一位道士华清和相好,偷偷生下阿炳,道士不敢与儿子相认,只能偷偷放在别人家寄养。阿炳八岁那年被道士接回,并让阿炳叫自己为师父。后来,师父离世之际,才将真情告知阿炳。也许事情来得太突然,阿炳深受打击,开始堕落起来,留恋于烟花青楼场所,变得颓废起来。师父留下的钱全部败光,阿炳也被赶出道观。人生从这里开始,阿炳成了一无所有之人。唯一跟随的只有音乐,这也是师父留给他最宝贵的东西。从此,阿炳成了流浪艺人,为了活命,音乐成了他的全部。作者以真情的笔墨抒写着阿炳,他的身世,他从处的年代,以及生活背景,都成为阿炳悲凉人生的衬托。将瞎子阿炳的悲凉人生烘托到极致。幸好,他还有音乐。否则,不知阿炳以何种力量生存。阿炳的音乐,处处诉说着人间辛酸。读后,令人泪流满面。人物刻画生动、自然、真实,作者笔力丰盈,用娴熟、深情的笔触描写阿炳的精神世界,让人深思!欣赏佳作!赞!
永远红梅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